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探讨

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探讨

【摘要】: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人文精神分类号:G250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人性化管理。早期图书馆界倡导的人文精神的主要是指对读者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图书馆对不同读者提供的平等服务与开放。图书馆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图书馆内对人与物管理关系的处理中,应以人的管理为核心,人的建设为主体。

黑体, SimHei;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0, 0);">谈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孙艾青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石家庄 050021

摘要:本文从建设图书馆人文精神出发, 着重谈了图书馆内部人性化管理、外部人性化服务以及它们之间不能偏颇、和谐共建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 读者 人文精神

分类号:G250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人性化管理。图书馆作为集信息与知识于一体的一个研究人服务人的机构,其倡导人文精神的历史源源流长。早期图书馆界倡导的人文精神的主要是指对读者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图书馆对不同读者提供的平等服务与开放。再后来这种“人文关怀”演变为对图书馆读者或用户的关怀,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或用户的多种需求为宗旨。随着信息知识传播、获取信息知识技术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业界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解有着新的诠释,其特点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象除了利用图书馆的读者或用户,对图书馆员的关怀被提到突出的地位,甚至有人大胆提出“馆员第一”、“馆员至高无上”的口号。

不难看出图书馆无论强调是对读者、还是对馆员的人文关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前者以图书馆最终的目标为重点,后者以达到目标的手段为着眼点,但作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全部内含都有失偏颇。本文认为图书馆人文精神应是图书馆内部人性化管理与外部人性化服务的和谐统一,没有图书馆内部的人性化管理,实现图书馆对外的人性化服务没有保障,不以人性化服务为最终目标的图书馆内部人性化管理将失去管理的目标与航向,从而危急自身的存在、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图书馆内部的人性化管理

图书馆内部管理不外呼是对人、对物的管理,对物的管理主要指图书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备,即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技术设备装备、馆舍选址、物理环境美化,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等,对物管理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人”,主要体现一切物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方便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为准则,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

图书馆内部对人的管理主要指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是指对图书馆员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按照人本性的要求,把馆员工作质量的提高、馆员满意度的提高、馆员的成长与发展等人性化因素为追求的目标。以培养馆员的能力和激发馆员的潜能为着眼点,把提高馆员素质、规范馆员行为、调动馆员积极性、发挥馆员创造精神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通过教育的人性化使馆员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通过建立终生教育理念,使馆员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工作能力,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发挥馆员个性,健全馆员人格,使馆员受到自我教育、自律培养、团队文化的熏陶,通过内在的自我激励,使他们产生对工作的责任、兴趣和成就感。图书馆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馆员政治地位,为其营造一个施展抱负的祥和、平等、互助、互尊的工作环境、外部环境,尊重馆员,尊重馆员的工作;提高精神待遇,满足馆员应时代要求的知识更新、信息充电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升馆员的自身素质和再就业能力,为提高馆员的综合服务素质和能力创造条件和营造环境;提高图书馆员职业的含金量和福利待遇,同一级别职称,馆员要与学校教师同样待遇。确实保障馆员自身的健康、发展、自由、幸福、尊严的权力。

2确实体现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人性化趋势和管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精神日渐薄弱,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的。在图书馆内对人与物管理关系的处理中,应以人的管理为核心,人的建设为主体。这里的“人”就是馆员,是图书馆管理服务之本,是最活跃的因素,它相对于图书馆各种资源来说,其价值应是最高的,强调并充分发挥馆员在图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要明确认识任何忽视或颠倒馆员在实践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都会制约图书馆其它管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目标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

3 弘扬馆员的敬业精神。图书馆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升华,强调的是馆员的施予、奉献,是心甘情愿,图书馆职业精神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对图书馆整体利益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是图书馆职业长期积累而成的共同的职业观、价值观等。图书馆敬业精神是馆员一种甘于奉献精神,是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它本身蕴含了职业精神、人文精神,它表现在馆员在各自的岗位乐于向读者免费服务、甘于奉献,愿意把自己奉献给图书情报事业、信息化事业。图书馆要确实在馆员间倡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一心谋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敬业精神,对工作中一些以读者需要为根本,以图书馆的发展为已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开拓创新、精城服务读者的馆员要确实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www.chuimin.cn)

在图书馆内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的建设与管理信赖于人,物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还信赖于人。只有充分调动图书馆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激励图书馆员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用户开展知识服务,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智慧进行深层次的知识组织、管理和开发,对各种用户的知识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充分运用各类知识资源,提供高效到位的服务。也只有高素质馆员,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资源形态、获取手段、服务模式的多样化趋势,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其价值、发挥其效力,从而把图书馆物的管理与建设做得更好,创造出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服务成果。

图书馆向外提供的人性化服务

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管理无论多么先进与高明,其最终是手段,是以服务为目的的。现代图书馆文化的真谛就是服务,服务是图书馆管理中的灵魂,没有服务图书馆也就无从谈起,没有高质量的服务图书馆的生存受到威胁。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目标就是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管理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充满人文关怀,体现美与和谐的形式来开展图书馆活动。其核心就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打破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之间身份的界限,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在服务中体现友善、平等、诚挚的服务精神,通过人性化和充满人情味的优质服务,使读者对图书馆有长期的获取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信任感与依赖,从而增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为开创图书馆信息服务业的新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目前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图书馆的社会竞争首先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没有高标准的服务,图书馆就会失去读者,也就无法生存。读者的存在和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的,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决定了服务的发展水平,读者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读者不仅是服务工作的收益者和接受者,更重要的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服务质量的尺度。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物质”的各种需要,主要有:构建满足读者多样性需求的资源体系,如从资源载体类型上分纸质资源、数字化电子资源(网络资源、数据库)体系。在纸质资源建设中,图书馆要分析、研究服务对象,根据读者个性化需求认真做好文献的调整和筛选工作。对数字资源要不断整合和优化,将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进行和谐有序组织,提供统一检索途径,方便地集成各种数字资源服务,为用户提供高效、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建立高效的读者信息检索系统,方便读者对资源的查询与应用。不断改善网络环境,加强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硬件设施的更新建设。

2最大可能地满足图书馆读者的“精神”需要,主要有:确实以读者人性化的需求为出发点营造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宽畅明亮、舒适、安静、管理服务有序,人情味浓厚、纯朴自然。在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设中确实体现对读者人格与精神的需要,维护读者在图书馆享有的的一些自尊与权益,如借阅权、知悉权、获知权、参与管理权、监督权等,保证读者学习时间;营造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很具亲和力的宽舒学习环境;调动、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强化其创造性学习的信心。

围绕“节省读者的时间”,“方便读者”,在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上下功夫,如建立书库和阅览室指南系统、实行全方位开架借阅,书架、刊架要整洁、有序。增设人性化设施,如自助借书机和自助还书箱等。不断改善与提高信息推送服务、网络导航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提供网络书刊阅读,对读者进行多种检索途径技能的网上指导与培训等。

现代图书馆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与外界不断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馆员围绕图书馆实际需求源源不断地对这个系统进行人类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以及大批有用资源的“输入”,另一方面又需要高素质的馆员对外“输出”系统的各种知识和服务,使信息、知识资源与读者发生联系,使信息、知识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但终归对输入的严格要求是为了更好地输出,我们强调馆员在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中的操纵、决定作用,馆员的人性化管理,是为了不断满足图书馆读者日益增长的各种现代信息需求,为了实现图书馆更高质量水平的读者服务,对读者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从而实现现代图书馆全方位的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使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人为本 服务创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李惠珍:试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图书馆论坛,2004 (5)。

3 柯平、闫慧: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6)

4丁春燕:图书馆的文化力,当代图书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