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兰大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研究

兰大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当前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探析——以兰州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为主的研究张克非兰州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985”综合性重点高校,其历史学本科专业,至今已设立64年之久,担负着培养优秀学生,造就高素质历史学专业人才,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学院申报的多个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获得兰州大学和甘肃省的立项支持。其三,国家人才工作、教育改革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及新要求。

当前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探析——以兰州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为主的研究(1)

张克非

兰州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985”综合性重点高校,其历史学本科专业,至今已设立64年之久,担负着培养优秀学生,造就高素质历史学专业人才,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历史学国家基地。2009年,学院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历史学教学改革实验区。学院申报的多个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获得兰州大学和甘肃省的立项支持。

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各种相关变化和竞争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历史学基地班开办15年来工作和经验的基础上,力图对今后本科教学及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更加自觉、主动地深化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力争在提高培养质量的同时,探索出本科阶段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

一、当今国内外新环境对历史学本科教学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国内外的学术和育人环境、要求、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然要认真面对历史学本科教学及基础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是信息化对史学界的巨大影响。

世纪之交,网络和信息技术极其迅速地在中国、在世界得到普及。这一史无前例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知识、信息的传输、储存、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使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生存方式也随之出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趋势。这对千百年来人类社会逐渐形成的生存状态、生存质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等等,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现在的人们“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遇到事情后打开电脑敲上几个字,让互联网帮助自己,‘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许多都市白领的互联网行为。互联网搜索引擎对生活的渗透正在改变许多人的行为习惯”。“这种对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依赖,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上班族。据艾瑞市场咨询调查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个每月搜索请求超过100亿次的国家,创下了全球互联网最新的世界纪录。”(2)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必然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理念和评价标准。尤其是对需要“博闻强记”功夫的史学人才培养,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就更加直接。

对于国内外众多史学工作者而言,计算机和网络早已同每个人的工作紧密相连。大约没有人能够否认,在学术生产力高速增长的今天,学者们已很难在完全没有网络支持的情况下从事研究。如今学术情报、资料的搜集离不开各种强大的网络数据库,对于一些原需坐拥书城方能开展研究的领域而言,篇帙浩瀚且价格昂贵的原始文献在网络中被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而唾手可得。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已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十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对于学者与学术的影响,不仅是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了“从爬格子到敲键盘”,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到“网上检索”的转变,更包括对史学边界、职业,对史学理念、研究对象、表达方式、成果应用等多方面的突破,涉及史学人才的培养及其成长方式、过程、周期等一系列变化。(3)因此,怎样有效地面对、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创史学专业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就成了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

其次,近年来国内外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出现的新趋势。

由于学生学习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的明显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其要求,也出现了读书更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跨越以往的学科界限、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更强、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对当代社会文化有更多参与和影响等一系列新趋势。

因此,今后历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都会出现新的情况。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然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进行大的更新和调整,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历史信息和知识,而且可以使专业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把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引导学生及早学会利用网络来寻找、阅读、积累数字化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他们迅速进入专业知识、资料、文献的浩瀚海洋。这将消除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图书资料“瓶颈”,过去需要费时费力去做的四处查阅、搜集资料等许多基础性工作,现在突然变得简单、便捷、容易。过去是图书资料少,现在则是图书资料太多。面对这种新变化,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读书进行更及时地指导,培养他们比较、辨别史料的能力;也更加需要从史学理论、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学术规范、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选择、驾驭、利用大量资料、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

目前,各种外文文献、资料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在全球传播、使用的条件逐渐成熟。(4)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加强外语学习,把熟练掌握外语同专业学习、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尽早使他们具备运用海量外文资料、文献的意识和能力,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只要这样,才能使史学专业学生的兴趣、视野和成长,比较好地融入当今学术全球化的潮流,进而培养出未来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优秀学者。

其三,国家人才工作、教育改革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及新要求。

当今世界,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而大批优秀人才的出现,又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2010年夏季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并开始实施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于今后10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些也都必然促进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学生培养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开启新一轮的质量工程和更为激烈的专业人才竞争。

其四,学生、家长、社会的期待及重点高校的责任。

接受更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和全面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既是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众多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基本诉求。具体到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来自多方面的要求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伴随着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公民素质等在内的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国家发展潜力、民族精神、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围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转型期社会文化的构建,高水平的史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普及、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任务。当前,历史题材作品在影视、图书、网络上的长盛不衰,就是这种社会需要的体现。在90后大学生中,依然有许多人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兰大历史学基地班近年来的招生中,第一志愿的生源已经占到绝大多数。

时代、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的现实需要,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史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满足、适应多方面的需要和就业创业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对此,像兰州大学这样设有历史学国家基地、被列为历史学教学改革实验区的重点高校,承担着各方面更多的期许和压力,应该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整合各种资源,切实通过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在新形势下更多史学新秀的成长进行积极探索、积累成功经验。

二、未来历史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尤其是史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客观需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做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确立今后历史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确立培养高质量史学新秀的专业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今后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向校内外输送更好的研究生生源,而且是要全面提升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促使他们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尽快地顺利成长、成才,使之逐步成为国家所需要的高水平史学人才,为中国史学界在未来的发展做好后续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在总结以往改革实践及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历史专业培养优秀学生的成功理论和方法。

以往国内外著名史学家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培养优秀史学人才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有许多值得总结、继承的成功经验。这是应该加以很好重视和研究、推广的。同时,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历史专业在本科教学中也探索、积累出培养优秀学生的成功理论和方法,如合理的课程结构及其调整、读书指导、讨论课、学术实践、管理考核、导师制等等,结合我们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学习,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使历史学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更加科学、合理、高效。(www.chuimin.cn)

