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农业企业成长与扶持政策研究:理论假设与成果

中小农业企业成长与扶持政策研究:理论假设与成果

【摘要】:第五章中小农业企业成长机理的理论假设第一节相关理论概述中小农业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其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引导农户创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中小农业企业成长机理的理论假设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中小农业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其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引导农户创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问题已引起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认识把握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机理,对于政府制定有效的农业企业扶持政策,促进我国中小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和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有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第一,资源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内生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企业内部,企业的特质性资源、核心竞争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第二,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认为,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及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位置,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产业位势的选择。第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企业演化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是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观上述,不同学派观点中以资源和能力研究为代表的内生成长理论虽然提供了一个企业内生成长因素的有益视角和分析框架,但其定义的异质性资源和独特能力难以量化、边界模糊;以产业组织学派为代表的外生成长理论在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上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但其基于产业分析的研究基础遭受质疑;企业演化理论虽然较为贴近现实,但缺乏可供操作的分析方法,使得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约束。所以,迄今为止,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可行的分析框架。

本章在现有文献基础上,试图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农业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梳理,提出一个基于“竞争资源—战略能力—成长绩效”的分析模型(如图5-1所示),运用江西省中小农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以揭示我国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图5-1 竞争资源、战略能力和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分析框架

一、竞争资源

竞争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不容易被复制,能够为拥有竞争资源的组织建立起竞争优势,并且基于这些竞争资源而获取的优势能够被长时间维持(Hoopes,Madsen,Walker,2003)。Amit和Schoemaker(1993)认为,竞争资源或战略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为组织带来高利润来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资源观的核心思想也表明,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所拥有的竞争资源的差异。因此,竞争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与竞争者不同的独特的能力,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才能成为竞争资源。

企业资源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绩效,能够产生企业绩效的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四个特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无形资产是竞争资源的主要来源,其中,企业家特质、管理团队和网络关系是企业获得竞争资源的三个维度

(一)企业家特质

众多研究表明,企业家特质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Lofsten和Lindelof(2003)认为,企业获得高成长和赢利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企业创始人和管理者的想法及动机。Barringer (2005)等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影响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比较50个快速成长企业和50个低速成长企业,得出结论认为,企业创始人特征是影响企业快速成长的首要因素。

有关企业家特质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结合中国企业实际,运用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企业家特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些研究结论一致认为,企业家特质是影响企业成长绩效差异的关键资源。例如,魏江、陈志辉(2003)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将企业家人力资本划分为企业家知识存量、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四个要素,并得出结论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和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辅助因素。陈建军(2003)通过比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得出结论认为,企业家是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朱卫平(2004)研究认为,企业家是决定企业规模大小和竞争资源强弱的基本要素,企业本质上是企业家的企业。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家特质是企业获取快速成长和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企业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如何防范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获取较高利润,是农业企业成长的关键,而要实现农业企业成长的目标,关键取决于创业者和企业家个人特质因素,企业家特质在防范农业风险、获取较高利润、促进农业企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团队

罗斯(1959)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对企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家和管理团队资源。此后,Hambrick和Mason(1984)两位学者研究提出,高层管理团队是影响企业发展快慢的关键资源,并提出了著名的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其原因在于,高管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具有社会复杂性、难以复制性和稀缺性。尽管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高管团队成员可以被替换,高层管理团队不应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Wright,McMahan,McWilliams,1994)。但是,高管团队的缄默知识和团队成员长期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等则是稀缺、很难复制和转移的,因而可以看作是引起组织绩效差异的来源。

我国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管理团队是否已经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企业成长中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对于推动中小农业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网络关系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网络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网络关系是影响企业绩效差异的关键资源(Jarillo,1988;Morgan,Hunt,1996;Saxenian,1994)。一般说来,网络关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特点,这些使得网络关系非常难以被模仿与替代,从而具有关键资源的价值特征。企业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离不开企业内外部关系,通过建立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的网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有经济价值、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可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霍春辉,2006)。另外,在网络关系研究中,一些学者将网络关系研究拓展到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供应链领域。例如,在农业产业化研究中,国内许多学者聚焦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契约关系研究(黄祖辉,2002;郭红东,2005;杜吟棠,2002),得出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小而分散的农户难以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而应引入组织中介、合作社等方式进行管理(罗丙能,2006;王爱群,2007;刘克春,2009;钟冬明,2011)。郭红东(2011)通过对合作社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合作社处于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应该对其加以大力扶持,通过合作社稳定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关系,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使其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企业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风险约束,是投资回报率偏低的弱势产业。因此,农业企业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本、土地等外部资源尤其困难,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予以适当扶持,这就决定了网络关系对于农业企业的重要性。农业企业应该通过建立起各种网络关系,从外部环境中获得所需的诸如资本、土地、农户等合作伙伴、渠道、信息、政府支持以及其他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以打造自身的独特能力,提升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不断成长。当前,中国许多中小农业企业正处在生存期或成长期,网络关系对其成长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获取政府和金融等部门支持时更是如此。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战略能力

