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歌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具有西方音乐及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双重调式特征。哈萨克族民歌的歌词结构十分严谨。哈萨克族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其主要标志是带有互换性曲首,这种互换也常出现在曲末或曲中。......
2023-11-30
第一节 哈萨克族民族音乐两大体系:“安”和“奎依”
民歌(folksongs)又称民间歌谣,它是民歌、民谣、儿歌和童谣的总称,是各族人民口头流传的既能歌又能颂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哈萨克族民歌研究属于民族音乐学的范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器乐等。按照哈萨克族民族传统习惯分为“安”和“奎依”两大体系。其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分为“安”和“月令”两类。又根据歌词的规律和内容细分为“安”(狭义)、“月令”和“吉尔”三类。(1)
一、“安”
“安”,在哈萨克语中有“旋律”之意,广义上泛指“歌曲”。狭义的“安”专指旋律优美、节拍较规整并有固定歌词和曲名的歌曲,根据唱词内容、演唱场合及社会功能等还可分为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安”的演唱有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善于演唱此类歌曲的歌手称为“安奇”,流传较广的曲目有《美丽的姑娘》《页里麦》《燕子》等。哈萨克民歌中所指的“安”多数有固定的曲名和唱词,节奏明朗,多采用以3/8为主的多种混合节拍,旋律优美,音域宽广,昂扬激越,大部分是单乐段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千百年来,哈萨克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民歌便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曲调中普遍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呼唤声进入民歌旋律,使其具有宽广、豪迈的性格,这一点,在“安”类民歌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安”类民歌包括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冬布拉弹唱两种。曲调热情、奔放,节拍以2/4、3/4为主,以带有副歌的单二部曲式为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为独唱歌曲,如《玛依纳》《美丽的姑娘》《燕子》等,通常由“安其”(歌手)演唱。
“月令”,在哈萨克语中有“诗歌”、“歌谣”之意。“月令”为即兴填词,曲调质朴、简洁,速度较快。此类民歌一般多数无固定歌词,由民歌歌手随意即兴编唱,曲式不如“安”严谨,音域较窄,以2/4、3/4或混合节拍为主,上下句或带扩充的乐段居多,多为吟唱形式,表现较平静、缓慢,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自弹自唱,如今对唱成为歌唱竞赛、展现歌手智慧与才华的民间娱乐形式,在牧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月令”的“达斯坦”是一种长篇叙事性民歌,以演唱民间叙事长诗为主,唱时多不用乐器伴奏,有时也用冬不拉自弹自唱。“铁尔麦”的曲调属“月令”,其唱词富有哲理性和智慧,艺术形式简练,唱时用冬不拉伴奏。(2)民间善唱这类“月令”的人被称为“月令其”。(www.chuimin.cn)
“吉尔”,是一套伴随婚礼仪式全过程的婚礼歌曲,即婚礼仪式组歌,包括《怨嫁歌》《哭嫁歌》《送嫁歌》《挑面纱》《加尔加尔》等系列婚礼歌曲,它有基本固定的曲调,歌词几乎都以七个音节为一句,即兴填词,内容与演唱环境结合紧密,曲调情绪由哀怨发展到欢快热烈。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哈萨克的传统音乐属欧洲音乐体系与东亚音乐体系的混合类型,在音阶、调式、旋律等方面显示出东西音乐文化的交融现象。比如哈萨克民歌多用七声音阶,但有时旋律进行中却具有五声性特征;民歌和器乐曲的调式常使用do、sol、re、la为主音的四种调式,有别于欧洲音乐常用的大小调体系;旋律常用重复模进和展开的手法,喜用带副歌的二部曲式,与欧洲旋律运动形态和结构原则相似;节奏和节拍具有不规整、多变的特点。(3)哈萨克人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都在经历礼仪仪式,而在每一阶段的仪式上都会有相应的歌。“习俗歌”在哈萨克族民歌中也是一种古老的形式,是民间歌谣中最动人的部分。习俗歌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人生礼仪歌”、“婚礼歌”、“葬礼歌”(祀奠歌)等形式。其中以“婚礼歌”、“葬礼歌”最具特色,“人生礼仪歌”指婴儿诞生过程的仪式歌等等。
二、“奎依”
“奎依”,即指器乐曲。哈萨克族将器乐曲统称为“奎依”,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乐器的名称,由于哈萨克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一年四季的流动中,最便于制作和携带的乐器莫过于冬不拉、斯布孜额和库布孜额,而这些乐器最适合于演奏“奎依”,因而有“冬不拉奎依”、“斯布孜额奎依”、“库布孜奎依”的说法,这三种乐器各有特色,冬不拉是哈萨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弹弦乐器,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民间“冬不拉奎依”的曲目十分丰富,多达200多首,较为著名的传统曲目有《紫色的走马》《达因阔勒》《四个旅行者》等。此外,哈萨克的乐器还有“斯布孜额”(吹管乐器)、“斯尔乃依”(口弦)、“阿德尔那”(鹿笛)、“达布勒”(打击乐器)等。
