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德国政府在国际道义感召之下作出的仓促决定令却其难民危机管理难以为继,9月13日,德国临时引入了边界控制,暂停通往奥地利的火车。当94%的捷克民众赞同欧盟立即遣返所有难民的同时,约三分之二的德国人支持本国政府接收更多难民的决定。最近两周以来,与难民相关的入室盗窃、斗殴等犯罪事件也时常见诸报道。然而,这些约束性的政策淹没在了心向德国的难民洪流之中,德国政府目前也没有真正拿出强硬的姿态去实施遣返。......
2023-11-30
羞耻和记忆——写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70周年之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到来之际,德国政治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对过去的历史表示反省。德国总理默克尔4日表示,德国不能简单的和过去的纳粹历史“划清界限”,更不应忘却历史。观察者网联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ID:tongji_dgyj)推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文章。本专题将邀请近十位德国研究中心的专家,从不同专业领域出发,提供观察视角。本文为第一篇。】
当地时间2015年5月3日,德国纪念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举行纪念仪式,德国总理默克尔与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出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70年了。如果有人在战争结束时出生,那也已经到了中国人所谓“古来稀”的年纪。换句话说,亲自经历过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戮和道德崩坏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不久一切将彻底成为历史,只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之中。然而作为主体的人物不在,记忆焉附?我们这些后来人,究竟应该如何叙述一段既逐渐远去却又无处不在的历史?
作为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集体癫狂症患者,德意志民族战后精神层面的反省和社会文化层面的转型经验无疑为人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案例。与思考德国战后蜕变的动因相比,更多的知识分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恶的原初,投向暴行所体现出来的认知悖论,即以下两种事实如何成为可能以及同体共生:以科学、艺术与哲学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竟以残酷而反讽的方式突破了人类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1945年4月18日的《纽约时报》为我们留下了如下记录:美军强迫1200名魏玛居民——歌德与席勒的古典魏玛!第一部共和国宪法诞生的魏玛!——参观城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种种骇人场景,“这些德国人目睹了一切,流下了眼泪;那些没有流泪的,也都感到了羞耻……有几十个人甚至昏了过去。”一位普通的汉堡女性在战争结束后的日记中写道:“从来没有人认为德国人能够作出这种事情,从来没有人认为德国——那个以歌德、席勒、洪堡和康德为傲的德国——能够沉沦至斯。”我们通过作家瓦尔特尔·肯博夫斯基(Walter Kempowski,1929-2007)重温了这种朴素而沉重的思索——肯博夫斯基多年立志于为个人和德意志民族保存历史记忆,这位汉堡女性的日记即出自他的私人收藏。(www.chuimin.cn)
我们不经意间回答了一个貌似合理、实则无知到令人瞠目的问题:这一切和没有经历过战争、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为战争负责的后来人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人道,就在于每个人身上都延续着的人类文明的血脉。这位普通的汉堡女性在质问自己的同时,也是在质问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人类。试问:什么人有什么理由从人道、从文明的立场和底线上退缩?我们于是需要回应阿多诺提出的“奥斯威辛之后何以为诗”的命题,我们需要回应阿伦特提出的“恶的本质”的命题,我们要回应乌尔里克·梅茵霍夫(Ulrike Meinhof, 1934-1976)提出的“你们心中的希特勒”的命题,我们需要回答齐格蒙特·鲍曼提出的“大屠杀和现代性的关联”的命题。我们需要不断回忆、叙述和拷问这段历史,以便使这一切真正成为历史。
也许,正是这种文明底线溃守的羞耻感使得战后的德国人终于有勇气直面自身的恶行,反复叙述和拷问本民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发掘和挽留逐渐消逝的记忆,从而试图理解这种无法理解的“文明的断裂”——此处借用历史学家丹·第纳(Dan Diner)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历史学家大辩论中引入的概念。我们不会忘记导演和剧作家沃尔夫冈·施道特(Wolfgang Staudte),他在德国战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里就敢于表现德国军人屠杀平民、昔日的刽子手在战后依旧如鱼得水等主题(《凶手就在我们中间》,1946年);我们的记忆中自然不会缺少那个天赋异禀的少年鼓手奥斯卡,这个极有可能是杂种的非纯粹雅利安人既拒绝介入丑陋的成人世界,却也主动与侏儒纳粹为伍(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1959年);我们眼前也会闪现孱弱的北德少年西吉(Siggi),他不顾父亲——一位恪尽职守的纳粹命令执行者——的压力保护一位画家朋友,最终被送进少年教养所,无言以对命题作文“尽职的愉悦”(西格弗里德·伦茨的长篇小说《德语课》,1968年)。