战略能力是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90年代初期,Prahalad,Hamal及Leonard-Barton等学者通过多案例研究构建了核心能力观的理论体系。核心能力观的理论逻辑是,只有好的资产与能力,才会有好的产品。该理论强调,核心能力能够创造“产生新的不可预见产品”的可能性(Foss,1996)。但是,核心能力理论忽视了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内在逻辑和动因,过多强调价值链上某个节点的技术或生产能力,忽略核心能力的动态性,从而使企业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面临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要求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强调企业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这就是动态能力观,动态能力观修正了核心能力的静态问题,认为市场范围及内部组织能力都具有动态性和柔性(Helfat,Peteraf,2003)。针对动态能力观,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动态能力观的概念不严谨(Winter,2003),缺乏对动态能力的支撑(Williamson,1999),没有将战略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进行系统思考。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试图将战略和能力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战略能力观。对于战略能力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战略能力是“组织进行一系列战略活动以实现长期增长和发展的能力”(Lenz,1980)。Prahalad(1983)指出,战略能力是企业解决各种需求的能力,它是构建并执行各种战略的能力,包括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吸引并消化,决策能力的柔性化,资源配置,不利信息的分析和快速响应等方面的能力。Park和Mezias(2004)等学者认为,所谓战略能力就是设计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产品组合,以创造出网络效应并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还有学者基于战略管理过程的视角,指出战略能力是组织、过程和管理的函数(Hitt,Ireland,Hoskisson,2005)。

通过对上述核心能力观、动态能力观和战略能力观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战略能力观不仅反映了企业能力与环境之间的匹配,还体现了企业的战略远见(Collis,1994),该理论是将核心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进行有机的融合,是对核心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的不足之处的修正(Schreyogg,Kliesch-Eberl,2007)。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战略能力也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例如,张文松(2004)指出,企业战略能力是指那些能为企业持续增加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关键因素。它不仅能为客户提供根本性价值,而且还能为客户带来价值的提升。林忠、韵江(2006)认为,战略能力是指对战略的整合和把握能力。杨斌、赵长轶等(2007)通过研究比较战略能力观与传统能力观的差异后认为,战略能力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获取、战略性能力培育和创新的一种累积性学识和技能,它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战略价值,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根据企业战略理论,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战略定位,另一个是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李允尧,2007)。

通过对战略能力的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强调了企业战略能力构成中应该包含战略目标制定、战略方向选择等战略制定能力以及如何配置、利用企业资源要素等整合创新能力。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章结合中国农业企业的实际特点,将企业战略能力构成要素概括为两大类:战略制定能力和整合创新能力。这两类要素是企业战略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战略制定能力

有关战略制定的内涵,很久以前,钱德勒(1962)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中就已作了清晰的阐述。他指出,战略制定决定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的目的与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目的或目标所应采取的资源分配方式和行为适应方式。安德鲁斯(1974)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也指出,企业战略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企业战略制定的任务,就是要对市场机会、公司能力与资源、社会的责任与目标、经理的个人价值与期望四种基本要素进行识别和组合。

从定义可以概括战略制定能力应包含三类构成要素:战略定位、环境分析战略决策制定。

1.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力图赢得竞争优势的导向。可以用战略目标和战略进取心来测度。

2.环境分析。环境分析就是试图通过对环境变化的观察把握其趋势,以发现企业发展的新机会和避免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威胁。这些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企业客户群的改变,企业竞争力的改变,技术、外部政策以及内部环境的改变。企业通过监控这些环境发展趋势有助于解决战略问题并建立合适的战略,同时,环境分析还有助于协调组织未来目标与未来环境、内部结构的平衡关系。

3.战略决策制定。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者通常会提出多个战略决策备选方案。战略决策制定旨在通过对各备选战略方案的评估与比较,确定使企业能够实现最优战略意图与目标的战略决策方案。

