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的人力资源共享设想

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的人力资源共享设想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的人力资源共享的设想。笔者认为,图书馆员属性和学科属性是“学科馆员”的两个基本属性,也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清华大学图书馆面向全校34个院、系学科专业设置了9个“学科馆员”。

黑体, SimHei;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0, 0);">“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人力资源共享的设想

刘建国

(中国民航学院图书馆 天津 300300

摘要:高校图书馆国际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各个高校办学理念的变革,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是必然的。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的人力资源共享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度  人力资源  图书馆管理

分类号G252.6

1学科馆员的概念和内涵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以来,历经30多年的风雨历程。其内涵随着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地扩展。早期的“学科馆员”主要是以“跟踪服务”“网络馆员免费导读”等模式出现,而且国外对“学科馆员”的认识理解也不尽相同,叫法不一。如:学科馆员、学科专家、研究支持馆员、学科咨询馆员、学术联系人以及网络馆员等。国内对学科馆员的概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学科馆员”是某个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他们精通某一学科或熟悉几门学科知识,能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服务;②“学科馆员”是高级专门人员,以大学科为对象进行服务;③“学科馆员”是图书馆设专人与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对口联系,向用户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等等。总之,目前“学科馆员”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笔者认为,图书馆员属性和学科属性是“学科馆员”的两个基本属性,也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于图书馆员(图书情报专家)的这一属性已得到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然而就其学科属性而言,大家在认识上有些分歧。从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体系来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6月颁布的新的研究生专业目录,把学科分为12个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力学工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87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这是根据学科体系兼顾行业的特点对学科进行的归类。一级学科由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二级学科由若干个学科方向组成,因此“学科馆员”的学科性,应该以学科分类体系中哪个级别为切入点是我们应该明确的问题。作为“学科馆员”首先应该是图书情报专家,如果再让其对某个一级学科比较精通,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不具备普遍性;“学科馆员”的学科属性应该是以二级学科为切入点;能够熟悉二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对某一学科方向比较精深,这种对“学科馆员”学科性的理解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2我国学科馆员的现状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设立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院校也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为700余所,但从高校图书馆网站来看,大约仅有近百所大学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约占全国高等院校的1/7,从数量来看,目前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院校实属“凤毛麟角”。从已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院校的效果来看,既有清华大学等院校的成功经验,也有某些院校失败的教训,目前“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在我国是一种离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对“学科馆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审标准,“学科馆员”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学科馆员制度难以普遍开展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人员素养难以达到学科馆员的要求,对“学科馆员”概念的理解还有偏颇之处,其次是我们的文献资源建设还不尽合理,服务的对象水平还参差不齐。

3期望与现实的背离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来看,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道目前在我国高校不适合“学科馆员”制度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科馆员在我国实施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3.1期望与成功

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深化,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这就要求图书馆紧跟学科建设与学科设置的发展变化,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性、针对性;高校师生在信息需求方面有专业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需要图书馆能够快捷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献信息;高校的科研活动也希望能得到馆员的专业指导。因此,组织一批既具有高水平图书情报技能,又具备较广泛学科背景知识的专家级别的人才,承担起专门为某学科用户提供主动的、垂直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手段,是与学校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有效措施,因此,“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大势所趋。

以清华大学为例进行分析。

清华大学等一些院校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必然性。清华大学图书馆面向全校34个院、系学科专业设置了9个“学科馆员”。他们在为院系提供定期的信息服务和读者培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提供定题服务210个,文献检索讲座2555人次,这些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通过收集网上资源,建立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导航”和“清华大学学科网络导航”,分别收集、组织、整合了11个重点学科网络学术资源和其它7个学科导航资源,2004年自建题录数据库10万条,原文文献传递15278份,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得到师生的普遍赞扬。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有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根据2004年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清华大学图书馆人员的学历结构是,博士3人,硕士38人,双学位2人,本科63人,专科41人;职称结构是,高级职称44人,中级63人,初级27人,这样的人员结构使得清华大学图书馆完全有能力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另外从其文献资源来看,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量为280余万册,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强大的人员配置,有力的文献保障体系再加上高素质的读者群体,使得清华大学有肥沃的土壤滋生“学科馆员”。

3.2现实与教训

成功固然可喜,然而失败的教训使得我们能更加理解“学科馆员”的内涵。江苏和山东某些高校,在人员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的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使得“学科馆员”近似于一般的“咨询馆员”,这样就淡化了“学科馆员”的概念,没有起到学科馆员的真正作用。截止2004年,全国高校图书馆有博士学位的21所院校,共计121人,硕士学位197所院校1290人,双学历23所院校161人。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院校不具备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条件,因此,一些院校盲目实施,造成不良的后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4建立“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混合制度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在我国高校不可能全面实施,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现在主要的任务不是如何深入开展“学科馆员”制度,而是面对现实如何实施的问题。因此必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目前状况的学科馆员制度,以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