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和兴趣选择,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的主体。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兴趣选择。浓厚的兴趣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动力。

因此,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激发、保护本科学生学习历史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史学人才;另一方面,还应重视、关心具有其他志趣的学生,为学生在院内,甚至跨院、跨专业重新调整专业方向提供可能。在历史文化学院内,也应建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及其特色的课程体系;既面向所有学生,以系列讲座或其他方式,增设不同学分的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沟通、创意、审美等普遍性、基础性能力的培养;还可与别的院系合作,使学生能够跨院系选修技能型、应用型课程,增强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总之,要尽可能对所有学生负责,使确实没有本专业兴趣的部分学生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目标,获得不同侧重的培养,学到自己有兴趣并应该学的课程,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和一技之长,具备毕业后参与竞争、服务社会、谋职就业的条件与能力。

第四,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示范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在本科教学的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学工作并非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传授专业学习、研究的方法,引导他们参与学术研究;将教学、学术研究和育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示范辅导和组织引领。在学院的管理层面,同样应该创造条件,密切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联系和互动,通过相应的考评、奖励机制来为此提供保证。

第五,根据环境、专业要求、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条件的变化,积极探索培养史学专业优秀、拔尖学生的途径和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对提高历史学本科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同样具有实际意义。

除了加强引导,使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等进行专业学习、研究,还需要在基地班和其他班级学生中,及早发现、培养专业学习尖子,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各个班级、年级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和钻研风气;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学习、成长环境,形成更加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鼓励、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主动钻研、积极创新、敢于冒尖。“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推荐他们出国交流、提前读研等。

三、今后历史学专业培养本科优秀学生的主要措施

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完善历史学本科优秀学生的培养工作,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改进基础课教学的内容、方法、角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启发他们自觉进行思考和探究;调整课程结构,从大一开始,即结合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学生增设史学经典导读、学术方法指导和研究型课程、讲座,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前接触和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及其方法。

2.加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及合理规划,把过去以教师的兴趣、专长为主导开设专业课、选修课的方式,变为以学生专业培养需要为重心,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架构、数量、侧重及相互衔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既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又自觉参与、承担体系化课程建设任务。如能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专业课程结构,增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确实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帮助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系列讲座及其教材,取代、压缩以往那些相对随意、不够重要,覆盖面过于狭窄,或内容、观点、方法相对陈旧的课程,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方法新颖的本科课程体系,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界的关注,并在未来的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保证学生选课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需要保证学生选课的灵活性,为三四年级学生向史学专业不同领域、方向的发展提供各有侧重、按其发展方向有机组合的个性化课程系列和“菜单”式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不同需要,将“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4.完善导师制,安排有科研能力、经验的教师、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力求对学生实行“一对一”“一对几”的对口专业指导,将研究生阶段的某些学习和研究工作适当前移。

5.将面向本科学生的学术前沿讲座制度化、系统化、学分化,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动态、成果和方法。

6.教师加强对本科学生课后读书、写作的指导和督促,实现课堂内外的全程学习、自主学习。

7.加大对学生学术社团的支持、指导力度,鼓励自主学习和研究并为之提供平台;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学术潜能;将学生管理、考评的重心适当向学生的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倾斜,建立更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制度体系。

8.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程,使公共课也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成长提供切实帮助和保证。建议根据文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思政课程进行分类调整,为历史专业学生开设的思政课应多读经典原著,向学生多讲授科学的方法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形成有机互动,切实改进思政课程的效果。

结语: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和预期目的

历史学本科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必须在很好总结以往经验的同时,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为改革提供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难点、措施和过程,尽可能减少改革的成本和震荡,在确保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历史学基地班为试点,取得经验,作为示范,逐步推广和完善。在大胆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建立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使改革的成果不断扩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全面提升基地班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带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增强;二是大幅度增强优秀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三是探索、启动新一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工程;四是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推进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不同专业本科学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五是力争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成为未来优秀史学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条件和实力;六是通过改革的实践,认真总结、探索具有推广价值和普遍意义的经验、做法和规律,发挥历史学教学实验区的探索、示范功能。

【注释】

(1)本文为作者负责的2010年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本科生中加快培育史学新人的实践和探索”系列成果之二,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的参与和帮助,以及学校的经费资助。

(2)贾中山:《互联网搜索渗入都市生活》,载《北京晚报》,2007-12-13。

(3)参见张克非:《追寻意义和价值:网络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转型刍议》(此为提交“方法创新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2009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已收入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编《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据介绍,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大会期间,积极响应美国国会图书馆2006年年底提出的建设“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建议,隆重推出“世界数字图书馆”计划。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表示参与这一计划,其中美国、俄罗斯、巴西、和埃及等国已经提出了各自的具体方案。“世界数字图书馆”将设有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和俄文7种文字的查询索引,其收录的内容将由各参与国图书馆提供,其中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照片以及文字作品等,收录原则是作品必须具有文化和保存价值。较早开始数字化的英国大英图书馆将借助大规模电子化技术,把过去公众难以接触的10万本17世纪的古老书籍上传互联网,实现全球共享。预计全速进行的扫描工作每天可扫5万页;整个项目最终需要30万亿字节的存贮量;首批2500万页将在两年内完成。截至2007年,大英图书馆已有网上早期英文书籍和网上18世纪藏书。大英图书馆其他电子化计划还包括200万页19世纪报纸,100万页18世纪报纸。图书馆的电子化项目可通过两个方式进入,初期通过微软的搜寻器Livesearch寻找,以后可通过图书馆的网站搜寻。(《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7年10期,第7、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