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时间与空间的要素

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时间与空间的要素

【摘要】:试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深入论述如何把握时代脉络,坚持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对于建设好一座大学新图书馆的重要性。从空间角度看,大学图书馆是以特定空间为师生员工读者群服务的客观建筑实体,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文明发展水平,弘扬先端文化、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等精神。我国图书馆在时间与空间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极为明显地佐证人本主义思想。及至近年,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图书馆业界广为传播并付之实践。

黑体, SimHei;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0, 0);">时间与空间——试论大学图书馆建设中的两个要素

邱小红 白晓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  北京100029) 

摘要:作者提出图书馆是一个贯穿时间与空间的发展中的有机体理念。试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深入论述如何把握时代脉络,坚持人本主义可持续发展方向对于建设好一座大学新图书馆的重要性。作者还根据本校与国外新馆设计策划的经验与时间序列进程表,阐述如何构筑大学图书馆有机空间实体。

关键词:图书馆建建筑 图书馆生命 复合型图书馆

分类号:G251

19世纪初,图书馆学大师阮岗纳赞在其图书馆学五定律之第五条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体。大学图书馆与其他所有客观事物一样,同样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时间与空间组成图书馆的有机生命体。从时间角度看,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文明发展水平的产物。从空间角度看,大学图书馆是以特定空间为师生员工读者群服务的客观建筑实体,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文明发展水平,弘扬先端文化、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等精神。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融合,贯穿大学图书馆的时间与空间基本要素将形成大学图书馆建筑自身的生命周期,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20世纪伊始,我国大学校园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图书馆生命力每况愈下.在新的历史契机中,大学新馆建设此起彼伏,孕育着一轮新的大学图书馆生命周期。要建设好一所大学新馆并赋予其坚实的生命力,特别是图书馆新馆策划人员必须牢牢地树立时间、空间的理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构筑教学科研发展的历史空间。

在大学新图书馆的蓝图设计、建筑施工、馆舍装修、设备安装、启动运行全盘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把握时间与空间这样两个关键要素,为大学图书馆事业奠定坚实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基础。

一、高瞻远瞩,培育设计、策划的时空理念

毋庸置疑,创建一所大学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很多。策划人员以及设计师必须殚精竭虑,事无巨细,周密思考。如果仅从大学图书馆建设前期策划的主要环节看,不可或缺的步骤应该有:(1)成立设计、规划小组;(2)聘请专业咨询人员和专家顾问组;(3)收集与研究、学习新馆建设相关信息;(4)实地参观考察;(5)撰写新馆建设任务书。从具体时间进程看,时间序列大致如下:

要建成一座较为理想的大学图书馆,能够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礼,精彩地演绎其时间与空间的生命周期,不经历上述诸多环节,不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砺,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图书馆方代表必须具有超前的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上述进程的策划、论证与监控。大学主管必须授予图书馆方代表以相应权利与义务,这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使图书馆空间服务于当代社会

大学图书馆建设中的时间要素还表现在它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络,切切实实、全空间、全方位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1)以人为本倡导交流、学习空间

现代管理模式与理念促使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思想相应地发生变化。策划者和设计师可以从马斯洛(Maslow Abraham H.)提出的关于人的一个基本需求层次去考虑图书馆空间设计细节:

A)生理需求:涉及阳光、空气、学习研究环境、饮水、食品、如厕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时代空间。

B)安全需求:防火、防盗、防电、隐私权空间布控要有益于读者安全、环保自然等。

C)交流与归属需求:读者利用大小会议室、团体研究室空间进行学术交流和沙龙活动,利用书吧、咖啡厅空间融合阅读心得,沟通学术思想等。

D)自尊的需求:电子公告牌的空间设计以及告知引导语言和警示语句的运用技巧、门禁、监控系统空间人性化装饰设计体现对读者的尊重等。

E)自我实现的空间需求。图书馆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设计,在公共阅览区间开辟个性化空间,扩展提供激发读者创造力研究空间服务。

(2)以人为本倡导电子阅读空间

以人为本是当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核心思想,弱化这一理念,大学图书馆建筑生命力就会衰竭。

我国图书馆在时间与空间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极为明显地佐证人本主义思想。史记记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老子是周代的图书馆员。但那个时候的图书馆,大多是宫廷、宫署、寺院、学校及私人图书馆私密空间,读书是一种特权。历史发展至戊戌变法,礼部尚书李端棻奏请“设藏书楼以启民智”,清政府才在各地设立向公众开放藏书楼,如江南藏书楼、浙江藏书楼等。此时的图书馆还保留有藏书楼之名,但已开始向社会开放。民国至解放后,现代图书馆纷纷涌现,东西方现代图书馆思潮也比较活跃。

