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兰大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世界史课程与教材建设刍议

兰大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世界史课程与教材建设刍议

【摘要】: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的世界史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刍议柴彬在《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中提出进一步调整、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在继续保持和提升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这一设想和规划为未来实验区世界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的世界史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刍议

柴 彬

在《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中提出进一步调整、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在继续保持和提升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外语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这一设想和规划为未来实验区世界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下面就世界史专业的“专业英语”及“国际关系研究及写作方法”两课程及其教材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若干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历史专业英语课程在我院本科生及研究生中已开设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无一本适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的自编教材。而今天我院建设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规划和愿景,为解决和改变上述现状送来了“东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目前国内可见的历史专业英语教材稀缺,仅有萧正洪、张德明、沙露茵等编著的相关教材(1)。以上教材或编写时间较早,内容相对陈旧;或难度较大,均不适于我院学生使用。我院学生生源多半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除少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听说译能力普遍相对较差,即使是少数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也仅在公共英语应试方面尚可,而专业英语水平总体不高,很有必要强化专业英语方面的专门训练。根据我院学生的上述实际,需要尽快组织专人编写适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够扩宽学生视野并有效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历史专业英语教材,并先在各专业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和各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试用该教材,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再推广到各专业本科生三年级。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设想。

《历史专业英语》教材供研究生和本科生使用,其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历史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了解并掌握专业文献的互译方法,有效增加学生的历史专业词汇量,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英文原版史料从事科研的能力,并为他们未来进行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该教材适用性要强,适用面要宽,可以满足历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需要。其有以下特点:

1.从横向上将中国史专业英语与世界史专业英语相结合,基本上按照历史进程的顺序把两专业的英文史料合编为一部教材。其编写依据为,一者,中国和中国史是世界和世界史的构成部分;二者,两专业的学生需要相互学习和交流各自的专业知识。同时,鉴于我院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对于尚未划分专业的大历史专业的学生更适于该教材。

2.从纵向上将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的专业英语相结合。历史专业英语本应被视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但客观上,英文史料又有难易之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阅读内容的难度是明显加大的。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着差异性,基础好的本科生可能希望读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基础差一些的研究生也可能想从基础课程入手。所以,该教材要同时能够满足三者的需要。

3.在教材设计上,需将原始史料、通史资料、论著三者相结合。教材根据三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它们合编在一起,可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各种英文史料的基本能力。

4.在综合能力的训练方面,通过培养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使读、写、听、说、译的教学相结合。

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可从西方历史学家政治家的英文原版名著、政府文件、原始档案、演说辞等精选课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技等,囊括全球史中的重大事件。其时间范围,世界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至冷战结束;中国史从春秋战国时代到改革开放年代。体裁包括通史、专著、论文、文件、演说、传记、国际条约等,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和不同难易程度的史学作品,为以后顺畅阅读各种英语原版史料,独立从事史学研究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课文的编选方面,该教材初步设想分为多个单元,其主题设计如下:

在外国史部分,拟包括希腊—罗马文明、三大世界宗教、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督化的西欧、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新航路开辟与西欧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两次世界大战、俄国1917年革命与苏联的建立、冷战时代、多极化时代等史实。中国史部分拟纳入中国古典文化、走向巅峰的中华帝国、宋元明时期的中国、清的兴起与衰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现代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复兴之路等方面史料。(2)

教材每个单元包括三篇课文:首篇为通史,第二篇为论著,第三篇为原始资料。首篇适合于本科生学习,第二篇和第三篇适合于研究生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计划课时。每个单元的三篇课文由历史背景介绍、课文重难点解释(包括短语、专有名称)、主题思想理解和英汉翻译四部分组成。

教材课文全部选取于原版资料,绝对忠实于原文,即使原文有错字也如旧保留。只是在注释中加以注明,同一人物和地方的名称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写法等,都按原文,全书不作统一,使学生习惯于同一术语的不同写法。

教师讲授采用双语方式。教材中的疑难点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人名、地名及事件等专业术语加以双语解释,可通过英汉互译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每篇课文后设有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体会课文的精髓。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须提示学生有鉴别性地看待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的思想观点,扬弃结合。

国际关系研究是世界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世界史专业国际关系课程偏重于国际关系史的传授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介评,而对国际关系研究及写作方法的重视和研究相对滞后与薄弱,相关教材如凤毛麟角,十分匮乏。(3)而且上述教材也存在可操作性有限等缺陷,并不适于我院学生实际。鉴于上述状况,为弥补以上欠缺,很有必要结合我院学生实情,尽快组织人员编写《国际关系研究及写作方法》教材(4),可先尝试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开设该课程并试用该教材,待条件成熟时,再推广至本科生三年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以期达到“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目的。

该课程及其教材的主旨在于通过阐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即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促进学生提高应用国际关系研究科学方法的实际能力,增强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为便于学生掌握国际关系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材拟借助大量生动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实例讲解方法和概念的做法,以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www.chuimin.cn)

