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社会影响翻译教学:研究成果

信息社会影响翻译教学:研究成果

【摘要】:第6章信息社会对翻译教学的影响翻译工作是语言工作的一种,用文字来交际,传达消息。信息社会给翻译教学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忠于原作者”的传统翻译伦理道德信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前,需要翻译的作品多为文学作品,人文社科学术著作和科技资料以及宗教宣传品等,这些翻译要求准确、传神,忠于原作者,译者主要向原作者和原作负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

第6章 信息社会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翻译工作是语言工作的一种,用文字来交际,传达消息。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泛滥和电脑网络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社会、科技文化信息化的进展使各种现代化媒介充分发挥翻译功能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而由此带来相应的问题,如翻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如何采取对策加以防范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当重视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本身在内容和方法上如何应用和借鉴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现代尖端设备和科研成果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

信息社会给翻译教学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忠于原作者”的传统翻译伦理道德信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前,需要翻译的作品多为文学作品,人文社科学术著作和科技资料以及宗教宣传品等,这些翻译要求准确、传神,忠于原作者,译者主要向原作者和原作负责。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商业文件、产品宣传资料、新闻、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实用性文件翻译的数量迅速增加,翻译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吸收信息,原作者和原文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译者的职责是顺应读者的要求,对“委托人”负责,即对译文的使用者负责,使译文读者受益。翻译内容的性质改变造成译者态度取向即效忠对象的改变。

其次,翻译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翻译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在信息社会,更多的非语言文字因素进入交际,传统的文字材料如书刊报纸等正被越来越多的非印刷品所取代。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人机共存、语文与符码并行的翻译形态必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译者的工作语言,将不仅是自然语言,也应包含机器语言与影音符码。随着电视、电脑等媒体的兴起,未来口、笔译工作的目的、讯息的内容、讯息传输的方式、传媒符码的意义、传播的途径,都将产生明显的变化。翻译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处理传统的语言文字材料的翻译,还要教学生处理新型媒体承载的翻译材料和非文字的各种图像、符码。除了内容的翻译外,还要考虑外表的包装如翻译广告词的同时还要设计广告词语的排列、造型、字体等效果因素。(www.chuimin.cn)

再次,翻译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翻译以全译为主,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不需要全文翻译,而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压缩和摘编,即编译、摘译或译述等。在迄今为止的翻译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摘译、编译或译述能力的培养,而摘译、编译或译述的难度要大于全文翻译。它要求译者要在全面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作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用准确简练的语言重述原作的内容。翻译教学应适当增加这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复述和简练的能力。

同时,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也改变了翻译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翻译教学和培训效率与质量的必由之路。翻译的基本技能除了传统的口笔译和各种翻译技巧外,还包括利用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设备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而在翻译教学中,无论是翻译技巧还是翻译实践课型,教师都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既有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又有适时插入的多媒体课件;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形式多样的翻译操练;既有恰当的文字讲解又有直观的影视画面;既有文学翻译又有非文学翻译;既有一般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又有师生和生生互动式评价等。这样的多维信息输入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多维的翻译教学“资源库”,因而对翻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十分熟悉翻译教材、内容及教法,更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以及各种在线信息、声像材料、影视素材等制作简单实用的教学课件。翻译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知识,还要积极学习科技、经济、外贸、金融、法律、军事、教育、影视、媒介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在给学生提供多维信息输入的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协调员、协助者、咨询员,给予学生及时的指点、检查、反馈、诊断、评价、肯定、建议,并随时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实践证明,这种形象而多维的信息源可以强化信息刺激,增加信息输入量,还能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翻译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