(二)整合创新能力

所谓整合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产生新资源,从而对企业资源进行充分高效运用的能力(Koruna,2004)。Hobday(2005)等学者认为,集团型大企业的整合创新能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关于企业内部行为,它们对企业内部的投入要素进行开发并整合,生产出新产品;第二层则是指企业外部行为,它们通过对其他组织等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要素、技能和知识,以生产出高复合型的产品或服务。

整合创新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作为一种动态能力,整合创新能力只有与企业环境相互匹配后,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Slater,Olson,2006)。通过剥离空闲资源或删减资源重构企业的资源基础(Sirmon,Hitt,2003),或者通过创新方式重新整合资源(Kogut,Zander,1992;Sirmon et a1.,2006)。资源整合分为资源评估、资源剥离、资源增加及资源组合与利用四个阶段(Sirmon,Hitt,2003),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维度包括协调、选择重构和技术创新(Zahra et al.,2006)。

从农业企业经营实践并结合不同学者对整合创新能力要素的研究可以看出,整合创新能力分为三个构成要素:资源整合、创新能力、资源重构。

1.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包括资源协调、鉴别和选择。Zahra (2006)认为,协调就是组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解决如何构建组织能力范围、如何获得组织所需资源而产生的企业内部争议、矛盾或冲突的过程,包括组织内外部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沟通。这种协调沟通将带来激励制度、监控行为,控制系统和组织文化等形式的治理成本,将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而产生更高效的能力结构体系。资源鉴别与选择就是识别那些值得进一步细化和开发的资源,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剥离出那些低价值的资源,从市场上或企业内部引进高价值的新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Sirmon,Hitt,2003;Zahra,2006)。

2.创新能力。创新是中小企业在不同行业中实现动态成长的最主要途径(Keizer et al.,2002),创新对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生产率和利润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Porter,1998),创新的重要作用还体现为使企业能够提供具有独特性、稀缺性、难以模仿且具更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绩效,能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快成长(Mckelvey,1982)。

3.资源重构。资源重构是指组织通过新方式重新配置和组合现有资源的能力(Pavlou et a1.,2005)。资源重构和重新结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当企业广泛地重构和重新结合资源时,企业才能获得资源关联性带来的收益,这种行为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

上述三种能力是否是农业企业的整合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检验。

三、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由于农业企业这一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鲜见有关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的研究成果,但有关企业成长绩效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很多,企业成长绩效研究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企业成长研究中,企业成长绩效是组织绩效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维度,企业成长绩效理论主要是借用了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

在组织绩效研究中,有四种测量绩效理论:一是以目标为基础的测量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绩效应该用实现目标的程度来测量(Etzioni,1964)。二是系统资源理论。该理论是用组织获取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的能力来反映组织绩效(Yuchtman,Seashore,1967)。三是过程理论。该理论用组织成员的行为来定义绩效(Steers,1977)。四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引入到绩效的研究范畴(Connolly,Conlon,Deutsch,1980)。比较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综合考虑了其他三种理论,也就是说,其他三种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普遍框架下的特例。大量研究表明,运用多维度指标测量组织绩效更具有重要意义(Kirchhoff,1977;Venkatraman,Ramanujam,1987)。总之,在测量企业成长绩效时,可以综合运用主观绩效指标和客观绩效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单一指标和多维指标等进行测量。

国内有关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因子分析、AHP、DEA和回归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许彪,卢凤君,2000;何宜强,2005;李雪阳,白雪,2008;李印生,张充,2009)。池泽新(2011)从农户视角上综合考虑农户的直接与潜在利益需求,设立三个指标:利益联结紧密、农户收入和农户潜在绩效。杨克斯等(2011)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潜力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构建了农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

目前农业企业的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绩效的评价、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扶持政策绩效等问题的研究上,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农业企业的绩效和政策扶持绩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鲜见学者深入研究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而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更具有重要意义;更鲜见学者研究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机理,即农业企业成长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农业企业的成长?政府或其他组织应该从哪些方面应用什么方法促进农业企业成长,带动农户创业增收。

本书拟定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具体指标包括:产品销售的增长、利润的增长、员工数量的增长、研发投入费用的增长、员工培训费用的增长、带动农户数量的增长、农民培训人次的增长、带动农户收入的增长等。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将上述绩效指标转化为二级指标,并将其归结为企业竞争绩效、企业潜力绩效和带动农户绩效三个维度。

