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歌风格特点形式,与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劳作方式等密切相关。总之,哈萨克族民歌音调散发着浓厚的牧歌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格和个性。......
2023-11-30
哈萨克族不仅是西域一支古老而文明的游牧民族,而且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哈萨克族融合了大量游牧民族文化成分,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蕴涵着浓厚游牧特色的民族文化。
音乐文化,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原因,哈萨克的传统音乐属欧洲音乐体系与东亚音乐体系的混合类型,在音阶、调式、旋法等方面显示出东西音乐文化的交融现象。
一、语言文字
哈萨克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语是在古代居住在哈萨克草原上的族源非常接近的康居、乌孙、钦察、克烈、阿尔根、乃曼及其他部落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哈萨克语从部落语言发展到现代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不断丰富,语法日趋完善。在形成哈萨克语的古代各部落语言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钦察语(古克普恰克语)。15世纪,在钦察语的基础上,融合其他部落语言,最终形成了独立的哈萨克族语言。哈萨克语的形态结构为黏着语类型。其特点是词内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一个附加成分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基本上由一个附加成分来表达;词根或词干跟附加成分的结合不紧密。如:saen优美、saen—di华丽的、saen—de化装、saen—de—n—w—蘩i梳妆打扮的人等。由此可看出,哈萨克语的形态主要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实现的,词尾的形态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词序相对比较自由。这些特点在哈萨克诗歌的格律中就有所体现。
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使用过多种文字,6—8世纪使用过古突厥文(即鄂尔浑—叶尼塞文字),8世纪之后使用过回鹘文(以后期粟特文为基础),10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广泛传播,阿拉伯文字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及民族广泛采用,哈萨克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作为本民族拼音文字的哈萨克文字。
在文学方面哈萨克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游牧文化使哈萨克族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由于深受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的影响,哈萨克族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包括神话、寓言、传说、叙事诗、故事和歌谣在内的洋溢着传统游牧文化气息的文学。
三、音乐文化
在音乐方面哈萨克族又是一个“歌的民族”。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形成了哈萨克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人们常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库南拜诗云:“歌声打开你生命之门,歌声又送你进入坟墓。”可见,在哈萨克人民的生活中,音乐与诗歌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哈萨克民族音乐的精髓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对自己命运的思索。它把一个世代游牧漂流不定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表达了出来,把对险恶莫测的大自然的抗争与不屈表现了出来。多少次的颠沛被音乐搀扶起来,多少次的受伤由音乐抚慰着。(19)(www.chuimin.cn)
民族音乐文化是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哈萨克人对世世代代生存、依赖和崇敬大自然刻骨铭心的感受,使一代代哈萨克人用生命奏出了心之旋律。“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中原地区和印度、巴比伦、埃及乃至希腊、罗马文明在西域这块多民族地区撞击、交融。汉代时,西域都护府所辖的广袤地区既有传统的草原文化,又出现了绿洲农耕文化和发达的商业。专以乐舞为生的一批民间艺人进入宫廷、府第、富宅,成为专业或半专业的乐师、舞娘,各地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搜集、整理、规范、发展,甚至王侯、贵族都以能歌善舞为荣,许多统治者本身就是音乐家。祆教、佛教、景教、萨满教、摩尼教先后传入西域,与当地的原始崇拜一起和乐舞艺术互动互长。(20)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共同体。公元8世纪(唐代中期),克普恰克部落之乌古斯当汗时期,诞生了著名的作曲家、弹唱家阔尔库特,他创作了很多的“奎依”(器乐曲)和“安”(带歌词的乐曲),被后人称为“娱乐之父”(21)。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古代哈萨克各部族就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特别是汉朝公主西嫁乌孙昆莫,更密切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音乐发展史上,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清《四库全书》之《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之四十音乐章:“汉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传之中国,李延年翻为二十八解。于是始有西音。”待细君、解忧公主嫁到乌孙时,更带有宫廷乐班,乌孙也带乐舞到长安访问。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长女弟史被送到长安学习汉乐5年。回来后,嫁给龟兹国王绛宾。《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与夫人汉外孙女弟史入汉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加强了汉乐、乌孙乐、龟兹乐的相互交流。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死后,其封地为其次子拔都管辖,建立了金帐汗国,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他将咸海东北的地方,即克普恰克草原分给其兄勿鲁朵,称白帐汗国,名义上从属于金帐汗国,建汗帐于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畔,即父术赤的牙帐旧址。金帐汗国、白帐汗国的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他们与相邻的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和国家联系密切,与中原、印度、埃及、中亚细亚和西欧各国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在白帐汗国内,克普恰克语言为通用语言,但阿拉伯语、波斯语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少文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可用多种语言作诗。(22)公元1312年至公元1345年,乌孜别克为金帐汗国的可汗,他下令专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而白帐汗国人继承和发展了阔尔库特的音乐艺术。公元1227年,乃蛮部落的音乐家凯尔布哈以成吉思汗之子术赤汗之死有关的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奎依”《阿克萨卡库兰术赤汗》。在金帐汗国和白帐汗国时期,阿拉伯人演唱“赫萨”的形式,波斯人演唱“达斯坦”的形式以及“跸”(舞蹈)已在哈萨克族诸部盛行。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诸部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是古代哈萨克族文化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哈萨克族的文化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金帐汗国和白帐汗国解体之后,被其分离出来的哈萨克民族所继承。(23)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的音乐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骑马舞、驯马舞、骑马勇士舞、赛马舞等。这些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矫健姿态,同时也表现出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他们还善于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例如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织花毯舞等,这些舞蹈表现的是一种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哈萨克人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他们的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作性强,粗犷剽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兴盛,虽然哈萨克族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固定的清真寺很少,宗教活动也不太频繁,但伊斯兰教对哈萨克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大影响,教规对人民有严格的约束力,人们把宗教道德视为最高典范。(24)
