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英语教学方法实践: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经验研究

英语教学方法实践: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经验研究

【摘要】: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民族学专业英语的授课有了长足地改进。并且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本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

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以民族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为例

徐黎丽

一、民族学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最初,作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民族学本科三年级的专业英语与历史专业本科生混合进行,这一方面源于民族学专业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另一方面也源于整个师资力量不足。这一时期,民族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第一,专业英语主要是英语历史著作的翻译。由于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博物及旅游等专业的本科三年级混合在一起上专业英语,而历史专业背景的专业英语老师没有办法照顾所有学生的专业要求和个性化要求,于是翻译英语历史著作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当然通过翻译英语历史著作,不仅使学生们增长了历史专业的英语词汇,而且通过翻译对书面英语语法、结构及惯用表达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显然对于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通过专业英语学习了解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内容、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的目的没有达到,对民族学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掌握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第二,班级人数太多,教学双向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几年前,每个专业英语班级的人数均在50名左右,即使只是翻译,如果要做到精确翻译,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很难做到兼顾每一个学生。翻译作业更不能做到逐字逐句的修改。除此之外,如果老师想展开其他教学活动,也往往因为班级人数太多而不能实施。

二、该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民族学专业公派留学教师人数的增加以及国外人类学人才的引进,民族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地改善和提高。民族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开始有了独立的专业英语课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民族学专业英语的授课有了长足地改进。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形式等方面。

首先,在授课内容方面,将专业英语的授课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说英语、写英语、听英语和翻译英语。

所谓说英语,即用英语表达民族志内容。这一环节占总课程的1/4,总共10个课时。比如,在第一个课时中,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背景及成员。因为民族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就是家庭及亲属制度。每个同学不仅介绍自己的家庭,而且要注意别的同学的介绍,因为在介绍完毕之后,老师要求每一位同学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同学家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样同学们不仅训练了自己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而且也训练了自己听不同口音的英语听力,更重要的是老师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即对民族学基本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专业英语表达,把对民族学感兴趣的同学引入民族学研究的大门。经过10个课时的训练,同学们的专业英语口语均有明显的提高,对民族学基础知识有了层层递进的认识,这为以后他(她)们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和民族学基础。

所谓写英语,即从写一个被调查人物、事件入手,逐步上升到写综合性田野调查报告和专题性田野调查报告,最终达到用英文写一篇民族学学术论文的目标。比如在写英语的第一个课时中,教师请每一位同学写一篇被调查的人物,要求在由表及里描述这位人物后,重点用事实去反映这位人物的个性特征。课后,教师不仅要改正同学们英文写作中的语句、语法、结构的错误和不足,而且要按照民族学学术规范修改同学们的英文表达。通过这一环节10个课时的英文写作训练,同学们的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www.chuimin.cn)

所谓听英语,即听专业英语教师用英文讲授的讲座。教师通过10个课时民族学英文学术讲座的教授,不仅使同学们掌握民族学前沿研究状况、国外民族学理论、中国民族学理论及民族问题,而且使同学们通过讲座感受层层递进的田野调查方法、同质内容比较方法、历史文献法、泛文化比较法等等。如第一个讲座,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组织的起源、类型、活动程序、功能、性质一一解析,使同学们对田野调查方法和研究内容的选取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个讲座则通过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民间组织的比较,分析少数民族民间妇女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功能与影响。以后的讲座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通过英语讲授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目的。

所谓翻译英语,包括英语翻译汉语和汉语翻译英语两个环节。每一个课时的第一个小时将选取英国的英文版《社会人类学》进行逐句翻译,第二个小时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的杂志《民族研究》中的精品汉语论文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无论英翻汉或汉翻英,均是每一个同学翻译一句话,调动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一环节10个课时的翻译训练,同学们即可以掌握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英文术语的表达和人类学起源地英国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而且也可以通过《民族研究》中的文章的翻译掌握中文民族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中国民族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其次,在授课形式方面,无论进行哪个环节的授课,均采取与同学们互动的形式。比如在说英语环节,每个同学的英文表达时间不超过3分钟,这不仅训练同学们在公众面前讲演的能力,而且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讲演,更重要的是训练同学们当众张口用英语表达民族学话语的能力。

三、目前该课程呈现的教学优势和特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民族学专业英语教学呈现以下优势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英语教师人数充足。本学科的教师有四人留学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他们接受过这些西方文化人类学主流国家的学术训练,英文也达到听说读写译精通的要求。他们均可以承担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并且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本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

第二,民族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人数始终保持在15人左右,使得本课程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师与同学的教学互动。在民族学专业本科生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混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同学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因学生人数众多而不能充分展开,久而久之,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同学们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分开上专业英语以后,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译训练,同学们与教师的双向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展开,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三,本课程兼顾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双重功能。传统的专业英语以翻译和写作为主。同学们仍然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试想一下,这样的学术队伍怎么能够承担起民族学对外学术交流的重任呢?因此必须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民族学专业的同学们从本科阶段就能够先掌握用世界流行语言——英语表达中国民族学学术话语的本领。如果以后有机会去英语国家交流或深造,他(们)首先需要过语言关,然后才能谈及学术进修和交流的目的。因此听、说英语比写、译英语更重要。目前我们所开设的专业英语看到了这门课程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公共英语课程结束后,又在巩固公共英语的基础上,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功能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学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的巩固与提高。

总之,民族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经过改革正日趋成熟和完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国外民族学研究缺少系统性的英文介绍,缺乏世界人类学英语教师等等。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相信这些不足之处会逐渐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