第二节 中小农业企业成长机制模型构建与假设

根据前面几章的理论综述和本章第一节提出的竞争资源、战略能力和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初步理论框架图,有必要对原有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如图5-2所示),并在下面的几个小节对框架内变量的关系作进一步论述,提出相应的假设,并对相关的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图5-2 竞争资源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一、竞争资源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一)企业家特质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企业家特质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的关系在近年来是一个研究的热点(Zahra et al.,1999)。Schumpeter(1921)和Drucker(1985)从企业家对资源的创新性整合方面论述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Knight(1921),Smith、Miner(1984),Raphael (1995)等学者重点分析了企业家承受并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特质。Miller(1983)、Stevenson(1983)、Ana Mara Peredo等(2006)从企业家寻求机会的主动性角度论述了企业家主动发现机会、识别机会,从而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现有研究和中小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基于第一手资料统计来看,农业企业家对于高风险、低回报的农业企业的成长负有更重要的职责,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农业企业家主要来源于农民或与农业有密切联系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涉农工作人员等,对其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基于上述判断,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家的特质影响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

H1a:企业家的经营特质对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企业家的创新特质对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管理团队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Levinthal和Myatt(1994)强调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相同管理理念的管理团队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管理团队的理念和目标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与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管理团队的理念和责任目标还会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Katzenbach,1998)。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团队内部理念和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企业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应对;当管理成员间的内部理念和目标不一致时,则容易导致成员间内部冲突,降低团队凝聚力,内部理念一致的团队成员相互间表现出信任、一种高水平的亲和力和对团队整体较高的情感认同(Caldwell,Barnett,1989),更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施,促进组织文化的形成,提高企业成长绩效。(www.chuimin.cn)

管理团队的知识异质性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多样性和职业背景的异质性。如果管理团队成员的知识呈现多样性,就有利于发挥团队力量,可以使管理团队成员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为企业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决策方案,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职业背景的异质性表现为管理团队具有不同的工作经历(Bantel,1993)。研究表明,这类管理团队不仅能够更加敏锐地洞察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而且获得的信息会比同一经历的管理团队更丰富(Weick,1987)。一般而言,管理团队成员职业背景异质性越强,则其外部网络关系的范围和层次越丰富,这将有助于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改善成员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创新性,促进企业的成长。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管理团队在中小农业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2:管理团队特征影响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

H2a:管理团队内在一致性对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管理团队知识异质性对中小农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网络关系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网络关系是企业获取成长绩效的重要来源(Jarillo,1988;Burt,1992;Porter,1998)。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其能带动小而分散的农户致富,并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下面将分别从关系共生性、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关系广度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关系共生性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的。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袁纯清(1998)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作,协同、互惠共生不仅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下的涉农企业与农户,就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企业的成长促进农户的成长,反过来,农户的成长也必然促进涉农企业的成长,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源头的管理问题,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主动参与和紧密协作问题。目前,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郭红东(2006)指出,企业与农户建立相互信任和自我约束的机制能够更好地提高履约率,有利于农户与企业的成长。彭建仿(2011)指出,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的构建与优化是食品安全机制中更能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是促进农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农户与企业的共生关系主要由关系型信任、连续互惠和互动参与等因素驱动。瞿珊珊、蔡根女(2009)通过对“温氏模式”的研究发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强弱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所谓“温氏模式”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广州温氏集团开始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一个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将公司、农户和高校组织有机地结合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温氏模式”主要由“公司+农户”、全员股份合作制、一体化公司三个方面组成,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和管理的企业化。

2.网络关系强度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网络关系强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通过强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加速信息的传递以及共同协作,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与外部不同组织保持经常的联系能够使企业获取更多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创造新的业务组合和成长机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性(Uzzi,1997)。网络关系强度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若能通过提高互惠性,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和增加接触的机会来加强网络关系强度,将能更好地提升其整体的竞争优势(闫莹,陈建富,2010)。本书假设农业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网络关系强度是影响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3.网络关系广度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企业的网络关系广度与成长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赵和埃拉姆(Zhao,Aram,1995)以中关村六家企业为样本,研究企业关系范围与成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通过建立广泛的网络关系获得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信用,获得建议、资金和客户,树立积极的形象,并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取资源、渠道、信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成长速度(邹爱其,2007)。

