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历史想象能力培养杨红伟合理的想象是插在思想之上的翅膀,能使思想飞得更高、更远,也能帮助人们有更生动、更深邃的认识。以下,笔者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谈谈对历史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敬请方家指正。实际上,吐蕃王室扶植佛教,不过将之作为斗争工具,即打击苯教与奴隶主贵族联盟的工具。......
2023-11-30
十五年的探索及回顾——兰州大学历史学国家基地班的改革之路(1)
张克非
兰州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始于1946年7月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历史系,至今已有64年的历史。1949年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该专业无论在招生规模、培养质量上都有了明显变化。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历史学国家基地班。15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地班建设取得了许多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和经验,也有力地带动了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历史学基地班申报工作并担任1995级首届基地班班主任,其后又一直担任历届基地班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我深感有责任认真回顾、全面总结基地班开办15年来的改革历程和经验,以及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更好地面对当前国内外史学人才培养的各种新变化和竞争要求,进一步推进兰州大学史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完成和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任务,为本科阶段史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历史学基地班15年来改革的成绩
15年来,通过历史学国家基地班建设,在提高历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第一,“打牢基础、拓宽口径、注重能力”的改革思路得到落实并取得效果。
在基地班申报及建设初期,历史系领导就发动全系教师,就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展开充分讨论和多方面调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了“打牢基础、拓宽口径、注重能力”的改革思路,全面调整史学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培养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术能力,又注意培养更多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史学发展和国家对文科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为此,一是强化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体的基础课教学,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着重在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下工夫。二是开好“历史文选”课,增设“古代汉语”课,增强学生阅读、掌握古典文献和资料的能力。三是开设并增加“专业外语”课的课时,增设“外文史学原著选读”课,培养学生阅读、掌握外文文献的能力,既促进、巩固学生对普通外语课的学习,又为培养学生学好、钻研世界史创造条件。四是增设“高等数学”课,以解决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中阶段学生过早文理分科,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及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相对缺乏的问题,创造学生长远发展的条件。五是加强专业写作、学术研究方面的训练、指导和要求,扶持学生学术社团的发展。六是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和社会现实,激发社会责任感,增添学习的动力。这些措施确保了改革思路的落实,在各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第二,各方面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相对稳定。
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是确保史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和改革成效的关键。在基地班建设中,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配备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次,在开始阶段将基地班的课程到年终考核时按照1.2的系数计算教学工作量,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教师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再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总结、交流教学改革经验,编辑、出版教学专题论文集,强化教师们做好教学工作的责任心;最后,对各门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多角度的评估,加强质量考核和对学生考试的管理,如每学期组织教研室、研究所负责人和有经验的老教师集中听课;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学生对各门课程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督促他们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由于领导重视,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历史专业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基地班的教学质量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有一定提高。历届基地班学生普遍反映,任课教师们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呈现出良好的教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较为及时,教学效果良好。基地班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并培育出“历史文选”“中国少数民族史”等一批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涌现出一些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和学校“教学新秀”。
第三,各项管理、激励措施发挥导向作用。
近年来在以基地班为先导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各项管理、激励措施,有效地发挥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如在基地班的招生环节,一直坚持高考直接录取与面向全校新生举行校内二次选拔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为新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尽可能将真正对历史学有兴趣且符合条件的各专业新生吸收到基地班。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举措,每届基地班中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多是从别的文科专业,甚至理科专业考入的学生。基地班学生的管理实行滚动式的“末位淘汰”竞争机制,基地班每学年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会被调整到普通班,普通班的尖子生则会被充实到基地班,在班级学生中形成合理流动和竞争。历届基地班都会选派素质好、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从大二开始,选派若干名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基地班学生的导师,每位导师具体负责指导数名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引导他们及早介入学术研究。
