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态道观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创建

生态道观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创建

【摘要】:道教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态道观活动即是这一探索的成果之一。生态道观活动是2006年由陕西省道教协会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所以,陕西省道教界发起的生态道观活动实际上是对道教传统的生态理念及实践活动的继承、恢复和发展,同时更是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响应。这说明,生态道观活动最基本的意图就是依托宫观对其影响范围内的人群进行以传统道教生态戒律和现代环保法规为内容的宣传教育。

生态道观活动对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潘存娟

当前,在我国大力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的任何宗教也都面临着一个重要任务,即探索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道教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态道观活动即是这一探索的成果之一。

生态道观活动是2006年由陕西省道教协会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其实道教从一开始就将原始道家的自然主义作为自己的基本立场,这决定了道教与生态的不解之缘。道教宫观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古已有之,但是随着道教发展的兴衰,这些活动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落实,宗教活动相继得以恢复,宫观建筑得到修复,才为宫观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准备了场地和人员条件。所以,陕西省道教界发起的生态道观活动实际上是对道教传统的生态理念及实践活动的继承、恢复和发展,同时更是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响应。

三年多来,经过各道观的实践、研究人员的考察调研与各界的会议探讨,目前形成的生态道观的描述性定义是:依法登记,以道教“道尊德贵”教义为依据,尊老子为生态保护神;合理使用土地、水源、植被等资源,绿化和美化道观内外的景观;合理配置保护水源和治理污染的设施,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一定义是各界在生态道观活动的原则、规划、内容、目标等方面达成的基本共识。同时各界坚信生态道观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生态道观活动直接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和谐本身就是道教教义的独特内涵。当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亦被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之一,它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自然物质基础。然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态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生态道观活动则首先致力于和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道教宫观本质上是道教信徒的宗教活动场所。但由于一方面大多位于名山大川,一方面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当前的道教宫观除了发挥对信徒的基本宗教功能外,还承担了服务旅游经济、服务群众休闲生活的种种责任。如此一来,道教宫观不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反而更直接地观察到人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更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度,同时也就更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被激发出对道教传统教义中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重视与推崇,生态道观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故而,生态道观活动从一开始,其立足点就是和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生态教育和生态保护是生态道观活动的主要内容,它们分别具有和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功能。

一、和解:生态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观前提和群众基础

生态道观活动最初被命名为“道教生态教育工作间”活动,主要是倡导“融生态教育于宫观建设和道教活动之中”,到第三次会议则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等目标。这说明,生态道观活动最基本的意图就是依托宫观对其影响范围内的人群进行以传统道教生态戒律和现代环保法规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其目的一是提高其影响范围内人群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二是期望道观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努力得到支持和巩固,形成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局面。

生态教育的对象是人,既包括道众自身,也包括香客、游客、周边人群及相关部门。按教育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可将生态教育分为:对内教育和对外教育。

对道众的培训是生态道观的对内教育,指的是住观道众自己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以道观为组织的道众既是生态教育的主体,也是生态教育的首要对象。调查显示,一半以上被访对象认为道观环保活动的主要责任者是道观本身,大多数被访的道众也都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他们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环保方面对其他教育对象的示范、表率作用。调查也显示,积极参与生态道观活动的道观负责人在管理观念上跟得上时代,实践精神也比较强,在环保方面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认识,推崇生态文明建设,他们有意愿有能力承担生态教育的任务。这都说明,生态道观对内教育的成效主要在于培养、提高、巩固了道众尤其是道观负责人的环保责任意识和生态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出了他们的生态教育主体功能。这就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主观前提。

对香客、游客、周边人群及相关部门的教育宣传和沟通统称为生态道观的对外教育。调查显示,当前香客、游客被视为旅游环境的主要压力,但如果他们被转变为道观环保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则会有效减轻这种压力。所以生态道观希望通过针对香客游客的宣传教育,缓解宗教活动和旅游活动对道观及周边资源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事实表明这是可行的且已取得一定效果。生态道观或在宗教活动中传递环保的积极信息,或举办专门的公益性科普展览,或随时随地劝止不良行为并进行善意的劝诫和说服教育,或尽可能地树立包含环保内容的标语标牌。访谈结果表明,这些举措的提示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有效的,的确能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另外因为一些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周边群众和相关部门存在与道观争益的现象,道观也希望通过与周边群众、与相关部门的宣传沟通改善这一情况。双方也已经作出了一定努力,然而要取得有效的合作,就需要一个高层次目标来统一根本利益,生态效益应该是最能把双方利益有效统一起来的目标。道观进行的生态宣传与沟通,有望使对方转变为生态道观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例如陕西榆林卧云山道观将周围原来的3000亩沙地建成了享誉中外的民办植物园,造福一方,赢得了各界的赞誉和支持,经常得到单位和个人寄送的珍贵植物种子和相关栽种资料等。可见,对外的生态教育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www.chuimin.cn)

