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存与表达——大众媒介能做什么理论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的个体生存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在适当的调节机构衰落和缺失的情况下,大众媒介及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受到个体的关注,并有可能吸引其参与其中。“在大众社会中,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是通过媒介的中介作用来加以确定的。”目前中国社会既有现代化特征,同时大众社会所强调的个体松散性及原子性特征也有所呈现,尤其是在城市社区。......
2023-11-30
隐私领域与媒介公共领域由矛盾到融合
隐私领域和公共领域原本就是矛盾的。
在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径渭分明”[13],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公共领域中所出现的一切,使人看得真切,它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而私人领域却使人有些羞涩。[14]
在欧洲中世纪,“‘公’和‘私’在罗马法里截然对立,但封建社会里不存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对立模式”[15]。从18世纪开始,才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分(哈贝马斯语)。早期(约16世纪),“私”字在欧洲意味着没有公职,相对的,公众代表“公共权力”。信息公开发送,能为大众所知晓,这就是公开化。[16]大众媒介具有公共领域的要义渐渐形成。
“媒介”在拉丁文里即有“公共”(public)之义。“公共的”这一术语首先是指,凡是出现于公共场合的东西都能够为每个人所看见和听见,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17]“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18](www.chuimin.cn)
隐私领域引起关注是近代的事情,起因于私人生活被干扰,公开后被外界知晓。建立在私人生活基础上的过程一般都是表达感情的,以认同感、友谊和亲属关系为中心。[19]考察人类情感领域、经验领域和亲密行为等现象,一般是在人际传播情况下进行。
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过程与私人生活的核心过程截然不同,充满矛盾。公共领域重在公众、公共性以及公开化,而私人生活过程改善的是人际间的亲密关系。[20]哈贝马斯从公共性上认识公共领域,认为:开明的公共领域范畴最常用的意思和公众、公共性以及公开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公共领域的主体是作为公众舆论之中坚力量的公众。…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21]而汉娜·阿伦特则更在乎私人领域,尤其是隐私领域的价值所在——非公开性。“有许多关系重大的事情都只能在私人领域里存在。例如,爱与友谊就有很大的不同,一旦在公众面前展示它,它就会遭到扼杀或毁灭。(‘不要试图讲述你的爱/爱永远不能被讲述。’)”[22]“从私人领域而非国家的角度来看,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区分相当于应该显现出来的东西与应该隐藏起来的东西之间的区分。”[23]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被背叛的遗嘱》一文中曾讨论过私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区别和对立。“在私下与在公共场合表现不同是每一个人的最明显不过的经验,正是在这一经验上建立着个人的生活。”[24]人们“意识到(仿佛是受到震惊)私生活与公共生活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世界,尊重这一不同是人作为自由人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分离这两个世界的帷幕不可触摸,摘去帷幕的人是罪犯”[25]。昆德拉用这样的语言再次强调了隐私领域的重要性及其与外部的公共世界的界限。“他的舒适取决于他不被人看见的自由。……害羞是现代时代的一个关键定义。这个个人主义时代今天正以不被人觉察的方式远离我们;害羞,为保护私生活的表皮反射;……通过羞怯的反抗,人们进入成年。”[26]窗户上有一幅窗帘,一个带钥匙的抽屉,知己之间的无话不谈,甚至是公开场合不能承认的异端思想……,这些状态都是这种界限的说明,帷幕时刻存在。
“为了自身的存在起见,有些东西是需要隐藏起来的,而另有一些东西则需要公开地展露。”[27]
哪些可以公开地展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痛苦“具有如此鲜明的主观性,并且离事物与人的世界是如此遥远,以至于根本没有什么表象而言。既然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完全依赖于表象,从而也就依赖于公共领域——事物能够脱离其黑暗的、隐蔽的存在形态,而进入公共领域——的存在,因此,就连照亮我们的私人生活和隐私生活的微光最终也是来自公共领域的更加刺目的光芒”[28]。“随着私人生活走向公共化,公共领域自身则染上了内心领域的色彩——在‘邻里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前市民社会的大家庭。在这里,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这两个环节之间的界限又一次消失了。”[29]公共领域变成了发布私人生活故事的领域,不论是,所谓小人物的偶然的命运,或者,有计划地扶植起来的明星赢得了公共性;抑或是,与公共相关的发展和决策披上了私人的外衣,加以拟人化,直至无法辨认出来。[30]
有关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现象研究的文章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存与表达——大众媒介能做什么理论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的个体生存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在适当的调节机构衰落和缺失的情况下,大众媒介及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受到个体的关注,并有可能吸引其参与其中。“在大众社会中,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是通过媒介的中介作用来加以确定的。”目前中国社会既有现代化特征,同时大众社会所强调的个体松散性及原子性特征也有所呈现,尤其是在城市社区。......
2023-11-30
隐私的内涵及内容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理解隐私的第一位理论家,他通过“反抗社会对人的内心深处的侵蚀而得出了自己的发现”[1]。这些隐私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但其公开范围是有限的。本书中隐私的内涵及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隐私话题是埋藏在心里最隐秘的地方,被看做是不可言说的,或从未尝试对人讲出的心里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2023-11-30
大众媒介中隐私公开现象研究的传统范式“隐私”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近代的事情,但对隐私的意识和关于隐私的常识却是古已有之。自20世纪90年代始,新闻传播实践领域不断出现新闻侵权问题,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同时,大众媒介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上,普通人与公众人物都是被保护的对象。“知情权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人自己的私人领域。”......
2023-11-30
互联网的隐私公开——社会多元化表征中国社会正处在变革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信仰、态度以及价值取向趋向多元。[87]互联网上隐私公开的传播效果深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木子美现象”出现后,网络日记也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时盛行,且发展到今天,已呈常态化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持非常赞同态度:“木子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023-11-30
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个人主动在大众媒介上述说隐私而使隐私得以公开,原本矛盾的隐私领域和大众媒介而今有融合之势。大众媒介对隐私领域的热忱报道以及对隐私节目的创制和引导,扩大了个体主动公开隐私的可能性。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从而推动隐私公开。除大众媒介的独特的感召力外,社会中许多力量整合进来,形成隐私公开的合力,产生最终结果和影响。......
2023-11-30
对商业逻辑的理解与遵循——“真人秀”节目上演这部分内容以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例,把它看作一种文化商品或社会经济产品来分析,说明在隐私公开中,大众媒介需要顾及的另一种显现的力量,这就是市场因素及其扩张力,它成为传播过程中又一种价值取向,直接约束传播行为。用这样两种经济来说明“真人秀”节目的成功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参与者、电视台和观众共同成就了“真人秀”节目的成功。......
2023-11-30
媒介的宣泄功能——“口述实录”“宣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意思是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大众媒介的宣泄功能是通过隐私公开者的倾诉行为完成的。《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专栏的当事人包括男性和女性,是从事各种职业的普普通通的人。它的“口述实录”专栏反映当代女性婚恋的新动向。......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