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美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美国85%的企业都设有公共关系部或外聘公共关系顾问,每年的公共关系预算超过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共关系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且得到了发展。1968年,美国公共关系国家理事会成立。1976年,人类沟通委员会同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合并,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公共关系组织。至此,公共关系在美国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2023-07-16
文化回归的社会需要“史学工作者”——美国公共历史学发展的启示
王雅红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跃升,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层次也在逐步提高。《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电视栏目的热播,《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史学读物的热销,历史知识的普及呈蔚然勃兴之势。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与全社会范围内“史学热”的现象相对,高校史学类专业毕业生却普遍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那么,社会真的不需要史学专业的人才吗?
这一“历史知识热、人才就业冷”的现象,值得作为史学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高校历史学院系认真研究。大学应当树立怎样的办学方针,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值得每个史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公共历史学”几十年以来的蓬勃发展,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
公共历史学(Public History)也称为应用历史学(Applied History),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与传统的“学院派史学(Academic History)”不同,“公共历史学”特指那些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历史学者服务于学院之外相关社会领域的历史研究活动。“公共历史学”的奠基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罗伯特·科雷教授最早提出了“公共历史学”的定义:“公共历史学是指历史学家在学院以外领域的就业以及历史学方法在学院之外领域的应用。这些领域包括政府、私人公司、新闻媒体、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1)
其实早在19世纪,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将历史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研究实践。根据美国学者马丁·鲁斯的研究,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就曾经雇佣历史学者为其收集、整理和编辑军事记录和法律条款,从而形成“公务史学(Official History)”和“法庭史学(Court History)”等研究活动(2)。内战后,历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草根”倾向,人们对地区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关注比以往大大增加。1884年“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y Association)成立,“州与地方历史研究”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20世纪初,以鲁宾逊为代表的“新史学派”兴起,该学派提出“历史研究应当扩大到人类的全部活动”的主张,并指出研究历史可以造福于人类社会。1931年,新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的卡尔·贝克尔发表了题为《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的“主席演说”,向传统的史学认识论发出了挑战(3)。然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美国西部的一些大学开始,传统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分野开始显现,“非学术”性的历史研究在正式的历史研究领域被排斥,美国历史协会甚至在研究领域中去除了州与地方历史的内容。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到20世纪中期时,仍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学者在学院外的社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公共历史”只是一个“在名称上,而非实践上的”新的领域。(4)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公正”运动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精英史学”的研究方向,人们开始关注妇女、劳工、少数民族等“非主流人群”的基本状况,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随之兴起。而移民国家的特性也使更多的美国人开始关注他们自己的家族历史,追寻自己的“根”。文化意识的觉醒为社会科学的发展P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历史研究在服务社会的领域有了更大发展的可能。在此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平常生活,通过对个人、家庭、社区等微观社会的研究来认识过去,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热潮也引起了一些公司、企业、宗教团体、少数民族等社会组织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关注,为企业和社会团体服务的历史研究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历史领域里的投资也直接刺激了学院以外历史研究的发展。历史档案的整理、历史遗产的保护、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历史遗址和遗迹的发掘等都纳入了各级政府雇佣专业历史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范围。1976年,为配合美国建国200周年的纪念活动,联邦政府花费大笔投资,设立许多相关研究课题,聘请历史学者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掀起了学院以外历史研究的热潮。这一事件对公共历史学在20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公共历史学”在美国的兴起与当时史学人才的“就业危机”也有直接关系。由于传统的历史教育以从事学院研究为培养方向,因而其毕业生的适业范围狭小,局限性很大。进入20世纪70年代,学院领域内的职位越来越紧缺,迫使历史专业的毕业生转而向学术以外的领域寻求工作机会。一方面是社会领域对历史专业研究人员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历史专业毕业生在学院领域的就业困境,如何将史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随即成为历史学界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这时,来自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研究项目和公共基金为这些具备史学研究素养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也是公共历史学在此阶段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条件。
1979年,“美国公共历史学理事会”成立,这标志着公共历史学在美国史学研究中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此后,越来越多的史学专业人才开始在学院以外的领域进行历史研究工作,各高校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了培养方向,设立公共历史学课程。据统计,目前美国已经有120所大学开设了公共历史学的专业课程,其中60余所大学可以授予公共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5)。
二
从历史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历史学的产生可以看做是美国新史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从研究实践的角度看,公共历史学反映了美国社会中自由市场经济传统,也反映了美国文化务实与灵活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公共历史学是一种有美国特色的历史研究观念与方法。
从前文对公共历史学发展进程的考察可以看出,公共历史学还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战后美国社会的变迁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反映。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战后美国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的现代化,史学研究从对杰出人物的研究转移到了对社会底层和劳动群众的研究上,新社会史、新经济史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6)。因此,公共历史学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诞生并非偶然。
首先,战后持续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社会文化领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从个人到社会组织,从社区到各级政府,一种对自身文化的探究形成一股社会潮流,全社会的文化回归为学院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其次,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民权运动”“社会公正运动”等使关注个体、关注底层成为社会潮流,民族、社区、妇女、劳工等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为公共历史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第三,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拓宽了公共历史研究的范围,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传统史学的突破。
