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翻译意识培养与教学: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翻译意识培养与教学: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摘要】:第2章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翻译高潮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当时的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许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把翻译学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第2章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

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从时间角度看,有人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即古典译论期、古代译论期、近代译论期和现代译论期。古典译论期包括古代到第四世纪末这段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塞罗(M.T.Cicero)、霍拉斯(Q.Horatius Flaccus)、哲罗姆(St.Jerome)等,译论以围绕希腊文化翻译为特征。古代译论期始于欧洲的中世纪至18世纪,以宗教翻译和人文著作翻译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St.Au-gustine)、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等。近代译论期始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适逢欧洲工业革命、启蒙运动,麦作·阿诺德(Matthew Arnold)、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利维(Jiri Levy)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现代译论期始于19世纪,一直到今天。这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语言学发展很快,译学也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连,而且学派纷呈,人才辈出,是翻译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

人类古代的翻译活动大都与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有学者认为西方的翻译高潮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文学家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第二阶段为公元4至6世纪。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第三阶段为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当时的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第四阶段为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用十七年的时间翻译了《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则用十八年时间翻译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以语言通俗、优美和流畅而闻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阶段为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第六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该阶段具有以下特点:(1)翻译范围从传统的文学、宗教作品扩大至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2)翻译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3)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并发展机器翻译。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语言学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步。语言学家们纷纷从符号学、话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以及描写语言学等角度剖析翻译问题,企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找到解决翻译问题的办法。在这种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语言学家们企图把语言划分成无数基本的组成部分,确立最基本的翻译单位。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了语言和语言之间基本翻译单位的等值方法,那么,解决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种研究过程中,音素、词素、词先后被当作翻译的基本单位,后来又发展到了句子。但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认为,翻译应该以篇章作为翻译单位,从内容和形式上求得语言之间的等值。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形成翻译的科学派。赖斯把这一过程描述为:“人们逐渐意识到,翻译并不仅仅是单个词之间的松散串联。人们逐渐探索新的翻译单位,形成翻译的科学方法:起初翻译单位被重新确定为词与句子级的短语或成语,后来人们认为,翻译之间进行比较的唯一基础是整个篇章……翻译等值就成为篇章的等值以及篇章级上其他翻译单位的等值。”

从全球的角度看,当代语言学的分支很多,带有语言学字样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就有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还有一些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一般把这些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学科称为理论语言学,那些带语言学字样的学科称为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跟应用语言学的区分是不能反映当代语言学的特色的,这是因为所谓的应用语言学本身也有很多理论问题,同样理论语言学也有许多应用成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当代语言学比成一盏发光的灯,核心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核心的外围是一些新兴分支如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进一步向外辐射有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向大脑,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是向社会,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三是向信息高科技,如计算语言学(包括机器翻译)、语料库语言学、语音识别与合成等。(www.chuimin.cn)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跟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语言学家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把翻译学列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毫无疑问,在众多的有关学科中,与翻译联系得最密切的莫过于语言学了。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刚刚兴起的翻译学科中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学,希望在其中找到能够有效地运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及教学模式。对语言学的兴趣在当时是有道理的,现在也仍然如此。首先,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语言是翻译的原材料,因此一门说明语言行为的学科自然就应该能为研究翻译的学者提供很多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借用语言学模式也还有许多技术上的原因。20世纪40至50年代,语言学本身也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问,其标志是用严谨而高度形式化的方式来描述语言,结果是提高了语言学在学术界的地位。科学方式这一点正是近年来翻译学内部激烈批评的一个对象,语言学途径有时就被轻蔑地贴上科学主义的标签。然而在那个时期,努力跻身于科学性学科之列以确保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对语言学和翻译学显然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语言学在语言教学和词典编纂等领域里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问题,改进了有关工作,这使它更加成为翻译学效仿的榜样。学习语言学至少可以提高译者进行语言对比的起点以及进行语言分析的能力。翻译的实质是语际转换,是在两种不同语言对比中进行的。翻译不免要在词、词组、分句、句子、段落、篇章等各个语言平面上进行比较和分析。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必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应用语言学作为学科名称,是波兰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相对于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将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其他科学领域的问题,或者说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反过来,语言应用是促使语言理论研究的动力,因此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应用语言学真正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还包括语言规范化、文字改革、辞书编纂、翻译等。在国际著名语言学文摘刊物《语言学与语言行为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的分类中,应用语言学包含语言教育政策、本族语讲授、非本族语讲授、语言测试与评估、成人语言发展、阅读的习得、教学和辅导、阅读过程、阅读测试、写作的教学、习得、过程和测试、双语教育、翻译、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和学习等(原为11个,近年又增列为15个)分支学科。近年来,有关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局限在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内,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日臻成熟。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成果,着重成分分析,强调翻译对等,力求使翻译研究更加客观、更加准确、更加科学,从而对翻译实践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