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成果》

《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成果》

【摘要】:第一节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形式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之说。哈萨克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在民间,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安”和“奎依”两大体系。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民间盛会、嫁娶婚礼、节日喜庆等都要举行对唱。每年一度的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草原上的重大传统文化娱乐集会。

第一节 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形式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哈萨克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哈萨克音乐兼具欧亚民族风格,独具特色,大致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及民间乐曲四大类,其中传统音乐包括民歌和宗教音乐(伊斯兰音乐)两大部分。在民间,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安”和“奎依”两大体系。

“安”在哈萨克语中有“旋律”之意,广义上泛指歌曲,又根据歌词的规律和内容细分为“安”(狭义)、“月令”、“吉尔”三类。狭义的“安”专指旋律优美、节拍较规整并有固定歌词和曲名的歌曲。哈萨克族的民歌种类,按照习俗、唱词内容、演唱场合及社会功能等还可分为:(1)“玛汗拜特安”,意为爱情歌曲。此类型的民歌数量较多,旋律热情悠扬,委婉抒情。(2)“玛勒舍安”,意为牧歌。曲调活泼欢快,自由奔放。(3)“昂西安”,意为狩猎歌。“安”的演唱有独唱和冬不拉弹唱两种,善于演唱此类歌曲的歌手称为“安奇”,代表曲目有《美丽的姑娘》《页里麦》《燕子》等。“吉尔”有歌于诗相结合之意,例如“月伦吉尔”。也有将婚礼歌称为“吉尔安”的,人们还将能唱“吉尔”的歌手尊称谓“安其”。“月令”意为“诗歌”,这类民歌无固定歌词,常由歌手即兴编词演唱,其节奏复杂,曲调简单,近似口语,多为上下句或带扩充的乐段,善唱此类民歌的阿肯,人们惯称其为“月令奇”。(2)(www.chuimin.cn)

“月令”的演唱形式以“阿衣特斯”即对唱为主,兼有自弹自唱或独唱。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民间盛会、嫁娶婚礼、节日喜庆等都要举行对唱。每年一度的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草原上的重大传统文化娱乐集会。在集会上,基本的演唱形式便是对唱。属于“月令”的“达斯坦”是一种长篇叙事性民歌,以演唱民间叙事长诗为主,唱时多不用乐器伴奏,有时也用冬不拉自弹自唱。“铁尔麦”的曲调亦属“月令”,其唱词富有哲理性和智慧,艺术形式简练,唱时用冬不拉伴奏。“吉尔”即婚礼仪式组歌,哈萨克族的婚礼组歌以其古朴的草原音乐文化特色和抒情的曲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歌,以即兴性、讲唱性、简约性、歌舞性为特点,其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和合唱等,根据不同的内容有缠绵倾诉的慢板,又有热情奔放的快板,表现出浓郁草原婚俗文化的特点,是哈萨克族生活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由《劝嫁歌》《送嫁歌》《怨嫁歌》《哭嫁歌》《挑面纱歌》《加尔加尔》和《新媳妇歌》等系列歌曲构成的婚礼组歌,都有基本固定的曲调,歌词几乎都以七个音节为一句,即兴填词,内容与演唱环境结合紧密。(3)

“奎依”或“葵”即器乐曲,哈萨克族将器乐曲统称为“奎依”,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该乐器的名称,如“冬不拉奎依”、“斯布孜额奎依”、“库布孜奎依”等。由于哈萨克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一年四季的流动中,最便于制作和携带的乐器莫过于冬不拉、斯布孜额、库布孜额,而这些乐器最适合于演奏“奎依”。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与音量的大小,可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四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之为“皮克洛”;四弦15品的高音冬不拉,即“鲁里玛”;二弦13(或14与16)品的中音冬不拉,习惯称之为“冬不拉”;二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之为“巴兹”;二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之为“库拉勒巴兹”。民间“冬不拉奎依”的曲目十分丰富,多达200多首,著名代表曲目有《紫色的走马》《达因阔勒》《四个旅行者》等,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种用冬不拉弹奏的叙事曲,人们称之为“葵达斯坦”或“葵普叶玛”。此外,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还有“谢勒铁尔”(弹拨乐器)、“库布孜”(拉奏乐器)、“斯布孜额”(吹管乐器)、“斯布那依”(口弦)、“阿德尔那”(鹿笛)、“达布勒”(打击乐器)等。(4)据哈萨克斯坦2000年阿拉木图版教科书《哈萨克族乐曲史》介绍,称为哈萨克族人先祖的古塞人创造了各种乐器,斯布孜额(胡笳)是塞人最早使用的乐器。塞人还使用过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和库布孜一类的拉奏乐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星绕》(深渊)、《阿克鹘》(白天鹅)等乐曲就产生于塞人时期。(5)哈萨克民间乐曲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史实、爱情故事、生活习俗、动物故事以及民族英雄传说等。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婚礼中要唱一整套“劝嫁歌”、“揭面纱”等饶有风趣的“婚礼歌”,祝贺新生婴儿诞生时要唱“祝诞生歌”,亲友离别时要唱“别离歌”,节假日亲朋相聚要相互对唱,亲人去世时要唱“送葬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萨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歌声度过的。哈萨克族民间乐曲几乎全部为所谓“标题音乐”,每一支乐曲,都有与内容相应的曲名。标题(曲名)成为乐曲内容的“点题”或梗概,如《灰青马》《金铃羊》《伤心的小白灵》等。哈萨克民间乐曲中,最简易的乐曲称作“调试曲”,亦称序曲或曲头,随后才引出正曲,例如自古相传的哈萨克族名曲《云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