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研究及实践结果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研究及实践结果

【摘要】:近日,笔者随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赴日韩参加我国服务外包境外投资促进活动,旨在宣传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和投资环境,搭建企业间交流和交易平台。由于在我国承接的离岸业务中,来自日本和韩国分别占14.9%和3.1%,位于第二位和第六位,此次投资促进活动意义非同一般。中日企业代表就其服务外包业务模式进行了生动的案例分析。

近日,笔者随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赴日韩参加我国服务外包境外投资促进活动,旨在宣传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和投资环境,搭建企业间交流和交易平台。由于在我国承接的离岸业务中,来自日本和韩国分别占14.9%和3.1%,位于第二位和第六位,此次投资促进活动意义非同一般。通过对日韩两国服务外包市场的调研以及与业内专家的交流,对进一步研究近岸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概 况

这次出访,与所到国的行业协会、咨询机构、企业家、专家教授等多方面人员先后举办交流活动4场,包括中韩企业小型交流会、中日服务外包商务交流会、中日服务外包企业交流会、中日服务外包座谈会。就服务外包市场发展趋势、技术技能走向、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度、接发包模式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一)中韩企业小型交流会

2012年9月20日,在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的支持下举行了中韩企业交流会。我方先宣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服务外包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中韩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随后,与会的中韩企业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洽谈,韩国企业对庞大的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非常感兴趣,并表达了希望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的意愿。

(二)中日服务外包商务交流会

2012年9月24日,与日本高德纳株式会社合作举办“中日服务外包商务交流会”,会议规模为80余人。日本瑞穗银行、横河电机等行业客户企业参加了会议。中国驻日大使馆经济商务处派代表参加。首先由中方代表就中日市场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发表主旨演讲后,日方代表发布了全球服务外包的三大趋势,并就中日企业如何构建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建议。中日企业代表就其服务外包业务模式进行了生动的案例分析。参会来宾对会议内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踊跃发表意见与提问,并与嘉宾进行了更深入的互动讨论。

(三)中日服务外包企业交流会

2012年9月24日晚,与日本高德纳株式会社合作举办了“中日服务外包企业交流会”,规模为70人。该会议是企业一对一对接的专场活动。中日企业开展交流对接,就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等开展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双方企业对合作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四)中日信息服务外包座谈会

2012年9月25日下午,与日本国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合作共同举办了中日信息服务企业座谈会,日方来自日本的新日铁、野村综研、富士通等知名信息服务企业代表共34人出席了此次座谈会。日方对我团访问日本表示了极大的感谢,坚定了日本企业继续向中国发包的信心。日本协会代表就中日服务外包如何开展深度市场合作与高端人才合作,进行了热烈的产业对话,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和认可。

二、收 获

通过若干场次与日韩企业的交流和参观,代表团接触了日韩市场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加深了日韩市场的现状、特点、企业对国际合作的取向与需求以及中介机构的了解。

(一)加强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对外宣传

此行的推介会、交流会和拜访参观活动,通过主题演讲、对话交流、业务恳谈等形式,向境外宣传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优势、地域优势、成本优势与政策优势,推介了我国优秀服务外包企业群体,展示了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良好服务能力,达到了让日韩行业机构与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扩大中国服务外包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我团此行,传达了我国对支持中日服务外包合作的积极态度,打消了日本企业的顾虑,坚定了与中国开展合作的信心,推进了日本与中国合作的步伐。

(二)对日韩市场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

1.今后日本信息服务产业总量将不低于目前规模

日本是利用信息技术较早的国家。从1955年日本国铁路引入第一台计算机从事电子车票预约业务以来,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了日本的制造、金融商业交通、公共设施、家庭等社会各个领域。

日本社会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日本经济持续20多年萧条,但日本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从没有间断,不仅为日本的制造业、金融业及商业等行业增加新的竞争力,也为信息服务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根据日本高德纳统计,2012年日本国内企业的IT服务支出总额将达到1 233亿美元。2012年以后,将保持1%左右的增长(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资料来源:Gartner。

图2

资料来源:日本经产省《平成20年特定服务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2.采用外包体制,是日本商业社会一大特点

综观日本社会,制造业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式供应链支撑其发展,信息服务业也同样,在每一个顶级信息服务商背后,都有一个金字塔式服务供应链在做支撑。

在日本的信息服务业,最终客户把其信息服务项目委托给具有强大资金实力与技术实力的顶级企业,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模块分割等上游作业后,再将不同的任务转包给若干个具有相当经验与实力的二级企业,进行分模块的功能设计与详细设计等中游作业,然后再进行第三、第四次工作转移进行更细化的详细设计和代码开发等中下游作业。这样一个来自多个公司的,拥有各自优势的多层级的项目团队一起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有熟知的NEC、富士通、日立、NTTDATA、IBM日本、野村综研等。

3.日本仍将是我国重要的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国

基于日本出现的人才瓶颈和成本压力问题,把下游作业转包到具有大量人才储备及成本优势海外企业,自然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唯一选择。由于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与文字的近缘优势以及人缘优势,成为日本外包的首选地。

(www.chuimin.cn)

图3

资料来源:Gartner。

日本是全球信息服务外包第二大发包国,虽然目前其离岸服务外包总规模只占日本信息服务市场总额的5%,但与其他英文国家的发包结构不同的是,中国在其信息服务外包中已经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据Gartner统计的数据表示,在2012年日本离岸外包业务市场份额占比图(国别)中,中国获得了77.9%的市场份额,比位于第二位的印度高出了58%,如图3所示。

我国对日业务持续保持增长。从业务数据上看,2008年中国对日服务外包业务总量9.7亿美元,2011年增长到3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8%。在日本的离岸外包承接国中,中国的份额一直保持在80%左右,如图4所示。所以,日本是我国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重点市场,应加大推动力度。

4.中国已成长出一批优秀的对日业务企业群体

图4

资料来源:商务部.

