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比较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为弹拨乐器冬不拉。......
2023-11-30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的民族。随着哈萨克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其民族民间乐器也随之诞生。先民们经过长期的创造和实践,留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器乐演奏方式,还有大量的优秀器乐曲。近几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艺术家通过不懈的努力,对民间流传的各种民族乐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民间失传多年的民族乐器通过他们的挖掘重现昔日光彩。民族乐器的发展带动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因而也推动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一、哈萨克族民族乐器的历史演进及发展
追溯历史,哈萨克族民族乐器的形成时间应是8世纪,长足发展则在15世纪以后。8世纪时的霍尔合提,10至11世纪的阿布纳斯尔·阿勒法拉比、哈孜图干,15世纪的阿山海格,都是哈萨克族民族文化、音乐艺术,特别是民族乐器发展和器乐曲创作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哈萨克先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出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器乐演奏方式,以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据哈萨克斯坦2000年阿拉木图版教科书《哈萨克族乐曲史》介绍,称为哈萨克族人先祖的古塞人创造了各种乐器,斯布孜额(胡笳)是塞人最早使用的乐器,塞人还使用过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和库布孜一类的拉奏乐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星绕》(深渊)、《阿克鹘》(白天鹅)等乐曲就产生于塞人时期。
哈萨克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就是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哈萨克民族乐器的发展就是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发展;哈萨克族的历史就是她的音乐艺术历史;音乐在哈萨克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可谓不一般。因为,继承与遗传下来的哈萨克族文化艺术是通过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和器乐曲故事流传的,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奇人物都是作曲家和演奏家。
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比较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为弹拨乐器冬不拉。冬不拉历史久远,品种繁多。清代褚延璋在其《伊犁》诗中称道:“人驱风雪兽驱烟,犹见乌孙立国年。海气万重吞丽水,山容三面负祁连。盘雕红寺朝鸣角,散马青原野控弦。”诗中“祁连”实指东天山,“乌孙”即哈萨克故地,“夜控弦”系指哈萨克牧民所演奏的火不思、冬不拉之类的弹奏乐器。另据清代萧雄《乐器》诗中云:“龟兹月部起纷纷,调急弦粗响遏云。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诗人注释称道:“回疆地近乌孙。胡拨四琴形制状若琵琶,似是而异”,并认为原称“浑不似,后讹为胡拨四,亦作琥珀思”。关也维先生亦认为“胡拨四”为西域胡地土著人乐器。据考“胡拨四”即“火不思”、“琥珀思”,是从阿尔泰语系古突厥语Kopuz一词音译而来。“火不思是古代北方草原(即漠北草原或外蒙古南部草原,此地恰为哈萨克人世居之地)许多游牧民族使用过的一种乐器。”“‘火不思’一词在最初使用时,可能是泛指乐器而言,亦可意译为琴,其后才逐渐成为特定的弹拨乐器。”(17)
哈萨克族来到古代北方草原与建立过喀喇汗王朝的回鹘人、西辽的缔造者契丹人、蒙元时期兴起的克烈依、乃蛮、钦察等西北古代民族,以及察哈台汗国的蒙古人及诸部长期交往融合,从而不断形成许多民族交叉称谓的乌孙、克烈依、乃蛮以及契丹、钦察等部落,故所使用的乐器也大致相类似。如上述的“胡拨四”、“火不思”在哈萨克族中即演变成了“冬不拉”,在蒙古族中则称之为“托布舒尔”,柯尔克孜族称为“库木孜”。关于此种弹拨乐器,据清代《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自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后开槽以设缘轴,槽长二寸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四厘。弦自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寸三寸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羊肠为主,系于左右两小轴,无弓,弹拨取声。”(18)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族乐器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历史久远。冬不拉又分为高音冬不拉、中音冬不拉、普通冬不拉、低音冬不拉、重低音冬不拉五种。我国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至今仍保持着上述形制,音箱木质,张两根弦,呈扁平或瓢形两种,亦称平底铲形如凸底匙形冬不拉。民间称前者为“阿拜冬不拉”,后者为“加木布勒冬不拉”。音箱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与音量的大小,可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四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之为“皮克洛”;四弦15品的高音冬不拉,习惯称之为“鲁里玛”;二弦13(或14与16)品的中音冬不拉,习惯称之为“冬不拉”;二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之为“巴兹”;二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之为“库拉勒巴兹”。(19)此外,在民间还存在其他形制,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十几种之多。各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亦各有特点。一般张2根羊肠弦,也有用尼龙缠钢丝弦的,张3根弦的冬不拉亦存在。近年还出现了调有21琴品的冬不拉,其音域、音量都得以扩大。
