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鲁迅与朱安、陆游与唐琬婚姻生活之我见

鲁迅与朱安、陆游与唐琬婚姻生活之我见

【摘要】:赵国华鲁迅与朱安、陆游与唐琬这两对夫妻的婚姻,要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我想还真有。一是鲁迅与陆游都是一代名人;二是在这两对夫妻的婚姻关系中,鲁迅与陆游两人的母亲都发挥了关键或主要的作用,最终是凄凉悲惨的婚姻悲剧。鲁迅与朱安、陆游与唐琬这样的婚姻悲剧可谓典型。陆母强烈要求陆游与唐琬分手,据现有史料认为,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家门。显然鲁瑞的这份母爱换不来儿子的幸福,相反重创了鲁迅和朱安的心。

赵国华

内容摘要鲁迅与朱安、陆游与唐琬这两对夫妻的婚姻,要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我想还真有。一是鲁迅与陆游都是一代名人;二是在这两对夫妻的婚姻关系中,鲁迅与陆游两人的母亲都发挥了关键或主要的作用,最终是凄凉悲惨的婚姻悲剧。然而婚姻毕竟主要是两个人的事,作为局外人的我们谈论他们的婚姻,多少有点片面,何况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也是为什么还要去分析这两段婚姻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母爱 孝道 舍得

世人大多认为是封建制度造成这两段凄凉悲惨的婚姻悲剧。这固然存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但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我们分析问题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旧时的婚姻制度,如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小孩的问题一样,应把它放在当时的环境中来看,从中发现婚姻不美满的根源所在。鲁迅与朱安、陆游与唐琬这样的婚姻悲剧可谓典型。我想就这两个故事中的母亲、儿子、儿媳这三种人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母爱是一种天生就有的行为,与国外相比,中国人好像对这种爱的责任更重一些。这责任不单包括是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还有孩子的婚姻和事业,这些事完成之后还要对第三代的抚养和教育操心。忙了一辈子,撒手西去,在另一个世界里还得忙,因为他们的子女已习惯被长辈管,所以每每上坟祭祖时,常说“保佑我们全家安康、保佑某某学习好”。一言以蔽之,“累”。

然而这么累的付出却不太能得到好的回报。先来说说陆游的母亲。陆母强烈要求陆游与唐琬分手,据现有史料认为,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家门。就这个原因看,陆母的做法:一是为了陆家传宗接代;二是为了陆游不背上“不孝”的骂名,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传统理念和习惯来看,她的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的社会环境中来看,陆母此举显然是十分残忍而不合情理的,对于陆游与唐琬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一个长达近千年的恶婆婆的骂名。

再来说说鲁迅母亲鲁瑞吧。1906年7月6日,鲁瑞把鲁迅从日本骗回绍兴,与朱安结婚,其目的与陆母一样,鲁迅作为周家长子,早点成家生子,这是鲁瑞的心愿。但鲁瑞的错在于没有认识到留学东洋的鲁迅,思想早不再传统,尽管在清末的中国,包办婚姻是天经地义,它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习惯使然,然而传统习惯影响下的鲁瑞如何能跟上有新思想的鲁迅的脚步呢?在鲁迅心目中的另一半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而目不识丁、缠足的朱安显然不是鲁迅所喜欢的,所以鲁迅只能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在鲁瑞动了想给鲁迅说亲的念头时,婚姻的悲剧就已经定了。因为在当时悔婚是件很严重的事,会使男女两家名声扫地,更会使朱安因被人鄙夷和唾弃而难以做人。显然鲁瑞的这份母爱换不来儿子的幸福,相反重创了鲁迅和朱安的心。陆游对陆母的好意反应如何呢?1209年,当陆游以84岁高龄重游沈园时,他写下的依然是“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可见陆游对唐琬怀念之深了。两种母爱都只是给孩子带来痛苦,这样的结果恐怕都不是两位母亲想要的,作为晚辈我们从中能有什么启示呢?

儿女自有儿女福,作为父母只要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从一个过来人的眼光给儿女把把关。但不要过多地为儿女做决定,因为过日子是小俩口的事,只要小俩口感情好,这比什么都重要。其他如“无后”这种事,不难,古代的话可再娶个妾。现代,方法更多,科技如此发达,可通过治疗、试管婴儿等方面来实现,如这些都没用,就收养一个孩子也可。就是做个丁克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准备好自己老时进老年公寓。

中国是一个崇尚孝敬父母的国度,陆游和鲁迅两位名人对自己的母亲都很孝顺,问题是“孝顺”等于“孝敬”吗?

