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绝大多数地方信仰缺乏政府的认定,因此它们不会在官方记录中出现。在《风俗通义》这本著作所收的故事中,宗教信仰者的地方组织通常被称为“巫觋”,这是一个带有诅咒意味的词汇,他们从地方平民那里收集钱财来支持对未经国家认定的地方神祇的信仰。有位新上任的地方官宣布所谓的神根本没有能力,于是禁绝了这种信仰,并且处死了组织者。如同碑文所说,唐公房那时变成为本地祷告者的中心,对他的信仰一直持续到20世纪。......
2024-04-21
三味论坛
那秋生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就已经有了;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当已出现。
《山海经》又叫《山海图经》,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编,认为“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赵晔《吴越春秋》云:“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列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曰《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合“山经”(五卷)与“海经”(十三卷)两部分,约三万字。《山经》中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鲁迅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为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在《山海经》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还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
有学者推测,秦始皇、吕不韦、庄子、屈原等,应该都读过《山海经》。比如:秦始皇对海外求仙笃信不疑是因为对古代典籍的信任,《吕氏春秋》记述有许多《山海经》的内容,屈原《天问》中有大量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庄子》里面的丰富想象力,应该得益于《山海经》的“荒诞”内容。老子则应该读过并整理过《山海经》,因他长期就任周朝守藏室之官,完全有条件阅读到各种典籍文献。我的判断有一个依据: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而《山海经》一书也是如此构成的,分为《山经》与《海经》两部分。
《山海经》中的《海经•海内东经》曰:“会稽山在大(楚)越南。”令人诧异的是,为何唯独“会稽山”这座山没有列入《山经》,而偏偏列入了《海经》呢?绍兴的会稽山,亦称宛委洞天或阳明洞天,其实就是“禹穴”,被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洞天。其旁有若耶溪,在道教“七十二福地”中排名十七。可见绍兴真是富甲一方的“洞天福地”哟。
鲁迅最早的藏书是一部木刻绘图《山海经》,鲁迅也曾为《越铎日报》创刊号撰写《出世辞》:“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驿,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所谓“海岳(山)精液,善生俊异”,这八个字,正是对《山海经》全部内涵做了一个精辟的概括。我们知道,这个说法并不是鲁迅独创的,而是源远流长,绍兴的“地灵人杰”与“物华天宝”,一直被故乡人自豪地传诵着。
《三国志•吴书》中,虞翻主要面目是以谋士身份出现的。当年虞翻还在会稽太守王朗手下做一名功曹,十分能说会道。有一次,他向自己的上司介绍越中的风土人情,有一段精彩的言论:“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系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这是最早出现的证据。
《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是鲁迅在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搜集的,其底本就是鲁迅早期辑录的越人著书佚文抄集,共收八种: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像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前四种主要记述古代会稽人物事迹,后四种则载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它们都是按照虞翻说的这个格局来记述的,可谓一脉相承。
南朝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一篇很长的纪实赋文,具有丰富的生态史方面的内容。其中曰:“山川涧石,州岸草木。既标异于前章,亦列同于后牍。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无浊。石傍林而插岩,泉协涧而下谷。渊转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草迎冬而结葩,树凌霜而振绿。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而含雪。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群竦以嶻嶭。浮泉飞流以写空,沉波潜溢于洞穴。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悦。”一个“异”字即画龙点睛。
宋人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是仿司马相如《上林赋》与左思《三都赋》之体,历叙会稽其地山川、物产、人物、古迹,洋洋洒洒,规模宏大。开篇云:“其山则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其水则浩渺泓澄,散漫萦迂,涨焉而天……”王十朋只有感慨而道:“壮矣哉,盛矣哉!山川如斯,人物如斯,吾未之前闻也。”赋中深情地回顾了会稽文学的美好传统:“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者,顾长康之言也;山转远转高,水转深转清者,李浙东之记也;瑰奇市井,佳丽闉闍者,白文公之诗也;忠臣系踵,孝子连闾者,虞功曹之对也。”可谓是赞不绝口也。
清代陶元藻的《广会稽风俗赋》,继承宋代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的风格,展示故乡的“天南之乐郊、浙东之沃壤”丰采。赋中说到:“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则千岩万壑,扶舆清淑之气,不钟于物而钟于人。其弸于中也,如贯虹罗宿,而欱乎天汉之津。其彪于外也,如丰隆列缺,礌硠焰熠,一发而骇慑乎八埏之民。抡元奋魁,不足以称士。建牙列戟,不足以称臣……”
