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隐私公开现象研究:大众媒介变迁中的成果

隐私公开现象研究:大众媒介变迁中的成果

【摘要】: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个人主动在大众媒介上述说隐私而使隐私得以公开,原本矛盾的隐私领域和大众媒介而今有融合之势。大众媒介对隐私领域的热忱报道以及对隐私节目的创制和引导,扩大了个体主动公开隐私的可能性。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从而推动隐私公开。除大众媒介的独特的感召力外,社会中许多力量整合进来,形成隐私公开的合力,产生最终结果和影响。

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

个人主动在大众媒介上述说隐私而使隐私得以公开,原本矛盾的隐私领域和大众媒介而今有融合之势。在探讨隐私公开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所发生的重大的变化——媒介变迁,成为考察隐私公开现象的核心背景,隐私公开与媒介变迁的关系是本书论说的主题。

从隐私生活的隐秘性上看,过分隐秘也是不恰当的,一定程度的公开是我们获得现实性的一个必要途径。“我们每次在谈到一些只能在私人或隐私情境下体验到的东西时,都将它们带进了这样一个领域:其间它们能够获得一种在以前从来不可能获得现实性(尽管它们非常强烈)。其他能够看见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所听见的东西的人的在场向我们保证了世界和我们自己的现实性。虽然经过充分发展的私人生活的隐私性,……总会极大地强化和丰富人的全部主观情感和私人感受,但这种强化向来都是以失去对世界和人的现实性的保证为代价的。”[38]在我研究大众媒介中不同类型的隐私公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阅读者、收听者还是收看者,还是主动的诉说者,其行为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的意图。

大众媒介对隐私领域的热忱报道以及对隐私节目的创制和引导,扩大了个体主动公开隐私的可能性。“可能以前处于我们文化大盘子边缘的那个部位,将逐步挪移到中心部位上来,而有些原先处于中心部位的呢,说不定要挪移到边缘上去,甚至有些可能还不属于我们原来的文化范畴的某些东西,它要进入我们的文化范畴,大踏步地进入中心部位。……”[39]个体主动使隐私公开就是一个新的现象,它从边缘,甚至不属于公众视野之内的事物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广播夜间谈话节目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盛行,报纸杂志的口述实录出现,互联网中的隐私日记流行,大众媒介正进行着隐私领域的话语实践。就像18世纪整个欧洲的那些道德周刊迎合了那个世纪人们的口味一样,今天,当人们想了解生存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下其他个体的所思所想和所为,当那些想借助媒介解决隐私领域问题的人们走进大众媒介时,大众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做着同样的事情。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40](www.chuimin.cn)

本书的研究正是依托我国大众媒介几十年来变迁的背景,描述和说明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个体选择适当的媒介主动表达隐私,通过对大众媒介中隐私公开的内容层面与形式层面的考察,归纳出隐私领域公开的类型,进而探讨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因素:一个方面来自大众媒介,它为隐私领域的公开提供了哪些条件,大众媒介发生了哪些变迁,大众媒介的功能、媒介形象、表达手段和方式、语言的叙述风格等等都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则来自受众,个体在何种情况下去寻求大众媒介进行隐私公开,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对接受隐私公开信息的人们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具体的研究内容。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从而推动隐私公开。融合与公开,反映了大众媒介的不断变迁。

隐私公开现象越来越多,其发生离不开自身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这些现象也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隐私观都在改变。

此外,隐私的公开,也能比较清晰地展现出当今社会的结构特点、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以及相关的社会理论观点,对这些方面的考察也是本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隐私领域得以在大众媒介上公开,是出于经济利益吗?除大众媒介的独特的感召力外,社会中许多力量整合进来,形成隐私公开的合力,产生最终结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