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鲁迅寄语青年:不平不悲观,抗战自卫

鲁迅寄语青年:不平不悲观,抗战自卫

【摘要】:我今天想先来读一段鲁迅的文字,然后就这段文字中的观点,特别是其中的两句话“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谈点粗浅看法,夸大点儿说,介绍一下鲁迅的青年观,从而探讨鲁迅的人生观。鲁迅这段话出自他给一位女青年的信。因此,我把这封信中的观点视为鲁迅对一般青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这段比较全面反映鲁迅青年观的话,值得重视。鲁迅自己青年时代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他因此深深同情青年。鲁迅是支持青年人改革的。

鲁迅思想研究

黄乔生

鲁迅是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也是深刻的思想家。他成名后不久就被奉为“思想界权威”、“青年导师”,受到广大青年的崇拜。鲁迅对青年,有鼓励、提携,也有不满、失望,更有对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评论和反思。鲁迅的这些思想值得今天的青年借鉴。我今天想先来读一段鲁迅的文字,然后就这段文字中的观点,特别是其中的两句话“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谈点粗浅看法,夸大点儿说,介绍一下鲁迅的青年观,从而探讨鲁迅的人生观

鲁迅这段话出自他给一位女青年的信。这位女青年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成了他的恋人、最终与他同居并共同生活了十年的许广平。当时,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兼课,许广平是在他的课堂上听讲的学生。他们1925年3月11日开始通信,我这里介绍的这封信写于3月18日,还不能称为情书,因为他们并不很熟悉。因此,我把这封信中的观点视为鲁迅对一般青年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将来”这回事,虽然不能知道情形怎样,但有是一定会有的,就是一定会到来的,所虑者到了那时,就成了那时的“现在”。然而人们也不必这样悲观,只要“那时的现在”比“现在的现在”好一点,就很好了,这就是进步。

这些空想,也无法证明一定是空想,所以也可以算是人生的一种慰安,正如信徒的上帝。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以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

写信的时候,鲁迅可以说是一个中年人了。鲁迅当时的状态,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鲁迅曾是一个青年人,他了解、同情青年;另一方面,中年的鲁迅仍保持着很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被称为思想界的战士,具有青年人的特征。因此,这段比较全面反映鲁迅青年观的话,值得重视。

这段文字包含多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青年人在中国生存不易。环境不好,这是外在因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悠久,本来是好事,但负面影响也不小,有时成为一种负担。特别是古国衰亡后,境况凄惨。破落户子弟颓唐绝望,躺在过去的光荣册上自得自满到无聊的地步,就说出鲁迅笔下的阿Q所说的那样的话:“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鲁迅自己青年时代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他因此深深同情青年。他曾说,“中国青年负担的烦重数倍于别国的青年”。中国青年仍然被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旧文化旧习俗对人的束缚太多,腐蚀性也太强。鲁迅这段话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后来用过多次,现在人们也还在用,就是:中国是一个大染缸,国外的很多好东西掉进去都会被染黑,变坏。因此,在中国,不利于青年人成长的因素很多。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就不好,在中国,单是为了吃饱饭,就要耗费一个人几乎全部的生命,哪里还谈得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青年人不自由,例如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也是很苦痛的,鲁迅自己就亲身经历过。比鲁迅年轻的一代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儿恋爱自由,社会却不容忍,百般限制干涉。再加上生活困难,爱情自然也就不能有好的结局,就像鲁迅小说伤逝》里涓生和子君的命运。鲁迅一路看到过很多这样悲惨的事例。患了病的年轻翻译家躺在病床上的苦楚,上海亭子间青年文人卖稿为生的艰难,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因为党派斗争惨遭屠戮,等等,鲁迅的文字里都有表现,现在读来仍很感人。鲁迅写这段话是在回答许广平来信中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因为许广平所在的学校里学生们正酝酿针对学校当局的斗争,其中原因复杂,既有学校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有人事的纠纷。学校本来应该是较为安静纯净的地方,但也逃脱不了历史因袭的重压、社会习俗的侵扰。

