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众媒介中隐私公开现象的研究

大众媒介中隐私公开现象的研究

【摘要】: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广播夜谈节目”分析在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了广播谈话节目,早期广播谈话节目的内容很丰富,从公共事务、宗教问题到日常家政等方面。深夜到清晨的软性聊天节目,被称为广播夜谈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广播夜谈节目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夜鹰热线”是东方广播电台建台之初开办的一档心理咨询类谈话节目。

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广播夜谈节目”分析

在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了广播谈话节目,早期广播谈话节目的内容很丰富,从公共事务、宗教问题到日常家政等方面。到了70年代,这是崇尚自由的两性关系的时代,也是人们探索新的社会角色和个人定位的时代,广播谈话节目有了新的发展。它给了那些推动新的社会发展的力量以讲话的机会,对两性关系的探索极为风行。大众的兴趣从社会问题转向了个人问题和人际关系,对于倾听各色名人和普通人心灵隐秘抱有极大的兴趣。广播谈话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对这一切表示关注的讲坛。

我们的广播谈话节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在晚间时段播出。与美国70年代后的广播谈话节目有相似之处,节目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谈论的话题是带有社会意味的隐私生活。90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机勃勃,社会变革迅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入,城市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人们面对急速的时代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适和烦恼,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工作压力大、就业困难、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问题、内心压抑、疾病困扰、生活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这些都会造成心理困难,如果不解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也有害。人们有了心理困难和烦恼时,往往选择向其他人倾诉来进行排解。找知心朋友和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取得同情和理解,有时也可以找单位领导或富有同情心的政工干部,让他们给做做“思想工作”,疏导一下,也能缓解倾诉者心理,使之达到内心平衡。这些都是人们习惯的方式,常常是有效的,但我们的社会中还有许多人不是思想工作的对象,他们或者没有固定的单位,或者反感思想工作的模式化和僵硬的做法,或者由于所述说的内容是隐私的东西,不会轻易向别人说出来。亲朋好友的人际帮助是可行的,但当倾诉者想寻求更具权威性的建议和劝解时,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满足需要。

“他们不但希望从家人、亲友以及单位同事那里得到排解和宣泄,也希望通过广播电视途径,从编导那里,从主持人那里,从有权威的专家、学者那里,从与自己境遇、心态相同或相似的普通善良的人那里得到理解、指点和心灵的抚慰。”[22]广播开辟了“听众来电” (Call in)节目,运用口头表达,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容易表达等特性,很受欢迎。深夜到清晨的软性聊天节目,被称为广播夜谈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广播夜谈节目在社会上心理咨询专业服务发展的同时,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听众敞开心灵,[23]这种实践促成了大众媒介的又一个社会附加功能——拟心理咨询功能的形成。

广播夜谈节目的拟心理咨询功能

“夜鹰热线”是东方广播电台建台之初开办的一档心理咨询类谈话节目。节目宗旨是为那些心灵上需要抚慰、感情上需要同情的听众,提供一个精神上的“诊疗所”。听众在生活、工作中,遇到排遣不开的烦恼与忧愁,都能通过热线电话向主持人诉说,并得到真诚的劝慰和帮助。“夜鹰热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听众欢迎,它的成功经验和新颖的内容与形式迅速得到全国其他都市电台的效仿,广播夜谈节目逐渐为听众所熟悉并热心参与进来。下面所列是部分广播电台的夜谈节目。

这些广播夜谈节目与我们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专业服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心理咨询是有效解除心理问题和困难的一种具有专业性质的人际帮助。在没有心理咨询的时候,人们往往求助于我们所熟悉的人,暂时摆脱心理困境。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开展起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就广播夜谈节目状况与心理咨询做个对比,得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说明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

①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从表中的15项对比看,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存在很多差别,主要的不同在于:首先,心理咨询的咨询者是经过专业培训、懂得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的人,主持人则不是。其次,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咨询的内容也是限于心理学的范畴,咨询者关注的也是人在面临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困难或问题时的心理适应问题。[24]广播谈话节目所谈的内容更具社会性,也就是说主持人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述说者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不只限定在心理学范畴,而可以涉及各个领域,从各个层面进行说服和指导。再次,心理咨询更强调来访者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和客观,这是咨询者最后给出指导的根本,有时也会进行个案回访,获得反馈,作为以后的资料储备。而主持人与参与者互动的基础是听众所说的问题和困惑,主持人耐心倾听,然后提出意见,主持人更多地关注节目整体的受欢迎程度和听众的反馈,而不是单个人所说的是否真实。最后,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的差异更多的是来自媒介自身的特点。心理咨询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除了语言之外,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很强,咨询者的表情将影响到来访者接下来的谈话,而广播谈话节目的中介是收音机和电波,参与节目的听众受到表情等方面的影响较小,使之表达能更放松些,但又具有既公开又隐蔽的双重特性,同时产生了约束感。广播虽然有匿名性的特点,但保密性较差,参与者的隐私故事处于半公开状态,当他(她)拿起电话时,不仅是在向主持人诉说,还有千万个听众在收听他(她)的故事,所以这个行动需要勇气。

