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广播夜谈节目”分析在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了广播谈话节目,早期广播谈话节目的内容很丰富,从公共事务、宗教问题到日常家政等方面。深夜到清晨的软性聊天节目,被称为广播夜谈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广播夜谈节目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夜鹰热线”是东方广播电台建台之初开办的一档心理咨询类谈话节目。......
2023-11-30
公开情感的普通人
广播夜谈节目、口述实录以及网络日记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它们吸引着普通人参与其中,使之成为个体表达隐私,说出心事,请求帮助或寻求同情与支持的空间。广播、报纸和网络由于具有隐私半公开性质,与电视媒介相比更具有可接近性,更容易操作,而电视是完全暴露的媒介,一个不熟悉聚光灯、没有受过电视表现方面训练的普通人走上荧屏,从容地讲述自己的隐私生活,不仅是当事人需要勇气,节目制作者更要具备许多实实在在的品质。
在电视的各种名称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走名人明星路线的居多,“各个栏目把明星的很多层面拆开来做,有做夫妻明星的,有做明星父母的,也有做明星子女的,难道谈话栏目就只能停留在明星身上吗?”[66]实践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得出的结论是普通人更为真实,更有“题”可做。
大众媒介越来越关注各种各样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不同感受及其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个人生活的变化,平民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幸福魔方”、“幸福秀”、“有请当事人”、“真情互动”、“往事”[67]、“天舒工作室”、“情感方程式”、“情感之旅”等节目邀请来的嘉宾都是普通人,其中很多人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素质偏低,他们中有穷困者、残疾人、病患者或从事最普通工作的小人物。当节目让一个普通人有机会述说自己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时候,它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这些嘉宾不会告诉你生活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只是用朴素的语言述说自己平凡而独特的生活经历、悲欢故事和情感体验,让普通人去了解一个来自身边的、与自己有着同样身份和地位的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倾听述说,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普通受众,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原来我的心事可以通过别人来表达”,“原来别人也有我这样的遭遇呀”……这样一种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回应。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认同,还能有助于重新认识自我,平复心绪,“通过这一面面镜子,在解读周围普通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68],得到不寻常的认识。
“往事”以“小人物大命运”作为选题标准,嘉宾基本上都是经历坎坷、有一定年纪的中老年人,节目“切中人们怀旧的心态,通过‘倾诉者’回忆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来反映命运的多舛和变幻。‘往事’摒弃时下访谈节目盛行的名人明星效应潮流,通过‘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来展示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以其贴近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和感受来展示人性真实自然的一面,满足受众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情感需求。”[69]来到黑龙江电视台“沟通”节目现场都是有着深深痛苦和迷茫并陷人情感困惑和纠葛中的普通女性,她们希望在节目中倾诉内心的情感、寻求指导。“有请当事人”中的当事人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常人,他们把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讲给主持人听,讲给广大的南京市民听,希望能或多或少达成心愿。(www.chuimin.cn)
“(大宝)真情互动”的特色之处在于它谈话的定位和方式完全是向下的,视点聚焦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最普通的人成为主角。“荧屏连着我和你”是一个典型的平民节目,以真实亲切的风格表现那些社会上不为人熟知的人,节目展现了他们的职业、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这成为“荧屏连着我和你”吸引广大观众的重要方面。该节目自1990年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平民风格,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把普通人请进电视,看门的老大爷、居委会的老大妈、乡村女教师、修鞋师傅、流浪的孩子、喝酒的人、警察、出租司机、捡垃圾的人、环卫工人、艾滋病患者,等等[70]都曾是这里的嘉宾,他们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这些来自他们中间的嘉宾的生活感受,更容易引起心灵共鸣。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有一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基本上是普通人,他们自愿与主持人一起在面向全国的电视节目中讨论他们的隐秘生活,包括私人问题和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每星期有上千名美国人在电视上露面,让数百万同胞观看他们,成为所谓传媒英雄。”[71]“奥帕拉访谈”就是其中一个很有影响的下午播出的日间谈话节目,由著名黑人女电视节目主持人奥帕拉·温弗瑞主持,嘉宾更多是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在主持人的耐心倾听和启发带动下,来自普通人群的嘉宾向现场观众谈出了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表露他们个人心中的秘密,每一个内心痛苦的在场者通过这种倾诉来缓解郁积心底的压力。
“就像西方学者吉妮·格拉汉姆·司科特在她的专著中谈到的那样,谈话节目是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72]这是普通人走进谈话节目的意义所在,其价值并“不在于是否能够彻底地解决那些不断困扰人们的问题,而在于将这些问题公开化。”[73]来到“奥帕拉访谈”的女性“在摄影机镜头前面交换她们痛苦的个人经历,观众和奥帕拉本人都会给予她们强烈的反响。但是这个节目不仅仅是个人倾诉和宣泄——它鼓励人们改变生活。”[74]
有关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现象研究的文章
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广播夜谈节目”分析在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了广播谈话节目,早期广播谈话节目的内容很丰富,从公共事务、宗教问题到日常家政等方面。深夜到清晨的软性聊天节目,被称为广播夜谈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广播夜谈节目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夜鹰热线”是东方广播电台建台之初开办的一档心理咨询类谈话节目。......
2023-11-30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存与表达——大众媒介能做什么理论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的个体生存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在适当的调节机构衰落和缺失的情况下,大众媒介及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受到个体的关注,并有可能吸引其参与其中。“在大众社会中,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是通过媒介的中介作用来加以确定的。”目前中国社会既有现代化特征,同时大众社会所强调的个体松散性及原子性特征也有所呈现,尤其是在城市社区。......
2023-11-30
隐私的内涵及内容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理解隐私的第一位理论家,他通过“反抗社会对人的内心深处的侵蚀而得出了自己的发现”[1]。这些隐私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但其公开范围是有限的。本书中隐私的内涵及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隐私话题是埋藏在心里最隐秘的地方,被看做是不可言说的,或从未尝试对人讲出的心里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2023-11-30
大众媒介传播范式的改变——平民意识确立个体隐私公开的现象其实是我国大众媒介传播范式改变的一个结果。大众媒介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观念的制约,为受众提供多种与媒介互动的机会,使之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改变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大大激发了受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播范式的改变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传播活动中平民意识或平民观念的确立,这是从媒介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开始的。......
2023-11-30
大众媒介中隐私公开现象研究的传统范式“隐私”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近代的事情,但对隐私的意识和关于隐私的常识却是古已有之。自20世纪90年代始,新闻传播实践领域不断出现新闻侵权问题,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同时,大众媒介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上,普通人与公众人物都是被保护的对象。“知情权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人自己的私人领域。”......
2023-11-30
互联网的隐私公开——社会多元化表征中国社会正处在变革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信仰、态度以及价值取向趋向多元。[87]互联网上隐私公开的传播效果深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木子美现象”出现后,网络日记也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时盛行,且发展到今天,已呈常态化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持非常赞同态度:“木子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023-11-30
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个人主动在大众媒介上述说隐私而使隐私得以公开,原本矛盾的隐私领域和大众媒介而今有融合之势。大众媒介对隐私领域的热忱报道以及对隐私节目的创制和引导,扩大了个体主动公开隐私的可能性。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从而推动隐私公开。除大众媒介的独特的感召力外,社会中许多力量整合进来,形成隐私公开的合力,产生最终结果和影响。......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