我们当然也关注2013年的德国电视大制作《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在这部引起德国观众热议、在148个国家广泛公映的三集电视片里,五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位犹太人)相聚于1941年的柏林,由此踏入各自的人生旅途,相约四年后再聚首,然而时代和战争使得他们成为令人无法分辨的加害者和受害者,或者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在去意识形态化的后现代文化氛围里,在母亲们父亲们(或者祖母们祖父们)已经因为老去而陷入沉默的21世纪,这部剧本创作耗时六年、经过三位历史学家审读的电视片显然是德国人存留记忆的最新、可能也是最后的努力。然而,上一代人的思索,毕竟已经传承到新一代人的肩头。
胡春春
有关德国研究的文章
然而,德国政府在国际道义感召之下作出的仓促决定令却其难民危机管理难以为继,9月13日,德国临时引入了边界控制,暂停通往奥地利的火车。当94%的捷克民众赞同欧盟立即遣返所有难民的同时,约三分之二的德国人支持本国政府接收更多难民的决定。最近两周以来,与难民相关的入室盗窃、斗殴等犯罪事件也时常见诸报道。然而,这些约束性的政策淹没在了心向德国的难民洪流之中,德国政府目前也没有真正拿出强硬的姿态去实施遣返。......
2023-11-30
文章聚焦近年来元记忆监测的研究范式与机制并进行横向比较,概述了当前元记忆监测的发展动态。对于各种元记忆监测成分,均通过比较判断等级与标准测验成绩的一致性以考察监测准确性。表1元记忆监测各成分的研究范式比较4元记忆监测的机制研究从有关元记忆监测各个成分的研究发现,EOL的研究较少,FOK与JOL这两种前瞻性监测判断的机制相似性高,而JOC判断在脑神经机制上与此二者又有值得比较的异同之处。......
2023-11-30
百姓骂他是“瘟官”,“那有加粮世代传”。众人经过商议,凑钱支持上诉。三人被囚、民众愤恨和鲁才之死是当时乡民起事的原因。最后“药死鲁才”成为直接导火索,引发民众暴动,这件事把矛盾推向了顶点。这些“官方记载”实际都避讳了一个重要事实,就是徐士銮将余鲁才用药毒死是致使“西乡反”起事最为直接的原因。......
2023-07-25
高校科研机构是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信任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和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对于激发德国的创新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巨大。无论是在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与分布,还是在合作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上,德国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都独具特色。......
2023-11-30
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问题研究所/欧洲联盟研究所是跨学科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研究所目前是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欧洲学会、上海欧洲学会等学术团体集体会员,以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秘书长单位。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为德国问题研究与欧盟问题研究,包括中德关系与中欧关系。它致力于发表国内外对德及欧盟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前沿课题的论文,展呈国内外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
2023-11-30
德意志民族历来被称之为“哲学的民族”,这个民族为人类精神所贡献出来的杰出人物和思想财富,多到与这个民族的人口基数不成比例。本书为“德国哲学”2007卷,本卷主要论述了贺麟与黑格尔的《小逻辑》,康德“综合”概念的三个层次,尼采思想的芳香,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及其特点,胡塞尔先验哲学中的身体问题,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中的“模像”概念等内容。......
2023-11-30
在“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的框架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联合推出这个新专题,探讨不同的领域与德国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其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不断通过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采取产品组合延伸、高增长的市场开发、倡导内部创新文化、与合作伙伴共享创新成果帮助提升客户生产力,是费斯托公司一贯追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费斯托看来,创新既是立家之本,更是强企之路。竞争力——处理好家族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