最后,史学认识论的突破使学院以外的历史研究重新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公共历史学得以确立其学科地位。史学专业人才的就业有了更为广泛的途径,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
虽然公共历史学的产生由多种因素促成,但究其根本,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促使公共历史学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发展后全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文化精神的回归是促使公共历史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看,相同的历史机遇也摆在了中国史学工作者的面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转而更加重视文化生活,注重提高文化修养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应当说,全社会的“历史热”正是这一文化回归现象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史学类研究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反映了全社会文化回归的总体趋势。由于由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的各类史学课题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投入到“学院以外”的非传统史学研究活动中,所以我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类似“公共历史学”的研究实践。如由政府部门发起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清史编纂工程”等。尤为典型的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它是由中央电视台选定课题,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先生率领一批史学工作者承担研究工作的。此课题历时三年,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的考察和分析,由历史专家担当顾问并撰写解说词,电视台负责制作和播放,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上述分析表明,公共历史学在我国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还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掌握专业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史学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有可为。当务之急,是调整高校史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史学工作者,面向大众,关注现实,实现史学研究服务人类社会的价值。(www.chuimin.cn)
三
那么,面对全社会的文化回归,高校历史学院系应当确立怎样的培养方针,为社会输送既具有专业素养又能够提供社会服务的公共历史学专业人才呢?这需要从公共历史学研究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以服务社会的史学工作者为培养目标,在知识、技能、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整,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史学人才。
相比于传统史学,公共历史学更加注重历史学与现实的结合,强调用史学专业知识满足社会需求,强调历史研究的实用性。因此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研究实践上,公共历史学都有着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特点。首先,公共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它将传统史学所注重的社会精英发展到了妇女、少数民族等非主流人群,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而发展出社会史、家族史、企业史、社区史等新的史学研究领域;其次,公共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加多样化,人文类、社会类、自然科学类、电子媒介类等研究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公共历史研究,大众传媒与历史研究的结合更是公共历史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第三,公共历史学注重发掘史学研究的现实性,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其研究目的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倾向;第四,公共历史学的研究模式有明显的市场化特点,史学工作者往往根据企业、个人或社会团体的“定制”来确定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史学问题,并获得研究经费和劳动报酬;第五,公共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形式更为多样,除了论文、著作等传统形式外,音像资料、通俗读物、历史讲座、解说词等也都在公共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范畴之内。
从上述公共历史学的特点出发,公共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更加突出实务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最早在美国大学中开展公共历史学研究生教学的科雷教授提出,由于公共历史学研究在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与传统史学存在着差异,因此,公共历史学者除了应当具备传统史学研究的素质外,“头脑和性格中的(公共历史的)观念与习惯”尤为重要,在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田野调查能力以及从不同途径和领域获取资料的能力等几方面也应当有所准备(7)。英国学者吉尔·李廷顿进一步明确提出,公共历史学工作者必须具备六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公共历史学者应当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观念,不仅从选题开始就要以公众的需求为己任,还应当用自己的工作唤起公众对历史的重视;其次,公共历史学者还应当具备合作的精神和能力,不仅应当能够与其他不同行业的人合作,还应当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第三,公共历史学者还应当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工作是“可参与”和“可消费”的,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公众真正地感知历史研究的成果;第四,公共历史学者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商业敏感性,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公众感兴趣的课题;第五,公共历史学者必须保持研究的高学术标准;第六,公共历史学者还应当关注国家、民族、区域、地方等政府机关的兴趣和想法,一方面尊重他们对研究所进行的规范和指导,另一方面从他们那里争取研究资金(8)。
当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与我国有所不同,教育机制也有所差异,他们对公共历史学人才培养的见解未必都适合我国。但是,美国公共历史学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史学人才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对我们有所启发。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历史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出发,大学公共历史学人才的培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改变传统观念,更新培养计划,确立公共历史学在史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改变以往单一的学术精英培养目标,在培养学院派历史学家的同时,把培养服务社会的史学工作者也列入培养计划,树立史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观念,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潮流对史学研究的新要求,真正实现历史学“以公众为对象、为公众服务并由公众所创造”(9)的时代特征。
第二,针对公共历史学的特点调整课程体系,一方面,强化社会史和专题史的教学,形成社会文化史的知识体系,为应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公共历史学跨学科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引入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结构,保证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
第三,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公共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项目教学法、课题教学法等需要广泛地采用,课堂讨论环节和小组工作环节都应当有所加强,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方法也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应当与当地的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公园等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学校与社会团体、企业的合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
总之,以“历史学家”为培养目标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有其传统史学的归宿和必要性,但全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给了历史学工作者以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文化回归的社会,将会需要大量的从事公共历史学研究的史学工作者。作为史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当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适合公众需要的史学人才,真正将历史研究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这将是未来史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注释】
(1)Robert Kelley:Public history:Its Origins,Nature,and Prospects.The Public Historian,Vol.1,No.1,Autumn,1978.p16.
