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与研究:兰大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探索与研究:兰大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世界史学习和从教经验认为,中国高校世界史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就影视与高校世界史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把科学和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对教育加大投资力度,使各地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开展

略论高校世界史影视教学

王延庆 姬庆红

历史并非落满灰尘的故纸堆,而是有着生动故事和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者和研究者理解具体的历史场景。然而,由于历史具有不可重现性,学生往往无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直接观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直观性教学,尤其是影视教学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目前,中国高校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利用日渐增多,然而一些教师只是以课件文字代替了粉笔板书,不少人仍在沿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一些青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存有抵触情绪。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世界史学习和从教经验认为,中国高校世界史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就影视与高校世界史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

一、普及高校世界史影视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虽然纷纷响应,然而不少学校包括一些高校在贯彻中仍基本停留在口号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当前,不少高校大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示反感,认为该模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课堂容量有限。笔者认为,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中的世界史教学更应与时俱进,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多样化,在素质教育方面成为引领者。这不仅是大学生学习规律使然,当前的各种现实条件也为之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更是高校世界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一,在世界史教学中使用影视是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接受外来信息时需要动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认知器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调动学生所有的认知器官,学到的知识自然相对有限。目前,高校教学依然是连堂上课,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加之科目繁多,困倦、开小差等现象无法避免。久而久之,大学生容易滋生厌倦情绪,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认知器官,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课堂中插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影视资料往往具有“视听兼备、声形并茂”的特点,可以把一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重返现场”,能够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因此,历史影视资料能够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影视教学不仅信息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正因如此,鲁迅电影传到中国时曾给予了高度评价:“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第二,在教学中使用影视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和异域历史文化的理解。人认识事物离不开感觉和印象,这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第一阶段,对青少年认知事物非常重要。影视正是适应了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影视资料富含大量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推理,并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目前,中国高校世界史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限于较为抽象的文本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理解方面难免会出现隔靴搔痒的困惑,因此虽然大学生应付考试并非难事,但是对于培养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显然不利。

当今世界注重文化交流,只有大学生把文本知识上升到理解能力,才能具备学习和研究世界史的能力。在当前倡导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高校世界史教学应该发挥影视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历史人物和故事上演的“真实场景”以体验和理解某些重大事件发生和伟大人物决策的场景。历史影视资料往往是具体的,特别是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能够冲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无法再现的历史现象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认识。虽然不少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电视少不了文学渲染,但是经典的历史影视基本上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能让学生较为真实地感受独特的异国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甚至有助于他们进行跨学科学习。

第三,开展影视教学是纠正学生们传统认识误区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学科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在宣传上对曾经侵略中国的国家和人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丑化”和扭曲。例如我国以前常映不衰的《地雷战》《地道战》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刻画的日本侵略军的“经典形象”常为国人津津乐道。虽然这些影片部分地反映了日本军人的事实,但实际情况显然复杂得多。如何纠正这些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认识仍是中国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我们当前应当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展现其他民族的优良品质,以激发国人向异域人学习的热情。

高校世界史开展影视教学无疑有助于大学生直观地认识相关的历史人物,学会对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是文本理论和现成的结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通过欣赏历史影视,会对一些教材上反复强调但是感性认识不深的重要历史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影视片中的人物表情、手势、说话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与价值观等。例如,笔者曾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插放了《最后的武士》中日本传统武士骁勇善战的片段,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们对日本武士道本能的反感或盲目崇拜的感性认识。

第四,开展影视教学是提升高校世界史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需要。从教的乐趣就在于教师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也能较大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例如,挑选影视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的过程,从中教师不仅能加深自身对世界历史的认知和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抱怨与教师的交流太少,而开展影视教学,师生就影视资料中的共同问题进行相对平等的讨论,无疑有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问题意识以及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胆量与能力。当然,世界史影视资料的搜集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

二、普及高校世界史影视教学的可能性

开展世界史影视教学虽然有上述诸多益处,倘若必要条件不足也无法进行。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把科学和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对教育加大投资力度,使各地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开展世界史影视教学的条件日趋完备。同时,影视史学(1)的勃兴也为开展世界史影视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高校世界史教学开展影视教学是可行的。

第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使世界史影视教学成为可能。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的思想自由的气氛越来越浓,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也为开展影视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于中西传统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学习世界史过程中普遍习惯性地把对中国历史的问题理解套用在世界史问题上,这样容易出现偏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与西方的各项交流必将更多、更深。因此,如何理解国外的历史越来越成为人们理解当前国外传统与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就是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外传统与文化的一条便捷的途径。因为许多国外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也是其国家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深入了解该国文明的重要手段。(www.chuimin.cn)

第二,影视史学的勃兴为影视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自1988年美国史学工作者提出影视史学概念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影视史学”概念的界定还存有争议,但是影视史学开拓的视角无疑为人们深入了解历史学以及史学社会化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影视史学”派认为,影视史学“集图像、声音,甚至文字于一体,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能够表现书写史学所不能表现的内容,而且往往会产生比书写史学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3)他们一般认为,用影视来“屏幕”历史,可以通过其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动态“描述”,使得枯燥而生硬的历史知识、晦涩难懂的史学研究成果变得富有生气、鲜活直观。影视资料能够加强人们对抽象的文本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和事件。随着摄像机、影印品、电影、电视、网络等被用作追述往事、记录时事的新载体,影视资料已和传统的实物资料、口述史料、书写史料一起相互印证、互相补充,共同为史学的新发展奠基、铺路。影视史学的勃兴为世界史影视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史学大众化的方式。

