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二字,见于我国古籍最早者为“译”字,周《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随着翻译活动的全面展开,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现代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翻译阶段。......
2023-11-30
第5章 翻译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翻译作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我国高质量的翻译人才相对匮乏。据2006年2月24日《中国人事报》报道,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其中汉译外人才更是奇缺。成为国际会议口译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简称AIIC)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译者的同传资格得到了国际认证。据报道,我国成为国际会议口译协会成员的口译人员只有27人,我国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匮乏由此可见一斑。
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激增,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扩大培养数量,一时成为翻译教育的必然任务。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取向,还要考虑到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做到通才与专才兼顾。从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各大专院校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翻译师资;第二,各级各类翻译研究机构中的翻译科研人员;第三,各行各业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的译员。
从当前我国翻译市场的需求看,近期需求量最大的应该是能适应各行各业口、笔译工作的专业译员。因此,各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现阶段都应该把侧重点放在造就这一类人才上,大量培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急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长期战略上,还应以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翻译技能又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的宽口径人才为目标。实力雄厚、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侧重于为国家培养翻译通才;那些以理、工、经、管、法等不同学科见长的大学,可以侧重于培养相应学科专业的翻译专才;具备条件的师范类院校,可以侧重培养翻译师资;而以外交、外贸为特色的外国语大学,则可以为国家培养能适应不同领域要求的口译人才。高层次翻译研究人才的培养,严格地说应该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任务。当然,各培养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高校,也不应忽视为研究型人才的造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通不同专业领域的翻译专才。
目前,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均开设了翻译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和改革,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贯彻通才教育理念,拓宽就业渠道。但是,翻译教学仍然处于英语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而教学翻译边缘化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边缘化。
但是,我国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轻视翻译教学。翻译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保证,更是提高21世纪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关键。但是,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对翻译专业英语缺乏统一的认识,专业英语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并未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甚至认为翻译课程教学可有可无,因而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分计算、考试成绩诸方面不甚重视。学校只抓基础英语教学(EGP)和四、六级考试(CET),甚至把四、六级证书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学生的毕业证书挂钩,给教师、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师生根本无暇顾及ESP教学。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就彻底地放松甚至是放弃了英语学习,没通过的同学要么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要么埋头做四、六级考试模拟试卷,一门心思地准备下一次考试。陈冬纯(2001)认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确对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学实际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对其后续的专业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各高等院校对商务专业英语不够重视,对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效果不好。而且目前各高等院校都是“各自为政”,开设的课程各不相同,有的不开设专业英语课,有的分别开设专业英语阅读课、专业英语口语课、专业英语写作课,作为任选课让学生选修,甚至把这三门课安排在同一学年,造成选课和开课的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学生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么就是已经基本忘记英语,要么就是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章振邦(2003)教授早就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的都是普通英语,所谓‘四级’、‘六级’测试,都是在测试普通英语的水平。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并能够胜任愉快?”邓俊(2006)也认为,由于长期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不少学生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后,忽视英语的后续学习,导致英语水平的停滞不前和倒退,更谈不上进一步提高。(www.chuimin.cn)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首先表现在作为指导及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1999年版)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版)。
1985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纲指出:(1)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提出“译”的要求,势必影响直接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译”作为一种技能涉及的面很广,考虑到这种情况,大纲未把“译”作为教学目的列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基础阶段结束后开设“英汉翻译技巧”选修课。1986年版的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由于旧大纲在教学上没有对翻译作具体要求,甚至认为对“译”的要求与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有矛盾,所以大纲开设“英汉翻译技巧”选修课的建议并未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无人问津,长期受到冷落。因而,从1985年到199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实施的十年中,均未出现翻译测试的题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经济建设的发展态势也为高等专业外语教育带来两大挑战:一是培养方向的挑战,二是教学内容的挑战。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1999年版的新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大纲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译成汉语,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新大纲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此后,1996年1月英汉翻译首次进入四、六级统考,并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了英汉翻译这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翻译能力也作了具体要求。
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与新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只是在翻译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也没有制订整体性的教学计划。目前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大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甚至在同一院校内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教师之间也缺少沟通,更不用说高等院校之间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之间难免会产生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大纲》(新大纲)规定:阅读理解(B)部分——英译汉主要考察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以及将此材料翻译为符合中文习惯的汉语的能力。这表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已经列入了整个大学英语教育的框架。不过,翻译题型在近年来的四六级考试中仍然时有时无,且测试题型单一。大学英语四、六级一直被视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和评价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因而,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关翻译意识培养与翻译教学研究的文章
第3章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二字,见于我国古籍最早者为“译”字,周《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随着翻译活动的全面展开,翻译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现代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翻译阶段。......
2023-11-30
词在“格”与“数”等语法范畴改变时所产生的词义。英语词语具有形态之分,如单复数、大小写等,有时这也是限定词义的重要依据。这类词汇数的变化带来的词义变化,翻译时也要特别注意。汉语词义独立性较强,英语词义独立性很弱,因此后者的联立关系极为重要。......
2023-11-30
翻译研究呈现了中西合璧、多元互补的研究态势。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只是译学研究中很小的一部分,既不全面,也不完善,远不足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翻译学这样一门综合性的现代化的边缘科学。......
2023-11-30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传统。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2023-11-30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译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文学翻译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家把翻译文学与文学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一身兼二任,创作与翻译并重,相互促进。或换言之,其翻译观对其创作......
2023-11-30
第2章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翻译高潮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当时的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许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把翻译学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023-11-30
但有文字的翻译并流传至今天的,是从佛经翻译开始。“八备”是对佛经翻译人员所提出的八项条件,也涉及了翻译的目的、态度、要求及译者修养等方面。隋唐之后,佛经翻译渐趋式微,但对佛经翻译的研究仍延续至宋代。综观我国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研究,其基本特点为直、意译此消彼长,交相为用。......
2023-11-30
在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由于人类语言的模糊性、离散性及其他语言特性,极大地限制了计算机在此领域中的应用。模糊是相对于精确而言的,模糊与精确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模糊语言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亦此亦彼等性质。......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