本书假定在关系范畴方面,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具有相同的特点。首先,通过与供应商(主要是农户、供销商、合作社等)建立广泛的网络,在短期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并提高市场供给弹性;从长期来看则有利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共同解决问题的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其次,企业建立范围广泛的客户关系,一方面,企业利用各种广泛的客户关系占据现有市场或开拓新市场,从而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扩大产品销路,增加销售量;另一方面,企业与客户在合作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创新性活动,使企业获得持续成长。最后,与本地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政策信息和科技信息,同时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政府经济职能尚未规范的现实背景下,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保持广泛联系,能够使其更清楚地认识企业发展前景、现实问题与潜在政策和信息需求,这种广泛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政府对企业的态度,有助于企业得到政府政策支持(林惠春,2005)。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3:网络关系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H3a:与农户关系共生性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b:网络关系强度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c:网络关系广度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战略能力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一)战略制定能力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众多学者高度重视战略制定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的重要作用,认为战略制定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关系。Porter(1985)提出战略制定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和管理行为的建构基础,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绩效。Slater,Olson等学者(2006)认为,有效的战略制定能力能够使企业制定出提高企业效率的战略,是一种有价值的能力;战略制定能力具有稀缺性,能产生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独特战略;战略制定能力还具有因果模糊性或社会复杂性而很难模仿(Barney,1991)。

根据农业企业所处的环境特点,战略制定能力可以通过拥有强烈的战略意图、全面的环境分析以及快速准确的决策制定三方面获得成长绩效并使之持续。

首先,当农业企业拥有强烈的战略意图时,便会主动明确发展目标,积极构建自身竞争能力,获得企业成长动力(Gary Hamel,C.K.Prahalad,1989)。如果农业企业在刚成立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战略措施规避和防范农业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经营的失败率。根据农业企业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农业企业多数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些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这种强烈的战略意图促进企业迅速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其次,农业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需要对市场和环境进行信息搜寻整理,对各种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系统而敏锐的环境分析,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手段,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并有效地实施,从而促进企业成长。Kirzner(2000)认为稀缺资源往往流向那些擅长收集和利用信息的企业,他们通过发现外部机会而拓展持续成长的空间。农业企业产品大多雷同、技术落后,缺乏深加工。农业企业只有不断对外部环境进行敏锐分析和科学扫描,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针对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健康食品的需求,实施差异化战略,并在规模化经营之后,适时实施多元化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企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最后,快速准确的战略决策能够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确保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对市场变化作出敏捷反应,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优势,引导企业有步骤、有计划、有规律的去实施企业既定战略,构建企业可持续赢利能力,提高经营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4a:战略制定能力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整合创新能力与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

整合创新能力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获得整体的优势,是组织通过对内部或组织间各种资源的有效协调、选择、重构和技术创新以获取单一行为所无法达到的综合效益的能力(Maloni,Benton,1997)。Zott(2003)认为那些组织虽然拥有相似资源,面临同一环境条件,但整合创新能力能够为这些企业带来不同的绩效结果。Penrose(1959)认为整合创新能力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农业企业大多数是从乡村农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多数位于县市级以下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条件等多种原因,导致高素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失。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农业企业都有非农经营战略的趋势,在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中小农业企业往往会通过有效协调各种资源,识别利益高的行业进行发展,开拓新的技术,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4b:整合创新能力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战略能力的中介作用

(一)战略能力对企业家特质与企业成长绩效的中介作用

首先,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战略制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在战略方向制定过程中,企业家起着决定性作用(Wilkund,1999)。正如Nelson(1991)指出,企业家会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战略进行不断调整,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最终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与企业家的战略理念保持一致,要想使组织形成一个令人信服、正确的组织目标,企业家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至关重要。

其次,企业家的主动性体现在企业家能对未来市场需求变化作出预测,能洞察和捕捉潜在机会,同时企业家会以一种迅速反应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Garg(2004)等学者认为,高绩效的CEO会根据他们所感知外部环境动态性的程度改变他们对不同环境区域的关注重点,从而影响企业在不同环境状况下的战略决策制定。

再次,企业家的创新性影响其战略能力。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首席战略家,是一个将组织目标转化为实践的人。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企业家必须对这些变化保持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企业家具备创新性能力将有利于企业制定出有差异的、难以模仿的创新型战略,这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环境下,使企业摆脱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策略束缚,而转向依靠“战略创新”取胜。

最后,企业家的冒险性特质还影响战略决策速度。一般而言,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往往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决策(Eisenhardt,1989),从而获取有利的竞争地位。Ahmed(1985)、Shane(1996)认为企业家的冒险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具有不同冒险倾向的企业家会制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目标的设置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绩效。对于那些倾向冒险的企业家而言,当他们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控制能力,他们会倾向设置更高的战略目标,从而使得企业的成长动力越强。

