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发展及影响

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发展及影响

【摘要】:第五节哈萨克民族音乐发展及其影响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共同体,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产生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和歌手,创造创作了各种乐器和乐曲,除库布孜、斯布孜额是传统乐器外,还创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乐器。在民间乐曲中,最古老与系统化的乐曲形式被称为“空额尔”,这是类似于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木卡姆一样的民间歌舞乐曲套曲,是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瑰宝。

第五节 哈萨克民族音乐发展及其影响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共同体,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产生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和歌手,创造创作了各种乐器和乐曲,除库布孜、斯布孜额是传统乐器外,还创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乐器。他们能把各种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男女爱情故事即兴编成歌谣进行演唱,这种习俗就是哈萨克族人沿袭至今的阿依特斯艺术(阿肯弹唱)。公元8世纪(唐代中期),克普恰克部落之乌古斯当汗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作曲家、弹唱家阔尔库特,他创作了很多的“奎依”(器乐曲)和“安”(带歌词的乐曲),被后人称为“娱乐之父”。在公元9—10世纪葛逻禄汗国时期,“康居—钦察”部落出现了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法拉比(21),他在音乐研究方面成就非凡,是音乐数学理论的创造者之一。他曾经研究过东方民间音乐以及他们的物理学规律,同时还研究过一种名为“各博尔”的有40个音位的乐器,很可能就是哈萨克族冬不拉乐器的始祖。法拉比所著的《音乐全书》,是他研究东方民间音乐很有价值的成果,对阿拉伯音乐理论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2)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古代哈萨克各部族就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特别是汉朝公主西嫁乌孙昆莫,更密切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音乐发展史上,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清《四库全书》之《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之四十音乐章:“汉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传之中国,李延年翻为二十八解。于是始有西音。”待细君、解忧公主到乌孙时,更带有宫廷乐班,乌孙也带乐舞到长安访问。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长女弟史被送到长安学习汉乐5年。回来后,嫁给龟兹国王绛宾。《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与夫人汉外孙女弟史入汉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加强了汉乐、乌孙乐、龟兹乐的相互交流。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死后,封地为其次子拔都管辖,建立了金帐汗国,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他将咸海东北的地方,即克普恰克草原分给其兄勿鲁朵,称白帐汗国,名义上从属于金帐汗国,建汗帐于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畔,即父术赤的牙帐旧址。金帐汗国、白帐汗国的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他们与相邻的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和国家联系密切,与中原、印度、埃及、中亚细亚和西欧各国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在白帐汗国内,克普恰克语言为通用语言,但阿拉伯语、波斯语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少文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可用多种语言作诗。(23)

公元1312年至公元1345年,乌孜别克为金帐汗国的可汗,他下令专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白帐汗国人继承和发展了阔尔库特的音乐艺术。公元1227年,乃蛮部落的音乐家凯尔布哈以成吉思汗之子术赤汗之死有关的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奎依”《阿克萨卡库兰术赤汗》。在金帐汗国和白帐汗国时期,阿拉伯人演唱“赫萨”的形式,波斯人演唱“达斯坦”的形式以及“跸”(舞蹈)已在哈萨克族诸部盛行。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诸部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是古代哈萨克族文化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哈萨克族的文化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金帐汗国和白帐汗国解体之后,被其分离出来的哈萨克民族所继承(24)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的音乐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骑马舞、驯马舞、骑马勇士舞、赛马舞等。这些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矫健姿态,同时也表现出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他们还善于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例如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织花毯舞等,这些舞蹈表现的是一种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哈萨克人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他们的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作性强,粗犷剽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兴盛,虽然哈萨克族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固定的清真寺很少,宗教活动也不太频繁,但伊斯兰教对哈萨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大影响,教规对人民有严格的约束力,人们把宗教道德视为最高典范。(25)久而久之,遵守伊斯兰教规演变成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习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便成为哈萨克族人每年最盛大的宗教节日。

