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巴克模式及传播要素分析

巴克模式及传播要素分析

【摘要】:按照巴克模式,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包含有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想的目标或结果。传播中互动的每一方都会持续不断地给另一方发回讯息,这种讯息返回的过程称为反馈过程。因此反馈可以用来进行传播效果的测量,并进一步管理传播过程。

2.5 巴克模式及传播过程要素分析

结合线性模式和循环模式的特点,巴克(Larry Barker)提出一个综合性的传播模式。这个模式比较适合我们来理解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以及传播中的诸要素。见图2-6。

按照巴克模式,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包含有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想的目标或结果。传播中的基本要素如下。

①信源或编码者(source or encoder):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决定传播的性质和目的。信源根据自己的经验、感觉和思想来编码,并以恰当的讯息形式主动作用于他人。比如,广告企业要将广告意图通过广告商的设计制作,以恰当的广告形式发布出来,实现传播目的。

②接收者或解码者(receiver or decoder):接收信息的人自然是接收者,解释讯息的行为称为解码。接收者根据经验、思想或情感来解码。我们通过五官来接收讯息,但总是由大脑来理解和解释讯息,并作出反应。当我们接收了很多内外在刺激时,我们会把这些刺激减少为我们能应付的一两个。接着,我们尽力理解刺激并解释成讯息,最后把刺激储存起来以便下次对刺激能更快地反应。有时候接受者在特定环境下会对刺激立即作出反应。比如听报告时可能会打盹,争论时可能你只能听到消极反应,在拥挤的晚会上你可能会看到他们用非语言行为表示何时该走了(如打哈欠,站在角落)等。作为传播者,我们应该学会有效解码,以判定什么样的传播讯息会更有效。实际上,在传播互动中,我们都可能传递或接受讯息,都可能是编码者或解码者。而在接受讯息时,定然要解释讯息,并产生反应。

③讯息(message):用各种符号形式编制的信息内容。借助于讯息,传受双方发生意义的交换,以达到互动的目的。为增加传播的有效性,信源应尽量用接收者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编码,以促进正确解码。(www.chuimin.cn)

④渠道(channel):承载和传递讯息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讯息传播渠道,如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每一种渠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人群,传播活动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渠道。在广告营销活动中,对渠道资源的掌握非常重要。

⑤反馈(feedback):是传播中的讯息发出者所接收到的对方对所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中互动的每一方都会持续不断地给另一方发回讯息,这种讯息返回的过程称为反馈过程。反馈说明信源接收者如何解释讯息。比如你向一个人询问“人大”在哪里,他告诉你他只知道“人大办公厅”的地址,这时你才发现他并不明白你问的“人大”是“中国人民大学”,因此会进一步调整你的问题。好的传播者总是对反馈十分敏感,并及时修正他的讯息。因此反馈可以用来进行传播效果的测量,并进一步管理传播过程。比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报纸的读者来信、影片的影评,甚至教师的教学评估等,都影响我们对传播效果的把握。所以反馈是用于传播管理的重要概念。反馈不一定来自对方,也有在发出讯息前做出的自我反馈等。

⑥噪音或障碍(barriers or noise):正如在通信中会有各种障碍一样,在人际传播中也会有各种障碍。比如,被丘比特箭射中的小伙子可能以为自己病了而不是坠入爱河,这是信息不足或不清;再比如小伙子给姑娘送去情歌和鲜花,而姑娘正好不喜欢情歌并对鲜花过敏而没有接受,这是讯息没有被有效地或准确地解码;或者姑娘也喜欢小伙子,但却像爱自己的哥哥一样,这样讯息就没有按编码的目的被解码;又或者姑娘深怀爱意,但却没有投入小伙子的怀抱而是远走他乡,这表明解码者的反馈无法为最初的编码者所理解,或者传播中发现双方不在一个波段上。因为无论编码或解码都是从个人经历出发的,这就是为什么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两个波段会完全相同,因此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双方共同意义空间的大小以及传播技巧。

⑦情境(context):是指传播活动发生的具体场合和环境,是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传播的过程,而且影响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