阮岗纳赞的“图书是为了使用,图书是为所有人服务的”,这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图书馆员。及至近年,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图书馆业界广为传播并付之实践。藏、阅、借全方位开放的模式大学图书馆屡见不鲜,图书馆形成网络电子数据化与传统文献参考阅览服务交融的学习空间。从读者利用图书馆座席空间和阅读时间看,网络电子资源行将超越传统文献资源。

把握现代电子阅读发展趋势是赋予大学新图书馆生命力的关键。据中国出版权威机构预测, 2009年,我国数字图书总量将超过印刷体图书;2015年,90%以上的书刊都将以数字图书的形式发行。两种文献载体的搏奕,对大学新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传统阅览区间必将融入电子阅读空间,阅览座席将有半数设置电脑机台。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和传统印刷文献资源的阅览必将融为一体,独立成室的陈旧的电子阅览空间模式难以满足读者在一个时间段内交互使用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的需求。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必将衍射至传统文献阅览空间,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可以确保读者只能利用图书馆订购的网络信息资源而无法链接公共网站。而读者在家中,只能通过有偿方式获取图书馆订购的网络信息资源系列。

无论从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的公益性还是从电子资源与印刷文献资源的交相呼应性还是从图书馆内学术导引和学术气氛等方面,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网络电子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的融合必将形成对教学科研强有力的全新的文献保障体系。

总之,建设一个大学新馆,必须围绕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和传统印刷文献资源的全新阅览空间这样一个理念,构建一个“读者至上、服务第一”,集学习、研究、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网络信息资源集散中心。

三、坚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方向具备时空前瞻性

我国大学传统图书馆建筑的实际生命周期至少在二十年,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势态正在颠覆这一传统观念。在这种形势下,大学图书馆建设策划、设计方案不仅要把握时代脉络,为当代社会服务,而且,必须具备时空前瞻性。

我们认为,目前应关注以下原则问题:

(1)弹性原则:鉴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大学学科建设也处在一个相对多变的时期,图书馆新馆必须具备很大的空间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变化需求。

1999年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传统的藏、借、阅功能固定的馆舍,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柱网、层高、荷载统一的做法,即所谓‘三统一’”。可以说,通过“三统一”可以随意整合图书馆功能区间,集中地反映了图书馆空间弹性原则。大学新馆功能区间之外的流动区域可以成为文化宣传空间、休闲亲和空间和安全疏散空间,必须要具有弹性,切忌狭隘压抑。(www.chuimin.cn)

(2)复合型(Hybrid)原则:复合型概念源于复合型图书馆,既陈旧又标新,其概念应该在大学图书馆转型的历史时空中,赋予新的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首先是内涵,即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复合和搏奕,随着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图书馆空间丧失了对于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复合型外延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信息功能实体的复合归一。包括大学图书馆空间越来越表现出其功能上的复合性,空间复合型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图书馆拥有了以往不可想象的更加宽阔的视野与舞台,大学图书馆更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美国人赫泽格,苏珊(Herzog, Susan)在其《未来的图书馆馆员》一文中(载于《Expectation of Librarians in the 21st Century》Ed. By Karl Bridge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 2003)提到了加立弗尼亚路德大学(Lutheran University)空间整合复合型图书馆的案例:该校在1994年将原有的6个独立的子空图书馆、媒体中心、电信中心、信息学院、计算机中心以及多媒体教育中心整合为“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中心。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早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率先将图书馆与计算中心两个子空间复合而成一栋建筑实体,冠名为图书情报中心。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新馆与学校网络中心同样复合为统一建筑实体。

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鸟瞰大学图书馆阅读发展趋势,图书馆与信息计算中心等功能部门很有可能整合为复合型信息集散功能区。大学图书馆新馆策划与设计者必须要有超前的气魄,从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印刷文献互动化等复合功能出发,设计、建造一座时代前沿的复合型图书馆。

(3)绿色、环保空间原则:绿色、环保思想,既是现代文明的反映,更是大学图书馆自然空间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建大学图书馆应尽可能采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中国《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明确要求:“为了保持空气新鲜,应该从建筑设计上考虑采取简而易行,不靠另装设备的通风换气措施,例如门窗上部设腰头窗,外窗应有一定数量的可开启窗扇,或在固定窗上设置通风上窗扇等”。《规范》还指出:“保持阅览室空气流通既是卫生要求也有利夏季室内降温”。其中心指导思想既要保证卫生要求,又要考虑节能等环保要求。

