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各职能部门的努力,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2023-11-30
非能源工业是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行业。主要包括机械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烟草工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及其他工业行业。
近十几年来,延安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能源工业(油、气、煤)主导整个经济社会走向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2008年到2009年,延安市经济增长总量的75%以上,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都靠石油工业开发。在一些县区,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更为突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已成为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非能源工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一、非能源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十一五”非能源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安市非能源工业取得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对提高全市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稳定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非能源工业企业909家,实现总产值 539.8亿元,其中制造业达到472.5亿元,占总产值的87.5%。
1.非能源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非能源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4%的增速上行发展,其中500万元规模以上非能源工业企业发展增势强劲,到2009年已达到122家。
(2)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全市非能源工业企业发展领域已由石油机械配套加工业逐步扩大到制药、建筑建材、医疗保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众多领域。
(3)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甘泉豆腐干、延川红枣、洛川苹果等已成为一张张“名片”,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得地理标志认证。
(4)发展方式明显优化。由最初的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单一、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向深加工方向提升,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
2.非能源工业各行业发展现状
(1)机械装备制造业。到2009年底,全市有10户石油机械配套企业,职工3656人,企业总资产9624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2334万元。产品主要有各种型号的抽油机、抽油泵、减速器、收油套管、原油运输车、重型运砂车等油田专用产品及其配件,形成年产各类抽油机16900台、抽油泵8000台、减速器11000台、石油油管(套管)30万吨、抽油杆1000万米的生产能力。延长石油集团安塞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和甘泉石油专用管加工以及陕汽延安专用车厂等项目落户延安,成为延安机械加工工业的龙头和骨干。
(2)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①卷烟。延安卷烟厂目前占地面积648亩,在岗职工1097人,总资产182553万元,年生产卷烟33万大箱,实现利税超过11亿元。②红枣加工业。延川红枣加工业初具规模,现有重点加工企业6个,在岗人员450个,年产值达到9220万元,实现税金497.2万元。 ③酿酒加工业。延安市现有酿酒加工企业8家,其中骨干企业主要有甘泉美水酒厂、黄陵轩辕酒厂、志丹糜子黄酒等。职工1200人,年生产白酒5万吨,黄酒3.6万吨,年创税利1.2亿元。④肉类加工。主要是吴起羊肉系列加工。代表企业延安圆方集团公司下属11个分公司,现有职工600余名,固定资产8000万元,年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实现税利560万元。⑤其他食品类加工。主要有荞麦香醋加工、豆制品加工、苹果深加工和马铃薯加工等。
(3)制药工业。延安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产、购、销、出口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目前,该公司占地90多亩,总资产7600万元,员工500人,有10个剂型、60个品种。主导产品“心神宁片”、“鸦胆子油口服乳液”、“减味紫雪口服液”等,年产值2亿元。2008年,通过加拿大联邦卫生部的GMP认证,取得了欧盟等35个国家的出口资格。目前已拿到了加拿大联邦卫生部7个天然健康产品的生产及代加工批件。
此外,轻纺工业、家具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工业、工艺美术品工业、金属制品工业、塑料制品工业、软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立足延安特色,就地取材,为延安经济可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截至2009年底,延安市经省政府审批确定的工业园区有14个,其中省级2个,县级12个,占全省的14.89%。2个省级园区是:姚店工业园区、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园区。12个县级园区是:甘泉县麻子街工业园区、志丹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安塞县工业园区、富县工业园区、延长县工业园区、延川县马家河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区、延安(宝塔)中小企业产业园区、黄陵县店头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园、宜川县秋林工业园区、子长县能源化工工业区、吴旗县金马工业园区、黄龙县生态工业园区。陕西省支持延安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资金1000万元,延安市扶持重点县域工业园区5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5.53亿元,入园企业152个,完成项目投资16.48亿元。
(二)非能源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
全市非能源工业企业仍处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分散经营的资本积累阶段,经济总量偏低。非能源工业的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小,有些县只占到2%。
2.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全市非能源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技术、信息缺乏等问题。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3.融资难、用地难问题严峻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资信状况欠佳,加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控制较严,大多数中小企业受资金严重困扰。同时,国家对土地管理越来越严,土地审批办证时间长,工业用地价格逐年攀升,也给企业发展造成很大困难。
4.产业聚集度较低
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园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时难于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园区发展,产业聚集效应不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效益较低。
二、“十二五”非能源工业发展环境、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1)在各国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复苏迹象,我国经济率先回升,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
(2)国家全面实施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为延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带来重大机遇。
(3)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展新型产业、加快城镇化、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扩大消费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4)延安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试点,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发展的积极政策。