久而久之,遵守伊斯兰教规演变成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习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便成为哈萨克族人每年最盛大的宗教节日。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不仅民族众多、人种复杂、宗教迥异,而且各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同时,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生成、发展、迁徙的历史,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及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所有这一切,都与民族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块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民族的迁徙征战、人种的胤化、宗教的更替、语言的交流融合等频繁发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新疆各民族音乐在本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数千年精神和物质的积淀,因而又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山,哈萨克族历史悠久,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哈萨克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哈萨克音乐兼具欧亚民族风格,独具特色,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和宗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多姿多彩,按本民族传统习惯分为“安”和“奎依”两类。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蕴含着浓厚游牧特色的文化,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等,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艺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传承文明,独树一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哈萨克族诸部人民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汗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大,其他汗国境内的哈萨克族部落,纷纷归入哈萨克汗国。到15世纪7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人数增至20多万。(25)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至清代,哈萨克族“奎依”的创作空前繁荣,这也是乐曲分类的时期。这个时期民族乐器有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吹拉弹唱的系列乐器,音乐由短曲变为长曲,由独奏变为合奏、配器演奏,开始演奏二部、三部曲及联奏曲。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音乐家有那瓦依、阿山卡依格、哈孜托干、哈尔特奴海、阿克吉妮、巴依吉格特、博格达、阿布赉汗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奎依”。在这些“奎依”中,有一部分被称作“阔恩尔”的乐曲,它们或讲述曲折感人的故事,或抒发演奏者深沉真挚的感情,速度一般为偏慢的行板,演奏时,不炫耀技巧而讲究韵味。它们让你了解哈萨克族人的历史,洞察哈萨克族人的心灵,感受草原音乐文化所特有的纯朴、率真、厚重……每一首乐曲都会让你感受到哈萨克族传统器乐曲所具有的独特的美。这一连串流动的乐音沁入到每一个听众的心田,表现出哈萨克族人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民间乐曲中,最古老与系统化的乐曲形式被称为“空额尔”,这是类似于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木卡姆一样的民间歌舞乐曲套曲,是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瑰宝。哈萨克语中“空额尔”意即动听、优美的旋律。据记载民间原有62个空额尔,目前收集到的只有《加依空额尔》(即美好的抒情之歌)和《阿勒空额尔》(低音抒情歌)两首。(26)实际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还有10首空额尔,如《凯鄂斯阔恩尔》《撒勒阔恩尔》《铁勒阔恩尔》《玛依达阔恩尔》《阿克鹘阔恩尔》等许多名曲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空额尔”包括了许多歌曲、乐曲和舞曲,保留着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与深刻底蕴,堪称哈萨克族及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原始音乐之母”。无论在哈萨克民间音乐,还是在宗教音乐中,“奎依”较其他乐种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和发展,著名的“六十二阔恩尔”就是沉积于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一枝灿烂的奇葩。1680年头克汗当政以后,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专门组织一批哈萨克族民间阿肯、系谱家、弹唱家和知识丰富的老人,搜集、整理哈萨克族系谱、乐曲、谚语、格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和各种题材的史诗,同时,还全面记录了哈萨克族各部落的印记口号。此外,这一时期“沙勒—色尔”形式的专门以演唱活动为生的民间艺人班社蓬勃兴起,许多歌颂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赞美自然、动物(特别是饲养的牲畜)、花鸟,描写人物情感,歌颂纯真爱情,反映人民疾苦、劝诫世人的乐曲、唱词、舞蹈被这些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将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推向新的历史水平。
有关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歌风格特点形式,与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劳作方式等密切相关。总之,哈萨克族民歌音调散发着浓厚的牧歌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格和个性。......
2023-11-30
我国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不胜枚举的民间乐曲,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以音乐为职业的“阿肯”。哈萨克族的音乐已渗透在该族人民生活的各领域,乐曲与歌词之数量是难以胜数的。实际上在哈萨克族各地民间广为流传的还有10首阔恩尔。冬不拉乐曲是哈萨克族民间乐曲中最大的音乐珍品。一般认为,哈萨克族民族民间器乐曲从内容上可分为四大类。......
2023-11-30
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对哈萨克族民歌分类法研究中,新疆民族音乐理论家韩育民先生的研究方法值得注意。在民间,哈萨克族对民歌有着自己的称谓,一般习惯将民歌分为“安”和“吉尔”两大类。......
2023-11-30
第五节哈萨克民族音乐发展及其影响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共同体,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产生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和歌手,创造创作了各种乐器和乐曲,除库布孜、斯布孜额是传统乐器外,还创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乐器。在民间乐曲中,最古老与系统化的乐曲形式被称为“空额尔”,这是类似于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木卡姆一样的民间歌舞乐曲套曲,是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瑰宝。......
2023-11-30
第一节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形式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之说。哈萨克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特色,在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在民间,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安”和“奎依”两大体系。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民间盛会、嫁娶婚礼、节日喜庆等都要举行对唱。每年一度的盛大的“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草原上的重大传统文化娱乐集会。......
2023-11-30
第一节哈萨克族婚俗概述婚姻是得到习俗或法律承认的一男或数男与一女或数女相结合的关系,并包括他们在婚姻期间相互所具有的以及他们对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哈萨克族风俗中特别看重男女婚礼。哈萨克族婚姻实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氏族内通婚必须相隔七代以上。......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