关于该课程及其教材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教方法”与“强能力”,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

首先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国际关系方面研究的系统方法。通过课程及其教材学习,要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一为选择论题与发展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始研究并选择一意向性的论题,如何产生起始问题,如何探讨相关问题及教科书之外的新问题,以及如何使问题明晰化。

二为收集和整理文献综述的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评述学界同行研究现状,摸清同行评论过的文献、编著性文献、电子资源和学术期刊等现有研究资源,掌握检索和阅读学术期刊文章和学术著作等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文献评论来形成自己研究计划的能力,使学生明确为何要利用它们、如何收集和使用。

三为制订研究计划与开展系统性调研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研究规划框架;选择独立的研究变量与假设、研究案例;搜集证据。

四为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系统分析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其次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围绕该问题,应使学生逐步掌握以下方法和手段。

一为指导学生学会写作研究论文各个部分的方法,包括提要、前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讨论各种假设,检查数据或信息的规模及其来源;例证展示、分析及创新论证。

二为组织参考文献及注释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卡、期刊或电子杂志、软件等工具,并指导他们密切追踪和关注印刷资源及网络资源。

三为引用文献的方法。指导学生须避免剽窃行为、掌握引用文献的一般原则、文体风格、对专著的基本引用、运用补充性引用及脚注、难以处理的案例、二手文献的引用、网上文献的引用等。

四为遵循文体格式指南并优化写作结构的方法。涉及学术性写作、术语中性化、领袖头衔大写规则、恰当的名词与形容词、报刊标题、外来词等。

同时,该课程及其教材建设须注重两个结合,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学习和方法训练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国际关系理论的领会贯穿于上述研究方法的系统培训过程中,以理论学习促进方法的科学完善,以方法手段的优化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在教材内容体系的确立方面,要实现传统继承和时代特色相结合。即将对传统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与对当代国际关系热点问题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现在与过去以及未来的历史辩证联系。在确定教材内容时,可按照上述思路编写。如在国际冲突研究方面,既有对传统国际冲突的类型、暴力的程度、冲突参与者与国家间冲突、冲突解决等问题的回顾,亦有对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国际干预的各种类型及效果分析等新国际问题的关注。另如在国际合作与国际法方面,将“老”研究热点(如战争罪行、国际政府组织等)与“新”研究热点(环境外交、非政府组织等)相结合。再如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方面,将“旧”的关注焦点(国际政治经济与参与国的角色,多国组织等)与“新”焦点问题(世界贸易组织、民众在全球化及其发展中的角色等)相结合。

该课程的讲授可尝试采用双语方式,并应循序渐进,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活动。

正如《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所云:“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实验区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课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巩固和强化优势课程的同时,我们也需着力弥补历史专业英语等弱势课程,加大建设力度,并使之逐步达到“一名好教师,一本好教材,一套好大纲,一套好题库,一个好梯队”的标准,以免影响我院实验区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良好发展态势。而历史专业英语、国际关系研究及写作方法两门课程及其教材的建设问题亟须提上议事日程,这既是推动我院实验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亦是我院实验区实现“将本科学生培养成为信念坚定、视野开阔、学习新知识和发现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强、外语和古文能力突出、论文写作水平较高的创新型社会适用人才”这一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注释】

(1)萧正洪编:《历史专业英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自编教材,1999;张德明编著:《历史专业英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沙露茵、马紫梅编著:《历史学专业英语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文献如下:中文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杨伯峻等注译:《孟子》,长沙岳麓书社,2000;徐奇堂译注:《尚书》,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高玉华等:《英语姓名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贺旭志等:《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版;辛华:《世界译名地名》,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外文Steinberg S.H.,et al.,A new Dictionary of British History,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64;Glare,P.G.W.,Oxford Latin Diction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Stevenson Arthur J.,et al.,Webster’s New Geographical Dictionary,G.&C.Merriam Company,Springfield,Massachusetts,1977;Bridgwater,William,et al.,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Cayne,Bernard S.,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Danbury,Connecticut:Americana Corporation,1980;Hunter, Janet E.,Concise Dictionary of Modern Japanese Histo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3)仅有的若干著作有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阎学通、漆海霞等著:《中外关系定量预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阎学通等著:《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周方银著《国际问题数量化分析——理论·方法·模型》,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本教材的编写可参考以下文献: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政治科学文体手册》,美国政治科学协会,2006;埃德蒙·奥斯曼兹克:《联合国与国际条约大全》,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3;威廉·斯特伦克等:《文体诸要素:写作者文体指南》,皮尔逊教育出版社,1999;凯特·特纳比安:《研究报告、论文、学术论文的作者手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7;贾尼斯·华尔克等:《哥伦比亚网上文体指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6;尤金·威特考夫等:《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内文献:洞察与证据》,罗曼与里特菲尔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