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调研报告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调研报告

【摘要】:但总体而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大部分示范城市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缺乏城市品牌,缺少规模企业、有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二)服务外包统计工作有待完善在调研中示范城市反映,各地上报给商务部的服务外包统计数据,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统计标准和严格的审核机制。

根据商务部领导的指示以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写工作需要,在外资司、服务贸易司、综合司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会同上海市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分别于10月中旬至11月初、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合同“规划”起草小组成员,分“北线、中线、南线”三个组先后对全国21个示范城市的园区、企业、培训机构、政府部门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考察园区和走访企业,加深了对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初步了解了各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了解了地方政府与企业对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需求,为编制国家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基础。

一、发展概况

(一)服务外包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调研发现,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产业,目前在各地呈现出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势头。服务外包产业由于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和技能应用多、知识集聚度和人才集聚度高、吸收年轻大学毕业生就业居多等特点,充满着“朝阳”产业的活力和潜力。2008~2009年全球经济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出现衰退,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增长下降,但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仍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除了部分离岸外包订单有所减少,在岸外包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各地服务外包业务量平均以40%~60%的速度在增长。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内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以及国内的服务需求在不断增长。

(二)地方政府对服务外包发展高度重视

各示范城市的领导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都相当重视,推进的力度大,发展目标明确,行业发展后劲足,产业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训特色明显,政府协调能力日益增强,园区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行业协会作用凸显。许多城市成立了服务外包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挂帅,结合贯彻国家的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构建服务平台。如无锡市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去印度考察经验,分管副市长亲自抓服务外包发展,投入巨资实施了“123”计划及“530”计划(“123”计划指到2010年,全市要达到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00家,每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 000人、年出口超过3 000万美元;“530”计划指用5年时间吸引30名海外领军人才到无锡市工作)。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全球100强及全国50强服务外包企业已经有25家落户在无锡,一大批高端服务外包人才也在无锡发展创业

其他各个城市对本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也都很大,只是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不同、地方财力不同,支持的力度会有所差异,但在企业座谈中,大部分示范城市的企业均肯定地方政府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因此,调研中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大部分是宏观层面的问题。

(三)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服务外包

各地政府除了采取各种鼓励措施推动本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还十分重视利用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挥地缘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市场发育成熟优势、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优势,克服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产业发展及其发展模式呈现了一些亮点:如大连的软件设计服务,深圳供应链服务(据介绍,全国供应链服务75%业务在深圳),厦门的金融软件服务,南昌、长沙动漫设计服务等;天津以KPO发展促进自主开发推进服务外包向高端发展模式,成都探索的反收购国外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模式,西安炎兴科技探索的依附式外包模式(帮助Standard Chartered银行选址、招聘、运营)等,都值得肯定和推广。

但总体而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大部分示范城市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缺乏城市品牌,缺少规模企业、有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根据对各城市的调研,我国国际外包主要是承接ITO、BPO等劳动密集型的低中端业务,国内外包则以承接知识(脑力)密集型的KPO业务为主。离岸业务市场开拓困难,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由于深处内陆,所获得外包业务基本来自在岸外包和沿海城市的跨国企业转包,离岸业务量较少。

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服务外包人才短缺

大部分示范城市均反映服务外包人才的缺乏,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一是复合型研发人才缺乏,既懂外语又懂软件开发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二是软件测试人才缺乏,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尚没有开设软件测试相关专业;三是复合型营销人才缺乏,缺乏既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又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和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些城市由于城市环境以及房价高、收入低等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中高端人才,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如杭州市的平均房价是24 000元/平方米,与上海相当,因此人才多流往上海;由于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成都、武汉等二三线城市服务外包的崛起,使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很多人才纷纷往内地流;服务外包产业利润率整体偏低、收入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数量偏少、能级较低,不足以提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由于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的培训成本较高,很多培训机构很难长时间承担资金压力,急需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和帮助。

(二)服务外包统计工作有待完善

在调研中示范城市反映,各地上报给商务部的服务外包统计数据,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统计标准和严格的审核机制。部分城市认为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服务外包概念的不理解,相当多企业甚至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不了解服务外包的具体内涵,这导致有些企业不认为自己是服务外包企业而把统计人员拒之门外;二是统计制度落后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以及审核机制,没有服务外包统计调查制度,商务部有统计报表制度,但统计局不认可和不参与,不能满足GDP统计要求;由于服务外包行业统计的特点是“横向”的,大部分数据要从其它产业中挖出来,不像其他产业统计是纵向数据来源比较独立,企业填报没有统一规范和监督,一些大企业根本不报,有的因出口比例不到50%,报了也没用,难以享受离岸的相关政策;三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服务贸易及服务外包的统计工作量非常大,但知晓服务外包的统计人员较少。

