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起高差经过全新世海侵进一步填平,构造的影响在成陆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发生作用。根据贝壳堤C14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资料及附近隋唐墓葬、遗址、文物分析,它形成在距今2500~1100年。在波浪、潮汐、海流等的共同作用下,在特大高潮线附近形成了这道贝壳堤。......
2024-10-30
第一节 哈萨克族历史形成及发展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的古老民族。我国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7年哈萨克族人口统计数据为1 434 969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操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一、哈萨克族族源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哈萨克族族源如中国史书《史记》《汉书》所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秦汉时期活动于西域中亚和我国北方地区的乌孙部落、康居部落、奄蔡(阿兰或阿兰聊)等三大部落联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又融入了塞种、月氏、匈奴、鲜卑、柔然、弦吉刺惕、札剌亦尔、可萨、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著名的游牧部族和部落成分,从而逐步融合形成了西域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成分复杂的民族。“乌孙”,中外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乌孙原来并不在伊犁河流域,而是居住在河西敦煌祁连地带。据《史记·正义》记载,“乌孙,战国时居瓜州(今甘肃安西)”,于公元前160年左右才开始向西迁徙至伊犁河流域。这时期,乌孙人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击败了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人,后又与此地塞种、康居和奄蔡等突厥语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乌孙部落联盟。《史记·西域传》载,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在乌孙未抵伊犁之前,塞种和大月氏已率先游牧于此地。乌孙在伊犁河一带建国,其中自然融入了不少塞种之民,故塞种也是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汉书》记载,两汉时,乌孙游牧于玛纳斯河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伊犁河、楚河、伊塞克湖的辽阔区域中,当时人口有63万,是西域人口最多的部族。“康居”原居住于甘肃河西走廊,也是在大月氏胁迫下迁往哈萨克草原的,主要游牧于巴尔喀什湖至咸海及锡尔河以北的广大草原,人口60万。康居作为哈萨克族的重要祖先之一,也多为中外学者认同。清代学者祁韵士在其《西陲总统事略》中认为:“哈萨克,盖即古康居国。”(1)此外,何秋涛指出,哈萨克“盖古康居国也”(2)。日本史学家白乌库吉也认为,“汉代康居住地风俗与今日哈萨克毫无殊异也”(3)。“奄蔡”游牧于咸海以西至里海之间人草原,《汉书·西域传》载,奄蔡“与康居同俗”,“控弦者十余万”。(4)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秦汉时期,乌孙、康居、奄蔡三大部落人口众多,人口总量达180万。至魏晋南北朝时,乌孙、康居、奄蔡三部仍活动于西域中亚和我国北方地区,其基本牧地仍在伊犁河、楚河、纳林河及天山中部地带,为西域大国。其后,又有其他一些部族融入其中,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亚洲北部拥有千万人口的强大民族共同体。(www.chuimin.cn)
二、哈萨克族历史形成及其发展
“哈萨克”是哈萨克语“Kazak”的汉语译音。关于这一族称的来源和含义,国内外有种种不同说法。有的研究者认为“哈萨克”是“哈斯甫人”和“塞克人”组合而成的民族,也有人认为“卡斯”即乌孙的读音。巴尔托里德认为,“哈萨克族就是15世纪从其民族主体分出来的一部分乌孜别克人,他们没有参加对帖木儿王国的征服活动。”(5)特勒霍加·古乌扎可夫认为,“哈萨克”一名“在高加索的突厥部落中则早在6世纪起就作为普遍名词和族名出现了”。(6)但是,我国学者认为“哈萨克”这一族称古已有之,中国版《哈萨克族简史合编》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7)何秋涛、张西曼认为,哈萨克即“乌孙”的译音。清末学者丁廉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之异名,史籍除了这两个名称之外,还有“阿萨”、“葛萨”等名,这些名称均为同音异译。正如《新唐书·波斯传》即云,“东与吐火罗、康居接,北邻突厥可萨部”。在《旧唐书》《经行记》等书中也屡见不鲜。我国哈萨克族学者尼合迈德·蒙加尼也认为,汉代奄蔡即哈萨克一名的同音异译。(8)有不少学者还认为,“可萨”即《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奄蔡”的同音异译。若此不误,则“哈萨克”这一名称早在汉代已存在。(9)洪钧《元史译文证补》也云,“突厥盛时……极西部曰可萨,亦曰曷萨,西国古籍,载此部名,即曷萨转音……”如上所述,唐代所称“可萨”、“曷萨”、“阿萨”等,实为哈萨克的不同转音、异译,其族名的实质是一致的。而“哈萨克”族名的含义,中外学者中更多的认为是“避难者”、“脱离者”、“流浪者”等。如16世纪的米尔杂·马黑麻·海达尔在其所著《中亚蒙兀史》一书中认为,15世纪中叶,哈萨克人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的领导下,脱离乌孜别克汗国迁至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过着迁徙流浪的生活,“所以就被称为哈萨克人,此后,人们就这样称呼他们”。