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近代温州中医教育研究结果

近代温州中医教育研究结果

【摘要】:于是,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我国官办医学教育昌盛时期是唐代,当时有中央与地方两级医学教育制度。明清的医学教育大体上也是继承宋元以来的体制,由太医院管理医学教育。

一、前近代的中医教育模式

自生民以来,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了各种医药知识,这种从自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是相当原始有限的,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和思维,只可称之为原始医学的起源,但是并不妨碍这种原始医学知识的传播与教育,并相应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医学教育形式: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强和医药知识经验的增多,口传心授被家族和师徒相传的更高级的医学教育形式取代。当然,中国古代医学的传播是以师徒授受和父子相传为主要模式。在《黄帝内经》中记载: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说明在春秋战国和先秦两汉时期,师徒相授的医学教育方式已经很普及了。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钱塘(今杭州)人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个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由于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的积累,知识比较专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浙江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衢州人)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海宁人)、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杭州人)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绍兴人)等都是名医世家。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

伴随家传式中医教育出现的是名医带徒的师承教育。这种中医教育形式越过了“医术秘不外传”的雷池,扩大了医学流传的范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医家,适应了民众防治疾病的需求。许多医家在传授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见解发挥前人的学术,各树一帜,各成一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促进了医学的争论、交流与发展。家传、带徒及讲学等民间中医教育形式对于继承历代医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值得借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它们培养的医家在数量上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给政府的考核与管理带来了难度。于是,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可见,公元443年的刘宋王朝即创建了政府的医学教育机构。以后,北魏隋朝设太医、博士、助教等官职来管理医学教育。

我国官办医学教育昌盛时期是唐代,当时有中央与地方两级医学教育制度。中央级称“太医署”,规模很大,有师生三四百人;地方上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太原等都督府均开办医学,各州普遍设置医学博士和医学助教。宋代设“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初期以科举方法考选医生,公元1044年在京城建立专门学校,有各科学员80多人,规模很小。据《宋会要辑稿》和《元丰备对》两书记载,当时太医局学生有300余人,学习内容分九个科,这时的教育方针重视实习训练,强调从临床中获取知识经验,所以医学生要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京城的军人治病,并要求记录治疗过程与结果。

南宋定都临安,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至江浙一带。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设立了翰林官医局,由它负责医学教育,设医学堂。它的主要职责是为朝廷培养太医。据《梦粱录》记载,医学堂的遗址在通江桥北,老百姓沿用老习惯,称它太医局。学堂设大方脉和小方脉科,前者的教材为《素问》、《难经》、《伤寒论》和《巢氏病源》等;后者为《难经》、《巢氏病源》和《太平圣惠方》等,有四名翰林官医局的医官被调到学堂负责管理,他们被称为“教授”。学生的编额为250人,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政府负担,称“斋生”,学生的住宿和伙食条件很丰厚,不过该校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稍有懈怠就可能被淘汰。而且虽为医校,但儒家正统的气息十分浓厚,上至学校的制度,下到学生的制服都效法礼部领导下的太学。

元代的医学教育基本依照两宋旧制,设“医学提举司”专管医学教育,在恢复中央医学教育的第二年,朝廷还派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悬带金牌到全国各地督查医学教育,凡未办学的当即开办,校址大多设在各州府的三皇庙内,同时还制定选择医学教授的标准与条例。明清的医学教育大体上也是继承宋元以来的体制,由太医院管理医学教育。但明清医官多为世袭,太医院所设的医学教习所学员大多为医官子弟。《明史·职官志》中说:“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所以弊端很多,政府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已大不如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十四年(1749)以后,清王朝把《医宗金鉴》作为教科书。该书内容丰富实用,取材全面,论证周详,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经验加以整理和总结,是中国古代医学丛书或全书中内容最为全面、简明、实用的书。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鸦片战争后,由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退加快,特别是西方医学传入后在我国开设医院与举办医学院校,官办的中医教育已徒具形式,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已基本不起作用了。

二、学校:近代中医教育模式

关于近代的中医学校,大概第一阶段是在晚清时期,从1862年京师开设同文馆、太医院教习厅复设医学馆,至光绪末年各地出现的中医社团组织,为官办医学教育延续及民办中医教育之兴起。第二阶段北洋政府时期,从1913年神州医药总会晋京恳请提倡中医中药、准予另设中医医药专门学校,192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请教育部明定中医课程并列入医学教育规程案,为我国中医界申请办学立案成功开始。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1929年至1949年,那是我国中医界在艰难困苦的历程中坚持学校教育、兴办发展学校教育,闯出了一条中医教育自立的道路,成为中医史上伟大篇章之一。近代中医教育,当然还包括传统的以师带徒教育,其与中医院校教育并存互为补充发展,在中医教育史上仍占居一定位置。[5]

