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兰大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揭秘

兰大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揭秘

【摘要】:提及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改革,许多人除了对教师课堂讲授方式提出质疑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诸如课堂讨论法、学生参与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本文就个人对完善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与同行切磋。欲从根本上使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改变,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是关键。

高校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探研

米迎梅

中国古代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源头所在,在高校历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必修的主干基础课之一,也是他们进一步研读其他课程、深化专业学习的基础。因跨越时段长,内容涵盖面广,教好或学好这门课对师生来说均非易事。故而,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成为高校历史学科关注的焦点。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专业学习状态,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历史专业的教师而言,讲授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首先,从生源来说,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最初的专业选择并非历史,招生调配到这个专业后,从心理上首先对历史怀有一定的排斥性,加之中学阶段为应试而花大量时间诵记历史的痛苦经历,早已让他们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其次,进入大学后,古代史教科书内容繁琐难识、枯燥乏味、缺少时代气息等不利因素使这门课更不讨学生喜欢;再一点,现实情况又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等工作来扭转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社会发展也需要人们关注历史。诸种因素使得肩负中国古代史授课重任的教师压力倍增,面对不喜欢历史的学生和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态度,用创新的理念指导和改革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及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改革,许多人除了对教师课堂讲授方式提出质疑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诸如课堂讨论法、学生参与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任何教学方法的施行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可厚非。然而,在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是换汤不换药。本文就个人对完善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与同行切磋。

欲从根本上使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改变,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是关键。改革新时期高校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结合时代特征,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社会功能、时代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思想的变化等要素充分考虑进去,并从这些方面入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使这门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中国古代史的授课内容应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

历史科学是我国传统科学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既历史科学。”虽然20世纪初,欧洲曾一度掀起过辩论“历史有无意义”的热潮,以英国学者包勃尔为代表,甚至提出了“历史无目的、历史无意义”的错误主张,对历史学的基本社会功能予以无情的抹杀,引导人们对历史产生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态度。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等发达国家对史学借鉴功能的认识却在日益加深,历史教育成为这些国家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课程之一。

我国向来重视历史的治世借鉴功能。从孔子倡导的“春秋笔法”,到司马迁追求的考察社会“成败兴坏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理想,再到司马光尊崇的“专取关于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的写作意图,都告诉人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前人之智慧察补今人之不足。唐初史家令狐德棻认为,历史的功能在于“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古人的作为往往给后人留下效法的榜样。邓小平先生借历史经验,实行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处理香港、澳门问题时采取的“一国两制”政策,更是受西周王朝灭商后封康叔于殷墟建立卫国,要求其在卫“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唐叔于夏墟建立唐国,实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1)的启示而为;秦汉以来,历朝经营西域的方略及经验对近年来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借鉴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历史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我们引以为戒。今天,当谈及环境问题时,不少人以为破坏环境是现代人的行为,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古已有之。以黄河流域为例,《诗经》描述,西周及其以前这里气候温和、林草丰美,森林覆盖率达53%。东周时,因过度砍伐,环境大变。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哉?”(2)森林被毁导致自秦汉始,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明、清时达到70%,河床淤塞致其今天在中原境内成为“悬河”,危及后人幸福。

一代明君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最基本功用在于帮助人们克服缺点与不足,弘扬优秀与进步。今人治史的要义应着眼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社会发展积极寻找正确的出路。即通过读史,总结经验,提高分析、认识社会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授课内容重点要突出古史的借鉴资治作用,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历史在劝世厉行方面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教科书,更不能以悲观的态度向学生灌输历史无用论等消极思想;教学思路要以历史的治世鉴借功能为出发点,通过剖析史实,把历史的核心作用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由衷地体会到历史的价值所在。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算是恰当而成功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历史的功能和价值,可以使其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大是大非,彰显历史科学的伟大之处。