在对学生日常学习和行为操守的综合考核评分中,适当加大从事学术工作及其成果的评分标准,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定奖学金、保研时的硬指标,鼓励学生平时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注意增强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同时,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学生的学术活动提供平台和保障。如从1997年即利用校友王瑞琴提供的捐款设立“赵俪生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每年参加学术竞赛的本科生获奖论文,两年后又利用台湾企业家曾宪章先生提供的捐助设立“晓龙奖学金”,资助和奖励学生的学术活动;创立“神笔杯”大学生书法大赛,提供学生的书法水平和文化修养;支持、引导“行止雅集”等本科生学术社团的活动,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自主探索、交流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积极组织、指导学生申报、承担学院、学校和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申报并承担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创办的“笋政基金”研究项目,组织、推荐学生参加每两年由南开大学历史系主持的全国历史学基地学生“史学新秀”论文竞赛;创办《九色鹿》《史学纵横》等历史系报刊,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经常性的园地,同时每隔几年都要编辑、出版学生优秀论文集,在2004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64万字的《历史文化论丛》第一辑,共汇集5个年级44位本科学生的优秀论文,两年后又出版了《晓龙奖学生优秀论文集》,它们都为这些雏燕新声的公开发表、交流切磋提供了平台,在学生中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第四,学生专业学习的条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条件中,图书资料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兰大历史系充分利用国家基地班建设初期的年度拨款,重点做好系资料室、学生阅览室和图书资料的微机管理系统建设,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有利条件;规定基地班学生享受研究生待遇,可到系资料室借阅各种专业图书和期刊。着手完成了系文物陈列室建设。随着2001年榆中新校区的全面启动,本科学生开始主要集中于新校区。面对当时学校新校区图书馆藏书有限的问题,系里想方设法调集基本图书资料,建起有近万册藏书的历史系学生专用阅览室,保证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基础阅读需求。
近年来,为适应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历史文化学院在校园网上创办了自己的网页,开设了学术论坛等栏目,以方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学术上的交流和互动。学院还自行筹款,对原局域网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委托几位青年教师逐步建立起总容量上千G的历史学数字化图书资料系统,使广大师生可以更为便捷地查找、利用各种数字化史学图书资料。教师们也都注意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的史学网站和网上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和掌握先进的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与此同时,不少教师还结合各自的课程和假期学生实践活动,组织本科学生分头到附近城乡或自己的家乡,进行专题性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使学生得到这些方面的专业训练和积累。
为了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每学期都要从国内外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为本科学生开设系列讲座,让大家在接受新知识、新观点,了解学术前沿情况的同时,走近、感受大家的学术风范和魅力,树立自己的学术追求和奋斗目标。
通过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基地班和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成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第五,学生培养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基地班创办15年来,为许多有志于历史学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顺利成长的良好园地,使兰州大学长期倡导的“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学风在他们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和传承,并且带动了整个班级同学的好学上进。在每一届基地班学生中都会涌现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年轻才俊,例如,获得全国基地班学生“史学新秀”论文一等奖的1996级郭伟同学,考入北大并师从茅海建教授获得博士学位的1999级戴海斌同学,论文入选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作为研讨会唯一由本科生参与撰写论文的2002级蒋杰同学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专业基础扎实、读书很多、眼界开阔,经过学术研究的系统训练,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www.chuimin.cn)
可以说,在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的各个年级里,基地班的学风、整体素质、学习成绩都处于领先水平。除了专业学习抓得紧以外,基地班学生的外语四级、六级考试合格率也是全年级中最高的。
由于具有这些明显的优势,所以每届基地班学生中的保研、考研率也是很高的,一般都在70%以上。他们不仅是本系(院)最好的研究生生源,而且几乎每届都有学生被保送或考入北大、清华、南开、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史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并总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其中不少人或继续在国内外攻读博士,或取得不同的研究生学位后已在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崭露头角。他们都受到所在学校、单位的重视和好评,为兰大也为历史文化学院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间一定会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创造力的新锐学者,在未来的中国史学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历史学基地班建设中值得总结的经验
兰大历史学基地班创办15年来,在各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其一是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从申报阶段开始,前后几任系(院)领导都对历史学基地班的建设、改革高度重视,始终将之作为历史系(院)本科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工作环节,常抓不懈;力图通过基地班建设来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史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改革及实践。
为了“种好”“管好”这块本科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历任系(院)党政领导皆高度关注、随时过问基地班的课程安排及必要调整,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有的还坚持亲自为基地班开课,承担其教学工作,与学生直接接触,对其学术及课外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并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尽可能为基地班配备最好的教师和负责任的班主任,严格对班级的教学和日常管理,采取各种方式确保基地班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提高;尽量从有限的教学和学生活动经费中挤出钱来,并自筹经费,在图书资料、学生学术活动等方面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其二是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国家在一些高校文科基础学科设立基地班,目的就是要促进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础学科以及整个文科长期的繁荣发展积累经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因此,历史学基地班建设从一开始就在国家目标的主导下,具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改革思路,即质量优先、立足长远,遵循规律、继承创新,稳步推进、注重实效。所以,不管15年来校内外形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何变化,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都始终把稳定、提高教学及学生培养质量作为基地班的根本和中心任务而毫不动摇,并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合力。经过1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证明“以质量为中心”的改革方向和基本思路不仅正确,而且必要,确保了基地班建设、改革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三是措施到位,齐抓共管。