陆游很孝顺他的母亲,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虽然有过反抗,但还是顺从地休了他深爱的妻子——唐琬。这在他母亲的眼里,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孝的。然而这个爱情的悲剧,使得陆母背上了千古骂名,陆游这样的做法还是孝吗?

孔子对孝道是这样诠释的:“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作为诗人的陆游,难道不知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吗?唐琬没有什么过错,两人的感情也很好,陆母这样硬要求休了唐琬,如同父母用大杖打你,你就必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是对自己好,也是对父母好,就算被父母打、骂,也没有怨言。只是这样做要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方法就非常高明。(www.chuimin.cn)

隋末,李世民随父亲李渊一起打仗。有一天父亲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一个地方。李世民说:“这样做,不但不能取得胜利,可能后面又被围剿。”可他劝了三次,父亲都不采纳。他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终于耐心地听完其哭的原因,觉得儿子说得有理,就及时停止了行动。后来父子两人打了胜仗。李世民既没有顶撞又顺利地说服了他的父亲,可谓是孝道的典范。

对于陆游与唐琬的婚姻,陆游也可学学李世民。首先分析一下原因,是唐琬不能生育?还是因唐琬有才,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或是俩口子太过于如胶似漆了,影响自己的学业了?找准原因后,才能想出应对的办法,才有说服陆母的可能。其次是讲道理,说说不能休的理由和危害。如因无子的原因,可与母亲谈谈当时“七出”的律法,虽然“七出”中有“无子”这一条,可“无子”是针对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还无子来说,唐琬嫁到陆家才不到两年,就说她不能生育,这太不合情理了,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其他如“不顺父母”、“淫”、“妒”、“恶疾”、“口舌”、“窃盗”这几点,唐琬都没有。如是因为唐琬有才,可以给母亲讲讲历代有才的女子,远的不说,光是宋朝,名震一时的杨门女将就是最好的事例。又如是俩口子感情太过亲密影响学业的原因,这个更好办,只要自己多注意就是了。讲理不行,再苦苦地请求。这三种谏言无效的情况下还可打一下“一哭二闹三上吊”式的感情牌。因为天下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假装顺从地休了唐琬,但自己整天不吃不喝,大声哭泣,母亲问时,如说“我将成为一个大不孝之人”,然后说明为什么会成为不孝的原因。这样一来,母亲比较容易回心转意。然而陆游采用另筑别院安置唐琬的做法,这是对父母的欺骗,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被母亲察觉后,必然大怒,后果自然可以想到。陆游的成名,却加深了世人对他们悲惨婚姻的记忆,加重了对陆母的指责,因此,从给母亲带来不义之名方面来看,陆游这种顺从其实是害人害己的不孝行为。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几乎都是男女顺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先结婚后恋爱,绝大部分人的日子都过得去。鲁迅的母亲只是顺应了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已,但如果当事人都积极改变自己,努力接纳对方,就是包办婚姻,其结果也会是美满的。像这种例子太多,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秀英,他们不但是包办婚姻的,而且还是政治婚姻,但他们都能做到互敬互爱,其他人就做不到了吗?与鲁迅同时代的胡适,他的做法与鲁迅相反,他也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他出于对母亲的孝顺,努力接受了他的妻子江冬秀。虽然说不上小日子过得很甜蜜,但比起鲁迅与朱安来,婚姻美满多了。即使婚后与别的女性也有爱恋之情,放在那个时代,既不违法,也不违背道德,这只是他们自己的私事而已。可能鲁迅与朱安刚好是一个特例吧。只是鲁迅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做法也比陆游的做法要好些。出于对母亲的爱和对朱安的负责,听从鲁瑞的安排,与朱安结婚,只是两人性格差异太大。婚姻本是一门包容的艺术,两块石头注定是合不在一起的,只有一个是泥一个是水,才能成为整体,因此他们两人注定只能维持经济上的供养和名义上的夫妻关系。但在外人看来朱安关心着鲁迅,照顾着鲁迅的母亲,也算和睦,但其中的苦只有当事人自知。如果鲁迅多包容一点朱安的缺点,多与她交流,并教朱安文化知识,我想,即使朱安再固执,她也会因是自己心爱的丈夫所教,而静心听讲,久而久之,她的思想也能跟着鲁迅去走。这样两人的共同语言有了,感情自然也会好起来,后人也不会因鲁迅的母亲包办了他们的婚姻而指责她了。可是,我们的鲁迅,连话都没跟朱安说,朱安对熟人说的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然而,如果鲁迅真的如我所说能包容缺点,可能我们也就失去了这位有强烈的斗争精神的鲁迅了。从中我们发现,其实名人也好、伟人也罢,他们都只是凡人一个,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的。鲁迅的成名,给他家族光宗耀祖,连外公外婆都沾了光,这是一种大孝的表现,只是牺牲了无辜的朱安的幸福。

