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青话版《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研究十讲

中国青话版《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研究十讲

【摘要】:有学者提出应把Jews视作犹太教徒而非犹太人。自打中世纪宗教裁判所起,复经十字军东征、地震和14世纪的大瘟疫,犹太人遭受歧视和迫害已成不争的历史事实。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御医兼宫廷译员Lopez被埃塞克斯伯爵进谗以投毒罪被处死,便是一例。在文学方面,马洛的剧本《马耳他的犹太人》更可作为佐证。莎翁的这部戏,直到18世纪中叶,一直题为《威尼斯的犹太人》(受马洛影响?犹太问题是历史,马克思不是也写过《犹太人问题》吗?

关于割肉还债是否残忍,今天似乎耸人听闻,演出时不必渲染过甚!须知这是罗马法和日耳曼法都允许的,反倒是犹太法典断然不准(见犹太法典第六诫)。莎士比亚采用的故事原型有多种,其中一个故事原型中的债主是基督徒,反是犹太人遭到割肉威胁。顺便说一句,有学者提出应把Jews视作犹太教徒而非犹太人。那是把种族冲突降至教争,不敢苟同。

有学者提出应把Jews视作犹太教徒而非犹太人。那是把种族冲突降至教争,不敢苟同。

据说中国青话排这个戏时曾去医院请教剧界某权威,权威声称应淡化犹太人与基督徒之争,甚至说非此不能排除以色列使馆抗议的可能,于是你们删除了夏洛克咒骂安东尼奥的一些台词,而恰恰是这些台词最有力度,不管是同情还是憎恶夏洛克的历代评家都特别注重。自打中世纪宗教裁判所起,复经十字军东征、地震和14世纪的大瘟疫,犹太人遭受歧视和迫害已成不争的历史事实(ghetto[犹太聚居区]一词就是威尼斯率先使用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甚至今天,还是如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御医兼宫廷译员Lopez被埃塞克斯伯爵进谗以投毒罪被处死,便是一例(犹太医师在俄国宫廷也有被处死的记录)。在文学方面,马洛的剧本《马耳他的犹太人》更可作为佐证。莎翁的这部戏,直到18世纪中叶,一直题为《威尼斯的犹太人》(受马洛影响?),始由喜剧演员饰演,后来才慢慢被悲剧演员取代。试想犹太人夏洛克被基督教社会剥夺了家产,女儿被基督徒诱拐私奔,落得孤家寡人一个,“犹太性”(注意剧中台词“忍受迫害本是我们民族的特色”)岂可轻易淡化?犹太问题是历史,马克思不是也写过《犹太人问题》吗?所以不宜也不必回避。

你们删除了夏洛克咒骂安东尼奥的一些台词,而恰恰是这些台词最有力度,不管是同情还是憎恶夏洛克的历代评家都特别注重。

有评家基于鲍西娅择婿时用的金、银、铅三个匣子称这部戏为“金属剧”,威尼斯确是金钱之都,你们从布景到灯光渲染金黄色,我以为是恰当的。但戏里还有另一个天地——贝尔蒙特,这儿有通往鲍希娅宅邸的林荫道,有皎洁的月光,有安谧的氛围,这应该是爱情之乡,基调似乎应该是绿色。正因为是两重天,你们把夏洛克之女和爱人的诗意对诵“在这样一个夜晚”(“In such a night …”)从贝尔芒特提前到从威尼斯私奔时念出,依我看是错位了。这个戏人物特别多,不少是上个场露个脸就再不起作用了,结构确实较为松散,演出时需要整合删削,但上述台词还是回复到原剧的时空中去比较合适。(www.chuimin.cn)

犹太问题是历史,马克思不是也写过《犹太人问题》吗?所以不宜也不必回避。

金钱之都和爱情之乡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大多刻画得不怎么有血有肉,倒是凶悍型的恶妇,如麦克白夫人、《亨利六世》中的玛格莱特王后等,再有就是喜剧中的女角比较成功,后者中像《无事生非》中伶牙俐齿的琶特丽丝。这部戏里的鲍西娅也可算一个。尽管女权主义评家不喜欢她的女扮男装,我倒认为此人足智多谋胜于男性,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男权社会。如果说这部戏里有两个主要人物,我看就是夏洛克和鲍西娅了。相比而言,你们的鲍希娅弱了一点,“择婿”、“庭辩”、“戏婿”等几场戏中,可多表现一些纵横捭阖、指挥若定的手段和气势。实际上夏洛克主要的对手应该是她,而非那位被某些评家称之为集中体现人文主义友谊观、商业观而实际上形象单薄的安东尼奥,自然更不是那个巴萨尼奥——那是被另一些评家苛责为“阳痿”的人物。

如果说这部戏里有两个主要人物,我看就是夏洛克和鲍西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