第三,开展影视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已经基本具备。随着电脑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室配备了多媒体,为开展影视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就软件而言,主要是各种与世界史教学有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且易于查找。这些资源既包括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也包括许多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一般认为,前者较为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实录,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同时,大量相关的世界史影视作品开始涌现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则为开展世界史影视教学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当前,关于世界史的优秀影视作品已经非常丰富。例如,著名的欧美影片《角斗士》《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战争》《阿育王》《滑铁卢之战》《空战英豪》《中途岛》《最长的一天》等影片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战争、决斗极具冲击力的场景;《乱世佳人》《与狼共舞》等著名的奥斯卡大片则细腻地展现了美国内战前后的历史画卷。近些年来,诸多实录系列片也成为世界史影视教学资料的生力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较为完整地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希特勒的崛起、慕尼黑协定、白色方案、偷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等;曾在社会上掀起过热潮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等也是很好的世界史影视资料。此外,笔者还注意到网络讲座也迅速成为一种新的事物,比如超星学术视频收集了不少中国著名学者(例如王敦书、孟广林、秦晖、杨生茂、朱孝远、李巨廉、沈志华等)精彩的专题讲座也扩大了世界史教学影视资源库。

三、世界史影视教学的开展及注意的问题

目前,高校世界史教学中可资利用的影视资源非常丰富,但由此也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高效地利用影视资源?历史影视素材毕竟不是规范的原始史料,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综合艺术素材。因此,对于高校世界史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加以借鉴使用,以使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辅助作用达到最佳效果,并尽可能避免因为盲目赶潮流或分寸不当而产生的副作用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世界史课堂上对影视资源的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料,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因此影视资料的使用也应从教学基本目的出发,要考虑插放影视资料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为了激发兴趣,还是为了培养能力?是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料。用于世界史教学的影视资料必须首先具备历史的特征,即必须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影视资料。从内容上分类,大致可以把历史影视资料分为人物传记片、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片以及历史史诗片三种基本类型。历史人物传记资料通常是以历史上在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重要代表人物为线索,反映与他们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历史事件记述片重在叙事,往往围绕着历史上的某次重大战争战役,重要的政治或国际会议,以及促成某个政权建立的重大革命起义展开情节,历史人物往往出场者众多且着墨较为平均。这些都需要教师慎重选择,反复衡量,以便发挥影视资料的最大功效。

第二,有选择地插播。教师仅在选择影视资料上下功夫还不够,还必须针对具体的讲授内容有选择地插放。由于每次课的时间有限,加之不少影视资料,特别是电影的放映时间都在100分钟以上,而且并非所有内容都适于教学,所以教师要精于取舍,在兼顾影视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选取其中的部分进行插放。这就要求高校世界史教师首先要熟悉所选用的影视资料,即审查资料的内容、画面、配音等,以了解其中的片段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白或解说中的提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哪些重要的画面需要提醒学生留意?放映时间应该多长?明确上述问题后,教师还需把影视资料按教学要求和授课顺序加以编排,以配合其他的教学手段。

影视资料播放的时机要与教师的讲解有机地融为一体。究竟何时播映,何时讲解,都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插放影视资料如同写文章中的引用,要注意与讲授内容融为一个整体。例如,讲解美国内战的影响时,可以插放《乱世佳人》中内战结束后南方破败凋敝的景象以加强学生对美国内战破坏性的直观认识,并为进一步讲解内战后美国南部重建问题奠定基础。一般而言,单段视频所占的播放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即使多段播放也不宜超过课堂时间的1/3,以免过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此外,教师在插放影视资料过程中还可以辅之以必要的旁述,以使学生尽快了解影视资料中的人物、事件等。需要注意的是,影视资料长于叙述而短于分析,因此教师必须切记影视资源只是辅助手段,非但无法取代常规的教学手段,相反它需要和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

第三,培养学生对影视资料的评判能力。影视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表述方法是普及历史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人们仍对此普遍存有许多顾虑,如屏幕上的“历史”是真实的吗?怎样才能把握好历史影视中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张力?因为影视作品往往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编导在对历史事件加工创作(纪录片除外)中常受政治因素、商业因素、个人认知与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历史题材的影视虽然也可以通过画外音或字幕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思考,但是电影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和情节的处理来实现的。诚如张广智先生所言:“影视史学从总体上看,这种线性化的表述与鲜有更复杂的批判性的思维,正是需要从书写史学那里得到补偿的。”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观赏影视,鼓励他们对影视中的观点大胆地质疑,以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高校世界史的影视教学不仅必要,而且条件渐趋成熟。高校教师应善于利用这种有效教学手段的可能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取影视资料辅助教学,让高校世界史的课堂丰富多彩起来,而不再令大学生对世界史的学习和研究望而却步。

【注释】

(1)“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一词最早出自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于1988年发表在《美国历史评论》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台湾中兴大学的周梁楷先生首先将其译为“影视史学”。复旦大学的张广智先生最早将其介绍到了大陆学界,此后该词一直沿用至今。

(2)吴紫阳:《影视史学的思考》,载《史学史研究》,2001(4),54页。

(3)历史学家莱克认为只有电影的各种技巧才能准确的反映现实生活,海登·怀特也持类似的观点。参见R.J.Raack,Historiography as Cinematography:A Prolegomenon to Film Work for Historian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18(1983).P416,438;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J].American History Review,Vol.93,No.5(December 1988).](P1194)。张广智、罗森斯通则认为影视不仅有广大的受众阶层,也会引起广阔的社会层面上的热烈反响。参见张广智[6](P118);Robert A.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 History in Words: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J].American History Review,Vol.93,No.5(December 1988).](P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