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京与上海:曹艺与鲁迅的不为人知的交往

南京与上海:曹艺与鲁迅的不为人知的交往

【摘要】:曹聚仁有个弟弟叫曹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居住在南京,1982年与笔者结识。曹艺在上海居住在曹聚仁家中时,据说,鲁迅曾多次到曹聚仁家中访问。曹艺曾作陪,与鲁迅有过交谈。急先锋曹艺,曾化名“齐光”,在《涛声》第一卷第4期上发表《毛边书与杂志》。关于曹艺生平事迹,鲜为人知。

史海钩沉

纪维周

曹聚仁是我国知名的史学家、现代文学研究家、记者。他生前与鲁迅有过密切的交往。他所著《鲁迅评传》、《鲁迅年谱》、《鲁迅手册》等书,是研究鲁迅的重要专著。

曹聚仁有个弟弟叫曹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居住在南京,1982年与笔者结识。他是江苏鲁迅研究学会名誉理事,笔者是一般理事,开会时经常会面。当时,笔者在南京图书馆工作,因为曹艺喜欢看书,经常到笔者这里来借书,因此交往比较密切。

曹艺在上海居住在曹聚仁家中时,据说,鲁迅曾多次到曹聚仁家中访问。曹艺曾作陪,与鲁迅有过交谈。

因为曹艺生平事迹鲜为人知,为了普及这方面知识,现介绍几件轶事,以飨读者:

鲁迅有一篇杂文,题目是《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其中说“李鯈先生我曾经见过面,并非曹聚仁先生,至于是否李又燃先生,我无从确说,因为又燃先生我是没有预先见过的”。

那么,“李鯈”是谁呢?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有人问过唐弢,起初他也不知道,他推测是李又燃的笔名,显然不对。因此,“李鯈”一名成了谜团,使人无法了解。

1981年版《鲁迅全集》,也只简注“‘李鯈’为三十年代青年作家”,并没有注出原名是什么。

2009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大辞典》,其中凡鲁迅涉及的人物,都应有简介,遗憾的是,关于“李鯈”却没有相关词条。

其实,“李鯈”应是曹艺先生,因为他亲口对笔者说,“李鯈”是他的笔名。而且将其含义也告诉笔者,据说典出于《庄子》,它是一种小鱼,侧线紧贴腹部,少肉多刺,为人们所弃。“鯈”也写作“鲦”,俗名“穿条”或“参条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曹艺先生说:“这种小鱼,向往光明,有一股傻劲,打不退,吓不散。我被通缉、被抄家、被追捕,逃到日本,转到上海,失学失业,狼狈不堪,但气壮如故,喜爱鯈的品格,便以之为笔名,以示奋斗到底的意思。”

由于曹艺的阐释,“李鯈”的由来,总算弄清楚了。

据史料记载,“毛边书”源于法国,就是把图书装订成册后,不作切边加工,读者阅读时,需自行折页裁开。以后传到日本,并逐渐流行。鲁迅于1909年3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便采用“毛边”装帧。鲁迅喜欢“毛边书”,还把“毛边书”作为赠送友人的礼物。例如,鲁迅赠送许广平的图书中,虽已赠送了,但因送的是“光边”,而又特意将同样的“毛边”书再赠送一本,甚至戏称自己是“毛边党”。

但图书馆和一般读者,却不喜欢毛边书,因此,鲁迅与北新书局李老板相约,“别的不管,只是我的译著,必须坚持到底”,由此被认定是“毛边党”的统帅。

急先锋曹艺,曾化名“齐光”,在《涛声》第一卷第4期上发表《毛边书与杂志》。文章一开头就说:“受毛边书的磨难已经八年了,生了深切的厌恨,却自最近开始;最近因为看了两本杂志——《读书杂志》、《新时代月刊》——才诅咒毛边书,愿它永远入地狱!毛边书之所以流行,也许因为那样装订美丽。美丽与丑恶,本来是凭各人的主观变异,但我以为一本书的价值,除美丽之外,应该有实用,因为毛边,平常二十五开本能插进的书架,它插不进,灰尘深深地嵌进毛茸茸的缝中,怎么刷也无用,藏污的边,早把美丽处抵消了。然而最大的罪状却在不能即时浏览一遍,要一张张裁开来,浪费了多少时间。别的书,还可以说一边看一边裁开,免得看时野马般乱溜,但杂志是选着看的,谁也不耐性一页页看吧!”(www.chuimin.cn)