基地班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课堂内外的专业学习、学风、兴趣、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日常行为、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突出专业、全面发展,这是当代优秀史学人才应具备的培养标准。在基地班建设中,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充分注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特点和要求,围绕保证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鼓励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建立了一整套包括教学、学生工作、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活动、服务环节等的相应管理措施、制度,涉及教师的工作和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学习、成长及其行为的各个方面,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机制,在学生综合考评、推优、评定奖学金、保研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了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合理的制度建设,有利于调动师生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多方互动的长效机制,共同为促进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助力。
其四是注重学术,认真实践。
在基地班建设中,还始终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兴趣,鼓励、引导学生及早从事学术实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的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加快他们的成长。在这方面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经验,其中最应提及的,是不少教师从基地班一、二年级的基础课教学中,就已注意采取布置、检查、督促、要求学生在课后的系统读书、写读书笔记、围绕某具体问题练习写学术综述和研究习作,并在班级进行讨论和交流、由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点评等。这种训练和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使不少学生感受了进行学术研究的特点、要求和魅力,并由此确立了投身学术研究的志趣和理想追求;这样做也为学生申报创新创业及各种科研项目、参加各种论文竞赛、提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仅为基地班的长盛不衰提高了保证,也能够为今后史学专业的进一步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三、历史学基地班目前尚需改进的几个方面
历史学基地班在创办和建设过程中尽管已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15年来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国内外史学界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优秀史学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尤其是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开始实施,提出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等新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清醒地看到包括基地班在内的历史学本科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深化过程,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由此出发,与国内外高校历史专业本科教学的变革相比,当前我们的基地班及历史专业本科教学尚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其一,目前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培养模式尚不能及时反映、适应正在迅速变化的环境和学生多方面的要求。
其二,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学生,加快其成长、成才的自觉性、有效性及工作力度仍有待加强,还需进一步采取相关对策,完善、调整有关措施。
其三,优秀学生成长、成才的专业环境仍需加以改善,基地班和史学其他班级优秀学生的数量、质量和专业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四,对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兼顾不够,需确立“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度负责”的原则,同样重视具有其他兴趣、志向的学生,并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尽力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其他类型复合人才。
这些问题及相应的改革思考,限于篇幅,不准备在本文中展开论述,拟另文讨论。
【注释】
(1)本文为作者负责的2010年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本科生中加快培育史学新人的实践和探索”系列成果之一,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的参与和帮助,以及学校的经费资助。
有关史苑育英集: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章
课堂教学与历史想象能力培养杨红伟合理的想象是插在思想之上的翅膀,能使思想飞得更高、更远,也能帮助人们有更生动、更深邃的认识。以下,笔者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谈谈对历史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敬请方家指正。实际上,吐蕃王室扶植佛教,不过将之作为斗争工具,即打击苯教与奴隶主贵族联盟的工具。......
2023-11-30
回顾梳理探索展望——企业改革:看定西谈深化近年来,定西企业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三改一加强”的原则,加快改制改组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到2000年底,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完成各种形式改制284户,改制面达到93.7%,除了自来水、电力等特殊行业企业,其余基本全部完成改制,有的还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改制及完善工作。一是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原则,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扩大总量,立足于发展当地经济。......
2024-04-13
以下就是我们对世界史教学继续进行改革的几点建议,供参考。对于世界史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专业外语的作用类似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古汉语。......
2023-11-30
兰州大学建设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第三个建设内容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经过严格评审,2008年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王希隆教授负责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这对兰州大学的文科建设无疑是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2023-11-30
其次,动员全院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联系工作。日常生活中,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全程式就业指导”。......
2023-11-30
通过开展基地与学校、基地与企业之间技能人才培训合作,丰富职业培训形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5.调查研究与技术服务组织开展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调查和理论学术研究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联盟成员培训单位优先为联盟企业会员提供优秀毕业生,并开展人才需求状况深度调研与毕业生质量状况长期跟踪,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2023-09-23
由于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对学生提出自学、回顾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如何进行课前自学、课堂回顾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教学改革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学和回顾环节都会出现一些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或是没有掌握相应方法的问题。......
2023-08-21
关于历史文选教学的一些思考邱锋一从现今大学历史系开设的专业基础类的课程来看,大致是可以分成两个主要方向的:一个方向是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史以及世界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史之类的课程,合起来也可以称为“通史”课;另一个方向则是由《古代汉语》《历史文选》《历史原著导读》之类组成的课程,看似驳杂,其实也不妨笼统地叫做“读史”课。......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