(2)Martin Reuss:Public History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Public History:An Introduction.Eds by Barbara J Howe and Emory L Kemp.Malabar,Fl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1986.
(3)参见张广智:《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载《美国研究》,1993(4),131页。
(4)Michael C.Scardaville:Looking Backward Toward the Future:An Assessment of theublic History Movement.The Public Historian,Vol.9,No.4,Autumn,1987.p42.
(5)美国公共历史理事会网站,http///www.ncph.org
(6)参见罗荣渠:《当代美国历史学的状况和动向》,《世界历史》,1982(5),71页。
(7)Robert Kelley:Public History:Its Origins,Nature,and Prospects.The Public Historian,Vol.1,No.1,Autumn,1978.p28.
(8)Jill Liddington:What is Public History.Public and Their Pasts,Meanings and Practices.Oral History,Vol.3,No.1(Spring 2002),p 90-91.
(9)Lyle Dick:Public History in Canada:An Introduction.The Public Historian.Vol.31,No.1,(February 2009),p7.
有关史苑育英集: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章
于是,美国的公共关系事业逐渐从国内走向国际。美国85%的企业都设有公共关系部或外聘公共关系顾问,每年的公共关系预算超过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共关系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且得到了发展。1968年,美国公共关系国家理事会成立。1976年,人类沟通委员会同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合并,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公共关系组织。至此,公共关系在美国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2023-07-16
人们一直用“需求是发明之母”来说明大部分的技术活动,奥格本否认需求直接导致发明。虽然需求依然是发明的动力,但是发明社会学研究者已经否定了“需要是发明之母”的观点,因为需求只是发明产生的诸多动力因素之一。其次,若没有现存的关键技术要素,即便社会有需求,发明依然不能产生。需求也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需求不同。需求的产生也必须要有文化的准备。......
2023-11-27
为了进一步系统探究公共投资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了一系列的多元回归分析来讨论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回归的因变量包括公共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水平。回归中使用的变量的均值,标准误,变动范围在附表1中列出。......
2023-07-03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政府保障,对所有人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公民都能分享图书馆的资源。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美国许多州有法律规定,每两英里必须建一座图书馆。有调查表明,大约65%的家庭一年中光顾过公共图书馆,而有小孩的家庭光顾图书馆的比例更高。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48年3月,被认为是美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此后,美国公共图书馆在政府、社区和民众的共同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23-11-16
本文是用一套全新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对中国农村村级公共物品投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工商业活动多的村一般来说公共投资活动及投资水平相对较高。当然,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统筹发展的新发展观,给定中国人口和土地的规模,贫困的深度和某些地区的相对落后,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还需要更多的公共投资。总之,要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国要走的路还是很漫长的。......
2023-07-03
精确界定“公共空间”并不容易,城市理论的各种流派给出了诸多定义。如果说城市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聚集在一起的公共空间,那么在这种情境中,共同利益的概念也散碎而成为个人忧虑。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其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不安。......
2023-07-25
公共关系目前在中国终于成为一个被政府认可并拥有广阔服务领域的崭新职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不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和世界公共关系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2023-07-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