历史在发展,传奇在流传。哈萨克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就是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哈萨克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艺术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民间失传的、人们早已忘却的民族乐器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丰富和繁荣哈萨克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哈萨克民族乐器的类型
哈萨克族民间乐器除冬不拉外还有三十多种,可分成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哈萨克族民间器乐曲种类多,内容丰富,旋律古朴、雄浑、优美。这些产生于哈萨克草原的特殊音乐语言,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强悍,融合东西方民族音乐于一身,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些广泛流传的民间器乐曲,像草原盛开的鲜花,馥郁芬芳,沁人心脾。哈萨克族在与兽群为伍的日日夜夜里,为了表达他们对大自然、对各种动植物依依相恋之情,就创造了各种乐器,以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每一个音符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哈萨克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分成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种类型。但也有的人把它分成弦鸣乐器(包括库布兹、冬不拉等)、皮鸣乐器(包括达吾勒帕兹、达布勒当哈拉等)、气鸣乐器(包括斯不斯额、可尔那依等)、体鸣乐器(包括斯得尔马克,阿克塔亚克和阿提推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阿吾兹阔木兹等)几种。现按前者的分类简述于下。
(一)弹拨乐器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大都擅长演奏活泼欢快的旋律,有较强的节奏表现力。各种弹拨乐器,按照演奏姿势与形制,除各种形制的冬不拉外,还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皮克利、箜篌等。
1.谢勒铁尔
以绷琴弦数多寡而分为二弦或三弦谢勒铁尔,此乐器长约65厘米~70厘米,无品,无轴,琴弦用马尾丝制成,民间亦别称其为无品冬不拉。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厘米~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没有琴品(琴级),故常称为无品冬不拉,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间称之为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琴首没木轴,通过弦轴,调试音律。
2.萨孜
哈萨克族人民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常用的伴奏乐器。琴身长一米左右,形制近似维吾尔族的弹拨尔,形制柄长弦多,上设6个琴轴,绷牲畜肠弦,琴面板上常绘有民间图案或飞禽草木图案。
3.节特根
也称节特曼、节特康,一种类似汉族琴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琴身一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琢而成,木盆状音室。琴面没有码或品,指板装有马尾丝固定的7根弦,弦下由7枚可移动的畜踝骨作琴码来调节音的高低。由于此琴拥有宽大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故弹奏时音量大而雄浑有力,音色优美动听。
4.皮克利
一种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两根弦弹奏乐器,形制小巧玲珑,类似曼陀铃琴。有人将其划在冬不拉乐器类,称其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品,故另列一类。
5.箜篌
亦称“空侯”、“坎侯”,按其形制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卧箜篌似琴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竖箜篌系竖琴前身,“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20)凤首箜篌也属竖箜篌一类,因饰以凤首而得名。
综观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大致可分为横卧式与竖立式两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副,可称为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弹奏性强,余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为该族弹唱音乐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式合奏。
(二)拉奏乐器
哈萨克拉奏乐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较为柔美,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呈多样化发展。
1.库布孜