曹艺一直敬仰鲁迅先生,但是事后,曹艺道出原委:“跑了几次书店,看了几种毛边书,看书名,观书貌,吸引我垂涎欲滴,可是书是未切开的,无法翻看内容,有的连目录也摺在内面,因为若凭书名、作者来作抉择,怕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只可惜美名未必一定包着美德’。特别是不利学生在课余上书店偷看几页。结果,我逐渐背离‘毛边党’,暗暗投到‘反毛边’的行列了。”

自从曹艺化名“齐光”,发表了一篇声讨“毛边书”的“檄文”,发泄了一些牢骚也就算了。不料,1933年9月11日,曹聚仁邀请鲁迅在花园坊寓中共进晚宴,曹艺也在场,于是,“毛边党”与“反毛边党”竟发生了一次正面“交锋”。

这些均是相识多年的曹艺亲口告诉笔者的。

那时鲁迅应邀赴晚宴时,他看见曹聚仁书架和书案上,有不少毛边书,很高兴,并幽默地说:“你们似乎也是‘毛边党’呢?”这时曹聚仁便目视曹艺而笑,接着曹艺嫂子王春翠便指着曹艺说:“我们这里有各党各派,他是个‘反毛边党’,《涛声》上那篇埋怨‘毛边书’的文章,就是他这个‘齐光’的手笔。”

经曝光,曹艺很窘,说:“我是个骑墙派,又似赶公共汽车的乘客,没有上车时怕车开走;上了车就巴不得车快开走。当偷看文章不成时抱怨毛边书,如把书买回家,又爱上了毛边书。”

鲁迅听完曹艺一番话,笑着说:“想不到毛边书还有这些可恶处,偷看点书不为盗嘛,有‘毛边党’就有‘反毛边党’,看起来你们那个党才是大党哩。”

关于曹艺生平事迹,鲜为人知。现将曹艺先生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曹艺(1909—2000),浙江浦江人,原名曹聚义,是知名学者曹聚仁四弟。1927年进入黄埔六期炮科后参加共产党,由于叛徒出卖,遭到蒋介石通缉后,曹艺便潜归上海,避居哥哥曹聚仁家中。从此改名曹艺,一边协助曹聚仁编辑《涛声》周刊,一边化名写些杂文,获得一些稿费度日。

曹艺,字树艺,笔名李鯈、李由、陈卓卓、胡名、齐光等。其中主要笔名是李鯈。

1931年7月,任《涛声》周刊编辑;1933年1月,任东北义勇军后援秘书;1935年7月任交通第二团装甲汽车少校队副;1942年8月任中国驻印度辎重兵汽车第六团上校团长;新中国成立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革命做出很大贡献。他曾接受朱德叶剑英的派遣,埋伏在白区完成指派工作。另外,他还是一位杂文家,曾与陈望道、陶行知、徐懋庸、陈子展、林语堂等人有过交往。

鲁迅曾多次拜访曹聚仁,曹艺均在旁作陪。因为他被通缉,没有将真名告知,因此,鲁迅只说见过他,而不知其详。曹艺是戎马书生,身经百战的同时,还兼任重庆《大公报》特约记者、华文《印度日报•征轮》副刊主编,在文坛和战场都留下过足迹。

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杂文卷中,收曹艺五篇杂文:《死所》、《不动姿势》、《吸血虫》、《吼》、《蚊子》等。另外,1991年山西出版的《中国杂文鉴赏辞典》,选收了《蚊子》,并做了赏析,因为当时采用笔名,曹艺在杂文史上的贡献,很少为人所知。

曹艺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著作,其中有关鲁迅的回忆录计有:《白首话当年——我几度见到鲁迅先生的经过》、《追念鲁迅先生》、《浅谈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大海不择细流——回忆与鲁迅交往中的一件事》。

曹艺先生原准备写回忆录,不料,2000年8月21日,因脑梗死医治无效,病逝于南京中医院。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谨以此文对曹艺先生表示笔者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