晚清著名学者李慈铭为“越中先贤祠”所撰的对联,计114字,曰:“溯君子六千人,自教演富中,醪水脂舟,魁奇代育,乃谢氏传,贺氏赞,虞公典录,钟离后贤,暨孙问王赋以来,接迹至熙朝,东箭南璆,三管豪耑长五色;表镇山一十道,更瑞图王会,篑金嵞玉,钟毓尤灵,况渐名江,镜名湖,宛委洞天,桐柏仙室,应婺宿斗维而起,翘英偏京国,殊科合辙,一堂辇下共千秋。”上联内容叙说历史,越中有“人杰地灵”之名;下联内容描写景物,越中具“物华天宝”之象。此联全面概括绍兴的风土特点,我们可视之为对《山海经》中“会稽山”条目的一个注释。
《山海经》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浪漫奇异的神话故事,比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战神蚩尤、巨人刑天、共工触山、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理想,献身于黎民百姓,成就祖国兴旺发达的伟大事业。这种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深远影响:一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三是返璞归真的原始生命观。(www.chuimin.cn)
鲁迅心目中的《山海经》,是一本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山海经》中反映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其中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后来鲁迅写作《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其中的《理水》、《补天》和《奔月》。
《补天》是《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小说,鲁迅写于1922年,原名题为《不周山》。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序言提到《补天》时说:“那时的意见,是想以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作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由此可见,作者在初作这篇小说时,是很认真的,而且是想在艺术上创新的。从《故事新编》的其他作品来看,作者的创新艺术已经达到了,而且延续了“油滑”这一讽刺和幽默的行文风格。但这篇终究不同,因为还有认真的部分在其中。但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认真的创作态度上看,也都不太能说明这篇小说的独特性。我们只能从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内容中说明其独特性之所在。
《奔月》写于1926年。孙中山逝世后,国内政局极不稳定,鲁迅在某些时候也感觉绝望,看不到光明之所在,产生了无可奈何的情绪。但是先生从未放弃努力,在心底仍保留着一丝希望,和羿一样,对现实失望,找不到解决的良策。在《奔月》中鲁迅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勾画了羿的正直性格,写出了一个孤独的心境。羿将所有动物斩尽杀绝,最终走上了英雄陌路孤独之路,也只有嫦娥是他的精神寄托,但最终嫦娥也背叛了他,独自吃药,奔向了月亮。先生是以后羿自比的,那么嫦娥就有许广平的成分了。鲁迅写“奔月”的前后,正是向许广平表白并获得积极回应的时候。嫦娥吃了灵药去了月亮,而许广平去了广州的中山大学,先生便考虑跟上去,就在文中写道:“明天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药,吃了追上去吧。”
1935年是鲁迅生命的晚期,他精心创作了“故事新编”样式的小说《理水》,标志着自己文学创作的最后里程碑。首先,他通过一场精彩的辩论,有力地驳斥了“大禹是条虫”的谬论。接着,他以国民党官僚及其御用文人的卑劣行径作为反面衬托,正面再现了大禹的形象,展示了大禹的高尚风格与可贵品质。你看,从“粗手粗脚”、“面貌黑瘦”的苦行,到“每天孳孳”、忧思下民的苦想,更有那句画龙点睛的苦心之言:“做皇帝要小心,安静。对天有良心,天才会仍旧给你好处!”读者可以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大禹这个历史人物,证明他是真实的、质朴的、可亲可敬的!
鲁迅一生以大禹为榜样,身体力行着这种“卓苦勤劳”与“坚确慷慨”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或者是克勤克俭的生活细节,彼此间有着默契,他们的美德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鲁迅向群众激情演讲大禹精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仿佛在同“中国的脊梁”——被呼为“水魂”的大禹遥相呼应。鲁迅呼唤后代继承大禹精神:“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话语意味深长,至今仍有余响。
鲁迅特别推崇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诗中所写的“刑天”,鲁迅曾多次提及。早在1925年写的杂文《春末闲谈》中,他就指出:“《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这个“刑天”是《山海经》中一个神话人物,因为反抗天帝,被砍去了头,但仍然挥舞干戚反抗着。
因此,鲁迅有了这样的结论:“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鲁迅从陶渊明的诗里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思想家的独到发现,由此做出判断:“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情感与复杂心理的诗人,鲁迅能别出心裁,“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论证了“和旧说不同的人物”,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知人论世”。而现时的鲁迅呢,何尝不是如此?善于解剖别人的鲁迅,更严于解剖自己,面对这面镜子,鲁迅在思考人性的奇妙,在探索人生的奥秘。
鲁迅之于陶渊明,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他也曾经历过相似的心灵之路。“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呐喊•自序》)是的,鲁迅就这样当过一回“隐士”的,不过,曾经“彷徨”的他,终于从S会馆里走出来了,他又拿起笔继续“呐喊”,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战士”。
后来,他看到周作人从“猛士”颓变为“隐士”,大写闲适小品,而同自己分道扬镳,十分痛心地骂他说“发了昏”。当好友郁达夫离开白色恐怖的上海,去杭州西湖“隐居”时,鲁迅即时赋下《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诗。其中劝他莫学与陶渊明齐名的林和靖,“梅鹤凄凉处士林”,并要他学屈原式的抗争,“风波浩荡足行吟”。