2.不利因素
(1)经济结构单一,“油主沉浮”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石油后续资源不足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地方财政增收乏力与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2)市场化程度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短期难以改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3)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非公有制经济弱小,消费需求不足。
(4)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能源化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并举,强力推进非能源工业发展进程,优化非能源工业经济结构,增强非能源工业的综合能力。着力提升改造具有较好基础的石油机械、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具有延安特色的农、畜、果、菜等加工业,积极培育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强市的主要途径,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非能源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非能源工业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年增速为12%;非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4亿元,年增速为20%;非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30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16%,规模以上非能源工业实现利税69亿元,非能源工业创造的财政总收入为59亿元。(见表1)
表1 “十二五”期间非能源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注1:非能源工业比重=非能源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注2:2010年数据依据2007年、2008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推算得出。
三、非能源工业发展重点
(一)装备制造业
围绕省、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石油化工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立足延安,辐射周边,面向陕北地区,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机械加工制造业。引导企业积极组建机械制造集团,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产业优势。充分利用集团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开拓各种抽油机、抽油泵、减速器、石油套管、原油运输车、重型运砂车等石油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与其相关的化学纤维、塑料、制药等工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档钻机、泥浆泵、新型钻杆、钻铤、天然气压缩机及压裂车等产品,向产品系列化、加工精深化、生产规模化、能量低耗化的方向发展。
姚店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延安·天津德华石油套管产业项目和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石油机械装备项目。安塞工业园区重点建设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逐步发展煤炭机械加工业。
“十二五”末,石油化工机械加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达到:抽油机24000台、抽油泵14000台、减速器20000台、石油油管(套管)30万吨、抽油杆1200万米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35亿元,上缴利税达到10亿元。
2015年以后,石油化工机械工业重点发展技术性强、高效低耗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开发石油化工工业配套机械产品,充分利用该行业的技术存量优势和延安的区位优势,逐步建成以延安为中心的石油化工机械工业区,为陕北能源基地提供配套的机械产品与修配服务。
(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立足区域资源,面向市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农、林、牧、副产品加工;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加有效供给为目的,发挥现有企业存量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开发一批深、精、细加工项目。到“十二五”末,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2亿元,上缴利税累计达到3.5亿元。
食品工业立足延安的薯类、苹果、红枣、沙棘、杂豆、杏仁等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四个食品加工基地,开发一批深、精、细加工项目,带动纸箱包装、果袋、果网等配套企业的发展,促进全市工业上规模、上水平。
北部以子长、志丹、宝塔区为中心,利用马铃薯、荞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淀粉、酿酒、醋品、豆粉饼、豆类蛋白、柠檬酸、粉丝、方便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形成子长薯类加工基地和志丹豆类加工基地,辐射北部八县区。重点建设志丹大豆深加工项目,2012年加工能力达到32000吨,可实现总产值1.8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www.chuimin.cn)
南部以黄陵、洛川、富县、甘泉为中心,利用粮食、油料、苹果资源优势,开发豆腐干、精制粉、专用面粉、糕点、糖果、精炼油、专用油脂等产品,形成精制粮油加工基地;以苹果加工为主,开发苹果、红枣、杏仁、山楂等果品系列和饮品系列,形成果品加工基地。重点建设洛川苹果产业群,到“十二五”末,逐步形成年产果箱8000万平方米、果袋40亿只、果网60万包、果树专用肥15万吨的加工生产能力。新建甘泉豆腐干加工厂,豆制品系列产销能力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
肉类加工依托洛川百万生猪生产项目,以养畜建沼为基础,加强与华都集团、本香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加快饲料加工和屠宰肉联加工企业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利用天然草场、人工牧草和各类农作物秸秆,发展肉牛、种牛养殖,支持延长集团新建肉牛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投资1850万元。
酿酒工业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开发陕北稠酒、糜子黄酒、白酒等品种。“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宜川年产600吨陕北稠酒生产线,总投资1000余万元,预计销售收入2000万元,实现利税350万元。扩建改造志丹糜子黄酒生产项目和甘泉刺榆糜子黄酒生产项目,加大生产规模并改进生产流程,树立知名品牌,占领省内市场。白酒项目重点发展陕北最大的酿酒企业——延安美水酒有限公司。
(三)建材行业
重点抓好现有水泥企业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达产达效工作,不再扩大水泥生产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围绕能源基地建设,进行水泥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力争在特种水泥、油井水泥上有所突破。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建筑陶瓷、墙地砖、塑料地板、纤维壁纸、涂料、节能型墙体材料等产品。利用上游化工原料,进一步发展PVC型材及彩色塑料门窗、软质弹性塑料地板、高档卫浴等新产品。加快紫砂陶土、膨润土、白土的开发利用,开发一批适合市场需要,档次较高的陶瓷、涂料、节能材料等新产品。综合利用粉煤灰、炉渣和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机砖、水泥等产品,重点建设安塞工业园区陕西声威集团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推动建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升级。
(四)纺织行业
主动适应消费需求与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利用地方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以姚店工业园区深圳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开发羊绒加工、毛纺、化纤、丝织、呢绒等产品,以高质量多品种的纺织品打开市场,辐射周边地区。
扩建改造吴起地毯生产项目,利用当地的优质绵羊毛、羊皮资源,实现年加工各类地毯10万平方英尺、生产服装5万件套、床上用品2万套。
