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翻译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翻译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摘要】:正是这两种类似的比喻,对后人对翻译的认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小句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直译和意译。逐词翻译是建立在单词级上的等值关系;意译意义不受限制,可以在上下级之间变动,总是趋于向较高级的等级变动,甚至超过句子的层次;直译则介于逐字翻译与意译之间。自翻译活动开始,就有了直译法与意译法的争论。

1.1英汉翻译意识

关于翻译的本质,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据钱钟书考证,《堂·吉诃德》中有过“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的说法。正是这两种类似的比喻,对后人对翻译的认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许多人的眼中,译本只是原本的“翻版”。这种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与“翻版”说相近的,还有“模仿”或“模本说”,即译作是原本的模仿。另外,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主次论”或“主仆论”,即译本为原本的仆人,自觉地要求自己服从原文,亦步亦趋,不敢稍越雷池。除此以外,还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交流和交际;也有人认为翻译是一座桥梁;有人认为翻译是摆渡;有的则认为翻译就是一种中介;也有人认为翻译是“媒”,起着媒人的作用。英国的西奥·赫尔曼指出:“一方面我们把翻译比喻成搭桥、开门、摆渡或者跨越、转换和传递。在一些印欧语系语言中,翻译一词与‘trans-latio’、‘meta-phor’有关,这些词在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都有确切的‘跨越’含义。我们把译者形象地比喻为转播站,同时与比喻为通道和转换器。另一方面我们要求翻译应是相似(likeness)、逼真(look alike)、摹本(replica)、副本(dupli-cate)、复制(copy)、画像(portrait)、翻版(reproduction)、模仿(imita-tion)、模拟(mimesis)、影像(reflection)、镜像(mirror image)或透明玻璃(transparent pane of glass)。”综合起来,各类翻译的定义重点集中在翻译的形式和功能方面。

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根据翻译的范围、层次和等级对翻译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1)根据翻译的范围,翻译可分为全文翻译和部分翻译。前者指“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的材料来替代”,后者指“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翻译的,只需把它们简单移植到译语文本中即可”。部分翻译并非节译,而是因为种种原因某些词不可译或不译,只能原封不动地搬进译文。

(2)根据翻译的层次,即语法、词汇、语音、词形等,翻译可分为完全翻译和有限翻译。前者指“原语的语法和词汇被等值的译语的语法和词汇所替换”,后者则指“原语的文本材料仅在一个层次上被等值的译语文本材料所替换”。

(3)根据语言的“等级”,即词素、词、短语或意群、小句或句子,翻译可分为逐词翻译、直译和意译。逐词翻译是建立在单词级上的等值关系;意译意义不受限制,可以在上下级之间变动,总是趋于向较高级的等级变动,甚至超过句子的层次;直译则介于逐字翻译与意译之间。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对翻译作了以下分类:按所涉及的两种代码的性质,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语内翻译就是同一语言间不同语言变体的翻译,如把古英语写的《贝奥武甫》译成现代英语,把古汉语写的《史记》译成现代汉语,把客家话译成普通话,把黑话、行话译成全民语言等。语际翻译就是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狭义翻译的研究对象。语符翻译按照雅各布森(R.Jakobson)的说法,就是用非文字符号解释文字符号,如图画、手势、数学符号、音乐符号等。按翻译主体的性质,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两类。后者是现代智能科学和现代对比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可望在某些领域代替人工翻译。按翻译的工具和成品形式,可分为口译和笔译。按翻译的客体,亦即所译资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和实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前者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翻译,着重情感内容和修辞特征的表达;后者包括科技、商务、公文等资料的翻译,着重实际内容的表达。当然,两者都可以作更进一步的分类,如小说翻译、诗歌翻译、科技翻译、新闻翻译等。