哈萨克族弓拉弦鸣乐器,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最早的库布孜,又称克勒库布孜,是一种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最古老的拉弦乐器,琴体呈弓状,只设有一条马尾弦,琴颈也无指板。由于牧民们制作时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样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这种最原始的拉弦乐器,目前在哈萨克的边远山区仍能见到。后来在克勒库布孜的基础上,增加弦轴(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制成了两弦的库布孜,仍采用马尾弦或牛筋弦,它与今日柯尔克孜族拉弦乐器克亚克十分相似。传统的库布孜,琴体用一整块木料挖制而成,全长60厘米~65厘米。共鸣箱外观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长27厘米~29厘米,上半部为敞开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制面板,下半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琴头无饰,下设弦槽和弦枕,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琴颈细而长,正面不设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马,张三条骆驼筋弦。演奏时采用坐姿,两腿平放,用两膝夹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至第一关节处的外侧,由内向外抵弦按音,难度较大;右手执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定弦为g、a、d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优美,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不断改革库布孜,琴箱上半部改为蒙以松木面板,下半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增加指板,琴弦增至四条,使用丝弦或钢丝弦,并制成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系列库布孜,定弦分别与各种提琴相同。高音库布孜,全长60厘米,琴箱长24厘米、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定弦为g、d1、a1、e2,音域g—e3;中音库布孜定弦为c、g、d1、a1,音域c—c3。演奏时,琴箱下部夹于两膝间,运弓方法与大提琴相同,其琴声与小提琴相仿。高音、中音库布孜经常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演唱伴奏,奏者多自拉自唱。演奏乐曲多为民歌曲调,较著名的有《阿勒泰》《黑走马》等。这种改革库布孜,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拉弦乐器,已用于哈萨克民族乐队中。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琴声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经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目前常用于舞蹈伴奏。
2.克勒库布孜
制作无一定规模,只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之一。琴身为整体木料凿成,1根弦,无指板,用马尾弓拉奏,琴为弓形,古朴而简洁。
3.尚库布孜
系近代哈萨克民间流行的复合型拉奏乐器,由铁皮制成,犁型,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套音铃,拉奏钢线,琴弦声与铃声混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音箱。此乐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实为库布孜简单和复杂的两种同类乐器。
(三)吹管乐器
哈萨克族吹管乐器是用沼泽泥制成,具有木管乐器的性质。它们绝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而且一般的声音都较响亮,色彩也比较鲜明,在许多合奏形式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吹管乐器,据其结构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1.斯布斯额(竹笛)
亦称“色布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哈萨克族民族民间吹管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被哈萨克族人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它的制作比较简单,可用草原上的“丛文依草”或干木、铜来制作这种乐器。斯布斯额长约50厘米~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管外扎套用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钢丝。中空、无簧片,竖吹。它的吹奏方法与众不同,是用喉音和吹管音相结合并同时发出音响的一种吹奏法。吹斯布孜额要把管身竖拿,用左手按上端两孔,右手拇指和食指按下端两孔,嘴要含着吹口,并略偏于嘴唇的左边,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演奏者先由喉部发出持续的低音,形成和声双声部。其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高音区常出现悠扬的泛音。同时将气流送入管内,气流冲击管内空气后振动而发出筒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要吹完一句之后才能换气。斯布斯额音色悠扬、深沉、细腻而典雅。(www.chuimin.cn)
2.斯布那依
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斯布那依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民间称泥制口弦为“萨孜斯尔那依”,是用沼泽泥在高温下铸造而成的,这种乐器的前部雕有五个孔,后面一个孔;芦苇制成的口弦称“哈木斯斯尔那依”。此外,还有一种称之为“阿吾兹阔不孜”的口弦。演奏时左手拿着口弦放在上下唇之间,右手拨簧舌尖端,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
3.卡尔得乃
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筒喇叭。据考证可能为古代西域马上乐器之遗制,由骨角、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作,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处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是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可尔得乃还主要用于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
4.阿德尔那(独孔笛)
