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前的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驶入江户湾,向日本官方递交美国总统的国书,给日本带来前所未有的骚动与混乱。随着日本欧化风潮的发展,社会发展已经背离了维新的初衷,走向歧路。在日本帝国大学期间就已经显示出优秀的才学。在松山中学工作一年后,又转到熊本第五高等学校(高中),在熊本他加入好友正冈子规创办的俳句学会,与夏目镜子结婚,长女出生,看似生活充实,但漱石并不满足。......
2023-11-30
夏目漱石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对人类本性的深刻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独特的个性,尤其是他作品的丰富思想内涵,以及深刻性和创新性,是被广泛阅读的关键所在。漱石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而且在世界各国亦深受读者欢迎和学者重视。一个世纪以来,评论家对漱石文学不断重新解读,可谓久盛不衰,在日本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的研究胜过漱石。
日本漱石文学研究早期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主义作家系谱上的漱石论”,如正宗白鸟、田山花袋等,他们眼中的漱石文学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含有“憎人厌世”等因素,批评其文学是“高等讲坛”,不过是陈旧的“劝善惩恶”文学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人文主义或者人格主义者系谱上的漱石论”,这是漱石弟子们关于其文学的共识,主要代表作有小宫丰隆的《漱石的艺术》与和辻哲郎的《先生其人及艺术》等,其后还有评论家唐木顺三的《漱石概观》以及泷泽克己的《漱石》。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即漱石先生由“我执的苦恼”到“宗教意识”的探寻者,最后达到“则天去私”的境界。之后,文学评论家江藤淳的《漱石》和《漱石与时代》两部论著,完全抛开运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哲学的决定论、传记方法以及自然主义文学家们研究文学的尺度,运用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漱石文学进行了全新诠释,他认为漱石文学创作是他自身三个方面的艺术体现:(1)狂气;(2)(与登世嫂)私通的甜蜜追忆及罪恶感的二律背反;(3)立身出世荣耀的功名心,打破了漱石“则天去私”的“圣人”偶像,指出漱石是“爱之不可能”的证实者,而非求道者。但这只是江藤淳的个人观点,事实表明震撼心灵的漱石文学将与世长存,无论是有意无意的曲解都变得黯然无光。
日本学术界“三剑客”吉本隆明、柄谷行人和小森阳一对漱石文学做出了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吉本隆明在《漱石的主题》中指出,漱石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反映的是社会和人性,是普遍的人类共性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日本近代文明中知识分子不得不背负的“文明苦”的问题。柄谷行人在《漱石论集成》中,利用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来评价漱石文学,对漱石的哲学思想、存在问题做了彻底的梳理,全面把握漱石的文学思想。他指出漱石文学是“悲剧”性文学。漱石在两种文化体系下培养起来的复杂思想,使他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很不合拍,其感受是敏感而独特的,这种“精神上的黑暗,或者说精神的地下室”是他苦闷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像真正的宗教徒那样超越,又不能融入世俗,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剩下的只能是痛苦。[11]小森阳一的论著《读漱石》和《重读漱石》中对漱石文学的独特性解读也特别引人注目,他注重通过漱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来探讨漱石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他借鉴西方女性批评的理论,对漱石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别具一格的阐释。佐藤泰正对于漱石的“文学与宗教”有过独到的探讨,认为漱石“则天去私”的本质与宗教相关。这些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漱石的重新解读,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漱石研究热。在漱石文学研究队伍中,有语言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和宗教家等等,每年有数千篇论文(含专著)出版。近年来,年轻学者对漱石文学研究亦取得了卓越成就,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化,伦理道德、存在主义哲学、历史观、自传性解读、宗教思想和性别研究等,为我们的漱石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
在中国,漱石文学的译介始于鲁迅和周作人。鲁迅非常欣赏他的作品,推崇他文学创作的“余裕说”和作品的幽默讽刺风格。20世纪80年代,刘振瀛主编的《日本近现代文学阅读与鉴赏》,何乃英出版了《漱石和他的小说》,李国栋出版了《漱石文学主脉研究》,这些著作对漱石文学的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以及其文学体现出的“真”、“善”、“美”等方面进行过探究。90年代以来,漱石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刘立善出版的《日本文学伦理意识——论近代作家爱的觉醒》,从爱情观角度,来透视日本近代作家关注自我价值的新意识,遗憾的是,这部论著不是漱石研究的专著,只有一章是专门论述漱石文学。1998年何少贤倾注了10年心血写了《日本现代文学巨匠——漱石》,他将漱石放到20世纪文艺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中,系统研究漱石成为文艺理论家的过程,通过考察漱石文学理论与批评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漱石文学及其思想。李光贞的《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和张小玲的《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文化身份构建》,对漱石文学创作以及文化构建展开研究,揭示出漱石之于日本特色的文学近现代化之路的意义。