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在婚姻问题上,作为女性的一方更要懂得舍,才能使自己的婚姻美满。我们的主人公唐琬和朱安就是因为缺了这一点,才有了凄凉的结局。

先来说说唐琬吧。唐琬和陆游的婚姻中,女方作为一个弱势方是没有一点主动权的,但是当她改嫁给赵士程后,对待陆游时,她是有绝对的话语权的。

关于沈园的一次偶遇,有三种说法:一是遥见唐琬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陆游看得心碎,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二是唐琬与赵士程在游沈园时偶遇陆游,得赵士程同意,送酒菜予陆游,心碎的陆游提笔墙上写了一阙《钗头凤》。三是唐琬与赵士程在游沈园时偶遇陆游,得赵士程同意,与陆游小酌于沈园,陆游感慨万千,题写一阙《钗头凤》。后两种不像古人能做的,因为这是不守古代妇道的行为,犯了“七出”中的“淫”罪。就算是征得赵士程同意,人言可畏,唐琬也不敢,要不然在唐琬和的《钗头凤》中,为什么会出现三个“瞒”字,赵士程都知道,她还要隐瞒什么呢?因此,我认同第一种的说法,唐琬偶见陆游写在粉壁上的《钗头凤》,勾起了对陆游的思念,又不想让现任丈夫赵士程知道,只能是:“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不管是什么的原因,最终都是被陆游给休了,而今自己已为人妻,再去想念前夫还有什么意义,还是放下这份思念,想想赵士程这么包容自己,虽然他没有陆游的才华,但足可以给唐琬一个美满婚姻。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钗头凤》是见证了陆游与唐琬对爱情的执着,然而这种浪漫对于唐琬来说,就是一把直刺心脏的利器,是因为陆游的放不下,把对婚姻的痛转嫁给了唐琬,女性本就不如男性放得开,遇到这样的事,让一个弱女子如何承受?她又不能对他人诉说,只能忧郁而终了。从这方面来讲,无疑是陆游那诗人的浪漫杀了唐琬。这给了我们另一种启示,有时绝情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如果陆游能绝情一点,唐琬就能有一个美满婚姻。当然,如果真的绝情了,也就没有了现在的爱情名园——沈园,使我们少了一个可游玩之所。

再来说说朱安。当鲁迅得知母亲给自己提亲的事后,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朱安放足;二是要朱安进学堂读书。其实这两个条件有点婉拒的意思,因为学医的鲁迅自然知道要一位已成年的人放足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对一个思想守旧的朱安有什么用呢?且当时已是“大龄青年”的她没有退路。其实说到底是个放不下面子的问题。现在看来,当鲁迅提出这两个要求时,朱安家应该想想,这个女婿是否与自己的女儿相合,而不仅仅从表面光鲜的条件上去思考问题,就算朱安已是大龄剩女了,及时刹车,嫁给其他人,一定比嫁给鲁迅幸福。就算不想退婚,当鲁迅要她进学堂,而鲁迅母亲通过自学而达到能够阅读小说的程度,在这样一个爱学习的小环境中,她如果能进学堂读书,来博得鲁迅的欢心,可能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然而她却固执地认为这有碍于女子的脸面,这就为她和鲁迅苦涩的婚姻制造了悲剧性的开端和结局。尽管如此,朱安仍然试图感化鲁迅,努力缩小与鲁迅的差距,通过对鲁迅生活起居的精心照料,尤其在鲁迅患病时,悉心服侍,尽心尽责,以博取鲁迅对她的爱。然而鲁迅那决绝态度让朱安非常失落,用她的一句话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从女性的角度看,鲁迅的做法有点绝情,但从男性的角度看,一位自己没有感觉的人来爱你也是件痛苦的事。

从上面两个例子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结论:幸福生活要靠自己争取,特别是作为女性,更要主动地去争取、去把握幸福。唐琬与朱安的幸福在她们自己手上,只要及时调整心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抓住当下,去适应当下,才是她们的出路。唐琬没能抓住当下,而朱安没能适应当下,幸福生活如何降临到她们头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