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的世界史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刍议柴彬在《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中提出进一步调整、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在继续保持和提升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这一设想和规划为未来实验区世界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2023-11-30
浅谈我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武 沐
一、基本情况
按照教育部学科分类,大学本科阶段民族学专业是划归在历史学类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本科专业设立于2002年,至今已招收了九届民族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与国内民族院校的本科民族学专业不同的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本科民族学专业除第一、二届学生外,其余各届学生都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初才从历史学类班中分出大学本科民族学专业。所以,我校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时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大三第一学期转入民族学专业学习。
我是2003年开始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专业本科学生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史与中国民族概论两门课程,至今已连续讲授了八个学年,可以说在这八年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体会到了相当多的教学感受。借此机会我愿将自己这些年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中的教学体会拿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祈求大家指正。
二、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史既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多有涉及,同时又是民族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这说明中国少数民族史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正因如此,中国许多大学在招收硕士、博士生时往往在专门史名下设置有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而中国少数民族史又是民族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同样也招收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但是尽管如此,中国少数民族史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与在民族学专业的教学中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重要性不同
中国通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在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涉及与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史,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少数民族史的内容就占了大量篇幅,但总体而言,中国少数民族史毕竟只是中国通史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不会很大,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通史的教学不重视中国少数民族史,而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相较之下,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则是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的全部内容,而中国通史在这里是作为历史背景出现的,需要讲则多讲,不需要讲可以少讲或不讲。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他们十分关心本民族的历史,关心本民族如何形成,怎样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在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各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更加关注,有时甚至是本民族学者主要关注的焦点。
近20年来,许多少数民族学者从本民族的角度重新审视本民族的历史,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如维吾尔族历史的研究、藏族历史的研究、回族历史的研究、土族历史的研究、东乡族历史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不仅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与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所有这些研究又恰恰反映出少数民族历史在该民族历史记忆中的重要性。这其中所表达出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对于本民族历史的情感与关注是中国通史很难体现出来的。
2.研究方法的差异
中国通史的研究是一个以文献为基础,以考古学、金石学、音韵学等众多学科为辅的综合性研究体系,其中文献研究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中国历史文献尤其是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体系之完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仅官修史学就有经学类、通史类、断代史类、通鉴类、通典类、通志类、实录类、起居注类、历史地理类等,加之私人笔记、文集、杂史、地方志、谱牒等,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使用历史文献,历史学专业一般要开设史部目录学课程,要求学生必修或选修。
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也非常重视历史文献,重视考古成果,但效果远不如历史学,原因是:(1)中国历代文献中虽然有“四夷”传,并用一定的篇幅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但“四夷”传的记载较之中央王朝的记载既不系统,更谈不上全面,且篇幅也非常有限。有些历史文献甚至刻意回避某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或淡化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民族属性,这为研究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2)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地方志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载均带有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使得原本就不多的历史记载在使用时大打折扣。(3)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虽然有自己的历史文献,但这些记载历史的文献或以史诗的形式出现,或本身就是民间流传的说唱词,或围绕宗教而展开,或将本民族的历史混杂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或在民间秘密传播,很少公布于世,或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很难将大量的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档案、文书等翻译刊布。因此对于这样的少数民族历史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解读、翻译,而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还是不够理想。(4)在中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以及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也没有本民族历史的文献记载,有的仅仅是口传历史,而口传历史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认可程度很低,但在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口传民族史与口传家族史仍然是重要的手段与必不可缺的环节之一,这一点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与研究中国通史的明显区别。(5)中国通史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官修文献,而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55个当代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则更多地依赖于地方志以及族谱、家谱的记载,而地方志以及族谱、家谱的修纂大多集中在明、清以后,明清以前的地方志很少,记载少数民族的族谱与家谱则更为罕见。
正是缘于上述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方法是多方位的,它要大量借助于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借助于口传历史、民俗传承、民间神话传说、宗教记载、田野调查等多种手段,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3.政策性极强
在我国民族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它涉及民族宗教、民族意识、民族关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也常常是极度敏感的问题。民族问题无小事,民族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伤害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严重时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少数民族历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少数民族的高度关注。在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时,是否关注与尊重少数民族历史,是否客观、全面地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是否妥善地讲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能否克服大汉族主义历史观等都是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时必须要高度注意的方面;而这些在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时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
三、我在中国少数民族史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教学中的特点,我在近年来的教学中主要把握了这样几点:
1.注意民族政策的把握与宣传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一律平等”与“民族团结”,对于这一点我在讲授中国民族史时不但自我把握好,同时也郑重地向学生加以强调,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宣传这一原则。然而,把握好“各民族一律平等”与“民族团结”这一原则仅仅做到上述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做到:(www.chuimin.cn)
第一,把握好少数民族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与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古今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绝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与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史,而应把中国少数民族史放到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研究与讲授。任何将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与中国历史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是错误的。
第二,把握好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中国境内的古代少数民族曾经建立过许多政权,这些政权有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如元朝、清朝;有的则是地方性的政权,如北魏、吐蕃、辽朝、金朝、西夏、南诏、大理等,这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绝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中国境内不同政权之间的关系。