面对这样的局面,青年人心中不平,有不平就有斗争。怎样冲破这混乱、腐败的局面?唯一的出路是改革。鲁迅是支持青年人改革的。然而,改革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无异于要人的命。所以改革不容易进行。历史上很多改革家都失败了。青年人是坚持下去,还是感到没有希望就放弃改革?鲁迅青年时代也抱着很多希望,后来经过失望、绝望,荏苒到了中年。青年是做梦的年龄,鲁迅说自己年轻时也做过很多好梦,但落空的居多,梦醒了无路可走,更痛苦。不过,鲁迅虽然失望过,但并没有绝望。因为希望是明天的未来的,只要有明天有未来,就有希望。即便自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不能证明希望不存在。更进一步说,希望固然是虚无,而绝望也一样无济于事:“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如此,青年人就应该在现实人生中,仍然抱着希望,继续前行。鲁迅在这个问题上提供给青年人的鼓励话语很多,大家都很熟悉,如《故乡》结尾的一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还说过:“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的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黑暗只能附丽于渐就灭亡的事物,一灭亡,黑暗也就一同灭亡了,它不永久。然而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于是转到第二层意思:青年人要有自信。因为青年是明天,是未来,是希望所在。鲁迅之所以呼吁“救救孩子”,乃因为孩子是可以救的,他们还没有受到污染,还没有“吃过人”,还天真纯洁,好似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出优美的图画来。鲁迅说这番话时相信进化论,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因为有这个信念,他觉得只要后代进步了,他们不再像前辈那样做昏妄糊涂的事,品格变好,成为一种新的人,造出一个新的时代,中国还是有希望的。后来他遇到残酷的现实,看到孩子们、青年们很快受到社会的裹挟,陷入污泥浊水,随同作恶。在广东,他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有的青年人投书告密,助官捕人。他的思路因此轰毁,对于青年不再无条件地敬畏,转而相信阶级论了。(www.chuimin.cn)

第三层意思,鲁迅说到自己的作品太黑暗,这层意思,在写这封信之前之后说过多次。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鲁迅揭发社会弊端的文字很多,读者如果沉浸其中,容易感到压抑,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所以鲁迅很担心,经常怀着警惕。《呐喊》序言说“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谈到自己面对青年读者的感受:“我的译著的印本,最初,印一次是一千,后来加五百,近时是二千至四千,每一增加,我自然是愿意的,因为能赚钱,但也伴着哀愁,怕于读者有害,因此作文就时常更谨慎,更踌躇。有人以为我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其实是不尽然的,我的顾忌并不少。我自己早知道毕竟不是什么战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驱,就有这么多的顾忌和回忆。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但也偶尔想,其实倒还是毫无顾忌地说话,对得起这样的青年。但至今也还没有决心这样做。”我觉得鲁迅的顾虑表达了他的仁厚之心,但从实际效果看,青年人从他的作品中得到的常常不是悲观情绪,而是愤怒和反抗之心。因为青年人心中有更多的正义感,更少“老好人”“中庸”的世故。而且,鲁迅也知道,青年人又有自己探索人生道路的能力,他们能够走出自己的路。因此,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他希望青年人要敢于照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勇往直前,而不要依赖所谓的“导师”。他曾说:“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因此,鲁迅见到人家给他戴上“导师”的桂冠,就赶紧辞谢,也不全是谦虚。

第四层意思,是要青年人大胆、勇敢。就像上面说的,鲁迅不赞成圆稳、灰色。他本人虽然已经是中年,但仍然大胆说话,还时常有些偏激的言论。他认为,青年人更应该不怕幼稚,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呼吁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办刊物,出丛书,培养青年作者,就是希望青年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青年人因为缺乏经验,常常担心自己幼稚,不敢发言,鲁迅总是给予鼓励。他说:“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鲁迅有些偏激话正是说给青年的,例如“不读或少读中国书”的观点:“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不但鼓励青年,而且还从青年人身上汲取力量。他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说:“当开办之际,努力确也可惊,那时做事的,伏园之外,我记得还有小峰和川岛,都是乳毛还未褪尽的青年,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叠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这真是青年对于老人,学生对于先生的教训,令人觉得自己只用一点思索,写几句文章,未免过于安逸,还须竭力学好了。”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期,杂文也写得不少,对社会的攻击是猛烈的,与文人学者的争辩也很激烈。他从“彷徨”状态中走出来,积极参与,旗帜鲜明地支持学生的斗争。写这封信就是在与青年人交流。他的心态因此变得年轻,这一点也是应该注意的。在鲁迅看来——今天我们也这么看——青年和年龄无关,并不是年纪轻的人都可以统称“青年”。他曾说:“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他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对有些青年的“形象”表达过不满:“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鲁迅不喜欢世故的,而喜欢真率大胆的青年。有不平就要反抗。青年人要“常抗战”。