除了采光、通风、噪音等,《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还强调:“国际建协《芝加哥宣言》指出:‘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延期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大学新图书馆绿色、环保空间设计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建筑历史的必由之路。

(4)平等借阅原则:平等借阅原则是指资源共享原则,这是大学新馆建设功能中的不可回避的话题。

多年以来,传统图书馆文献存储密度小、占用空间大,影响服务时间和用户群体,深受受时空制约。我国大学图书馆空间狭小和资源紧缺状况造成文献借阅等级差异。一些大学图书馆部分文献资源和阅览空间仅限于研究生以上读者借阅,实际上形成一种阅读权益歧视现象。

数字图书馆网络电子资源存储密度大、占用空间小,服务时间与用户层面无制约。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的阅览与获取方面弱化了对于时空的需求,率先形成平等阅览原则。大学新馆在扩大阅览空间后,也必将实现印刷体文献借阅平等之路,即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利用图书馆全部资源和空间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四、树立系统的、科学的图书馆空间意识

深入研究大学自身学科建设特色,建立个性化、复合型、服务型的大学图书馆。

(1)规模

大学图书馆面积的确定,存在两个误区:一种认为数字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大学图书馆馆舍空间可以无限缩小,甚至完全依赖虚拟图书馆而不必扩建馆舍;另外一个误区是为了追求单纯的校园标志性建筑效果,脱离学校实际,盲目扩大图书馆建筑空间。

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复合型图书馆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前一种误区。其实,关于大学图书馆面积,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以及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在均有具体规定。各校只需计算出在校本科生当量即可算出现在学校图书馆所需面积。再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十年、二十年发展目标,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二十后图书馆所需面积数。当然,除了全日制本科生当量数外,图书馆藏书目标、功能规划也是大学图书馆建设中空间规模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选址

在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策划人员与设计师应该具备全局的空间意识。图书馆到底应该建于何处,必须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策划人员与设计师应该考虑将其建在交通方便、环境优雅安静,地处校园中心的地带。但笔者也见过设在半山腰上的图书馆,如澳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甚至山顶上的图书馆如武汉大学旧馆舍。

总之,在新馆空间选址上,策划人员与设计师不必囿于既定原则,应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将新馆融于学校原有建筑群中,适当突出其中心地位,还要居高临下将新馆置于读者往来方便、环境优雅之处。

(3)台厅

台阶与门厅的空间大小,在八、九十年代的国内大学图书馆建筑中,往往是衡量一座图书馆是否气派的重要标志。许多图书馆设计的大台阶直通二楼,一楼则大多数作为采编等办公用户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读者与工作人员均觉苦不堪言:读者须忍受跋涉之苦,而工作人员、特别是中国北方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须长期忍受暗无天日、见不到阳光的日子。

除了高台阶外,越建越大的门厅也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越拉越远。硕大的门厅,加上玻璃幕墙以及为采光而攀高的玻璃屋顶,这样形成的图书馆主空间冬天不保温、夏天则尽显温室效应,违背人本主义以及节能环保精神。

主笔与副笔者分别在美国和日本考察了许多新建图书馆,发现近二十年来建造的大学图书馆已完全摒弃高台阶与大门厅的设计方案。几乎无一例外地筑以朴实无华的门厅做为出入口,甚至许多图书馆根本没有门厅,入门直接面对的就是流通、参考、报刊阅览以及其他服务。读者一经踏进图书馆空间,便与图书资料以及各种服务实现零距离接触。

(4)空间

一座大学图书馆的外形设计,反映了一定审美情调。与校园整体格局相匹配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中心,而且能让读者感受到赏心悦目的文化熏陶。读者使用更多的是图书馆的内部空间的阅览服务。所以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在重视外型设计的同时,更就重视内部空间的设计、装饰、装备。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新馆人气是否所向披靡,文化教育功能是否淋漓尽致,直接与图书馆报告厅或多功能厅空间建设息息相关。为陶冶当代大学生文艺素养,实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大学新馆报告厅经常演绎多彩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大学新馆报告厅空间建设切莫忽视。

总之,把握好时间与空间两个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要素,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对于建设好一座具有坚实生命力的大学图书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Mason, Ellswoth.Mason on Library Buildings.N.J.:The Scarecrow Pr.,1980

2.Maslow, Abraham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Y.:Harper and Row Pub.,1970

3.Bridges, Karl Ed. .Expectation of Librarians in the 21st 

4.贺海鹏.人本思想——高校图书馆建筑的灵魂.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

5.王元忠,张玉霞.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

6.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38-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