漱石是一位多元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论著试图在多维视野中去研究,彰显其文学创作及其思想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首先通过漱石的文学理念、“存在”问题、女性观以及宗教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探求漱石文学中关于人的存在状况,诸如个人对人生的悲观、绝望、厌倦、恐惧心理和生存的虚无境地,揭示作者追求个性发展、倡导自由平等、弘扬人文精神等价值观重建的美好愿望。其次分析漱石的生命历程及作品中的叙事和人物形象,透析作者的宗教意识,诸如罪感意识、恶的救赎以及超越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漱石的宗教态度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嬗变过程,内心呈现出极端的矛盾与痛苦,漱石文学展示出的宗教情结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极力批判对神佛的偶像崇拜,又憧憬宗教的伦理要素和超越思想,真正地追问人的生存状况,希望从宗教中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我们揭示了宗教与人之生命关系的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和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漱石文学创作及其思想。基本思路是把漱石文学理论与创作结合起来,并通过与西方作家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比较来进行综合考察。在漱石文本材料的运用方面,囊括了其全部作品即:小说、随笔、汉诗和文学论著、演讲集,以及作者的大量信札。研究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把漱石文学创作放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上去实证考察,把握漱石文学思想渊源,同时尽可能多地关注漱石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漱石创作的本质特征,揭示其思想形成的必然性。第二,注重文本解读,用心去体味作者的思想。借用一段文字来说:“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12]
当今世界,价值观混乱,物欲横流,道德迷失,人的精神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漱石文学思想对于突破生存困境,塑造崇高人格,提升社会道德具有积极意义。再过三年,是漱石逝世一百周年,对这位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作家的研究将会备受重视,期望本书能为丰富漱石文学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也期望漱石的文学创作,对中国作家的创作能有启发意义。重温经典作家的文学思想,对于穿越虚无守护诗意尤为重要。
[1] [日]夏目漱石:《梦十夜》,李振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2] [日]夏目漱石:《梦十夜》,李振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3] [日]佐藤泰正、吉本隆明:『漱石の主題』,春秋社1986年版,第56頁。(www.chuimin.cn)
[4] [日]夏目漱石:《我是猫》,于雷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280页。
[5]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6] [日]夏目漱石:《三四郎》,吴树文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7] [日]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小说选》上册,张正立、赵德远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6页。
[8] [日]佐藤泰正、吉本隆明:『漱石の主題』,春秋社1986年版,第19頁。
[9] [日]夏目漱石:《心·路边草》,周大勇、柯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13页。
[10]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163页。
[11] [日]柄谷行人:『漱石論集成』,平凡社2001年版,第371頁。
[12]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有关疯狂与信仰:夏目漱石研究的文章
明治维新前的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驶入江户湾,向日本官方递交美国总统的国书,给日本带来前所未有的骚动与混乱。随着日本欧化风潮的发展,社会发展已经背离了维新的初衷,走向歧路。在日本帝国大学期间就已经显示出优秀的才学。在松山中学工作一年后,又转到熊本第五高等学校(高中),在熊本他加入好友正冈子规创办的俳句学会,与夏目镜子结婚,长女出生,看似生活充实,但漱石并不满足。......
2023-11-30
在这一时期,日本文坛诞生了夏目漱石和森鸥外两位文学巨匠,他们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座高峰。这些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气氛浓郁,被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
2023-11-30
对漱石来说,他的文学出发基于:人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人生。他把创作与学理、人生观与文学观,诸如此类不即不离的二元概念统合起来,可以这么说:求心与求道的姿态贯穿了漱石的全部文学作品。真正的文学是人间学,漱石的文学出发,从审视自我开始。......
2023-11-30
废止宫廷的佛教仪式,排除神社内的佛像,废止供于神前的佛具,佛教受到了很大打击。精神主义运动自明治维新以来,禅宗向个人信仰的转化,是对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竞争和近代自我之觉醒带来的绝望反抗,给知识分子精神上带来安慰。漱石对忠实于自己信念的河上肇的行动给予高度赞扬。漱石认为模仿与独立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
2023-11-30
“余裕”是漱石提出的文学主张。西方式的分类是浪漫派小说、写实派小说和自然派小说等,而他主张将小说分为“余裕”和“非余裕”两种。[2]漱石在提出“余裕”文学主张的前一年发表了小说《草枕》,作品中提倡“非人情”文学观,这也正是作者所主张的“余裕”文学的前奏。[3]这是关于人生与艺术的一段精彩表述,蕴含作者所持有的独特“非人情”文学审美趣味,简言之,“非人情”就是引导人超脱世俗的文学观念。......
2023-11-30
[1]从漱石的文学作品中,能看出真正打动作者情怀的女性,往往是一些心地善良、气质优雅、娴静纯情的返璞归真的女性,体现了真、善、美,即女性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老子主张“返璞归真”,强调人类应保持淳朴自然的本性,去掉人为与天合一,也是漱石所追求的最高理想。“自然”一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基本意思都是天生的样子,是真实的或完整的本性,与神性相一致。......
2023-11-30
日本近代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当时的著名作家中,信仰基督教的占了大多数。在论及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基督教的影响。1901年4月4日房东夫妇复活节去故乡。自今日起,读《福音书》。评论家高木文雄的《漱石的道路》一书中,对漱石与宗教做了划时代的研究。而开天辟地以来道破这一逆说者,恐怕独有咱家这只猫了!换句话说,人们都是用同样的材料制成的;尽管用的是同样材料,却无一人相貌雷同。......
2023-11-30
1905年漱石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我是猫》,是针砭时弊的讽刺文学作品,一举博得喝彩。哥儿是一位与世俗对立的刚直不阿的青年,他肯定自己的正直和坦率,抨击媚俗、虚伪狡诈和飞扬跋扈。耿直、纯洁的哥儿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众生相、教育精神的失败、人类灵魂的龌龊。漱石认为教育精神就是扫荡卑鄙、轻浮、粗暴恶习,提倡高尚、正直精神的同时,培养自由意志。......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