一面是“悠然见南山”般的平和隐静,另一面却是“猛志固常在”式的金刚怒目,这就是陶渊明的人格两极,所谓一“隐”一“猛”。鲁迅之目的,无疑是揭示被掩蔽的历史真相,“猛志”者,实乃“猛士之心”也。
鲁迅把刘和珍等人称为“真的猛士”,高度颂扬了他们爱国救世的精神,相比之下,自己仿佛成了苟且偷生的“隐士”一般,他为此痛苦自责不已。同样的道理,当林语堂之流推崇明人小品,主张“性灵”与“闲适”时,鲁迅就以为“不合时宜”,批评他们的做法是“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鲁迅认为,小品“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小品文的危机》)。总之,事在人为,任何人都可以在“隐士”与“战士”之间做出抉择。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反虚伪是他的一贯主张。他以陶渊明的例子论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题未定草七》)。鲁迅向来反对“只看一面,不及其余”的片面观,他始终强调:解读历史人物,需要公正、客观、辩证法、多元化,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全人观”。当然,他不仅是这样评论古人,也是如此看待今人的。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百科全书式的不朽经典。它丰富离奇的幻想和浪漫诡异的笔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后世神话、寓言、童话、故事等的先河。在《庄子》一书的许多神话故事中,在大诗人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数量不少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游仙诗中,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中,都可以找到明显受《山海经》影响的痕迹。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从《山海经》中的仙女之魂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山海经》中说,姑瑶之山的瑶草是未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后来演化为《庄子》中藐姑射之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中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然后再化为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最后化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如果我们按照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与《中国小说史略》的写作思路,就可以做出以上这样一系列的有趣推论。
有关绍兴鲁迅研究(2015)的文章
然而,绝大多数地方信仰缺乏政府的认定,因此它们不会在官方记录中出现。在《风俗通义》这本著作所收的故事中,宗教信仰者的地方组织通常被称为“巫觋”,这是一个带有诅咒意味的词汇,他们从地方平民那里收集钱财来支持对未经国家认定的地方神祇的信仰。有位新上任的地方官宣布所谓的神根本没有能力,于是禁绝了这种信仰,并且处死了组织者。如同碑文所说,唐公房那时变成为本地祷告者的中心,对他的信仰一直持续到20世纪。......
2024-04-21
就道教和佛教在客地的地位和影响来说,道教的地位和影响应在佛教之上。也因为如此,客地的佛教基本上都已民间信仰化,被改造成佛道合一的民间信仰色彩浓厚的民俗佛教。基于以上的认识,本章先述巫道结合的客家道教,次述客家民俗佛教,然后再讨论客家民间信仰的各种杂神,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风水观念等文化现象。......
2023-08-23
徜徉书海的岁月,让我有底气在书香校园的网络行走,并开始营造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这是与书共舞的痴迷。汲取着书中教育孩子的得失,品味着书香的灵性。在读书漂流会、班级论坛及书香家庭评比中,各位家长开始笔墨飘香、畅所欲言,与孩子共享书香、一同成长的幸福。与书共舞,万种风情尽在不言中……......
2023-10-30
《葬书》与《葬宅诀》《太平经》卷50所载的《葬宅诀》是汉代丧葬风水术的重要文献,《葬宅诀》在开篇就提出了“魂神还养”的丧葬风水理论,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丧葬风水理论的系统论述。《葬宅诀》一再强调“魂神还养”。如果不抱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把《葬书》和《葬宅诀》做一比较,我们不得不说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论述逻辑上,二者都是高度一致的。......
2023-11-28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后以“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这是陶弘景写给其友谢征一封信的一部分,仅六十八字,就生动地描绘出江南山水的美丽,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2023-07-03
年度回眸崔云伟刘增人2014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2012年自李冬木发表《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来,李有智、王彬彬、祁晓明皆发表文章,对之提出强烈质疑。②2014年,周南③再次发表文章,对于上述文章再次进行了细致辨析。“游民与越文化”是《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视角。2014年,张全之⑤一反众议,认为该书局部分析十分精彩,但整体构架存在瑕疵。......
2023-11-30
[11]回溯童年,残雪发现,是外婆培育了她于黑暗中造光的生存信念。显而易见,在“黑暗中造光”的图景中,蓄满生命主体的理想主义激情,并清晰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行动的路径。......
2023-11-28
辟邪是原始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巫溪民间治病的土法,很多带有浓郁的巫文化色彩,因为巫和医是不分的。巫溪的葬俗有自己的特殊性。入夜,丧鼓班子要闹夜、唱孝文等。巫咸孝文,在当地又称唱夜歌、唱孝文。是流传在以巫溪为中心的巫文化区内,与传统丧葬仪式紧密相关的一项民间口头文学。......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