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加入课程委员会。从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善于倾听学生“声音”的课程也是适宜学生发展的课程。综上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上三个层面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2023-07-03
5.3翻译课程设置
对外交流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国际学术交流还是国际文化体育活动,翻译已成为从事外事工作的基本条件。翻译教学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已经为译界所公认,外语学习的应用性也越来越重要。翻译教学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英语学习的实际应用训练,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时更加具有专业学习和英语相结合的巨大优势,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未来的就业,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目前,翻译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其次,不熟悉文化差异及背景知识;最后,不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我国目前已有106所本科院校开设翻译专业,但是随着“翻译教学与学习者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趋加大”,仅仅依赖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来培养翻译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且,经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也并不能立即为各种专门行业和专业技术领域翻译需求服务。
中国内地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在较长时间内均为综合型语言文学型通才教育。过去,翻译课程作为外语专业教育课程构成中的一门或两门,在外语专业本科教育中相当普遍。设一门,通常是翻译;设两门,通常是外汉翻译与汉外翻译。近十来年,外语专业纷纷加设口译,如2000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把翻译课细分为口译和笔译,笔译设在第六、七、八学期,口译第七、八学期,一般每周2—6学时不等。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别,或只设外汉翻译,或既设外汉翻译又设汉外翻译,或设有翻译与修辞、翻译技巧、机器翻译等课程;多数高等学校更注重笔译课,口译课只有少数学校能够保质保量地开出。外语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除翻译方向或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外,课程设置中包括部分翻译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性语言文学型通才教育,渐渐分化为专业型“语言文学基础+(语言文学)专业方向”型专才教育或复合型“语言文学+(非外语)专业”型专才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在高年级阶段,或分流为不同专业方向(如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翻译方向,等等),或与非外语专业教育复合而形成不同专业方向(如经贸方向、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等等)。翻译方向是一个常见分流方向,往往设置有翻译课程组群。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从三年级开始分流为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口译和笔译方向开设“笔译”(英译汉)、“听译”、“口译”(英译汉)、“笔译”(汉译英)和“口译”(汉译英)等课程,笔译方向课程开设“翻译入门”“译文分析”、“翻译理论入门”、“翻译史”等课程,口译方向开设“口译实践”和“高级口译”等课程。
近几年,部分学校组建翻译系或翻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是一、二年级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三、四年级着重翻译理论讲授和翻译技能训练。翻译专业设置大量翻译课程,除翻译方向常见课程外,还有“翻译与思辨”、“翻译词汇学”、“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近二十种。很多高等学校都设有名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或“翻译学”或“译介学”的专业或学科方向,并开设翻译学、翻译理论、译介学、修辞与翻译、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翻译、文化与翻译、译文评论和翻译比较研究等课程。部分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设有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教育设有翻译专业或翻译学专业。北外、上外与广外三校硕士研究生教育都设有翻译专业,上外博士研究生教育设有翻译学专业。广外硕士研究生教育翻译专业设有国际会议传译、口笔译研究、翻译学研究、商务翻译研究、法律翻译研究、传媒翻译等六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设三门专业必修课和十五至十九门专业选修课,包括同声传译、连续传译、模拟国际会议同传、口译观摩与欣赏、高级英汉口译、高级汉英口译、视译、文学翻译研究、翻译哲学、语言与翻译等三十多种。而各层次外语专业教育翻译方向,各校都开设大量翻译课程,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形成课程组群;但是,除北外、上外与广外三校外,各校翻译课程仅是课程组群,均未成体系。翻译课程体系是翻译方向或翻译学学科教育的课程主体,也必然会成为翻译教育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补充课程来讲授的,翻译课程通常作为选修课开设。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为选修课,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为达到六级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以“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1999:10~11)。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不足(刘长江,1996:13),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技能选修课。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师资紧缺情况更为严重,能够开选修课的,不过寥寥几门,只是起了点缀门面的作用(蔡基刚,2003:64)。
目前,面向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设置面向全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翻译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的性质使得翻译教学处境日益艰难,主要表现为:(1)修课时限短,授课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对于选修课的修课期限给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通常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这对于完成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授课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2)鉴于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之认识,选修翻译课程的学生数量众多,往往一个班的修课人数高达200到300人,因而翻译教学实践无法展开,授课质量无法得到保证。(3)由于选课学生数量多,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部分修课的学生只是抱着修学分之目的,使得教学互动难以进行。
目前大部分院校由于师资条件所限,英语课程设置仍在沿用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开设翻译相关的课程门类少,课时少。而且,翻译教学中往往缺乏实践教学,翻译教学设备也比较落伍。这种滞后的教学与实践严重分离,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被企业认可。有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导致有些主干课程仍然在普通教室或语音室进行,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翻译教学模式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翻译的终端效果,即学生的译文。教师不讲或很少讲翻译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学生的翻译能力仍十分欠缺,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由于修课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一一提供反馈信息,学生亦无从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而不利于其翻译能力的提高。此外,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翻译教学中题材常常局限于一些生活用语,对于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培养十分匮乏,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内容空洞乏味,因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使得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现。
翻译本身是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其中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学习运用,还涉及各类不同的应用领域。但由于翻译长期以来不作为一门专业来传授,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又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的补充和提高,如汉语课、写作课、相关专业(金融、外贸、外交、科技、法律、管理、会计、广告、新闻、教育、旅游等)训练等。翻译教学往往只注重某些特殊句型的翻译和语法结构,例句陈旧过时,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也缺乏对两种语言思维的不同培养和理论的深入探讨。“教学翻译”作为检验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形式有两种:(1)课文翻译。(2)环绕课文而编的翻译练习。其特点是:(1)围绕课文所教的词法句法而编;(2)以单个句子为翻译单位,句子与句子之间互不相干;(3)学生只需按所学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译出句子,不必考虑译文的用途,因为这类译文的读者只是教师。显然,单纯具备语言知识还不足以进行交际。翻译实际上是一种交际活动,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换言之,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了解语言的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同时也要掌握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交际的规则。(www.chuimin.cn)
