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共性特征及民族音乐研究

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共性特征及民族音乐研究

【摘要】:由此可知,在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传承链条中,家族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是仪式音乐自然要谈到功能性,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及其仪式歌,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性,这些功能对于哈萨克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哈萨克族婚礼也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特点,我们称其为婚礼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共性特征

一、婚礼及其仪式歌的传承方式

哈萨克族草原文化是由广大牧民所创造的。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民间传承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草原文化本身的特殊性来看,哈萨克族创制文字较短,鉴于此,哈萨克族人创造和传播文化,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因此,民间的口头传承方式便成为传播和继承文化的主要渠道。民间传承方式有如下两条渠道:一是家族传承,二是社会民俗传承,而社会民俗传承方式成为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的主要传播途径。

(一)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秉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所谓的‘口传心授’就是通过口耳来传其形,又以内心领悟来传其神韵,即在传‘形’的过程中,同时对音乐的神韵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理解。”(33)哈萨克族孩子尚在幼儿时便“参加”家族中的婚礼,不自觉地聆听长辈们演唱大量婚礼仪式歌,并且逐渐熟悉了这些仪式歌。民间音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耳濡目染的熏陶,堪称是哈萨克族孩子学习音乐的最好“学校”。而这座学校的第一个优秀教师,恰恰是他们的父母长辈。由此可知,在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传承链条中,家族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民俗传承

哈萨克族的社会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民俗活动中,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所以社会民俗活动也是仪式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在阿克塞进行田野调查时访问了阿克塞地区六个婚礼《阔鲁斯》的演唱者,他们普遍的回答是,“参加的婚礼、葬礼多了,别人怎么唱自然就听会了,也没有刻意地去学,需要唱的时候张口就来”。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习俗也不断演变,仪式歌的传承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在当今现代化的迅猛进程中,各种文化潮流席卷而来,对哈萨克族传统草原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哈萨克族婚礼习俗,也经受着剧大冲击,很多优秀的婚礼仪式歌已不再被人们传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内容的哈族歌曲,乃至外国的流行歌曲。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现在已有很多哈萨克族青年意识到民族文化遗产不但应继承和弘扬,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他们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向年长者学习相关的人生仪礼程序、仪式音乐及有关民俗,并且呼吁年轻人应该对自己部落的文化进行保护和学习。国家也出版了一些哈萨克族民俗类、音乐类书籍,着重介绍哈萨克族各种习俗与民歌。这些做法都为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主要功能

仪式音乐是近年来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之一,薛艺兵先生认为,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及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社会和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34)由此可知,哈萨克族婚礼仪式中的仪式歌属于民俗仪式音乐范畴。既然是仪式音乐自然要谈到功能性,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及其仪式歌,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性,这些功能对于哈萨克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形态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其功能却是相同的,归纳为如下几点。

1.社会功能(www.chuimin.cn)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生仪式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中举行的,包括婚礼行为在内,都有一定的人群参与,从而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同样,哈萨克族婚礼也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特点,我们称其为婚礼的社会功能。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活动,不仅是举行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通过仪式,同时以仪式为媒,增强了亲友邻里之间的感情,使关系融洽,还起到了维系和强化家族关系的作用。长期以来,哈萨克族以家庭为单位的观念很强烈,这种观念不仅表现在平日家庭成员的活动中,而且在婚礼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集中和强烈。

家族成员为仪式的主人庆祝其通过仪式,向他表达真诚与美好的祝福。每逢家庭成员的婚礼,必定成为人们大聚会的日子。通过这种聚会,密切了人们的交往,沟通了信息,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加强了民族和家庭的凝聚力。任何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这对该社会群体的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草原社会除了成文的法律条文以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道德准则,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婚礼仪式活动和仪式歌曲中,上述准则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世代相传,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每一次的婚礼,人们都要演唱《别塔夏尔》,它的曲调优美动听,内容丰富充满哲理,包括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赞美家乡等内容,是对参加婚礼的每一位哈萨克成员内心的一次洗涤。这些具有深刻哲理的仪式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财富,通过人生仪礼的这一重要形式,寓教于乐,将信仰习俗与精神文明,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群众性的民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前,乡里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民俗教育。草原生态环境决定了哈萨克族人的牧业经济文化类型,这种地理和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手段,散居的和迁徙的生活,对系统而集约的文化传授方式带来了困难。在城市居住的哈萨克族人虽然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经济收入偏低,能进入学堂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仍是寥寥无几,所以城市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民俗教育。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哈萨克族人接受教育,除家庭、社会民俗外,更主要来自各级学校。但是应当看到,婚礼这一社会民俗活动,它并没有因社会发展而过时,而是依旧保持着活力,成为哈萨克族人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2.心理功能

