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义1974年,西北大学创办(试刊)《鲁迅研究年刊》,至今已40余年。但是由于《年刊》在中国新时期鲁迅研究事业上的特殊贡献,人们至今仍常常提及它和怀念它,它作为少有的鲁迅研究方面具有年鉴性质的大型刊物所留下的空白一直没有被填补。②遵照毛主席学习鲁迅的教导,我们创办了《鲁迅研究年刊》。纵览《年刊》创刊号和1975、1976年合刊,该刊借批林批孔的幌子办鲁迅研究的擦边行为特征,非常明显。......
2023-11-30
裘士雄
马宗汉(1884—1907),原名纯昌,字子畦,又作子贻,别号宗汉子,浙江余姚柯东马家路村(旧属绍兴府,现划归宁波市慈溪)人。他少有大志,早年曾去镇海学习英语,1902年又与兄马宗周同往杭州,入浙江大学堂(后改浙江高等学堂)。翌年闹学潮,马宗汉亦在退学之列。回乡后,他创办三山蒙学堂(后改润德学堂),“自督教之,诏之亡国之痛,异族之祸,弟子皆泣下”。1905年9月绍兴大通学堂创办后,马宗汉即入学,很快为徐锡麟所赏爱,与陈伯平成为徐氏的左膀右臂。是年冬,他随徐锡麟东渡日本留学,鲁迅亲至横滨迎接,两人始相识,并留有深刻印象。鲁迅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一文中忆述了当时情景,对这些“新来留学的同乡”在列车上“雍容揖让”等表现不止一次地摇头,表示“很不满”,但后来他感到负疚,因为“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马宗汉截辫在东瀛,当下剪时,望北戟指者三,意谓从此将与清政府(时称“满奴”)作殊死搏斗;继又向西三鞠躬,盖诵身体肤发之语,有所不忍。在场友人或笑其狂,或讥其迂。惟中山先生闻之则感慨而言:“宗汉纯孝天成,公私兼顾,诚可人也。”迨翌年春回国,他将断发辫奉其祖父马道传。后皖案事发,侠骨不归,马氏长辈痛子孙情切,常捧辫而恸,平时则将它珍藏在祖堂里。1907年1月,徐锡麟招往安徽,马宗汉临时有病不能启程。春,疾愈,乃别蒙学诸生曰:“吾行赴皖,如不能遂吾志,吾不返矣。”6月13日,他与陈伯平一起抵安庆,与徐锡麟共谋起义。7月6日,马宗汉协助徐锡麟击毙安徽巡抚恩铭,在据守军械局时弹尽援绝被捕,“系狱五十日,穷问党与,考掠楚毒,宗汉佯为逊言抵谰,卒不得一人名”。8月24日,他被杀于安庆狱前,年仅24岁。
鲁迅在《坟•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华盖集•补白》等文章中,对于民国时期马宗汉和秋瑾、陶成章等辛亥英烈的“冷落”,“不大听见有人提起”,表示很大的遗憾、不满。民国时期余姚有一名叫许少兰的人,有感于此,写有一副挽联献给马宗汉,曰:“事败殁英雄,死后无人收尔骨;功成称烈士,于今到处祭公头。”
车耕南(1888—1967),原名遴,改名志城,字耕南,鲁迅在《日记》里又写作“耕男”,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姨父母郦拜卿、鲁莲的女婿。他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长期在杭州、南京、济南、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地铁路部门工作。1967年病逝于上海南翔。
除了在《两地书•第三集 北平——上海》,即1929年5月15日致许广平信中谈及车耕南外,鲁迅在其《日记》中记载两人往还达38次之多,其中车耕南看望鲁迅有21次,给鲁迅写信11封,还向鲁迅借钱,送茶叶、饼干和《馀哀录》等。而鲁迅也给他回信2封,送他《绍兴教育会月刊》等书刊。也许是鲁迅的姨表妹郦平姑去世,车耕南续娶冯意倩的关系,车耕南与鲁迅往还集中在1913年7月至1926年8月间。两人往还虽多,但后来鲁迅对他的印象并不好。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后,车耕南曾借住北京鲁迅寓所,乱撬书箱,偷阅日记,又拿走藏书。1929年5月鲁迅北上省亲发现此事,非常气愤,在《两地书•一一六》中诉说了他的愤怒:“家里一切也如旧;……以前似乎常常有客来住,久至三四个月,连我的日记本子也都翻过了,这很讨厌,大约是姓车的男人所为,莫非他以为我一定死在外面,不再回家了么?”《两地书•一一八》也说:“车家的男女突然又来了,见我已归,大吃一惊,男的便到客栈去,女的今天也走了。我对他们很冷淡,因为我又知道了车男住客厅时,不但乱翻日记,并且将书厨的锁弄破,并书籍也查抄了一通。”
许世瑾(1903—1988),字诗芹,鲁迅又写作“诗堇”、“诗荩”,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许铭伯(寿昌)、范寿钿(漱卿)的幼子。因其父许铭伯、小叔许寿裳关系从小认识鲁迅,鲁迅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写到许世瑾到鲁迅寓所看病、开药方等情景,其日记亦有八处记载他俩的往还。见诸《鲁迅日记》,第一次是1919年4月27日许世瑾到鲁迅寓所拜访。是年夏,他在京师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就读。7月2日、10月2日、11月9日和16日,许世瑾多次往访鲁迅,其中10月2日“持交《或外小说》二本”,11月16日为许铭伯、许寿裳兄弟致送“迁居贺泉共廿”。1923年北京医专毕业后在北京医科大学任教。1926年6月中旬,鲁迅胃病发作,挚友许寿裳对此甚为关心,立即请侄子许世瑾到鲁迅寓所诊治。鲁迅在19日日记中记载:“上午,季巿、世堇来,为立一方治胃病。”而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写道:“我的病,只要有熟人开一个方就好,用不着向什么博士化冤钱。第二天,他就给我请了正在继续研究的Dr.H.来了。开了一个方,自然要用稀盐酸,还有两样这里无须说;我所最感谢的是又加些Sirup Simpel使我喝得甜甜的,不为难。”1928年3月,许世瑾调至上海市卫生局任职,11日,“午季巿、诗荀、诗堇”叔侄三人联袂往访鲁迅。7月9日晚,“季巿邀往大东食堂夜餐,同席钦文、广平及季巿之子侄三人”,其中有许世瑾,这也是他出现在《鲁迅日记》中的最后一次。