农业是弱势产业,涉农企业直接或间接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具有蛛网特征,具有较高的市场波动性,因此,农业企业承担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企业的高风险对农业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承担高风险的能力和特质,敢于在急剧变化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中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正确战略决策。其次,农业企业家还必须具备主动性。众所周知,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变化快,农业企业家必须主动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正确预测,必须有洞察和捕捉商业机会的能力,必须有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决策的能力。保持主动性和先动性,对于农业企业家而言尤其重要。只有掌握主动性和先动性,农业企业家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率先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a:战略制定能力在企业家特质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机制中起中介作用。

H5b:整合创新能力在企业家特质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机制中起中介作用。

(二)战略能力对管理团队与企业成长绩效的中介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的战略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Talaulicar,Gnjndei,Werder,2005)。高管团队成员的知识多样性和丰富的工作经历将有利于形成创新性方案(Jackson,1992),高管团队之间的高度信任能够提高决策形成的速度和全面性,提高战略制定能力(Talaulicar,Grundei,Werder,2005)。

农业企业高管对企业经营发挥重要的作用,农业企业高管成员特征也将对企业战略制定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农业企业高管团队成员各自拥有独特的专业知识、不同的工作经历,这将使得协作变得更加容易。高管成员知识的多样性拓宽了农业市场信息收集的范围,进而能够为农业企业带来范围更广的资源选择方案,在动荡性和不确定性高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下,管理成员的知识多样性在资源选择过程中尤为重要(Stewart,2006)。具有知识多样性结构的高管成员,在删减已有资源或选择新资源时,更容易形成创新性方案,他们将更容易对资源重构过程中出现的组织动态性和环境复杂性作出响应。

其次,农业企业管理团队的成员认知、价值观和理念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战略制定能力。在选择战略时,认知、价值观和理念的一致性有助于形成一种坦诚和开放的氛围。由于管理团队的理念一致,价值取向相同,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部门之间的互动性对成功资源整合非常重要。由于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往往会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人、财、物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需要由重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构成的管理团队在面临风险和发展时,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因此,管理团队对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

第三,农业企业管理团队的工作经验和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对战略制定也起到关键的作用。农业企业经营不仅需要投入专用性很强的资产,更需要高管团队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行业的深入了解,这些将有助于企业高管能够有效地收集竞争者和客户的重要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战略。另外,高管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新产品的生产、制造,创新农业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管理团队对战略制定和整合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农业企业管理团队成员间的信任、频繁互动、有效沟通有利于提高其战略制定能力。战略制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管理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建立起很高的信任,并进行频繁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发挥整体的协作功能,才有可能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因此,战略制定和整合创新对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6a:战略制定能力在管理团队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机制中起中介作用。

H6b:整合创新能力在管理团队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机制中起中介作用。

(三)战略能力对网络关系与企业成长绩效的中介作用

网络关系能够让企业获取资源、信息、市场、技术等,尤其是企业与客户保持紧密的关系既能帮助企业准确地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同时客户反馈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又有助于企业决定开发何种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等(Gulatietal,2000)。Baba和Imai (1992)通过研究日本录像机行业发现,日本录像机制造企业通过在诸如特许合同、管理契约、分包和研发合作等协议安排的重复互动中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制定产品创新战略,从而在录像机行业内成为国际领先。因此,网络关系对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

农业企业成长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企业成长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的经营形式。在产业化经营中,农业企业是核心企业,处在产业化经营网络的核心地位,农业企业成长必须依赖网络资源才能实现,而农业企业的成长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网络关系对农业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企业与农户、科研所、地方政府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现潜在市场机会、掌握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地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地方政府等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企业获取市场、法律信息,并获得资金、设备等资源选择的多种渠道。McEvily和Zaheer(1999)发现,企业参与到地区协会能够使企业获得新想法、新信息和新机会。关系范围越广,越有利于企业获取多样化的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选择资源的多种渠道,并能用新的方式整合这些信息以进行创新。因此,战略制定和整合创新对网络关系与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提出如下假设。

H7a:战略制定能力在网络关系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机制中起中介作用。

H7b:整合创新能力在网络关系影响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机制中起中介作用。

本章基于现有相关文献,从理论上探讨了竞争资源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及实现机制问题,揭示了农业企业的竞争资源特征表现,剖析了农业企业家特征、管理团队特征和农业企业网络关系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

通过对理论的系统梳理与归纳,本章构建了三大竞争资源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5-2),并提出了七组理论假设,汇总如表5-1所示。本书认为,三大竞争资源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战略制定能力与整合创新能力是“竞争资源—成长绩效”关系实现的内在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并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表5-1 三大竞争资源对中小农业企业成长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