第三,把握好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与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各民族的发展,民族意识普遍强化,但是民族意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位民族成员既是本民族的一分子,同时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民族意识不可不提,但公民意识更应牢牢树立。民族意识的强化不应当以冲淡公民意识为代价,更不应当以民族意识取代公民意识。
第四,把握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但是在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大局。那种只强调保护本民族的文化而无视其他民族文化存在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2.注重课本讲授的深度
我在2003年接手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时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参考书主要是《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纲要》等,但这些教材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开设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随着少数民族史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自己逐渐完成了适合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编写,并全部制作成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
在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时,我努力做到:(1)基本点与基本面上的知识必须讲到;(2)重点内容必须讲深;(3)结合自己的科研部分必须讲透,使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对老师的科研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学生较快地进入到研究阶段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对于在大一、大二已系统学习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民族学本科生而言,学习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过程中,教师的讲授越深效果愈好,不怕深,只怕不深。如我在讲授匈奴史时,除了一般的史实讲授外,我还将自己对匈奴族源的看法讲授给学生,将自己如何研究匈奴单于位继承法,如何得出匈奴单于位继承顺序,以及匈奴收继婚是如何进行的,匈奴收继婚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哪些等研究成果细致地讲演给学生,并且把自己是如何寻找切入点、如何利用现有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获取知识的手段、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3.从深入了解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入手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必须深入了解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和一个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这对于他们观察中国民族问题和从事民族研究有极大的帮助。我在民族学本科的教学中只要求同学们必须深入了解一个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包括该民族的族源、历史、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从深入了解一个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入手,进而扩大到了解更多的中国少数民族。我要求同学们围绕一个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写出自己的研究体会,并刻录成光碟,在课堂上向全班演讲。每当中国少数民族史这门课程结束考试时,我都会出一道题让同学们讲述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少数民族,以巩固学过的知识。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上所述,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史教学的众多特点,我在讲授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多年来,除外,还采用了如下一些教学方式与手段:
第一,为增加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以及图片与实物。在影视作品中,有许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教学片,如在讲述少数民族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状态时,我放映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独龙族、佤族、景颇族等民族的影视作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同学们可以举一反三,对各民族的原始状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实际上这些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理解亦有很好的帮助。在讲述奴隶社会时的中国少数民族,我放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彝族奴隶社会的影视作品。在讲述封建社会时的中国少数民族,我放映了有关新中国成立前藏族、黎族社会生活的影视片。在讲述纳西族文化时,我播放了20世纪50年代末拍摄的纳西族的婚姻和当今学者拍摄的纳西族的婚姻,两者对照即可看到纳西族婚姻的演变过程。在讲到白族、土家族文化时,播放了有关白族、土家族文化的影视作品。在讲到古代民族时,我放映了现代人拍摄的契丹王朝等影视作品。在讲述游牧民族如何转场时,播放了哈萨克民族转场的专题片。在讲述古代西域民族构成与分布时,播放了《小河公主》《最后的龟兹人》等影视作品。在讲述藏传佛教时,播放有关藏传佛教的专题片。此外,还穿插播放了有关俄罗斯族、朝鲜族、锡伯族、黎族、德昂族、东乡族、裕固族、土族、回族、蒙古族等一些民族的影视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纪录片、教学片能够保存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对于大多为80后、90后的学生而言更是弥足珍贵的影视资料。
在播放影视作品的同时,我在讲述每一个古今中国的少数民族时,还尽可能的配备大量的图片资料,平均每讲述一个少数民族史配备有上百幅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是我外出自己拍照的,大多是网上搜集到的。
影视作品及图片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弥补了民族学本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能够到民族地区实地观察的缺憾。
第二,增加学生实地考察的机会。兰州大学民族学本科学生由于经费、交通、住宿等种种原因,到民族地区实地观察的机会较少,尽管如此,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还是尽可能地安排学生们去民族地区实习、调查。如我们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建立了实习基地,在甘肃肃南裕固族建立了实习基地,在甘肃天祝县建立了实习基地,保证每一届民族学本科学生能够到上述基地之一去考察学习。此外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自治县去考察实习,组织学生参观兰州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清真寺、拱北等。
第三,借助少数民族的节日讲授民族文化。中国西部是一个广阔的多民族区域,兰州大学所处的甘肃省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兰州大学的本科生大多是从西部省份来的,这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有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族、壮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等。每逢少数民族的节日,我都会让学生讲述一下本民族节日的基本情况,这样做既可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也可督促学生们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5.注重收集少数民族的家谱、口传文化等
我常常告诫同学们,中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完备、系统的文字历史,因此要十分关注他们现有的族谱、家谱、口传家族历史等,这些文献的、口传的资料也许在历史学中并不受重视,但在民族学中却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他们甚至构成了某些少数民族历史的主要记忆。兰州大学的本科生大多来自西部多民族的省份,因此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进行民族学调查,将他们调查的成果逐年积累起来,加以分类、提炼,这样做既可锻炼同学们的书本以外的学习能力,也可丰富教学资料。
总之,作为中国民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如果就民族史讲民族史,很可能将中国少数民族是与中国历史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必须将中国少数民族史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成长看做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同学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
有关史苑育英集: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章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的世界史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刍议柴彬在《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中提出进一步调整、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在继续保持和提升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这一设想和规划为未来实验区世界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2023-11-30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抗日战争的发生有着其必然性,近代日本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偶然的。1872年,日本绑架琉球国王,并强迫其承认是自己的藩王。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可见,抗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其根源是深远的。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就注定抗日战争对于现实的影响也是延绵不绝的,不是转眼即逝的。比如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奠定的。......
2023-11-30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民族学专业英语的授课有了长足地改进。并且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本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
2023-11-30
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第七章人的复归与经验分割“唯有当经验和学习推翻或证实了古老的预言时,单纯才会产生,新的预感才会出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虽开始确立自己无比荣耀的地位,却并未把自己视作万物的本原,本原在宇宙,在社会,在一个隐藏在重重罩纱背后的幽暗深处。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发现这个真相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审美经验第一次让出了认识的领地,认识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交给了理性,交给了经验归纳和实验证明。......
2024-02-01
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指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结束这段时间。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演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审美经验价值观的升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考虑到审美经验观在各个时期的主流走向,当然不能涵盖所有对审美经验的具体看法。......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