另外,离岸业务统计归宿问题也有待完善。目前间接“国际服务外包”现象普遍,即沿海“一线城市”接单、内地“二线城市”交付的格局比较普遍,但最后产业的统计指标却算在接单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是在作贡献的局面应尽早有所改善,统计指标建议应算在接包企业即合同执行单位的注册地。目前,企业向跨国公司在境内分公司或子公司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的退税政策,都给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皮包公司)享受,他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真正在完成“出口”业务的不少中国企业却无法受益。沿海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普遍比中西部的高,甚至出现在上海接包,最后发包到印度去完成。有些行业、项目、人才有向内地转移趋势,但部分内地的示范城市运行环境、产业基础、市政配套(端口)、生活指数、进出口通道等难以支撑高端的服务外包产业高速和规模化发展。

(三)技术先进型企业的认定标准缺乏弹性(www.chuimin.cn)

目前在技术先进型企业的认定中,最核心的指标是向境外客户提供的国际(离岸)外包服务业务收入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示范城市大多认为该标准缺乏弹性,许多企业难以达到,特别是中西部示范城市在岸外包和承接沿海地区转包业务多,企业离岸比例达不到认定标准,政策优惠享受不到。即使在沿海一些示范城市,虽然很多大企业的离岸业务总量比较大,但真正能够达到该标准的企业数也还是不多。因此,出现了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离岸比例,对在岸外包业务采取少统计或干脆不统计的情况。

(四)企业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能力不足

大多示范城市反映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拓展能力还需提高,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尤为缺乏。杭州东部软件园反映,园内8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自己接单非常难;杭州东忠科技园反映该园区内大多是日本委托的业务,但日本人很谨慎,通过日本市场开展会的方式基本不能达到接包目的。

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本身的实力不足,能级较小,竞争力不够;二是贸易壁垒的存在,国外一些国家禁止中国资本进入其国内市场;三是海外市场开拓的费用较高,而目前政府尚没有专门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对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够。

(五)培训费补贴的支配方式有待完善

根据目前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一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不超过4 500元/人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

在调研中,该规定普遍受到服务外包企业肯定与欢迎,但是机构的呼声较高,培训机构反映对培训机构的补助存在一定获取障碍,在实际实施中,培训机构对求职者进行了培训,但如果该职工培训后到异地去就业,那该培训机构就不能获得500元/人的补助,很多培训机构都认为此项规定欠妥,希望加以完善。

(六)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的示范城市园区建设滞后,园区的电力供应得不到保证,影响外包企业业务的正常进行,制约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发展;有的示范城市还存在国家政策执行效果不好,地方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首先,政府推进产业发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部分城市因主要领导重视程度不同、主管部门的领导业务熟悉程度不同,因此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进力度和效果也不同。

其次,运行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出现政策上需协调的问题或运行中出现的具体困难,难以找到对口的政府主管或协调部门。不少信息和政策了解不及时,商务委、财税局、海关、工信委、人保局、科委、教委、银行等都有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文件,但解决企业具体问题时,难以及时落实,出现“政策多操作难,政策好享受难”,比如企业认定、投资促进、企业融资、培训补贴、知识产权等。有些城市政府分管部门的领导因调动频繁、业务不熟悉等原因,协调能力弱,办事效率低。

第三,沿海的和中西部的各城市制定的优惠政策不全平衡,尤其是在投资促进和人才引进方面,导致市场经常出现针对性的“项目压价格、高薪挖人才”等恶性竞争、成本难以控制和人才无序流动等反常现象。

第四,大部分示范城市未成立服务外包行业协会,企业的行业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行业环境、行业评估和行业交流等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总之,通过对这些示范城市的调研,首先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都充满信心,但随着当前面临服务外包产业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融资难、招工难、制造业“回流”、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等诸多制约因素,又有些担忧。希望积极鼓励自主品牌建设,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外包等企业给予相关扶持和引导,延长相关扶持政策期限,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离岸服务外包交易便利化。

本文撰稿人员:金世和、李庭辉、江 维、尚庆琛、郑忠良、陈宁生、杨 梅、石 璜、肖颖君、卢淑君、孙 瑜

201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