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记》国外翻译及影响

《史记》国外翻译及影响

【摘要】:《史记》在国外被翻译《史记》作为中国史学经典和文学名著,是国外学者研读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里简要介绍日本、法国、苏联、美国、匈牙利等国对《史记》的翻译情况。《史记》是在公元600至604年间由第一批遣隋使传入日本的。据统计,日本的《史记》全译本和选译本有近百种之多。他曾在清末驻法使馆参赞唐复礼的帮助下着手《史记》的翻译。十月革命后的《史记》译作,据不完全统计有71种。

史记》在国外被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经典和文学名著,是国外学者研读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除许多懂汉语的学者可以进行原典阅读,而大多数学者则是通过本国文字的翻译本进行阅读。这里简要介绍日本、法国、苏联、美国、匈牙利等国对《史记》的翻译情况。

《史记》是在公元600至604年间由第一批遣隋使传入日本的。据日本资料记载,著名僧人、学者桃源瑞于1469—1487年间亲手写成《史记桃源抄》19卷,这是最早的“国字解”《史记》。本哲三又有《对译史记》,于大正十四年(1925年)五月由五朋党书店刊行,该书系原文和译文对照的形式。据统计,日本的《史记》全译本和选译本有近百种之多。如日本名古屋大学金鹰真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史传的研究,曾和小川环树、福岛吉彦共译过《史记列传》《史记世家》,收入岩波书库。另一位对中国史传文学颇有研究的田中谦二教授,曾与一海知义合著有《史记》,由朝日新闻社刊行。

还有日本学者按照日本人的阅读及文体进行了改造与编译,如物语(ものがたり、monogatari),意即故事,是日本的一种文学体裁,由口头说唱发展为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物语主要指自平安时代(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6—1573)的传奇小说、和歌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等。最著名的有《源氏物语》《伊氏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花町物语》《落洼物语》等,日本学者山崎纯一编译《史记》为《史记物语》(1973年,社会思想社),选译了《史记》本纪、世家、列传15篇,其中包括司马迁自传太史公自序》、伯夷列传、货殖列传、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滑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伍子胥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吕太后本纪等分别标上“道义与欲望的故事”、“思想家的故事”、“直谏与曲谏的故事”、“信赖与不信任的故事”、“义侠世界的故事”、“败者与胜者的故事”、“恐怖女杰的故事”等。

日本学者还重视《史记》原文的训诂,如泷川资言博士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史记》三家注为基础,广采博辑古今东西方各家学说,进行对比论断,校斟仔细,考证翔实。目前在日本文坛上有影响的多产作家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由于他倾慕《史记》和司马迁,故取司马为姓。早在江户时代,日本就大量翻刻中国的廿四史,并加训点。“训点”可以算作是变相的翻译。据有关资料反映,越南也翻译过《史记》,但不知详情。

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也译过《史记》。他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战争中由法国移居瑞士的新教徒家庭,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他的校长是一位古代艺术史家,引导他从事中国的研究。1889年,沙畹24岁那年,前往北京,以法国使团自由随员的头衔在北京逗留了3年,这使他有了充裕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他曾在清末驻法使馆参赞唐复礼的帮助下着手《史记》的翻译。来华一年后即译出《封禅书》,1890年在北京出版。他在北京翻译的不带评语的全部《史记》初稿,现仍然存在纪梅(Guimet)博物馆。沙畹回到巴黎后才出版全部译稿的三分之一,即130篇中的47篇,共5卷(1895—1905),并附有一篇前言,一篇评论和一些大加发挥的附录。在前言和附录中,沙畹提出了至今汉学界(甚至包括中国在内)从未有的广泛的尖锐批判,涉及古代中国提出的全部问题。尽管它翻译的年代距今已有90年,现在人们仍在使用,所以眼下巴黎迫切要求再版。再版中附有补充的1卷,其中包括沙畹去世后留下的三篇译文,一个改过的总目录和一个自1905年以来出版的《史记》译本的版本目录。(见保罗·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概述》,秦时月译)

苏联也重视《史记》的翻译,先后出版过两种版本:帕纳秀克译的《司马迁〈史记〉选译》(国家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共359页)和维雅特金与塔斯金合译的《史记》两卷本(分别于1972年和1975年出版,共439页)。此外,阿列克谢耶夫(1880—1951)编选并翻译的《中国古典散文》(1959)一书中也精选了司马迁的名篇《报任少卿书》《太史公自序》《滑稽列传》《酷吏列传》《屈原列传》《伯夷列传》《外戚世家序》《孔子世家赞》《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年表》《管晏列传》和《游侠列传》等。早在沙俄时期,汉学家比丘林就写过《历史笔记:史记》一文对《史记》加以介绍,此文后来于1950年发表,载入比丘林著《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一书第一卷,其中收录了比丘林翻译的《匈奴列传》和《朝鲜列传》。十月革命后的《史记》译作,据不完全统计有71种。除上面介绍的3种外,其他选译内容较多的,有《史记选》,选译了《秦本纪》《西门豹列传》《尚军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陈涉世家》《高祖本纪》《司马相如列传》《季布栾布列传》等10篇,收入《东方古代历史文选》(1963)一书。

