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部地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初探

西部地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初探

【摘要】:虽说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工作也有所开展,但整个西部地区馆际协作 与资源共享也只限于馆际交流与互知,整体现状仍显得相当薄弱,有待于大力发展。

黑体, SimHei;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0, 0);">西部地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初探

(内蒙古党校图书馆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分析西部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分散分布的特点,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馆际互利,横向联合,异地及时获取文献信息的目标,就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对西部地区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建立馆际协作,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关键词西部地区图书馆  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

分类号:G250.7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宗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加工.整合和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信息。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避免文献的重复建设,大大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实现网络下环境真正意义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文献资源共享遵循自愿互利原则,就必须坚持“共建共享,互相平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等原则。共建网络平台,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一、加强馆际协作、实行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通过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协调、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既能满足社会对文献资源的需要,又能解决知识信息的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还能满足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加强馆际协作、实行资源共享可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1、实行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出版数量剧增,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导致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力收齐藏全,也无法满足读者的广泛需求。只有走联合发展分工协调的道路,加强馆际协作,实现文献共享。在实行资源共享过程中,应当合理布局,协调采购,节省资金,有效地利用资金,尽可能扩大资料的覆盖面。在一个地区内尽量避免订购的重复和空白,优化各馆藏书建设,协作建设各种文献数据库,共同开发文献资源。

2、实现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把分散在各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一家所有为大家所有,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通过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既使各个图书馆缩减文献收藏,强化了馆藏特色,优化各馆资源,又提高整个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综合能力,增强了系统资源。这就需要通过馆际协作、加强资源共享,来进行文献资源合作采购与交换,编制馆藏资源联合目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服务。

3、实行资源共享是满足读者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很显然不是单独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多个图书馆协作以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服务的工作,以满足读者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

二、西部地区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与国内整体发展的差距

从我国图书馆界发展趋势来看,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实施得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如国图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联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高校图书馆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JS)”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情报网络(APTLIN)”等,都已实施了联机公共检索服务、联机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等。虽说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工作也有所开展,但整个西部地区馆际协作 与资源共享也只限于馆际交流与互知,整体现状仍显得相当薄弱,有待于大力发展。

2、对共建共享认识的不足

在西部地区,图书馆界对馆际协作与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的全面观点和合作精神,馆与馆之间自我封闭,不求合作,只愿共享而不愿共建。在馆藏资源建设上还存在着陈旧观念,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独自追求体系完备,热衷于“小而全”“大而全”,馆藏特色也不明显,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无,存在大量不合理的重复购置。

3、标准化、规范化不统一

文献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由于西部地区各个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软件不尽相同,有南京汇文的Libsys2000、北京丹诚的Dt1000、深图朗思的ILAS,大连的博菲特等。各图书馆对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规划等方面,往往只考虑从本馆的需求出发,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及统一的技术标准,缺乏统一的馆际互借、联机编目、联合采购等功能,从而使资源交流、共建、共享受到限制。(www.chuimin.cn)

4、网络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西部地区图书馆在网络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仍处于滞后状态,有些图书馆还处于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还有应用软件上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网络平台,有的未采用z39.50协议,从而导致文献资源不能公享。同时,人员素质整体不高,馆内既有专业知识又擅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是很多,从而对资源共建与共享形成阻碍。

三、西部地区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实施与途径

1、建立和建全组织机构

针对图书馆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应尽快建成跨行业、跨地区的网络资源和控制中心。实行集中统一的原则,建立合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共建共享的规划设计,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拟订共建共享章程,规定各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使各馆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为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良好氛围,使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组织上有建全的保障机制。

2、建设资源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

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是实现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础,网络化的重要特征是开放互联和资源共建共享。因此,把标准化工作一定贯穿共建共享建设的各个环节。首先,要求统一录入和检索数据库的软件标准化,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遵循同一种格式和规范;其次,要求文献信息在加工、记录检索传递及控制中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要严格遵守编目、著录的统一标准。无论是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还是全文数据库都要充分重视格式的标准化,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馆就无法交换信息,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联机检索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实现。

3、合理配置馆藏文献资源

首先,各图书馆应开展馆藏文献调查工作,对本馆收藏的文献类型、数量、学科、特色馆藏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现实和潜在的文献利用需求,大力加强文献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以提高文献资源收藏的相对完备程度。只有在不断提高本馆馆藏文献资源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本地区.本系统乃至更大范围的保障体系。其次,各图书馆之间应加强协作,统筹规划,通过分工协作,减少重复和遗漏收藏,扩大学科覆盖面,坚决走馆际联合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利用馆际互借,网上信息传递等手段来扩大充实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4、实施联机联合编目

联机联合编目它能够极大地实现书目数据的高产出和标准化。联机联合编目又称为联机共享编目,它是将各自独立的多个图书馆的目录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和网络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能够储存每一个成员馆馆藏信息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从而使得所有与该数据库联网的成员馆都能共享库中的书目资源。这里的每个成员馆地位平等,它们有权利、有义务遵循统一的编目标准。也可异地开展联机编目,并将其联机上载到联合目录的数据库中,这样,既可降低编目成本,且文献资源覆盖面广,用它可以进行各种文献资源共享服务。

5、提高馆员及读者的素质

实行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要有优秀的专业人材保障。图书馆要对相关馆员进行高级技能培训,普及深层次的继续教育,使其不仅只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促进其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发展以适应共建共享环境下的需求。图书馆专业馆员应结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学习、研究、开发、设计和制作,更好地实施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提高读者的素质,辅导教育读者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传播检索技巧,培养自检能力,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共享的优势得以体现。

6、加强经费投入,确保资源共建共享的正常运行

经费投入是资源共建共享的物质保障,许多图书馆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建立协作网络、编制联合目录、开发情报资源等等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各图书馆只有在努力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向读者、社会提供更多信息服务,以此通过有偿服务来筹集资金,进而开展更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必须加强馆际协作,走联合之路。联合起来,资源共建,以最小的投资建设最佳的馆藏:联合起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最大化地发挥出图书馆的作用。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的图书馆才能发挥出它的整体效应,走上高效低耗的良性发展道路,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政宝: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4)

2.罗会群: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M].图书馆论坛,2004(2)

3.伍晓星: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4(4)

4.宋扬: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开发与管理[J].社会科学研究,2002(5)

5.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