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全部含义应理解为“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自由的人们”更为确切,能够更客观反映出哈萨克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事实。(10)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克烈、乃曼、咄陆(杜拉特)、弦吉刺惕、札剌亦尔、可萨、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至于克烈、乃曼、咄陆等可能都是由上述部族分化而来的,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族的形成与白帐汗国的建立有密切关系。13世纪在金帐汗国建立后不久,由于游牧民族的诸子分封制,造成了实际的割据局面。14世纪上半叶,白帐汗国曾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15世纪20年代,白帐汗国发生了分裂,今哈萨克斯坦的西部,被称为诺盖汗国,东部称为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11)15世纪中叶,一部分部落在克拉伊和加尼别克苏丹等率领下,脱离乌兹别克汗国,迁徙至楚河流域,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政治实体,这部分人自称为哈萨克,这就是哈萨克人的来源。这个以哈萨克命名的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吸引了乌兹别克汗国境内大量游牧部落,自称哈萨克的游牧部落越来越多。
总之,哈萨克族的形成,与自古以来哈萨克地区活动的一系列古代民族以及13世纪以来活动于这里的蒙古族都有密切的关系,哈萨克族是融合了大量游牧民族的成分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而年轻的少数民族。
有关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文章
隆起高差经过全新世海侵进一步填平,构造的影响在成陆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发生作用。根据贝壳堤C14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资料及附近隋唐墓葬、遗址、文物分析,它形成在距今2500~1100年。在波浪、潮汐、海流等的共同作用下,在特大高潮线附近形成了这道贝壳堤。......
2024-10-30
其根据,主要是认为客家山歌的成型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同步,因而花大力气论证客家民系形成于明末清初,以此为客家山歌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奠定理论基础。把粤东梅州看作客家民系形成以来就一直是客家中心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创造赣南客家山歌的主体是土著的赣州人民,洗衣妇就是其杰出代表。......
2023-08-23
而到了有洪涝灾害时,其水域则情况更加恶劣,常有大风大浪,过往船只往往有沉没的危险。这条至和塘就是新娄江的雏形。新娄江那么,这个昆山塘和太仓塘又是怎么连接在一起的呢?于是,从海上运粮成了元朝漕运的主要方式,史上简称“海漕”。海漕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新娄江的兴旺。[10]很明显,当时这条新形成的航道之所以被称为娄江,是因为和刘家港有关,“刘”“娄”在苏州地区的读音是相通的。......
2023-11-18
第五节哈萨克民族音乐发展及其影响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共同体,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产生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和歌手,创造创作了各种乐器和乐曲,除库布孜、斯布孜额是传统乐器外,还创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乐器。在民间乐曲中,最古老与系统化的乐曲形式被称为“空额尔”,这是类似于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木卡姆一样的民间歌舞乐曲套曲,是哈萨克族民族音乐的瑰宝。......
2023-11-30
第一节哈萨克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一、哈萨克族的形成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由许多部落和部族融合而成。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哈萨克族人口为1462588人。......
2023-12-05
初到甘肃时放牧于疏勒河、托赖、鱼儿红、敦煌等地,与早期到达这里的哈萨克族诸部汇合,后有一部分移至酒泉、张掖等其他地区。这既是哈萨克族由新疆东迁甘肃最多的一批,也标志着新疆哈萨克族大规模东迁甘肃的基本结束。......
2023-11-30
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对哈萨克族民歌分类法研究中,新疆民族音乐理论家韩育民先生的研究方法值得注意。在民间,哈萨克族对民歌有着自己的称谓,一般习惯将民歌分为“安”和“吉尔”两大类。......
2023-11-30
我国儿歌历史十分悠久,远在三千年前就出现传唱于儿童之口的“童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搜集、研究民歌童谣为目的的“歌谣学运动”,收集了大量民间儿歌。“五四”以后,发表儿歌较多的有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歌专集有《中国儿歌选》(资料本)、《古代儿歌资料》、《儿歌》等。张继楼的儿歌创作善于借鉴传统形式,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