斯塔金编译的《司马迁〈史记〉》选译了《匈奴列传》《李斯列传》《韩信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李将军列传》《主父偃列传》,收入《匈奴资料史》(1968)。

波兹德涅耶娃的《司马迁史记选》选译了《商鞅变法》和《李斯列传》两篇,载入《世界古代史文选》第一卷(1950)以及载在《中国文学文选》第一卷(1959)中的《李斯列传》和《吴起列传》。

虽然早在1940年美国人裨治文(Bligah Coleman Bridgman)的《中国丛报》就发表了介绍司马谈、司马迁史学研究的文章,但美国《史记》研究与翻译起步较晚,是在日本和欧洲学者翻译的影响下才逐渐产生的。尤其是法国学者沙畹所翻译的五卷本《史记》传入美国以后,这部书成为西方学者研究《史记》和中国史学的重要参考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蓉在导师林在勇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论美国的〈史记〉研究》一文)到了1958年,美国学者Berton Watson《司马迁: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Ssu-ma ch’ien:Grand Historian of China)一书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后,美国的《史记》研究才正式拉开序幕。随着1961年《史记》的第一个英译本问世,越来越多的美国著名学者雷蒙德·道生(Raymond Dawson)、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杜润德(Stephen Durrant)、侯格睿(Grant Hardy一译格朗特·哈代)、史嘉柏(David C.Schaberg)等纷纷加入到《史记》研究的队伍当中,在不同学术领域为《史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第一个《史记》译本是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美国Berton Watson教授翻译。这一译本先后有好几个版本。第一版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于196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发行,分为上下两卷,都是关于汉朝历史的。此版本于1962年、1968年两次再版。第二个版本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9年出版的《中国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选译》。第三个版本是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增加了秦朝部分,199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出版,其选目主要有第一部分汉代建立部分:开始造反:陈涉世家;失败者:项羽本纪;胜利者:高祖本纪;大臣们: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叛离者:张耳陈余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单列传;忠臣: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食其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第二部分汉代历史:统治者: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皇后:外戚世家;大家族: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曹相国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造反头目:吴王濞列传、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杰出官员:屈原贾生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

与Watson译本相比,Raymond Dawson(1923—2002)译本要简明得多,不足200页。Dawson的译本Historical Records,199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翻译了清抄及其缔造者部分,包括本纪2篇: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书2篇:封禅书、河渠书;世家1篇:陈涉世家;列传4篇:吕不韦、刺客、李斯、蒙恬

William H.Nienhauser译本则是完全不同于前两者的译本,它是译本整体翻译著作。拟出版九卷,但是截至目前只出版了第一卷The Basic Annals of Pre-Han China和第七卷TheMemoirs of Pre-Han of China,两卷均于1994年由印第安纳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余七卷则尚未见问世。(www.chuimin.cn)

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科学院院士、东方研究中心主任杜克义(T·kei Ference,1930)曾编译过《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伯夷列传、货殖列传、游侠列传、太史公自序》一书。

(本文根据马祖毅、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116—11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李蓉硕士论文《论美国的〈史记〉研究》等资料,由凌朝栋加以补充完善形成)

不名一钱

“不名一钱”这个成语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名”是占有的意思。这个成语乃是出自《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文帝当政的时候,有个名叫邓通的善于划船,被选到宫里当御船的水手。有一天夜里,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想升天,却怎么也上不去。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头戴黄帽的人在背后推他,终于使他上了天。他回过头来看推他的人,发现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

第二天,文帝来到建在宫西苍池中的渐台,见到有个御船水手头戴黄帽,衣带在背后打了个结,正是他梦中遇见的人。召来一询问,那人名叫邓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个奇才,便非常宠爱他。邓通也老实谨慎,不随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赏赐他的钱财,总数上亿之多,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

事实上,邓通并没有什么才能。他自己处事谨慎,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谄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个善于算命的人去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对文帝说:“邓通这个人将来要贫饿而死。”

“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我,我怎么会叫他受穷呢?”汉文帝忧虑地说。

于是,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从此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不过,文帝心中还是不高兴。有一天他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应该说没谁比太子更爱陛下的了。”邓通恭顺地回答。

有一次,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脓血。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可是又不敢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吮吸,可是脸色非常难看。后来他听人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感到羞愧,也因此而忌恨邓通。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景帝免去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没过多久,有人告发邓通偷盗境外的铸钱。景帝派人调查,结果确有此事,便把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顿时变成了穷光蛋,还欠下好几亿钱的债。还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记住文帝不让他饿死的遗言,赐给他一些钱财。可是,官吏马上把这钱财用来抵债,连一根簪子都不让他留下。长公主知道后,就让手下人借给他些衣食和钱。这样,邓通不能占有一个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王应麟主编《成语故事》(上),时代文艺出版社,党大恩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