1930年,许世瑾赴美国留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上海医学院教授、保健组织学教研室主任、卫生统计教研室主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等职,还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统计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卫生统计学组组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顾问、民盟上海医大总支顾问等,是我国著名的卫生统计学家。
许世瑾长期从事卫生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26年,他提出中国第一个死因分类表,也是中国第一个男女儿童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对照表的制定者。其主要著作有《医学统计方法》,编著有《医学统计讲学专刊》等。
《绍兴府中学堂同学录》(宣统三年上学期刊)的“教职员部”载“(姓名)周树人,(字号)豫才,(年龄)二九,(籍贯)会稽,(职任)监学兼博物教员,(通信处)府城东昌坊口”,而“学生部 实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载“(姓名)吴耕民,(字号)仁昌,(年龄)一六,(籍贯)余姚,(住址)孝义乡,(通信处)余姚周巷镇锦新号转交”,此处的吴仁昌,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园艺家的吴耕民,他与胡愈之(当时名叫胡学愚)等为同班同学,同为鲁迅的学生。
吴耕民(1896—1991),字仁昌,又作润苍,浙江余姚孝义乡(今属宁波市慈溪)人。他早年考入绍兴府中学堂,师从鲁迅。毕业后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就读。1917年毕业后,吴耕民东渡日本,在兴津园艺试验场学习进修。1920年归国后,他先后任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广西大学等高校教授,还是浙江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园艺系主任。1929—1930年,吴耕民赴欧洲,考察英、法、德诸国园艺一年。1943—1949年,他是教育部部聘教授、农业部顾问,同时先后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等校授课。1952年,吴耕民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并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园艺学会第一届学术委员、全国柑橘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作为我国杰出的园艺家,吴耕民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参与创建了中国许多首批园艺学术机构,如1921年的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园艺系,1927年的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35年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系,1937年的浙江园艺试验场等。1939年春,他发起成立中国园艺学会。吴耕民运用近现代园艺科学,开创性调查研究中国果树、蔬菜的生产状况及其培育经验,其足迹遍及16个省市。如他在贵州湄潭从事甘薯多收栽培、洋葱栽培、凉薯留种等试验,均取得显著成效。他竭尽心力传播园艺良种和技术,如1919年冬引进日本果树良种,在杭州五云农场采用日本先进技术和方法栽培,成果十分明显,其影响至今仍存。1921年,他在南京制成中国最早的蔬菜育苗温床。是年,他第一次从法国引进大量花卉种子在南京种植推广,使欧洲花卉得以在中国传播。1935年,他为陕西武功引进园艺作物的良种;在贵州湄潭引进番茄、洋葱、西瓜、甜瓜等;在浙江引进甘蓝、洋葱、榨菜、花椰菜等。上述引进试种成功,并推广之。其中“浙大”长萝卜,就是吴耕民在杭州古荡等地经七年辛勤系统选种育成,于1954年向全国各地推广。吴耕民也勤于著作,出版《中国蔬菜栽培学》、《果树修剪学》、《果树园艺通论》、《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木本食用油料作物栽培》、《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等41册专著,发表论文42篇和许多科普文章及译作,共计1000余万言。