根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族人的先民塞人时期已创造了多种乐器,例如,斯布孜额(胡笳)就是塞人最早创造和使用的乐器。塞人还使用过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和库布孜一类的拉奏乐器。流传至今的《星绕》(深渊)、《阿克鹘》(白天鹅)等乐曲为哈萨克族先民塞人所创作,也是哈萨克族流传最古老的乐曲。13世纪初,哈萨克人音乐家凯尔布哈以成吉思汗之子术赤汗之死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阿克萨卡库兰术赤汗》。明代中期至清代,“奎依”的创作空前繁荣,这一时期也是哈萨克族民族音乐乐曲分类形成的重要时期。无论在哈萨克民间音乐,还是在宗教音乐中,“奎依”较其他乐种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特别是在此阶段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也有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吹拉弹唱的系列乐器,音乐由短曲变为长曲,由单奏变为合奏、配器演奏,开始演奏二部、三部曲及联奏曲。那瓦依、阿山卡依格、哈孜托干、哈尔特奴海、阿克吉妮、巴依吉格特、博格达、阿布赉汗等成为这一时期哈萨克民族音乐领域最为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奎依”。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额这三件乐器又各有特色:冬不拉可用左右手各种演奏技法,奏出多变的音色;库布孜奏出单纯而富有感情的旋律;斯布孜额则是古朴的持续长音。这一连串流动的乐音都沁入到每一个听众的心田,表现出哈萨克族人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哈萨克自古以来拥有的较完整的大型音乐套曲“空额尔”,类似维吾尔族古典音乐“木卡姆”,据说有六十二首流传民间。至于长篇弹奏曲“葵达斯坦”更是信手拈来数不胜数。著名的“六十二阔恩尔”就是沉积于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一枝灿烂的奇葩。
有关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
哈萨克族民歌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具有西方音乐及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双重调式特征。哈萨克族民歌的歌词结构十分严谨。哈萨克族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其主要标志是带有互换性曲首,这种互换也常出现在曲末或曲中。......
2023-11-30
第一节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形式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之说。哈萨克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在民间,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安”和“奎依”两大体系。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民间盛会、嫁娶婚礼、节日喜庆等都要举行对唱。每年一度的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草原上的重大传统文化娱乐集会。......
2023-11-30
终于有一日,老人的愿望实现了,他的老婆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欣喜若狂的两位老人给孩子起名为“肯德拜”,并且精心哺育他。肯德拜拿出自己捕获的猎物,煮了一大锅肉。肯德拜微笑着说:“我是肯德拜英雄,闻名天下的骝马。光辉照耀在山顶,劲鬃飘扬在空中。”肯德拜按照骝马的交代去做了,他当上了国王的牛倌。......
2023-10-21
笔者调查的六个婚礼个案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现代哈萨克族婚礼的缔结形式决定了婚姻是两人和睦相处自愿选择的结果。五是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演唱和伴奏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即兴性。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的变迁是相对的,继承是绝对的,传统婚俗及其仪式歌在变迁中被继承。......
2023-11-30
由此可知,在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歌的传承链条中,家族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是仪式音乐自然要谈到功能性,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及其仪式歌,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性,这些功能对于哈萨克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哈萨克族婚礼也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特点,我们称其为婚礼的社会功能。......
2023-11-30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唐蕃古道,天水都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长安去往凉州全程1000千米的驿道,民族杂居,不同文化在此汇集,经济发展迅速。北宋时期,经营丝绸之路成为国防经略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宋朝对辽朝和西夏的防御。[5]11—12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经济贸易中心南下东移,但秦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仍然维持着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繁荣,是这条古道沉寂前的最后一抹霞光。......
2023-10-28
减速器箱体按其结构形式不同分为剖分式和整体式,大多采用剖分式结构。剖分式箱体由箱座和箱盖两部分组成,如图15-1所示,用螺栓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剖分面与减速器内传动件轴心线平面重合,有利于轴系部件的安装和拆卸。图15-3~图15-6所示的四种减速器均为剖分式箱体。为了保证箱体的刚度,在轴承处设有加强肋。整体式箱体重量轻、零件少、机体的加工量也少,但轴系装配比较复杂。......
2023-06-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