婚礼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心理功能,在协助人们实现角色转换的同时也实现心理转换,婚礼上所唱的劝嫁、告别之类的歌是安抚新娘在角色转换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森斯玛》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女儿与父母及亲人难以割舍的亲情和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女性出嫁时,心理活动很复杂:这里边有对父母的依恋,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新身份的恐惧和担忧。《森斯玛》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情绪宣泄的一种主要途径,人们在哭嫁声中放纵着对父母的依恋。《阔鲁斯》的主要内容则是父母对女儿出嫁后身份和角色变化的叮嘱与担忧。歌词重复着女儿嫁为人妇后的责任,希望好的表现可以换得婆婆的关爱,尽早适应新家。《加尔—加尔》《别他夏尔》是借他人之口来劝慰新娘的不安,教导新娘婚后行为。出嫁仪式及其《加尔—加尔》《森斯玛》《阔鲁斯》和《别他夏尔》可以帮助妇女完成一种心理转换。

3.艺术审美功能

婚礼中的仪式歌,是哈萨克族民歌中的重要歌种之一。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这些优秀的仪式歌曲经过不断加工提炼,逐渐趋于成熟,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无论在音乐形式抑或是演唱技巧方面,均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在调式、曲式结构、演唱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特征。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来说,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哈萨克族的婚礼仪式歌曲,都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功能。从风格多样的仪式歌曲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时代音乐的独特风格,而且还可以感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的音乐形态,从而具体形象地展示出哈萨克族人创作旋律的思维和想象过程。这种多样而丰富的旋律,向人们展示了音乐旋律美学原则及其规律性;而种类繁多的歌词,则反映出哈萨克族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性等方面的真实认知和感受。这些歌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由于人性的完美,因而充满了永恒的魅力。

4.娱乐功能

音乐自古以来就具有娱乐和宣泄情绪的功能,并能通过音乐达到思想感情的交流。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由于交通闭塞,牧户居住相对较远,形成独家流动放牧的格局,不少地方至今不能收看电视节目,其文化生活相对简单。但草原上的人们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每逢聚会或喜庆节日,他们都会演唱民歌,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平日里没有多少其他娱乐活动的人们,在重大的婚礼活动中得到宣泄释放,因而他们非常喜欢这种人气旺盛,气氛热烈的场面。《别塔夏尔》的歌词就用风趣调侃的语气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愉悦。一部分哈萨克族人已经离开草原,进入大城市居住。然而,成为城市居民的哈萨克族人,如果在平日生活中聚在一起,一定会通过演唱民歌来沟通感情,怀念草原故乡,达到情感的宣泄。婚礼活动中,他们则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进行庆祝,各种带有祝福性的话语、欢乐的歌曲,可谓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婚礼中都要跳舞。哈萨克族传统舞蹈、交谊舞、俄罗斯的拍手舞、疯狂的迪士高等舞种,只要音乐一响人们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尽情享受婚礼带给他们的欢愉。婚礼仪式歌在哈萨克社会中具有以上功能,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一,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婚礼仪式歌中发扬光大,从而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二,氏族、封建制度的彻底崩溃,并没有导致游牧生产中基本生产单位的彻底瓦解。在哈萨克人生活的牧区,以近亲组成的毡房群依然表现出阿吾勒的遗风。血缘关系的作用虽然不能和古代社会同日而语,但是对牧业经营方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仪式歌可继续作为表达家族对内、对外活动的一种方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