扩建改造志丹羊绒加工项目,将其产品打入国际高端市场。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原绒500万吨,生产羊毛衫20万件,羊绒面料25万米,实现年收入2.04亿元,上缴利税5100万元,可安排就业岗位450个,为农民直接创收3000万元。
(五)医药行业
支持延安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名优产品上下工夫,力争研制开发新产品10-15个。中药材生产种植以黄花、甘草、柴胡、板蓝根、地黄、川乌、红花、黄芩等品种为主导产品,抓好洛川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药用林30万亩,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计划投资16756万元,建设酸枣综合加工厂,利用酸枣仁的有效化学成分,开发新药,把产品推向全国,打出国外;利用本地丰富的野生资源,开发杏仁等系列保健药品和营养食品,形成1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加快陕西益佳尔生物药业项目建设,投资1.2亿元,生产兽药粉剂、针剂和生物药剂,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
(六)烟草工业
支持延安卷烟厂依托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研制生产装潢美观、用料考究、醇香适中、质量上乘的各类卷烟,稳定省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加快在姚店镇工业园区的易地技改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年生产能力50万大箱以上,实现税利3.5亿元,并带动印刷、纸箱、造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拥有联合厂房、先进技术装备及物流系统的现代化企业。
(七)旅游工业品
依托陕北民俗文化以及革命圣地延安、黄陵黄帝陵庙和宜川壶口黄河瀑布等旅游区,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的轻工制造产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合作开发、共同受益、重在利用、搞好服务”的思路,大力开发旅游纪念产品特色工艺品和酒店用品,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宝塔区重点发展革命圣地纪念品、文物复制品、地毯、壁挂、风味食品、旅游鞋帽、紫砂工艺陶瓷等;黄陵重点发展黄帝陵纪念品、吉祥物工艺品、抽纱刺绣、草编、木雕等;宜川重点发展石雕工艺品、草编、风味食品等;安塞、吴起、志丹、洛川、子长等县重点发展农民画、剪纸、民族乐器、抽纱刺绣、风味食品等。“十二五”末,旅游工业品产值达到2亿元,利税累计达到4000万元。
(八)新兴产业
重点支持黄陵县上翟庄科技产业园区“高折射率玻璃微珠规模化生产”项目和姚店工业园区的石材产业发展,把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生物、水电、风电等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延安特点,开发和引进环保节能设备、废物再生利用等产业项目,力争在“十二五”使延安市新兴产业有一个新突破。
四、“十二五”非能源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变财政政策支持方式
1.认真做好规划,加强项目筛选,使更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项目进入国债计划和省级重点项目计划,力争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
2.加大市本级非能源工业的财政投入,用于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发展、技术改造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机械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工业等优势产业及生物能源、环保工业等新兴产业。
3.各县区财政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建立非能源工业发展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用于非能源工业的重大项目建设。
4.改变财政政策的支农方式。除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支农资金外,其他资金可由原来直接面对农民改为直接面对涉农企业,通过对非能源性涉农企业的支持,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幅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加快金融创新,理顺银企关系,强化金融服务
由政府牵头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引导各类银行实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展金融渠道,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中小企业发放部分信用贷款;选择资信良好、产品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对符合条件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办理保付代理、包买票据等业务,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
2.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1)不断加强非能源性企业财务管理和守信经营的制度建设,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加强政府监管职能。
(2)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新型的银、企、保关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国有中小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集中担保制度。采取引进投资,公司化运作,风险共担等方式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引导数户有信用、有产品、有技术的中小企业互相担保,努力推行多层次、多渠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3)积极构建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大力发展以信托为重点的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引进风险投资资金的力度,鼓励风险投资,充分调动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大公司等各种社会力量,提高非能源性工业企业的融资能力。
(4)鼓励和培育民间融资机构,增加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途径,鼓励并积极扶持民间团体从事适当的放贷活动。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5)积极培养上市资源,争取5年内有2—3家企业上市。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
(三)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根据对2006—2009年的非能源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生产总额的测算,非能源工业增长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增长促成的。要继续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开办企业的手续,制定民营企业创业的鼓励措施。要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发展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其相关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快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守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
(四)积极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人才投入机制,保障对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优先投入。主动适应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批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复合型、开放型人才,加强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工的培养。“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生物能源制造行业要在中青年技术人才中培养20—30名持有国家级专利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延安市二次人才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和信息库,在离退休科技人才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桥梁。加强人才市场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人才在不同企业、行业、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形成以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辐射为主要内容的分系统多层次的政策体系。