第五层意思,青年人怎样对待社会,如何反抗不公正。鲁迅不主张一味地闹,他更注重踏实肯干,有韧劲。这方面,鲁迅也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他对文艺青年中一些现象进行过批评:“我现在对做文章的青年,实在有些失望,我想有希望的青年似乎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笔墨的,却还未看见一个真有几分为社会的,他们多是挂新招牌的利己主义者。而他们却以为他们比我新一二十年,我真觉得他们无自知之明,这也就是他们之所以‘小’的地方。”文艺青年如果不潜心创作,而心高气傲,想早些成名,结果将流于浮躁浅薄,也难免与鲁迅这样的成年人发生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有一群青年文人试图打倒鲁迅,取而代之。但他们失败了。鲁迅对此做过总结,对青年人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我确曾认真译著,并不如攻击我的人们所说的取巧,的投机。所出的许多书,功罪姑且弗论,即使全是罪恶罢,但在出版界上,也就是一块不小的斑痕,要‘一脚踢开’,必须有较大的腿劲。凭空的攻击,似乎也只能一时收些效验,而最坏的是他们自己又忽而影子似的淡去,消去了。但是,试再一检我的书目,那些东西的内容也实在穷乏得可以。最致命的,是:创作既因为我缺少伟大的才能,至今没有做过一部长篇;翻译又因为缺少外国语的学力,所以徘徊观望,不敢译一种世上著名的巨制。后来的青年,只要做出相反的一件,便不但打倒,而且立刻会跨过的。但仅仅宣传些在西湖苦吟什么出奇的新诗,在外国创作着百万言的小说之类却不中用。因为言太夸则实难副,志极高而心不专,就永远只能得传扬一个可惊可喜的消息;然而静夜一想,自觉空虚,便又不免焦躁起来,仍然看见我的黑影遮在前面,好像一块很大的‘绊脚石’了。对于为了远大的目的,并非因个人之利而攻击我者,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我全都没齿无怨言。但对于只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我现在却敢据几年的经验,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是: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初初出阵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须不断的(!)生长起来才好。并不明白文艺的理论而任意做些造谣生事的评论,写几句闲话便要扑灭异己的短评,译几篇童话就想抹杀一切的翻译,归根结蒂,于己于人,还都是‘可怜无益费精神’的事,这也就是所谓‘聪明误’了。”1933年6月,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还这样说:“十余年来,我所遇见的文学青年真也不少了,而希奇古怪的居多。最大的通病,是以为自己是青年,所以最可贵,最不错的,待到被人驳得无话可说的时候,他就说是因为青年,当然不免有错误,该当原谅了。”对青年人投机取巧,不肯下功夫,他总是给予严厉批评。1934年4月12日他在给姚克的信中批评青年画家好高骛远,贪大求洋:“第一,是青年向来有一恶习,即厌恶科学,便作文学家,不能作文,便作美术家,留长头发,放大领结,事情便算了结。较好者则好大喜功,喜看‘未来派’‘立方派’作品,而不肯作正正经经的画,刻苦用功。人面必歪,脸色多绿,然不能作一不歪之人面,所以其实是能作大幅油画,却不能作‘末技’之插画的,譬之孩子,就是只能翻筋斗而不能跨正步。”晚年鲁迅对某些青年的失望达到顶点,到了厌恶的程度:“今之青年,似乎比我们青年时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构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但我觉得虽是青年,稚气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见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他甚至气愤地说:“我看这种私心太重的青年,将来也得整顿一下才好。”

最后一层意思,鲁迅仍然回到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

鲁迅交给青年们的战斗方法是打“壕堑战”。“亦自卫”,就是要保护自己,不做无谓的牺牲。他是不愿青年人牺牲的。因此他做不了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家、政治家。人们说他是一个战士,不错,他是一个战士,但他是一个用笔写作的,善于修辞的战士。鲁迅从不鼓动青年用生命去和残暴的统治者硬碰硬。他在“三一八”惨案前不主张许广平等学生前往执政府游行,就是出于这种心情,实际情形果然不出他所料。他曾说:“我自己省察,无论在小说中,在短评中,并无主张将青年来‘杀,杀,杀’的痕迹,也没有怀着这样的心思。”他希望青年们对人生有一个更加明确、长远的目标。“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这么说来,鲁迅对青年的态度有时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青年勇敢战斗,不顾个人安危;另一方面,又担心青年因此多牺牲。

总括地说,鲁迅的青年观是从他的亲身经历来的,不唱高调,不虚假欺骗,亲切而真诚。从此看鲁迅的人生观,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1)鲁迅曾经是一个志向高远、宅心仁厚的青年,具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2)鲁迅一生一直都在提携青年,他对未名社作家、翻译家,对殷夫、叶紫、柔石等青年作家,对很多青年版画家,态度亲切和蔼,就像慈母对待孩子。鞭策中多鼓励,批评中有关怀,表现出的“诚”与“爱”,令人感动。鲁迅提携青年成长的事例很多,大家耳熟能详,限于时间,这里就不重复多说了。

鲁迅的青年观,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对于今天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根据作者2013年10月13日在马来西亚创价学会青年部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