尽管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存在这些差别,但谈话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社会效果却是一致的,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总结出广播夜谈节目的拟心理咨询功能。主持人与参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是在静谧的夜晚,良好的互动氛围下进行的,彼此真诚。听众基于信任媒介和主持人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谈话的过程中主持人不仅要耐心倾听,而且要给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体会,并提出一些指导和建议。这里,主持人实际上发挥着为听众排忧解闷的功能,定位于一个咨询者的身份,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主持人的职业身份所派生出来的心理医生、生活指导者和服务者、个体行为的公共鼓励者的角色。参与者在经过一番倾诉后,埋藏在内心不能自我解脱的情结、痛苦等不良情绪通过与主持人的谈话得到了及时释放,减少了内心的压力和负担。这个过程尽管不是纯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咨询,但收听节目的普通听众对主持人非常信任,他们期待主持人的个人见解,给予科学的、正确的疏导和指引;他们需要有权威的人认同自己,帮助自己,走出犹豫和困惑的状态。

另外,广播夜谈节目同样也具有心理咨询的社会意义,从整个社会来看,具有健康心理的社会成员非常重要,而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积极生活皆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广播夜谈节目与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作出了贡献。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广播夜谈节目发挥着拟心理咨询的功能。广播夜谈节目的社会劝服与救助力量,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示出来的,这是夜谈节目遵循的一个原则,关怀,真情,温馨、随意、亲切,都会有助于人的心灵释放。节目为疏导听众的心理困扰,调节人们的情绪情感,缓解或减轻心理矛盾与冲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众的心理求助是在与主持人对等的交谈中完成的,由于大众媒介的强大,谈话中更加突出和强调交流的对等性和平等性。

“相伴到黎明”中一位男士与主持人对话,男士倾诉婚外恋情带来的烦恼,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男士:我是一个有家庭的人,最近,为了一个婚外情人心里很烦,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相识的时候我们曾有过约定,只做朋友只做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她现在提出要我和妻子离婚,和她结婚,吵得很厉害。我真是有点不知所措。从内心来讲我是不太愿跟我的妻子离婚,我的孩子已经七岁了。但又不忍心和我的情人断掉,因为她待我实在是很好,我很矛盾。

叶沙:你想问我什么?

男士:我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25]

向主持人倾诉感情上的问题,被迫与现在的丈夫结婚,但与以前很相爱的男朋友断不了,婚后继续联络,又没离婚,她不知怎么办……

女士:可是,我真的断不了和他的交往。

叶沙:我替你断?

女士:没用。

叶沙:我知道没用。可你寻求帮助不是想要寻求这一类的吗?(www.chuimin.cn)

女士:是的,我想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局面。

叶沙:对自己严格一点就行了。

……[26]

关于广播夜谈节目的其他方面

广播夜谈节目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

广播夜谈节目除了具有拟心理咨询功能外,它同时也是人们倾诉的空间。

无论你是身处大都市感到孤独、渴望倾诉的外地朋友,还是委屈无从诉说的朋友,请您参与到我们的栏目中,这里将给您一个诉说的空间,讲述烦恼,一吐为快。

如果你对他还有挥之不去的思念,如果你对她还有恋恋难舍的情怀;如果你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的故事,如果你有一份惆怅难遣的爱的伤感,请拨通每周一晚“今夜私语时”热线电话,通过电波诉说吧——都市的夜空中,飘荡着你的声音,回旋着你的心语,一个平凡的夜晚或许又多了几分浪漫、温暖……每周一晚9:05分,《真情告白——夜的诉说》,期待着愿意倾诉的朋友拨通热线,讲述您的真情故事。这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今夜私语时”曾经的征集语,表现了节目的真诚和热忱。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星夜情怀”也是与听众坦诚交流,让他们解除烦恼的栏目。它不定期地设有几个小专栏,其中的“真情告白”最受听众喜爱,每天都有许多听众希望通过电波表达自己的心声,倾诉自己的烦恼,说出许多平时无法说出的心里话。正如“星夜情怀”的听众来信所说,“星夜情怀”在我痛苦、失落、仿徨的时候,给了我许多的理解和温暖,信心和勇气。她是我们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27]主持人连同节目不仅是用快乐和真诚去开导和调适人们的心理,同时也是听众的朋友,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夜谈节目成为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

听众心理与广播夜谈节目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的受众大多是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自由职业者和学生群体。”[28]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网的“今晚我和你”所做的听众问卷调查反映出,夜话节目没有非常明显的年龄划分,受众群的年龄跨度很大,不同年龄的听众都能在节目中找到对应的感觉和自己的位置。“由于收听和参与节目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夜话节目一般在都市比较流行,流动人口在夜话节目的受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29]