二、中国古代史的授课内容应注重现实需要

历史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专业门类,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专门在部分高校设立历史学基地,以此带动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史学创新人才。本科教学工作是历史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历史专业不具热门学科那样的优势,对大学生缺少天然吸引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单靠创新教学手段远远不够,更新教材和授课内容,让历史走近现实才是带动历史教学发生转变的根本。建国以来,中国古代史教材已出版数十部,其中,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十院校本),自初版以来,已发行30多万套,为100多所大专院校历史系长期采用。从目前状况看,这套版本一再翻新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点渐显陈旧、结构不尽合理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农民战争的作用、文化史内容贫乏等问题较为突出,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也使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国古代史俨然成了板着面孔的古董先生,对富于追新意识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教师对此也感觉味同嚼蜡,处理陈旧的课程内容时,往往仅限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于是,在学生心目中历史就是无用之学的代名词。殊不知,“社会的进化本是一串因果关系,现在的一切情形都是从前累积种种原因的结果。而现在的这种结果,又是将来的原因”(3)。和其它学科一样,历史也能为现实需要服务,它的现实性体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研读历史了解现在、把握现在,预知未来。本科教学工作中,如能围绕现实需要来设计中国古代史课堂讲授内容,尽现历史的现实性特点,让学生体会读史的重要性,让历史的魅力与活力大放异彩,年轻的学子自然会热爱这门学科。要达到这种效果,首先要拥有一部从编撰体例、编撰宗旨到编撰方法、编撰技巧等都符合现代理念的教科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这对我们来说不算难事。近年来,我院为增强中国古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实力,积极引进史学新人,一个富有朝气的学术团队已初步形成,只要集众之所长,编订一部紧跟时代步伐、内容新颖,能充分体现历史科学旺盛生命力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是完全可能的。有了好的教材作基础,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学科吗?

除此而外,教师授课的内容一定要关注现实需要,注重历史的现实性。章太炎先生说“不讲历史,昧于往迹,国情将何由而治”(4)。是的,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和发展,现实国情的诸多方面是历史不断演进积淀的结果,学习历史不单纯是为了传承历史遗产,而是为今天服务,为现实服务。目前我国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生态、人口、土地、就业、城镇化、腐败等,有些古已有之,有些在古代即已表现得相当严重。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阐明某些现实问题的历史症结,弥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裂缝,让学生明白现实国情的诸多方面其实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人们今天的行为也会影响未来。因此,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把专业学习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对那些与现实具有关联性,又为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适当进行深入剖析。如,讲战国文化时,除了阐明各学派的学术主张外,还要分析中国学术文化的特点:从“百家争鸣”开始,与政治联系紧密的学派发展为显学,摈弃政治的学派则逐渐消失,直到今天这仍是中国学术的一大特点;再如,涉及历史上惩治贪赃受贿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自私有制兴起即已出现,它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人的私欲一天不消灭,这个现象就会一直存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大,拜金主义、沽名钓誉、行贿受贿等丑恶行为还会发生……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教师的正面引导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研读历史文献来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历史的眼光,理性、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章太炎先生认为,“经术乃是为人之基本”,“人不读经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5)。有针对性地阅读史书,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修养、理解现实不可或缺的手段。只要我们从贴近时代的主旋律上对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变通,注重现实需要,学生一定能认识到历史的积极作用,历史学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古代史的授课内容应关注学生思想的变化

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思想活跃、意识超前、注重个性和能力。这种特质反映在对专业的需求上,就是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全面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学生的要求,中国古代史教学如果还按传统模式,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进行,不仅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中学时代相差无几,还会导致他们对历史专业产生更加强烈的厌倦感。(www.chuimin.cn)

课程内容和时间跨度决定了中国古代史的开课对象必须是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大一是年轻学子由中学向大学过渡的关键时期,初来乍到,他们往往以新奇而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每位授课教师;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和高校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专业学习一片茫然,这其中内容陈旧、头绪繁杂的中国古代史最令学生头痛。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正确对待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变化,调整中国古代史的授课模式,凸显历史学科的作用与地位,必然会把他们快速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此外,如今的大学也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逐渐趋于多元化,关注现实和社会进步成为许多人的爱好。在此前提下,倘若中国古代史的授课内容还停留在重复历史而毫不顾及学生思想的变化和需求,只会招致他们对授课教师和学科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历史专业的声誉及生存空间。因此,从学生走进专业殿堂的第一天起,中国古代史应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转变过去片面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树立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并切实付诸实践。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陈旧的教材,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思想变化为出发点,注意优化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并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使这门课程更具启发性和时代性,让学生从积淀深厚的中国古代史中获得广博的学识、健康的情趣和超强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历史专业的偏见,中国古代史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有力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变化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挑战。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意无意带到课堂上,纯学术型的历史研究显然不适合如今的社会环境和学生需要,只有那些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要求教师的科研工作不能只埋头于考据、实证、搜剔遗逸等方面,还应关注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变化。事实证明,我院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学研究、敦煌学研究、古代西部开发研究等与我国当代西部地区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或课题,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有些同学甚至参与其中探讨相关问题,而近年来,他们主动加入创新创业研究队伍,运用历史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中某些具体问题的行为,直接表明当代大学生追求进取、勇于尝试的精神。他们的兴趣和行为告诉教师,无论从事教学还是科研,只有把立足点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自己的工作才是成功的。