中国对日业务的萌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日技术人才交流,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中日软件合资企业,成为中国对日服务外包的培训基地。2000年开始,离岸服务外包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采用,中国对日服务外包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对日服务外包企业群体。华信、东软、中讯、海辉、东忠、新思、海隆等对日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成长,十几年的对日服务外包项目经验,获得了日本企业的认可,与日本的大型企业形成了超过10年的稳定的接发包关系。我国企业的对日业务,也已从纯低端的代码开发,开始向需要行业知识的详细设计提升。如日本大和综研,已决定将其一个产品线整个转移到中国。

对日服务外包业务聚集区已经形成。对日业务,也从先发的北京、上海、大连,向西安、武汉、成都等内陆城市发展,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技术和成本互补格局已经形成。

5.对韩国市场有了全面的了解

韩国企业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强,但本国市场较为封闭。韩国国土狭小,本土市场空间不足,因此韩国中小信息服务企业急于通过走向世界来扩大其生存空间。从NIPA介绍的韩国信息服务企业在全球的布局图上可以看出,韩国信息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IT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主要形式为销售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基本没有采购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由于受韩元走低的影响,韩国的离岸服务外包模式遇到瓶颈。

2011年,我国承接韩国服务外包业务规模7亿美元,其主要份额来自韩国大型IT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2000年后,韩国企业采购离岸服务的模式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后,韩元一路走低,中国企业结算的人民币收入直线下降,无法维持成本,致使刚刚起步的对韩离岸服务外包受阻。目前中韩之间服务外包业务主要由几家大型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内部完成,未与我国服务外包本土企业形成规模性交易。因此,韩国目前难以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重点市场。

6.促进了中日韩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

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日本企业,与此次出行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了联系,开始了洽谈;有5家韩国企业发出了寻找合作方的需求,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已在会后成功促成了3对企业间的对接。代表团回国之后,一些韩国企业仍然发来邮件,希望协会帮助介绍更多的能帮助其进入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KOTRA也提出协会协助他们组织参加其将在苏州举办的“2012韩国制造业解决方案苏州说明会”。

在访期间,《日经计算机》曾刊登了5篇与我们会议相关的报道。BCN也将于近日发表探讨中日合作模式发展的专题报道。

三、随 想

这次日韩行,尽管时间不长,通过与服务外包业内各界人士的交流和恳谈,由于在业务发展上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心愿,彼此都想通过这样的定期交往,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机制和战略合作的平台。联想到国内正在轰轰烈烈、方兴未艾的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要保持这一来之不易的发展趋势,通过这次出访,更有所思:

(一)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1)进一步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部际合作机制,加强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必要和紧迫。仅以目前各种形式、各个地方、各个条线每年举办的与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各种论坛、峰会、投资促进会,几乎近百个,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大有互为攀比、无序竞争之势。这些会议对服务外包的政策宣传、企业推介或发展鼓动,确有一定作用。但每个会议的成本与实际收效之比,不令人乐观。若花些小钱,像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那样“走出去”办会,那才可谓事半功倍。

(2)支持建立和健全各类服务外包协调组织,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间的沟通与预警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投资促进、信息交流、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小、散、竞争力不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口。由于服务外包是一个横向的发展中产业,涉及部门较多,尽管相关部委都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的协调机制务需尽快完善,现在时常有反映“政策好,操作难;政策多,享受难”。同时对业务引导、市场规范、行业标准,目前缺少较为完善的协调和监管机制。日本之行发现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协会的作用在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日本的咨询中介机构非常活跃,这些机构从商业的角度,通过研究咨询、媒体平台、组织展览展示会和研讨活动,聚集了众多信息服务大企业和行业客户。如日本高德纳公司、IDC日本公司、日经计算机、周刊BCN等,对促进日本信息服务企业对外合作起到桥梁作用。

(二)继续深化和完善“部省市”合作机制

目前涉及与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国务院各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国家的产业推进牵头部门是商务部,相应的地方推进产业发展的是商务主管部门,但涉及资金和外贸外资都会是不同的省、市主管领导,在协调工作的效率上会受影响。因此,现在应到了修订部省市推动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共建协议的时候了。国际服务外包“十二五”规划已批准,在此基础上尽快明确各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在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园区建设、人才培训、促进就业、鼓励创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集中“部、省、市”资源,共同推动示范城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三)尽快建立国内权威的行业沟通和交易平台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外资机构成功经验,尽快搭建权威的沟通平台,建立国内外金融、软件、医药、设计、检测、研发、教育等行业和服务外包行业的战略合作渠道。

同时建立健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将监管范围、内容、权限和程序予以具体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消除外界对中国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质疑。

注:部分内容、图由北京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党蓓蓓同志提供.

2012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