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厘米~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
5.口琴
哈萨克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跟现代的口琴一样。
6.乌斯克热克
这种乐器有可发声的四个孔,也是由沼泽泥铸成的一种吹管乐器,它的音量跟口琴差不多。
7.塔斯套赫
老式风格的吹管乐器,也是通过沼泽泥来制作,在高温下铸成的,它有可发音的七个孔。
8.乌然
吹奏乐器,1880年左右开始在哈萨克民间流传,主要用于战场上。
(四)打击乐器
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繁多,主要都是节奏性乐器。多呈原始状态,主要有达布勒、当哈拉、阿萨塔亚克、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省达吾勒、汗德洪别孜、玉兹塔克勒达克等等。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极具特色。
1.达吾勒帕兹
哈萨克民族早期乐器之中的一种,是猎人们方便狩猎而用的一种乐器。常以树干截面为框,上蒙兽皮的古老战鼓,其形制类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
2.达布勒
即大鼓,是哈萨克人一种古老的战鼓,也是哈萨克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拍打乐器。选一块上好的木料,凿成圆形后再打磨刨光,蒙上羊皮、牛皮或其他兽皮制成。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早期用于召集民众,只要拍打就会有民众集合共商大事。在现代乐队演奏中主要为增加音响效果而用。
3.当哈拉
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是一种击鼓用的帮鼓,制作非常精巧。通常萨满巫师将其作为神具,类似于今天的铃鼓。当哈拉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上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片,敲打起来,既能听到鼓帮的擂动声,还夹杂着铁片的撞击声。
4.阿萨塔亚克
形同花伞,是用手来摇晃演奏的,乐器的四周用细小的铁片串联,在晃动过程中,通过铁皮互相击打、制造声音。
5.省达吾勒
即三角铜鼓。其主干部位的形状有点类似于哈萨克族民族英雄所带的头盔,形状各异。用铜或者黄铜打击而成,因此声音有点尖,音量也比较大。
6.斯得尔马克
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
7.汗德洪别孜
一种铁皮制作的传统打击乐器。演奏时把汗德弘别孜夹在牙前,用手拨打,用舌头来掌握音色和音高。这种乐器可以在乐队演奏之中发挥作用,也可以独奏。
8.洪格让
为了使乐器的声音更加响亮,在制作乐器时用纯黄铜或者铜铸造。乐器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乐器的声音也不同。
9.阿提推亚克
可模拟马步踢踏作响的马蹄声。
10.玉兹塔克勒达克
牛角制成,可发出笃笃的木鱼声。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是哈萨克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勤劳智慧的哈萨克人,用畜骨、畜皮、畜肠、畜鬃、苇竹等为材料,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民间乐器,它与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相承,不断发展充实,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闻名于世,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有关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
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对哈萨克族民歌分类法研究中,新疆民族音乐理论家韩育民先生的研究方法值得注意。在民间,哈萨克族对民歌有着自己的称谓,一般习惯将民歌分为“安”和“吉尔”两大类。......
2023-11-30
笔者调查的六个婚礼个案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现代哈萨克族婚礼的缔结形式决定了婚姻是两人和睦相处自愿选择的结果。五是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演唱和伴奏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即兴性。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的变迁是相对的,继承是绝对的,传统婚俗及其仪式歌在变迁中被继承。......
2023-11-30
哈萨克族民歌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具有西方音乐及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双重调式特征。哈萨克族民歌的歌词结构十分严谨。哈萨克族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其主要标志是带有互换性曲首,这种互换也常出现在曲末或曲中。......
2023-11-30
do调式和sol调式是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中较常用的调式。旋律线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哈萨克族歌曲的旋律线多种多样,婚礼仪式歌亦不例外。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旋律有模进、重复和变化重复等发展手法。......
2023-11-30
第一节哈萨克族民族音乐两大体系:“安”和“奎依”民歌又称民间歌谣,它是民歌、民谣、儿歌和童谣的总称,是各族人民口头流传的既能歌又能颂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哈萨克族民歌研究属于民族音乐学的范畴。按照哈萨克族民族传统习惯分为“安”和“奎依”两大体系。无论在哈萨克民间音乐,还是在宗教音乐中,“奎依”较其他乐种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
2023-11-30
初到甘肃时放牧于疏勒河、托赖、鱼儿红、敦煌等地,与早期到达这里的哈萨克族诸部汇合,后有一部分移至酒泉、张掖等其他地区。这既是哈萨克族由新疆东迁甘肃最多的一批,也标志着新疆哈萨克族大规模东迁甘肃的基本结束。......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