四、中国古代史的授课内容应重视对学术研究动态的介绍

有人曾说过说:“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若套用这句话来形容历史专业学生掌握本领域史学常识的话,或可这样说,不了解自己专业著名学者、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的学生是可悲的。

由传承与纳新共同构成的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内容中,吸纳的新内容必须包括学术研究动态等。新成果和热点问题的介入能够使这门学问“死而复活”,并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过人之处、更有无数为之献身的学者。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名家荟萃,学术成果斐然。无论讲到哪个阶段、哪个问题时,都可信手找到若干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经历及其成果,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步入专业学习不可多得的良方,也是丰富后学之思想和知识结构的必要手段。前辈学者中,许多人即使身处艰难时世,仍笔耕不辍,为学术界留下了无数或博大或精深的研究成果。他们甘于清平的治学精神,足以激励后学奋发向上;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外史学界的中古史研究领域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需要我们及时掌握并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及早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授课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介绍有关学者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成果,让学生尽早了解云集于这个领域的专家们的学术造诣,以拓宽其学术眼光。以先秦史为例,因年代久远和史料搜集困难等原因使这段历史索然寡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运用“二重证据法”考证出殷代先公先王的世系,他提出的以地下实物与文献记载互相释证来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办法一直被史学界奉为圭臬;顾颉刚先生倡导的“古史辨”认为,“三皇五帝”以来的上古史尽是“作伪”,“东周以上只好说无史”,其疑古辨伪的做法对廓清历史迷雾做出了贡献。20世纪上半叶,顾老与历史地理三大家之一的史念海先生同时为师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当代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20世纪末最著名的文化工程,该工程确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台湾著名学者许倬云的《西周史》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讲解或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对上古历史产生全新的认识,最关键的是随着学生对有关专家学者的深入了解与学术最新动态的掌握,他们的知识面会不断得到拓宽,对历史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化。史学大家本身的垂范作用还能使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如我院个别学生读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等著作后,立志要成为钱穆式的历史学者;有些学生听说被史学界誉为“五绝”教授(一绝是板书,二绝是文献,三绝是外语,四绝是理论,五绝是博而通)的赵俪生先生曾经是兰州大学历史系的第一号领军人物,讲课过程激情四射,听课人数盛况空前……便发下宏愿,一定要学好历史……

之所以强调向学生介绍学术动态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些历史问题的研究进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刚进校的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比较肤浅,对相关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知之甚少。把这部分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积极探索课程基本内容,了解当代学界的研究状况,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长其识见,也会使其对历史产生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先哲们孜孜追求真理的模范行为还能激励浮躁的学生沉潜下来,心归学习。

20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指出,传统史学的弊端之一在于“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实,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教学思路何尝不是这样?面对时代的呼唤,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成为我校大力强调的核心问题,为克服中国古代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应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注重古史的借鉴功能、把握现实与历史休戚与共的关系、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增加学术研究动态等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更新教学思路,让授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以满足学生获求新知的欲望,这样,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才能迈向新的高度。

【注释】

(1)杨伯峻:《左传·定公四年》,载《春秋左传注》,1538、15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刘俊田等译注:《孟子·告子上》,载《四书全译》,574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齐思和:《论史学之价值》,《燕大月刊》第7卷1-2期合刊,1930-12-25。

(4)章太炎:《历史之重要》原载《制言》第55期,发表于1936年8月。本文系章太炎1933年3月15日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的讲演,由诸祖耿笔记。

(5)章太炎:《历史之重要》原载《制言》第55期,发表于1936年8月。本文系章太炎1933年3月15日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的讲演,由诸祖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