1979年5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欣悉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生吴耕民健在的信息,特地请他来馆费神回忆,为鲁迅研究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如赴南洋劝业会参观一事,金如鉴回忆文章中一笔带过,而吴耕民作了详尽的回忆,撰写《鲁迅先生亲领府中学生参观南洋劝业会记略》一文,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为鲁迅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笔者说过,之所以选择农业、园艺专业,是因为受到恩师鲁迅的教诲和影响。5月30日,他还应邀为笔者题诗一首,直抒胸臆:
童年遇名师,循循得善诱。(www.chuimin.cn)
惜我非高徒,无术电传珍。
岁月尽蹉跎,八四已虚度。
来馆作参拜,愧对我老师。
欣逢华大治,年老心犹童。
尽力残丝吐,慰报迅师鲁。
裘士雄同志留念
吴耕民
1979年5月30日
周致禖(1852—约1897),字子传,号光德,浙江会稽(今绍兴)城区东昌坊口人。鲁迅的族叔祖,他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祖父(周瑞璋)的堂兄弟。鲁迅小时候是见到过他的。据说,1893年周福清科场案发后,他多次到会稽县知县俞凤岡等处奔走请托。周子传和妻子张氏都染上抽鸦片的恶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1901年5月27日《周作人日记》有周子传“五十冥寿,去拜”的记载,而鲁迅只有在《琐记》一文中将他作为配角有所记述。
“衍太太”原型张氏(1852—1921),即周子传之妻,子传“配平水张氏正发女,生咸丰壬子六月十六日”,鲁迅兄弟称她“传叔祖母”,因周子传排行二十五,又称“廿五太太”,在周氏兄弟的作品中则称为“衍太太”。如周作人所言:“衍太太是平水山乡的出身,可是人很能干,却又干的多是损人不利己的事”。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等作品中用较大的篇幅写她的为人,如拿春画给不懂事的幼童去看,又嘲笑他们的无知等。尤其是鲁迅家道中落后,衍太太唆使少年鲁迅将母亲的首饰等值钱的东西偷出去卖掉,其实,鲁迅根本没有按照她的坏主意去做,衍太太却早已放出鲁迅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的流言蜚语中伤他了。这些恶作剧和卑劣的行径,使鲁迅兄弟非常反感、不满和憎恶。根据周作人的说法,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塑造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含有衍太太的成分在内”。况且,这位40来岁守寡的叔祖母不安分,竟与比她小一辈的周衍生很有暧昧关系,为周氏族人和街坊邻里所不齿。所以,鲁迅兄弟笔下的这位长辈是个被鄙视、讽刺、憎恶和抨击的负面形象。1919年12月19日《鲁迅日记》载:“晚传叔祖母治馔饯行,随母往,三弟亦偕。”这是鲁迅在《日记》里有关传叔祖母的唯一记载。她大概觉得鲁迅兄弟都很出山,如今举家迁徙北京,将来绝少有见面机会,出于这种种考虑,安排家宴为鲁迅母亲及其兄弟饯行。1921年9月,传叔祖母走完了她“损人不利己”、可恶、可卑又可悲的人生旅程。
鲁迅《范爱农》一文的结束语写道:“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他对于挚友范爱农之死,深感悲痛,辞世15年后仍撰文缅怀;对于挚友“唯一的女儿”,他亦十分关怀,仍惦念着她。其实,鲁迅对于英年早逝的陶元庆,十分关心他幼小的弟妹;对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柔石烈士,鲁迅痛悼之余,对其遗属更是关爱备至,一次性“交柔石遗孤教育费百”。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足见鲁迅有大爱有真情。
范爱农“唯一的女儿”叫范莲子。范莲子(1912—1989),亦写作莲珠,浙江绍兴皇甫庄人,后徙居皋埠洞桥下,范爱农、沈荷英“唯一的女儿”。范莲子曾函告笔者:她生于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初一(1912年1月19日),属猪。父亲范爱农死于非命,范莲子还不足周岁,留下孤女寡母,的确令人鼻酸。连范爱农的后事也是鲁迅母亲鲁瑞和沈钧业、胡孟乐等几个朋友料理的。墓有三穴,中间是范爱农,左为范的前妻(死于难产,系沈荷英之姐),右为沈荷英(1888—1943),墓碑是沈钧业题写的,原葬在陶堰宁沟山(音),“文革”时被平毁。范爱农死后,母女俩替人绣花、加工锡箔糊口,当小学教员的外祖父沈尧成也接济一些。范莲子早年从外祖父读书,也进西鲁小学堂读过书,26岁嫁给做裁缝的范银华(1911—1970)。生有儿子范云虎,后在上海钢管厂做工;长女范水云,后在上海染料化工三厂做工;幼女范水小,1964年就支边,在新疆农二师工作。由于生活来源少,范莲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到上海做保姆,一直干到1966年初。1978年,笔者被派到绍兴县路线教育工作队搞了一年的农村工作,所在地是樊江公社,范莲子正好住在皋埠镇。通过居委会主任与她取得了联系,也提供了一些回忆材料。记得她第一次复信就说,想不到鲁迅也记得她这位苦命的小女子,内心“无比激动,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她晚年有时到上海子女那里住些日子,不习惯大城市生活,又回乡下老家一个人生活。1989年7月18日,范莲子因病辞世,绍兴鲁迅纪念馆特地派员吊唁慰问。
