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结构经济学:中国经济的内在创新要求

结构经济学:中国经济的内在创新要求

【摘要】:经济结构或结构经济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理论成果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但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理论研究仍显滞后。在结构主义分析中,包括了二元结构理论、拉丁美洲的结构主义理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结构理论等。平衡增长理论强调同时对国民经济各结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发展思路。(二)经济结构理论发展的困境与创新动力从经

二、经济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理论总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经济结构或结构经济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理论成果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但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理论研究仍显滞后。无论是理论的积淀,还是理论创新的需要,都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有所建树和有所作为的时候。当前,我们面临创建结构经济学的最佳契机。

(一)结构经济理论已有了厚重的历史积累

在经济学史上,结构经济问题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0)

1﹒结构经济研究的探索阶段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期,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结构问题是和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在一起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Smith)把全部社会劳动划分成“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一国富裕程度的提高,除了与劳动生产力直接有关外,还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密切相关。如果每年的国民收入中,用于“生产性”的劳动越大,用于维持“非生产性”的劳动越小,则下一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越快。所以,斯密主张增加生产性劳动,减少非生产性劳动,以增加一国的财富和收入。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Ricardo)认为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在农业部门收益递减和劳动力剩余两个基本假定下,提出了农业和制造业的两部门模型。由于经济增长遵循收益递减规律,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将会出现停滞。

2﹒结构经济研究的深化阶段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经济学理论出现了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思路,经济学史上称之为结构主义学派,即通过结构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路径问题。在结构主义分析中,包括了二元结构理论、拉丁美洲的结构主义理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结构理论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Lewis)设计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框架,将发展中国家的刚性结构问题理论化、空间化、具体化(11),成为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发展思路最有影响的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阿根廷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Prebisch)提出了世界经济“中心—外围”的结构假设来解释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平衡性质。他认为,由于工业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高于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导致前者的相对价格高,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这种结构演进的结果是落后的外围国家经济对先进的中心国家的经济依附性加强,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战略。(12)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还对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强调同时对国民经济各结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发展思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丹(R﹒Rodan)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者,他提出将投资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部门中,将企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转变为社会内部经济收益,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13)。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Nurkse)从“贫困的恶性循环”概念出发,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平衡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他认为平衡增长是一种加速增长的方法,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形成经济的加速增长。(14)由于发展中国家很难找到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全面的大规模投资,因此平衡发展道路遭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O﹒Hirschxum)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他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关联效应”,即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存在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根据“引致投资最大化”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应该精心选择和优先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3﹒结构经济研究的拓展阶段(www.chuimin.cn)

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结构变迁或转换的实证和经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较早明确使用“结构转换”一词的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卢伊季·帕西内蒂(L﹒Pasinetti),他把经济结构定义为构成、比例和关系,从而构成经济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征。(15)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将其定义为“需求、生产、贸易和就业构成的一组互相关联的变化,而需求、生产、贸易、就业构成的变化,又反映了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格局的转移”。(16)美国经济学家赛尔奎因(M﹒Syrguin)则把“结构变迁”定义为“各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而工业化便成了结构变迁的中心过程”(17)

在经济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中,分析方法也日益丰富和科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根据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差异将国民经济分成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通过实证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增长超过服务业劳动部门的增长,他通过分析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变动,试图展现经济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钱纳里将库兹涅茨的结构思路落到实处,努力寻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标准结构,使其成为各个国家协调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准则。钱纳里和塞尔奎因在《发展模式:1950—1970》一书中,提出了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型”概念,发现在一国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上,结构变动是加速推进的。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家兰斯·泰勒(L﹒Taylor)在《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适合第三世界的实用模型》一书中,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起结构主义宏观模型,回答了宏观理论中的制度结构及其内在因果的联系,并体现了第三世界广泛存在的功能性配置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18)被运用到经济结构研究中,CGE模型在整个经济约束范围内把各个经济部门和产业联系起来,从而超越了投入产出模型,并对以往的结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严密表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把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开创了结构的动态化研究,从而使结构研究进入了一个数量化、精细化的新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费尔普斯(E﹒PhelTP)的研究表明,经济结构受投资、消费等实际因素的影响,在各种微观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会演变成新的均衡状态。

(二)经济结构理论发展的困境与创新动力

从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脉络中不难发现,经济结构问题和结构经济问题一直没有被独立而系统地加以研究。它总是附属于宏观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因而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困境。古典经济学从生产结构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一直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边际革命以后,结构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中消失了。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对结构问题的研究基于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道路选择,割裂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有机联系,难以建立一个规范的理论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问题在实证和经验分析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特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多国标准产业结构”,但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也缺乏基础理论支撑。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经济结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导致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多国模型总结出的经验无法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另一方面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所谓主流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新古典经济学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基本背景,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强调在市场均衡的模式中寻找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和财富积累的方式,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派试图建立宏观与微观经济均衡的理论桥梁,但这种分析框架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联系、忽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机联系、忽视了经济结构演进与失衡的有机联系,掩盖了全球利益调整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结果是结构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新的时代呼唤新理论的产生,呼唤将经济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呼唤一门能切实分析、研究和解决当前现实结构矛盾的独立学科——结构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突破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局限性,有学者将技术、环境等要素纳入经济结构分析和研究的视野,创建了所谓的“结构经济学”。Faye Duchin(1994)(19)在《结构经济学》中建立了结构分析的基础框架,论证了如何用它分析技术、生活方式和环境问题。Thijs ten(2004)(20)的《结构经济学》以结构经济学中核算账户和经济体结构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为目标,把国民账户和经济分析相结合,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国民核算应用于经济模型中。但这种研究只是经济结构某一个视角的分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证方法,也没有对经济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其资源配置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提炼。从国外结构研究的发展来看,结构经济的研究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但相关理论研究也已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将结构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学科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创建结构经济学不仅能够将国内外结构问题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使经济结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学科,而且能够为当前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结构经济学扩充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大创新。但结构经济学的创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在总结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的过程中,去重新审视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在与其他学科的不断交融中去完善学科体系的内容和方法,使其最终能成为一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