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哈萨克族诸部人民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汗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大,其他汗国境内的哈萨克族部落,纷纷归入哈萨克汗国。到15世纪7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人数增至20多万。(26)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哈萨克汗国时期(明代中期)至清代,哈萨克族“奎依”的创作空前繁荣,也是乐曲分类的时期。这个时期民族乐器有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吹拉弹唱的系列乐器,音乐由短曲变为长曲,由独奏变为合奏、配器演奏,开始演奏二部、三部曲及联奏曲。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音乐家有那瓦依、阿山卡依格、哈孜托干、哈尔特奴海、阿克吉妮、巴依吉格特、博格达、阿布赉汗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奎依”。

在这些“奎依”中,有一部分被称作“阔恩尔”的乐曲,它们或讲述着曲折感人的故事,或抒发着演奏者深沉真挚的感情,速度一般为偏慢的行板,演奏时,不炫耀技巧而讲究韵味。它们让你了解哈萨克族人的历史,洞察哈萨克族人的心灵,感受草原音乐文化所特有的纯朴、率真、厚重……每一首乐曲都会让你感受到哈萨克族传统器乐曲所具有的独特的美。这一连串流动的乐音沁入到每一个听众的心田,表现出哈萨克族人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民间乐曲中,最古老与系统化的乐曲形式被称为“空额尔”,这是类似于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木卡姆一样的民间歌舞乐曲套曲,是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瑰宝。哈萨克语中“空额尔”意即动听、优美的旋律。据记载民间原有62个空额尔,目前收集到的只有《加依空额尔》(即美好的抒情之歌)和《阿勒空额尔》(低音抒情歌)两首。(27)实际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还有10首空额尔,如《凯鄂斯阔恩尔》《撒勒阔恩尔》《铁勒阔恩尔》《玛依达阔恩尔》《阿克鹘阔恩尔》等许多名曲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空额尔”包括了许多歌曲、乐曲和舞曲,保留着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与深刻底蕴,堪称哈萨克族及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原始音乐之母”。无论在哈萨克民间音乐,还是在宗教音乐中,“奎依”较其他乐种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和发展,著名的“六十二阔恩尔”就是沉积于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一枝灿烂的奇葩。公元1680年头克汗当政以后,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专门组织一批哈萨克族民间阿肯、系谱家、弹唱家和知识丰富的老人,搜集、整理哈萨克族系谱、乐曲、谚语、格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和各种题材的史诗。同时,还全面记录了哈萨克族各部落的印记口号。此外,这一时期“沙勒—色尔”形式的专门以演唱活动为生的民间艺人班社蓬勃兴起,许多歌颂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赞美自然、动物(特别是饲养的牲畜)、花鸟,描写人物情感,歌颂纯真爱情,反映人民疾苦、劝诫世人的乐曲、唱词、舞蹈被这些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使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文化推向新的历史水平。

【注释】

(1)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21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丁晓莉:《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丁晓莉:《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215、216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215、216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丁晓莉:《论哈萨克族民族音乐》,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0)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www.chuimin.cn)

(11)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2)韩育民:《独具一格的哈萨克婚礼组歌》,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3)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4)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5)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6)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7)韩育民:《对哈萨克族民歌韵文类和民俗类歌曲的阐释》,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8)刘松林:《哈萨克族民歌音乐风格特征》,载《音乐生活》,2007(10)。

(19)刘松林:《哈萨克族民歌音乐风格特征》,载《音乐生活》,2007(10)。

(20)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229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1)艾比·纳斯尔·法拉比(公元870-950年),是公元9世纪至公元10世纪葛逻禄汗国时期哈萨克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学者。

(22)杨振波:《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古典音乐艺术历史渊源初探》,载《伊犁师范学院报》,2006(1)。

(23)杨振波:《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古典音乐艺术历史渊源初探》,载《伊犁师范学院报》,2006(1)。

(24)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文化史》,134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5)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37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6)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55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7)简其华,王曾婉:《哈萨克民歌》,4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