除了上述四种划分方法外,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具体分类,翻译的附类如编译、译述、移植等。翻译的附类是狭义的翻译和其他手段相结合形成的类别。编译是翻译与编订的结合,把所需的资料编选、翻译过来,一般不要求加入译者的观点,所据原材料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常用于实用性资料的翻译中。译述、改写是翻译和创作的结合。就文学作品而言,可以增删一些情节,体裁也可有所改动。如原文是戏剧,可改译成小说。移植是比译述、改写更自由的翻译方式,除增删情节、改动体裁外,连人物、场景等都可以从外国搬到本国。择配是翻译与配曲配音等的结合。译歌词要考虑配上曲调,译脚本要考虑照应口型,因此翻译方法也十分灵活。缩译、节译是翻译与缩写的结合,近似于编译,但一般要求原材料是一种。摘译是翻译与摘录的结合,是比编译、书译更简约的一种获取资料的方法。

翻译实践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音译法(transliteration)和形译法(pictographic translation)四种。其中,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由于人们对直译和意译的理解不同,认识不一,理论界有肯定这两种翻译方法的,也有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或两个都否定的。我们认为,无论从描述翻译活动或是传授翻译技巧的角度看,直译和意译都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简单说来,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句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方面进行某些调整。意译指在译文中舍弃原作的表达法,另觅同义等效的表达法,或指对原作的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或调整。

自翻译活动开始,就有了直译法与意译法的争论。其中有见于佛经者:

“直译”、“意译”二词,虽于古罕见,“直”、“意”二字则于佛论译文字中,偶或遇之。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竺将言译《法句经》序中有句云:将言难善天竺语,未借晓汉,其所傅言,近于质直。

——《出三藏记集》卷七

慧远论译经云:其中弘通佛教者,傅译甚多。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

——《出三藏记集》卷十

也有见于英文字典中者:直译,英文为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为Free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之意义:

1.Of translation version,transcript,etc.,representing the very words of the original;verbally exact.

——The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

2.Of translations,transcriptions,etc.,representing or following the letter or exact words;not free.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

3.Reproduced word for word:exact,verbatim(literal translation).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意译”英文为Free Translation,参阅下列三项解释:

1.(Of translation.)not adhering strictly to the original.(www.chuimin.cn)

——The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

2.Departing more or less from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not literal or exact;as,a free translation.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3.Not literal or exact(a free translation).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我国翻译界对此二词之定义,各有不同理解。例如:

1.照字面或句法之翻译谓之直译。不照原文之字面或句法而述其大意谓之意译。……翻译有下列之数种:A.逐字的翻译,且句法全照原文。B.逐句的翻译,且句法全照原文。C.逐句的翻译,但句法不照原文。D.不逐句而逐段的翻译。E.仅取原文大意之翻译。A.为纯粹直译。E.为纯粹意译。B、C、D、介于直译与意译之间。

2.逐句翻译其中主要弊端,无一遗漏更改者名为直译。即所举例证不适中国情形者亦不更易。至于拘泥外国文法逐字对译,以致译文佶屈聱牙不堪卒读者,不得称为翻译。……意译不得定届说;拘执者如严复《群学食言》,放恣者如《天演论》。

3.按我国现在一般人所谓直译,不但逐句译,简直按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结果使人不懂,或者读者异常吃力。……正当的意译是把原文字句酌量改动前后的次序……在中文里的意思,阅者可以明白。……不正当的意译,是于原文之外,加入许多自己的意思作解释,往往走出原意的范围。

4.直译者初意欲使不失原意,故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往往失之机械,不可卒读。……意译者以笔曲而达旨为归,每每增减原文字句,以期可读。然译者又往往妄加穿凿,附曾典故,以致庐山面目,不复能识,此殆所谓意译而不译矣。

5.直译、意译为一个翻译技术上正确性不同之程度。直译为原文忠实正确的翻译;意译为总括原文大意的翻译。直译为照原文语法及结构之翻译;意译为按译者自己语法及结构之翻译。

6.依次序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章一章地翻译,不增减原文的意义者为之一。……依译者之方便按原文翻译而不失其真意者为意译。