(五)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开发机制
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物能源生产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专利技术。重点推进宝塔区技术研发中心和延川、延长、洛川三县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开发体系。
2.充分发挥延安资源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提高名牌产品对经济的带动力
鼓励企业申请ISO系列质量认证。在“十二五”期间,形成10—15个具有自主品牌的名牌企业或名牌商标。优质产品采取“贴牌”入市的营销方式。规范品牌管理,拓宽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网络,采取多形式的促销手段,组织大型产品市场推广活动。
3.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要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积极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型生物能源、制药、机械加工和建筑建材加工业有重点地进行改造,引导和促进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六)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水平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的原则,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
2.完善产业政策,增强政策透明度,引导非能源工业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引导企业选准市场和项目。
3.完善税收、信贷和保险等支持政策,建立与发展非能源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和信用体系。
4.实施产业用地评估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产业转移、产业置换、土地回购等方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土地单位产出率。
5.加快推进行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在参与政策制定、信息交流、价格协调、技术环保标准认证、行业自律、反补贴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长期信用良好,经营稳定的企业,在简化贷款、保险、担保、检验检疫程序等方面提供便利。
(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抓好重大项目管理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工业园区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二是在加快园区路网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和通讯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在土地征用、环境评估、建设规划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服务和支持。三是推动功能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化。
抓好重大项目的管理。拓宽信息源,建立项目信息库。强化项目评价、审批制度以及重要项目建设责任制。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加强对骨干企业的生产调度。对纳入市重点支持的大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
(八)完善招商引资措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坚持大、中、小项目齐抓,各种所有制成分齐抓,吸引国内外、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非能源工业建设和发展中来。采取集中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和链式招商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加强对世界500强等跨国大企业、大财团的招商力度,争取在延安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通过引进国内大财团、大公司的资金、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等方式合资、合作、嫁接改进企业。以各地延安籍成功人士为重点,聘请国内外实力强,网络健全信誉好的投资公司、咨询公司或知名中介作为招商代理,按市场运作实行有偿服务。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和“一门式”收费,使企业放心发展。缩减政府审批,对国家非限制或非禁止的企业投资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强化企业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坚持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据延安市工信委提供素材整理
有关陕西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的文章
西安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研究西安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汽车、电子信息、输变电设备、航空航天、专用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西安工业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2010年,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62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了42.3%,超额完成“十一五”工业能耗下降27%的目标。......
2023-11-30
今后5年,将是榆林市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张、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时期。(三)榆林市工业已具备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榆林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油气、电力、化工、载能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2023-11-30
加快推进陕西省航空产业发展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科技上,航空产品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能够拉动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其技术扩散率高达60%。随着中国商飞公司的成立和中航工业集团的资源整合重组,我国航空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迅速。......
2023-11-30
陕西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二五”发展研究一、LED产业概述(一)概述LED采用电场发光,改变了白炽灯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发光原理,其发光效率可达80%—90%,所释放热量却大大低于其他照明系统。......
2023-11-30
对“十二五”陕西省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蒋跃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2023-11-30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一是工业经济连续五年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一批投资超5000万元的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十二五”工业加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3-11-30
咸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研究“十二五”时期是提升咸阳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推动咸阳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的宏伟目标,经广泛深入调研,形成了咸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课题报告。咸阳市拥有的资源、区位、产业和人才优势,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发挥,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