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足之处在于,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研究的专题著述。对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发展道路及其特征,以及新加坡国家认同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民族研究尤其是国家认同、国家意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田野考察和实际感受。国外研究新加坡民族关系的著作可以分为新加坡本地学者所著和西方学者所著两大类。......
2023-11-30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内对新加坡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其中研究新加坡民族关系与国家意识成果比较突出的有曹云华教授的《亚洲的瑞士:新加坡启示录》一书,该书以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政策同欧洲的瑞士相比较,对新加坡民族政策的实施及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探讨。[16]马志刚先生在所著的《新兴工业与儒家文化: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考察新加坡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17]在其中探讨模式平衡状态中的文化、社会要素时,分析了新加坡复合协调的民族文化社会。其中主要对共同价值观、多元宗教观以及华语运动产生及发展方面进行了阐述。山西大学李路曲教授的《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与文化选择》从政治社会层面考察了新加坡的现代化道路,并着重对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对新加坡社会、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18]南京大学陈祖洲教授所著的《新加坡——“权威型”政治下的现代化》着重分析了新加坡权威主义政治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国家的控制过程和机理,其中涉及新加坡的民族政策。他认为,新加坡奉行的民族主义政策是新加坡权威主义发展的产物,它密切配合了人民行动党在政治上实行的高度控制政策,对新加坡经济现代化的成功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云南大学郑临川教授所著的《新加坡治国之道》从新加坡的价值重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论述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形态创造工程。[20]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所著的《亚洲价值观:新加坡的政治的诠释》,对比邓小平与李光耀的儒家政治思想,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从东方的实用理性、中和思维、家庭为根、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东方式民族主义等方面对新加坡国家意识中的重要环节“亚洲价值观”进行了思考。[21]东北师范大学李晔教授对新加坡的民族主义的形成进行了界说,她认为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民族主义是在反殖民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争取新加坡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提倡儒家思想,保持亚洲人的价值观,强调合作精神,主张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以创造新加坡现代文明国家。这种民族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大致定型于60年代中期,七八十年代又有新的发展。它是二战后兴起的当代东方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是融合型民族主义。[22]刘稚研究员在《新加坡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一文中考察了新加坡民族政治的构建,认为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各民族利益的诉求被压低到最低程度,将来自不同国家的各族移民逐渐改造成具有新的国家意识和一体感的新加坡民族。因此实行多元民族主义的实质正是为了淡化民族意识。[23]台湾大学洪镰德教授对新加坡的种族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其《新加坡学》一书中,他对新加坡的种族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统计学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新加坡的政治暨国家认同问题。台湾大学李威宜先生以华人为例,其研究成果《新加坡华人游移变异的我群观:语群、国家社群与族群》对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的游移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考察。
新加坡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对新加坡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克拉默(John Clammer),他分别从新加坡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和民族融合以及政治上多元民族主义对新加坡种族、阶级和文化的影响进行微观考察[24];崔贵强教授在《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与《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两本书中着重分析新加坡华人在新加坡建国以后,其国家认同逐渐从中国向新加坡本国发展转移的历史过程,详尽分析了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人的影响与后果;Lai Ah Eng博士在其论文中运用社会人类学方法对新加坡的种族现状、日常生活、社会组织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加坡的种族差异和种族政治在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反映,还提出了建立新加坡CMIO(C=Chinese,M=Malay,I=Indian,O=Others)国家认同的观点[25];新加坡学者宋明顺在《新加坡青年的意识结构》一书中对多元文化政策下的新加坡人,尤其是新加坡青年对国家认同的转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通过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调查和分析。[26]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对新加坡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华侨华人和国际政治的有关研究中,其中一些著作对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很好的介绍和阐释。但不足之处在于,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研究的专题著述。在有限的论及民族关系和关于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文章中,对国家认同问题也没有较深层次上的研究和发掘,大多数著作只是宽泛的情况介绍。对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发展道路及其特征,以及新加坡国家认同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需要,国内学者研究新加坡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新加坡经济成功的经验介绍与分析,并希望通过介绍这些成功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对于东南亚研究的深入,这类介绍性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我们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对新加坡现代化模式进行探讨。与此同时,民族研究尤其是国家认同、国家意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田野考察和实际感受。而大多数中国学者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没有条件到研究对象国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因而限制了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出现。(www.chuimin.cn)
同大陆学者的研究相比,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新加坡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有更为独到之处,国家认同问题是台湾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他们对新加坡这个以华人居多的岛国的国家认同考察更为仔细,有较多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问世。
国外研究新加坡民族关系的著作可以分为新加坡本地学者所著和西方学者所著两大类。对于新加坡本地学者来说,他们的研究深入细致,由于有着大量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会,并可以通过大量的访问调查和数据统计进行系统的直观研究,因此他们在新加坡国家认同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国内政治限制,或者由于学者本身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们对于某些较为敏感的问题不愿或者不能进行明确解释,颇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憾。而西方学者对新加坡民族政策与意识形态的研究,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对新加坡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亚洲式民主”不加分析地挞伐,并极力从传统的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去认识新加坡这样一个“东西文化合璧”的城市国家,也常使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有关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1965—2000的文章
但不足之处在于,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这方面研究的专题著述。对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发展道路及其特征,以及新加坡国家认同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民族研究尤其是国家认同、国家意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田野考察和实际感受。国外研究新加坡民族关系的著作可以分为新加坡本地学者所著和西方学者所著两大类。......
2023-11-30
对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认同是认同于民族自身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由于这些基础都是形成于过去的,所以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回溯式、寻根式的活动。因此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应该保持终生,不可改变。因此,国家认同是国家公民从自己的考虑出发,确定国家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后,从而认可国家政治权威。......
2023-11-30
这种成功在新加坡人民心中注入了一种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的意识。新加坡的国家认同从1965年到2000年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2023-11-30
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都直接缘于民族分离主义。此外,在英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民族分离主义的困扰,酿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新加坡所处的东南亚地区,民族分离主义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而处于东南亚地区的小国——新加坡所创造的独特的国家认同发展道路为世界民族主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个案。......
2023-11-30
新加坡建国以来采取的制度认同方针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效、正确的。下面将以新加坡儒家宗教教育为例,对新加坡政府的文化复兴和国家认同转型尝试进行分析。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新加坡政府认为除了在法律上加强制约以外,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2023-11-30
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新加坡国家力图重新整合新加坡传统宗乡社会组织,消除新加坡人民对原住国的认同,建立对新加坡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并削弱支持反对党的政治基础。......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