7.以直译意译分为两类,在根本上似有问题。所谓直译意译者,似乎系程度之问题,而非种类之问题。此程度系连续增减的,而非骤然增减的。凡适当的翻译均系意译,而又同时应为直译。因翻译之目的,系将原文之意义表达出,又须将原文中一字一句之意义直接地充分表达出,不得以译者的主观的意见有所增损,否则即为编著引述而非翻译。至于一般人之界说,译为直译者乃将原文字句直接变为译文,如:“Can you lend me that book?”said he.译为“能你借我那书?说他”实甚不妥当,盖以此乃不合汉文习惯之译文,决不能用,胡译而已,非直译,亦非意译也。至于一般人对于意译之界说,以为意译者,乃将原文中之大意,自幼引申,成为译文,不必严密吻合,如取一首英文诗的大意做成一首汉文诗之类。实亦不得称为翻译,不过借意行文而已。总之,翻译是一元的,而非二元的。一切翻译均须合于习惯的(idiomatic)译文书量并真切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不过,两种文字表达之能力各有长短,以及译者了解原文及运用译文之能力已有参差,其结果之距离目标势必有远近之分。但究以若干距离为直译、若干距离为意译,是不能有确定的界线。

8.翻译而能悉照原文的意义,不增不减译成中国语的,才得成为意译。这样的意译,实际上和直译(不是生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同义而异名罢了。如果随翻译者自己的意思,原文所有的没有了,原文所没有的倒有了,那是胡译,不是什么意译。

根据以上的探讨,可以发现,英汉互译中仅有极少数句子或句子里的一部分,字对字翻译可以达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别较大,大多数句子并不能如此简单处理。过分严格死板的直译就会变成死译,过分随意灵活的意译也会变成胡译,这都不是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态度。直译和意译的优劣不能简单论之,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视其能否忠实表达原意,能否与原文保持同等效果而作判断。因此,两种翻译方法都不可能成为绝对唯一的处理办法,采取哪种翻译方法应当根据具体的翻译情形来灵活应用,在翻译实践中,两者往往可以结合使用。

在翻译实践中,直译法和意译法往往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较为完美的翻译往往既注重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同时也注重原文的用词、表达形式和句子结构等形式问题,实现两种翻译方法的完美结合。但是,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形成狭隘的语义对等意识,认为记熟双语生词表上的原词与释义,便可以往返互译了。如,“来是come去是go”。事实上,生词表上给出的汉语很少与原词完全等义,许多连原词的某个义项都不能包容。go的常用义项的英文释意是move from one point to another,对运动物的类属、数量及运动的方向、方式等都未限定,“去”远远无法表达其所有的意义。因此,要学好翻译,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狭隘的词语对等观念。

2.形成偏颇的语法对等意识,其根源在于由熟悉英语特有或惯用的语法形式而做的大量互译练习。表现有:凡有物主代词所属的’S或of及形容词形式就加“的”、副词就加“地”、比较级加“较”、时态加“着、了、过”、被动语态都加“被”以及词性对等、句子成分一致等。

3.形成呆板的形合意识,这是由于死记英语关联词意义,并为掌握某一句型而做的大量练习而形成。呆板的形合意识使译者亦步亦趋地复制英语的形合连接方式,忽视了汉语多用意合连接这一事实,因此译文僵硬、呆板,缺乏流畅性。

4.形成单一的文体意识,初学者的翻译练习多以句为单位,语体多是标准语,语法翻译又无再现原作文体特色的要求,因此便形成了单一的文体意识,突出表现为清一色的“学生腔”。在用词方面,多用生词表或词典给出的标准语汇,不知道根据文体需要进行变化。组织句子时,单一的文体意识表现为句子结构僵硬、呆板、缺少变化,不能适应原作的文体要求。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对于初学者应当鼓励多使用意译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搭配,获得较为满意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