王立第在《翻译培训的创新》一文中指出,专业翻译培训与外语教学的目的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衡量标准不同。法国德·赛莱丝科维奇也指出:“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不能教授翻译。语言分析会取代翻译教学后对翻译程序的讲解。”人们经常把翻译中的困难归咎于对某些事物的无知。因此,从方法论的观点来看,首先要把知识方面的困难和翻译练习和纯正意义上的语言运用分离开来。由于缺乏知识所引起的全部问题均属于翻译普通教学法和教学大纲构思的范畴,但并非都要在基础课中解决。语言的教学重在语言分析和语言实践,语言教学也可以借助翻译,用于知识传授和教授语言。而翻译教学只能在语言学习结束后,即在开始研究语言特性和表达方式时进行。
就翻译课程而言,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和传统的翻译教材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翻译基础理论和技巧,翻译相当于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日常生活记叙”“一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论述”“科普材料”和“文学作品”。从历年的专八级翻译考试来看,原文都不涉及商务知识。同样,以往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导原则而编写的翻译材料也较多侧重于非翻译内容。因此,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英语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翻译或应用翻译教材,为广泛收集各类应用文体材料制订相应的翻译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译界研究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其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翻译教学而言,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David Nunan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认为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传授学习者想知道的所有知识,因此应该有效地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向学习者传授他们认为自己和社会最迫切需要的知识。显而易见,除了传授某些语言技能之外,翻译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学习的技能方面。他还认为这种目标应包括:(1)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2)帮助学习者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为促进课程设置而需要的技能;(4)鼓励学习者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5)鼓励学习者采用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时间安排;(6)培养学习者在自我评估方面的技能。
基于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念,李德凤等(2006)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李德凤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指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与学习者本人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一个适合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该课程设置既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也充分协调了学习者、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旨在培养出活学、活用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肖红(2005)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即设置类似商业翻译中心的翻译作坊,由两名或多名译者集中进行翻译活动,译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该教学模式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从翻译实践过程中领会翻译技能与策略,强调学生的参与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学习者,又是合作者。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起着向导、组织、顾问、监督者及机会创造者的作用。
尽管上述两种翻译教学模式在提法上有所不同,然而其指导精神如出一辙,即为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一种摒弃;强调翻译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协商与互动;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合作;强调学习者对翻译技能和策略的领悟。
翻译学科本身的复杂性、独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翻译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掌握。以往的教学方法常常局限于学生练习和教师讲评,讲评又多集中于错误分析,批评多而赏析少,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翻译课在某些院校是大班上课,教师作业批改量过大,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大量批阅,使学生缺乏充足的训练,讲评又因翻译标准的不统一而无法确切衡量翻译练习,容易导致讲评要点散乱无章,无规可依。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多自己增加一些其他内容和相关的练习,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造成翻译教学重点不突出,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
随着人类对自身语言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深入,外语教学方法也日趋完善、合理,新的教学实践取代老的教学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翻译法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多样化办学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趋势,外语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是外语院系定位的必然选择,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不同的高校历史背景、发展轨迹和基础条件各不相同,所处的地域、行业也不同,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每个学校只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能赢得地位和尊敬。反之,如果用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势必造成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规格,造成人才积压,对国家、院系和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翻译课程的具体实施还需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已过四、六级,双语能力强,对翻译课感兴趣的学生,可鼓励他们选修高级英汉翻译课和口译课。从原则上讲,大学三年级开设外译汉,四年级开设汉译外,每周两学时,总计140学时。当然,也可灵活掌握。随着学分制在各高等院校的实施,翻译选修课也可安排在晚上和周末,既可以开设一些短期培训班、双学位班和翻译资格证书培训班等,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翻译教学和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防止把口译课上成高级口语课,可以在三年级开设高级听说课,每周两学时,全年70学时。四年级开设口译课,每周两学时,全年70学时。翻译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目的地选择一部分与其专业相关的翻译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修改,接触社会和实际的翻译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关翻译意识培养与翻译教学研究的文章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已经开始加入课程委员会。从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善于倾听学生“声音”的课程也是适宜学生发展的课程。综上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上三个层面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2023-07-03
北滘中学挖掘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将特色项目转化成特色课程。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北滘中学多元特色课程的建设包括特色课程建设和课程特色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人无我有,课程特色建设是人有我优。......
2023-07-04
但是课程体系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专业融合的问题。微课则是信息技术驱动的另一种课程形式。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2023-06-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且要将体育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其各自内容和目标如下:体育理论课。此外,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体育保健课专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帮助恢复健康,调节生理机能和矫正某些身体缺陷。......
2023-11-18
接下来就从布迪厄社会场域理论视角出发,阐释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制订者的专业理念对课程设置的影响。布迪厄认为,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论述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场域理论,一所学校、一个学院乃至一个专业都是一个场域,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资本,拥有这种资本就意味着拥有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力。......
2023-07-03
本研究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界定如下:在一定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程组织与课程安排的系统化过程,旨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前提关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要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导向问题。......
2023-07-03
(二)本课程的授课方法和学习要求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学生们能够取得更多的收获,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