首页 理论教育结构经济学:探索中国经济的结构视角

结构经济学:探索中国经济的结构视角

【摘要】:其中,前两方面属于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构成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后三个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依赖于技术的改变或是由技术变化所引起的。总的来讲,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此外,该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技术进步的内涵及其理论发展

(一)技术进步的内涵

对技术进步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说明。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科技政策概要》中下的定义:“技术进步通常被看做是一个包括三种相互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第一个要素是发明,即有关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发明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研究;第二个要素是创新,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第三个要素是扩散,它是指创新被广泛地运用”。(7)

在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技术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使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一转化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从经济理论发展来看,最早提出“创新”概念并用于经济分析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采用新的组织方式。(8)其中,前两方面属于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构成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后三个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依赖于技术的改变或是由技术变化所引起的。

由于技术创新能够节约劳动和资本,提高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在创新者与非创新者之间形成技术落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量就会促使创新技术由供给者向周围地区扩散。美国经济学家梅特卡夫(J﹒Metcoalf)认为技术创新的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首先是企业对于各种不同层次技术的选择,企业总是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同时,消费者也在对企业产品做出选择,那些率先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品质高、价格低而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那些拒绝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则会被消费者所淘汰。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选择过程,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中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完成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9)

从经济发展的意义上讲,技术的扩散比创新本身更重要。新技术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它的扩散,只有将新技术有效地进行扩散,才能取得更为广泛的经济效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扩散的渠道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研发活动三个领域。首先,由于技术会物化在国际贸易的有形商品中,通过进口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和生产线等资本品可以直接生产更为先进的产品,并由此产生技术扩散效应。其次,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由此推动技术扩散。最后,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学术和人才的不断交流,技术创新会通过多种渠道在各国传播,这也能够提高研发溢出的可能性。

(二)技术进步理论的评述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相关技术进步作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总的来讲,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www.chuimin.cn)

1.技术进步外生化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

195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R﹒Solow)通过引入外生技术进步,提出了新古典生产模型。(10)该理论试图将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区别开来,强调技术进步是自发的、有自身内在规律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就经济系统而言是一个不可控的外生过程。该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创新主体的组织结构变动和风险决策行为,同时也开始涉及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环境创新问题。由于只是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变量,该阶段技术进步的研究尚未涉及创新过程的细节和规律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局限于案例的分析总结,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11)

2﹒技术进步内生化探索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对技术进步外生性的假定,无法有效解释各国经济增长存在广泛差异的事实。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试图创建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理论模型。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罗(K﹒Arrow)提出了“干中学”模型,最早使用内生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1965年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H﹒Uzawa)进一步提出了两部门模型,将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12)此外,该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建立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创新经济学理论(13)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创立了技术模仿创新论。(14)上述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和卢卡斯(R﹒Lucas)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地增长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的外部效应提高其他企业的生产效率。(15)技术、人力资本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不可或缺。(16)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研究呈现出朝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