二、和解: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保障

生态道观活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生态保护,这是将和解意愿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生态道观活动对生态保护对象的明确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第一次会议发布的《秦岭宣言》,涉及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使用、植物保护、环境绿化美化、能源使用等生态问题,这些对象从空间上看与道观距离近,从功能上看对道观最重要。第二次会议加入了森林、河流、土壤等资源保护建议,保护对象的扩展是生态道观活动眼界逐步开阔的表现。第三次会议提出将生态道观活动纳入全社会环保计划当中,促进建立良性的全球生态圈,并建立宫观生态保护的联系网络等工作重点,实际上是把生态保护对象扩大到道观所能涉及的最大范围。可见,生态道观活动最初关注的是道观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而随着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他们所关注的目标也逐步提升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

综合三次会议的成果,生态道观活动的保护对象涉及三类:资源、能源、环境等,这其实涵盖了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针对资源,生态道观力行保护、节约原则,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生态道观第一次会议即提出可持续地使用自有土地、保护区域水资源。第二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实行节约用水和分质供水、循环用水,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并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第三次会议亦强调了合理使用土地、水源、植被等资源。

针对能源,除了节约原则、有效性原则,生态道观还主张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第一次会议上已提到采用节约能源新技术;第二次会议主张迅速采用、推广节能技术,并具体指出可利用的太阳能、沼气池、节能灶、节水阀、节能灯以及其他节能设施和材料。第三次会议倡议最大限度地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材料。

针对环境,生态保护活动可细化为两个层次:保持原有良好生态环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改善本来不好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生态道观主张道观建设首先做到不破坏所在区域的基本地貌和原生植被,同时减少自身宗教活动的污染,维护道观内外的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改善本来不好的生态环境,生态道观积极改造、配备环保设施,进行了广泛的绿化、美化。

在具体做法上,根据实地考察,笔者归纳了八条,诸如注重卫生、减香禁炮、坚持绿化、爱护动物、保护水源、开展环保宣传、协调周边关系、运用技术手段等。概括而言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道观重视淘沥出优秀传统的经验加以继承发扬,使其在当代发挥出新的功效;另一方面是生态道观强调吸取现代环保经验,意图逐步实现现代环保科技的技术依托。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生态道观活动进行的保护行动,对象、任务十分明确,采用了切实的做法,不流于形式、不落于空话。所以,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保障。

简言之,生态教育就是使道观能影响到的一切人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保护就是使道观能影响到的一切自然环境得到和谐的对待。生态道观活动正是希望充分借助教育与保护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感,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形成人与自然的良性生态圈。这是生态道观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所作出的直接贡献,非常值得鼓励推广。

另外还须提及,因为生态道观活动侧重于发挥道教宫观的生态功能,所以它并不直接指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然而生态功能的发挥与完善正是为了优化道观的整体功能包括社会功能,道观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化人群、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生态道观活动对道观发挥社会功能有基础意义和良性影响。所以生态道观活动会间接但长远地有利于社会和谐。

例如通过优化道观的空间容纳功能提升其宗教服务功能和旅游等其他服务功能。生态道观活动致力于营建人间仙境,为信徒提供清静庄严的宗教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优雅宁静的休闲、观览场所,即为不同人群提供直观的美好环境,而美好环境对于人们心理的潜移默化功效是今天世人所认同的。在美好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做到心态平和、悦纳别人、慈柔不争,这显然有利于消除人际紧张、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再如,宗教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观重视生态建设经验的沟通与交流,这有利于道教内部的和谐。同时因为生态良好也是当今其他各宗教的共同追求,有了这一共同追求,各宗教之间更易于增进理解、对话与合作,这显然有利于宗教间的和谐。如此,共建和谐社会就拥有了宗教界的重要支持力量。总之,生态道观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有着环境基础意义,从而表现出种种良性影响,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领域。

综上所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宗教界各自拥有其独特的角度、途径和方法。道教界的生态道观活动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展开的和谐创建活动,但它充分说明道教界有意愿有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也有力地证明了道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