1898年,清王朝设立医学堂,归大学堂兼辖。等到维新变法失败,一切“新政”均被推翻,独京师大学堂获得保存,及至1902年春张百熙拟《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专门分科课目中,医术列于第七,下分医学及药学两目。京师大学堂为适合医学专门教育需要,旋于1903年规划医学馆。1907年,将京师医学馆改为京师医学专门学堂,中西学科肄业,各以深造有得,切于实用为宗旨,其应如何补习普通偏设课程,酌定年限,由学部遴员详议。但由于当时我国无论是中医教育或西医教育,都缺乏办学经验,学部无法具体厘定各门科目教学规程,遂将京师医学专门学堂学生全部送日本学习,朝廷官办中医教育至此暂停。辛亥革命后,中医界的许多仁人志士为拯救中医学,冲破重重阻力,并汲取西方教育先进理念,开始举办具有现代教育模式的中医学校,数量也大幅增加。即便如此,在全国创办的中医学校数量还不是很多,分布也局限东南,缺少比较广泛的覆盖度。见下表:

中国近代中医教育组织一览表

续 表

续 表(www.chuimin.cn)

续 表

与全国其他地域相比,浙江中医界在创办中医学校方面的作为尤其可圈可点,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除了最早的利济医学堂外,1902年,温州徐定超时任京师医学堂总教习、京师神州医药会会长,在所撰《伤寒论讲义·序言》即呼吁:“以一二人之学而欲以活人,其所活者能有几人耶?”他大力提倡开办医学以造就中医人才为民造福。民国伊始,绍兴丁泽同即呈文大总统,要求“振兴国医,以重四百兆民命起见”,建议创办中医学校。辛亥革命先驱者国学大师章太炎于1936年任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时,在《三三医报》、《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近百篇文章倡导国医改革,倡导兴办中医教育。平阳徐润之,向当时的民国教育司建议“为今之计,务须各省创办中西学专科学校,或附设为中学,添聘中西教员,将国内医生统加考核……”民国期间,浙江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所中医学校,形成了近代浙江中医教育的高潮。具体创办情况见下表:

近代浙江中医学校一览

续 表

从上表可知清末民国期间浙江的中医教育事业,由于志士仁人前仆后继的努力,确实是比较兴旺和颇有成就的。较之其他省市,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办学延绵不断,虽间有停办,但此起彼落,从清末至解放未曾间断;二是民间办学积极,尤以医药行业资助者多,政府则缺位,多作壁上观;三是分布比较集中,多在杭、甬、湖与浙南一带经济较发达地区,浙江的中医学校一半创办在温州地区。下文就温州地区这些中医学校逐一简略介绍。

1.松龄医学堂:1908年创建于平阳县。创办人徐润之(后文详述),他在戊戌变法之后,受维新思潮影响,有志于办学兴医。据《松龄医铎》记载,该校办学方针是“创办中西医学专门学校”,他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呈教育司创办中西医学专门学校书》一文中。该校具体运作情况不甚详。1909年,刘绍宽任温州浙江第十中学校长时,聘请他担任校医。与此同时,徐润之创办“松龄医学院”,是学塾性质,学生人数不少,而其中的方鼎如,就是后来的“温州十大名医”之一。晚年,又在金乡老家办了“松龄中医学校”(简称“松龄医校”)。开设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还开设了西医的生理解剖课。学习期限为三年,各科学完后进行考试,各门课程及格者,才发给毕业证书。聘请有专长的中西医任教。办学经费除来自少量学费(贫困生还可减免),基本由他独力承担。1919年,他在第一届学员即将毕业时去世,松龄医校也随之停办。

2.温州国医国学社:1926年建立于温州,创办人池仲霖(1871~1947),字源瀚,曾为晚清孝廉,福建崇安、松溪等县知事,晚年离开仕途,以医为业。他创办这所学校,重视国学与中医的密切关系,强调掌握“国学”是学中医的基础。学校学制三年,分住读、走读两班,每班20人。上午授课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下午临床实践,晚上讲授国学。课本采用《伤寒来苏集》、《温病条辨》、《世补斋医书》等较通俗的中医著作。1947年,因池氏逝世,学校停办。

3.温州国医学校:1933年建立于温州,创办人为金慎之、潘澄濂。学校学制四年,以讲授中医经典为主,并开有解剖、生理等课。共招四期学生,每期20余人。该校系金、潘等个人集资所办,因经费不济,于1937年停办。金慎之于1956年服务于瑞安人民医院,1959年调往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持中医科。

4.宗景国医专修社:1933年建立于温州,创办人南宗景(后文详述),学校共招学生四期,每期数十人不等。南氏自编教材,毕业学生多为今浙南一带中医骨干。1936年,学校停办,南氏先后被苏州国医专修学校与上海中国医学院聘为教授。

总之,温州地区的中医学校思想开放,观念较新,办学者大多重视西医基础课及科学技术课的开设与教学,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安排能跟上社会科学文化的节奏,不落伍于其他类学校;之外还有敢于创新,出现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函授等,这是当时国内鲜见的中医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