青年群体是夜谈节目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遐想与思考阶段,面对生活的世界,他们心里会有很多疑问需要有人解惑,表现出比较强的求助心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在学校和家庭中没有得到充分引导,也不会在课堂的书本中找到直接答案,夜谈节目成为他们生活的指导者。对于城市中其他青年人来说,把内心世界的烦恼和困惑通过电波与主持人真诚交流,是一种直接有效且安全的途径。有一些夜谈节目会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医院心理门诊的有关专家,介绍一些心理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而且就年轻人普遍关心的心理和情感问题进行咨询和交流。

倾诉是个体减少不良情绪,调节情感的一个基本手段。很多夜谈节目的参与者有着较强的倾诉欲和表达欲,他们把与主持人的对话这一过程当作宣泄的途径,不期望解决什么问题,参与的目的只是想寻求倾听,以排解心理压力,而广播夜谈节目提供了“我想倾诉”的空间。

听众参与夜谈节目,好奇也是一种普遍心态,一方面对参与节目本身存在好奇心,在无数的看不见的人面前说出心里话,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的体验,这种感受吸引人们直接参与节目。另一方面,好奇心还表现在对他人的关注上,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人的个人经历与情感世界是怎样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收听节目,并进行社会比较。

除了求助心理、倾诉心理及好奇心之外,听众也有替代满足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己本身所经历的痛苦或不愉快,由于受人际关系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往往比较矜持,不能尽情表露出来,把它们放置到心灵的某个位置,可能会尘封起来,这种情绪上的窒息,打破了心理的平衡。当听众收听广播中别人的诉说时,他面对的是别人的心灵轨迹,自己却深有同感,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使得他也感受到了别人自由表露后的轻松和舒畅,这种替代满足使他也获得了一种释放,减轻了精神压力。

广播夜谈节目的扩展意义——群体心理效应

当午夜12点以后的广播夜谈节目“相伴到黎明”在大都市上海兴起时,曾被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为“新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比较新的广播形态,认为它将带来城市心态和城市文化的转变。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引起的思考是:其一,上海有那么多的电话;其二,“敢于面对30万人说自己的隐私,而且有时甚至连姓名也不回避。”[30]诉说者的生活中会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圈,其隐私向自己的亲友诉说后也会得到应有的劝慰,但这种效果只是一时的,它的力量还不足以使人卸去心里的负荷,而借助于广播夜谈节目就不同了,这里集中了更多的人,个人信息通过电波传播开来,意味着一种群体力量的产生,它是诉说者能够想象和感知的真实存在,尽管这些人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他们能够了解他(她)的内心世界,分担他(她)的苦痛,诉说者因得到了群体的认同而内心安宁。所以许多人到节目中说说自己生活中困惑的东西、隐秘的事情。一位妻子在节目中通过热线电话向她患有残疾的丈夫说:“我每天对你说的话你都不信,现在我请30万听众作证,我不会离开你。”[31]这样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的确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这种广播夜谈节目的扩展意义或者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共时性”的“公共话语空间”[32],不仅可以成为公共事务的论坛,而且也可以作为隐私话题交流的空间,它更是在表达一种人文关怀。

通过电波和谈话,让处于在同一时间却非同一空间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听众感觉大家是彼此倾诉的对象,就像生活在同一空间里,反思生活问题。这许许多多听众的特点在于非现场性倾诉与现场性参与的结合。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电波与收音机不仅仅是在传递着一个普通人心中的苦闷和他的内心世界,而是把众多的听众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场,使与诉说者具有相似经历和人生境遇的人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分享着内心的情感。主持人的倾听和劝慰使得他们内心同样得以释放。而有的听众也可以了解到社会上许多普普通通的人所面临的心理困惑或各种烦恼,受到触动和启示,有的还加入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收听节目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个公共空间中来,就某个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个心灵受到伤害的年轻人把电话打进夜间节目(海口人民广播电台《星空下的女人》),哭泣着告诉主持人,他现在就站在广播电台的大楼顶层,说在离去之前,他要在这个每天给他抚慰的电台楼顶最后看一眼这个城市的夜空。正在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吓了一跳,但很快镇定下来,意识到这位听众的危险性,她要设法打消他轻生的念头。她继续与这位听众聊天,听他倾诉心中的痛苦,呼吁他珍爱生命。收音机前的听众为眼前发生的事惊住了,他们纷纷打电话给主持人,希望小伙子别做傻事。还有一些听众立刻赶往广播电台大楼,不到十几分钟,电台楼下聚集了三百多人,他们一边不停地商量办法,一边把现场情况告诉正在做节目的主持人。一位老大妈几乎是爬着上了楼顶,她流着眼泪声声呼唤着小伙子,小伙子彻底感动了,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33]

参与能给人带来心理满足,给人以精神上的充实感,参与也能使听众的情感得到宣泄,就像一个心理讨论小组,形成群体效应,听众对诉说者心存理解和同情,甚至提供现实中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