4.1建立“学科馆员”评审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然而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才问题,另外还有各个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概念的理解问题,导致目前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名不符实,所以,必须建立“学科馆员”评审制度。评审可以由各个图书馆推荐,由各个地区的高校图工委负责评审,对学科馆员的评审要“宁缺毋滥”,建立地区性的“学科馆员”档案数据库。这样“学科馆员”的资格得以确认,“学科馆员”的质量将有所保障。

4.2建立“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混合制度

由于发达国家图书馆人员构成基本具有双学历,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在这些国家能良性发展是必然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而要想全面地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需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建立“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混合制度,以弥补人员储备的不足。所谓“准学科馆员”就是目前还不具备“学科馆员”的标准,但是其学科背景和图书情报技能接近“学科馆员”水平的人员。因此各个高校图书馆可以把那些具有潜力的人员作为“学科馆员”与院系和读者的联络员,把这些人员定位“准学科馆员”来辅助“学科馆员”的工作,这样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发挥现有人员的最佳效能。(www.chuimin.cn)

4.3、建立“学科馆员”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实施“学科馆员”是大势所趋,采取严格的“学科馆员”评审制度,肯定会造成“学科馆员”分布不均,有的高校图书馆可能有多名“学科馆员”,有的可能一名都没有,但“准学科馆员”各个高校图书馆应该具备,因而采取“学科馆员”区域人力资源共享是解决人员短缺的最佳途径。文献资源共享的理念由于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我们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也为人力资源共享提供了网络条件。人力资源共享和文献资源共享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的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科馆员”可以自己构建网络平台,可以是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网络寻呼机、网络聊天室以及博客等多样形式。

目前天津市各个高校之间进行了合作,建立了天津市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RTX即时交流的实现,使得我们更有条件实现“学科馆员”人力资源共享。可以在RTX上建立“学科馆员”名录,这样各个图书馆的“准学科馆员”能很方便的与“学科馆员”进行交流和探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要想实现人力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各个图书馆之间要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的协议,对“学科馆员”要有相应的政策,要给“学科馆员”一个宽松的环境。

5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既然人才问题是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瓶颈,那么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配合目前的“学科馆员”与“准学科馆员”混合制度的实施,是逐步全面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5.1高校图书馆内部的人员挖潜和科学的培训计划的制定

各高校图书馆除了对人才的引进外,要根据自身的人员结构情况,对不同的人员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对目前具备“学科馆员”条件的人员,要努力地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能尽快进入“学科馆员”角色;对于具备“准学科馆员”的人员,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学科馆员”的条件进行匹配分析,对其制定确实可行培训计划,使其在短期内能很快的进入“学科馆员”的行列;对于那些尚还不具备以上两种人员条件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本科水平,又致力于图书馆事业的年轻人,要给他们制定出长远的培训计划,除了要加强本身的图书馆专业素质外,对其学科背景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培训,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让这些年轻人去二级学院系统的进行专业课学习(一般两年能达到本科水平),这样3-5年以后,这些年轻人会很快的进入“准学科馆员”角色,甚至是“学科馆员”,那样我们的高校图书馆事业将是另一翻天地。

5.2建立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学科馆员”交流培训系统

区域“学科馆员”人力资源共享的实现,使的高校之间有条件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交流与研讨。具备“学科馆员”的高校图书馆之间可以在理论上、业务上进行探讨,也可以对没有“学科馆员”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各个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工委的领导下,应该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区域人力资源的共享,共同提高文献信息的综合提供能力,更好的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

5.3图书情报专业教育4+X计划

所谓的4+X培养计划,就是4年的图书情报的本科学习加X年的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X(一般为1-2年)的测定是根据不同相关专业而确定的。对于那些具有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高校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本校的其它院系合作开展4+x的培养模式。学生通过4年学习达到本科水平后,可以自愿报名参加4+x培养计划,经过相应的考试和审核后方可取得培养资格。另外各个高校图书馆对4+x的毕业生要有相应的政策,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这样我们就能建立系统的图书情报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高等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6结束语

“学科馆员”只是我们高校图书馆事业遇到的诸多新生事物的一个,我们只有科学的、合理的面对新生事物,找到适合我们事业的发展规律,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我们高校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花芳. 学科馆员架起大学图书馆与院系间教学科研的桥梁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NO.IA:p31-33

2、 蔡迎春. 学科馆员:期望与实践的背离 [J]. 图书馆建设,2005,NO.3:p40-42

3、 智勇. 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no.5:p514-517

4、 原晓冬. 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缺陷和建议 [J]. 大众科技,2005,no.6:p108-109

5、 吴君瑛. 基于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 [J]. 情报杂志,2005,no.6:p129-131

6、 曾微泊. 试论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J]. 图书馆,2005,no.1:p88-89

7、 肖晓明. 试论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no5:p38-39

8、 崔红娟. 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概念 [J]. 情报探索,2005,no.1:p89-90

9、 席彩丽. 对大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在分析 [J]. 黑河学刊,2005,no.5:p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