有关绍兴鲁迅研究(2015)的文章
张学义1974年,西北大学创办(试刊)《鲁迅研究年刊》,至今已40余年。但是由于《年刊》在中国新时期鲁迅研究事业上的特殊贡献,人们至今仍常常提及它和怀念它,它作为少有的鲁迅研究方面具有年鉴性质的大型刊物所留下的空白一直没有被填补。②遵照毛主席学习鲁迅的教导,我们创办了《鲁迅研究年刊》。纵览《年刊》创刊号和1975、1976年合刊,该刊借批林批孔的幌子办鲁迅研究的擦边行为特征,非常明显。......
2023-11-30
吴作桥今查得2005年版《鲁迅全集》若干文意、文本之误,现补正如下。《全集》于此处应设注,说明鲁迅在此处一时之失误,这对读者是有益的。《全集》此文本与许寿裳抄本,实与鲁迅文本的此日日记有异。据《全集》“说明”,这里方括号前的字为误字,方括号中的字是正字。一是《全集》乱改鲁迅文本。⑦《全集》编注者将原文文本之“芬闌”改为“芬兰”。鲁迅致萧剑青的340109信收《全集》第十三卷中。十分明显,此340109信当是360104信之误认。......
2023-11-30
本文将以张承志写的关于鲁迅的三篇文章为基础,试图来谈论他与鲁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他们所延续的一种极具反叛与独异美学因素的中国文学之传统。张承志很早便在文字中生发出对鲁迅的崇敬和信任。张承志在1991年对于鲁迅的理解,可以说独具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性与深刻性。张承志对鲁迅的信任应该说是彻底的。......
2023-11-30
10月15日下午,绍兴鲁迅纪念馆滨海塞纳省雨果博物馆友好博物馆签约仪式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贵宾室举行。这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继与希腊卡赞扎基斯博物馆、丹麦安徒生博物馆缔结友好馆后又一力作,也是绍兴鲁迅纪念馆开门办馆、走向世界的又一举措。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陈斌向法方介绍纪念馆概况。愉快的交流活动结束后,绍兴鲁迅纪念馆和滨海塞纳省雨果博物馆代表正式签约缔结友好博物馆。......
2023-11-30
我们期待着,今后我们仍能以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友谊精神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加深中日的友好交流,使中日两国之间的纽带更牢固!时任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的张丽君应邀出席了纪念仪式并发言,此为发言稿。......
2023-11-30
鲁迅先生说,只有打破精神上的枷锁,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老师应该启发学生回到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如会思想的芦苇,即使被大风肆虐,也是秋天中的风骨。如果自己与自己不能握手言和,又如何教出精神圆满、情感健全的人呢?鲁迅先生一直在黑暗中呼唤,有时候,呼唤变成梦呓,甚至诅咒。我也曾经怨恨鲁迅先生,他的鬼气渗进我的骨髓,剥夺摇曳心底的微弱希望,让我对这个世界抱以彻底的怀疑和全盘的否定。......
2023-11-30
本文就以《三闲集》为例,选择《三闲集》初版本,鲁迅生前出版的最后一个单行本,1938年《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鲁迅全集》本,以及《三闲集》所收文章的初刊本,鲁迅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按:《三闲集》中仅有《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一篇有手稿)等,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鲁迅全集》本为底本进行汇校。上述三处初版本均同05年全集本。......
2023-11-30
年度回眸崔云伟刘增人2014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2012年自李冬木发表《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来,李有智、王彬彬、祁晓明皆发表文章,对之提出强烈质疑。②2014年,周南③再次发表文章,对于上述文章再次进行了细致辨析。“游民与越文化”是《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视角。2014年,张全之⑤一反众议,认为该书局部分析十分精彩,但整体构架存在瑕疵。......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