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的发展是和电的广泛使用分不开的。在电力网领域中,电器的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相似。另外,高压电器从户外式、户内式单独结构发展到SF6全封闭组合式结构,组合化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在一次设备方面,如采用自能式断路器、设计新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等;二是在二次检测、控制设备和元件方面提高技术含量。这些都是高压电器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习题11.电器的定义是什么?......
2023-06-30
陕西省食品原料资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食品原料生产被称为食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食品加工的基础。只有优质的食品原料,才能加工出质量高的产品。陕西有丰富、特色明显的食品原料资源。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31万吨,油料产量37万吨;水果总产量达1150万吨,其中苹果产量805万吨,苹果、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核桃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红枣、柿子、梨居全国第五位;蔬菜产量1257万吨;生猪、肉牛、奶牛、禽存栏分别为1196万头、87万头、63万头和6200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131.8万吨、55万吨和223万吨,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奶山羊存栏量及羊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特色资源陕北小杂粮、陕南茶叶、魔芋产量分别为42万吨、2万吨和31万吨。陕北的小杂粮、马铃薯,陕南的魔芋、茶、蚕、药、干杂果等区域性特色产品极具开发价值,为食品加工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料资源。如何对这些食品原料资源进行深加工和合理的综合利用,带动陕西经济的发展,是“十二五”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本文依据食品原料的生产方式分类,结合陕西食品加工业优势,重点从粮油、果蔬、畜牧、特色资源等方面对陕西食品原料资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以为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依据。
一、粮油资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小麦
1.小麦发展现状
陕西省是全国小麦重要产区。近年来,在惠农政策支持和消费需求引导下,小麦产业基础得到加强,生产能力稳定,产量增加,生产、加工和流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产业基础稳定
全省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形成了稳定的小麦生产能力(见表1-1)。
表1-1 2009年全省小麦生产布局表 单位:万亩、万吨、公斤/亩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陕西统计年鉴》,按总产量排名。
(2)产量供需矛盾突出
与面粉加工需求相比,全省小麦产量供需矛盾突出,缺口达205.66万吨,占需求总量的34.93%。尤其是加工专用小麦需求强烈,每年要高价从河南、山东乃至国外大量调进优质小麦,仅老牛面粉一家就进口美国硬红冬小麦达2万吨。
(3)支撑服务体系滞后影响小麦生产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滞后,加之农户生产投入有限,农业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增长与农资涨幅倒挂,弱化了国家惠农政策效应。
(4)小麦品质制约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陕西省优质专用小麦不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商品量少,导致收购环节与普通小麦混收,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在数量和质量上均难以满足企业优质专用面粉加工需求。
2.小麦发展趋势
(1)政策推动小麦生产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由于耕地刚性减少,各地实施“压麦扩玉”、“压麦扩油”、“压麦扩菜”等结构调整措施,小麦种植面积不会大幅增加。但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和高产创建技术的普遍推广,将推动小麦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加工供应水平提升。
(2)加工需求引导良种小麦规模扩张
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新的产能形成,小麦原料,尤其是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这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工需求和价格引导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扩张,企业参与专用小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将进一步增强。
(二)玉米
1.玉米发展现状
(1)玉米产量不断提升,分布遍及全省各地
玉米是陕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用途广泛,增产潜力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省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关中的渭南、西安、咸阳、宝鸡以及陕北的榆林等地区。2009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1746万亩,总产量526.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6.5%(见表1-2)。
表1-2 2009年全省玉米生产布局表 单位:万亩、公斤/亩、万吨
(续表)
注:表内数据来源于《2010年陕西统计年鉴》,按总产量排名。
我省绝大部分玉米通过流通渠道进入玉米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链,玉米加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除铜川、延安和安康外均有玉米加工企业。
(2)玉米供需矛盾突出,原料不能满足精深加工需要
由于饲料、玉米淀粉等加工产能持续扩张,玉米带棒青贮增加等原因,玉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全省适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制约了玉米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3)玉米资源综合利用较差
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对加工产生的副产品、玉米秸秆、苞叶及玉米芯等利用不足。
2.玉米发展趋势
(1)加工需求带动玉米种植面积扩张
从2006年起,全省玉米面积由1562万亩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1746万亩,这既是政策调控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稳定的加工原料需求拉动的结果。今后,企业对玉米生产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2)用途拓展引领专用玉米基地建设
企业带动专用玉米基地建设,以确保原料需求成为必然趋势。优质玉米、陕北风沙川坝地区优质春玉米总产量稳定增长;渭北地膜玉米种植面积扩张,建成高产玉米产业带,形成玉米粮仓。今后,在效益引导下,专用玉米产业将快速发展。
(3)产品开发助推资源综合利用
开发新产品成为企业延伸玉米产业链的金钥匙。宝鸡博盛的甜玉米罐装食品,汉中春雨的方便面等系列玉米食品,宝鸡阜丰的新型氨基酸、聚氨基酸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通过玉米精深加工,将有效地提升产业水平。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形成 “玉米—产品—饲料(肥料)—粮食”循环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西安国维公司将生产玉米淀粉后的废料用于加工饲料,基本没有废弃物。宝鸡阜丰公司将玉米梯级提取发酵后的残余物制成生物发酵肥反哺农业。这将有效推进玉米产业链的延伸。
(三)油料作物
1.油料作物发展现状
(1)油料作物种植地区比较集中
陕西省是全国优质油菜适生区,除榆林外其他各市均有种植,汉中、安康是油菜种植聚集区。2009年,全省油菜面积280万亩,总产量36.6万吨,其中汉中、安康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4.66%,64.83%(见表1-3)。
表1-3 2009年全省油菜籽生产布局表 单位:万亩、公斤/亩、万吨
注:表内数据来源于《2010年陕西统计年鉴》,按总产量排名。
(2)油菜产量低,收益有限
油菜耕作机械程度落后,骨干品种不突出,产量、质量“双低”现象普遍。油菜籽价格随油脂市场波动大,种植效益不稳。中等产量的油菜亩纯收入仅350元左右。
2.油料作物发展趋势
(1)陕南将成为优质油菜籽种植基地
陕南地区可一年两熟,稻油轮作模式日趋成熟。位于勉县的建兴和春光是两家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油脂企业,对当地油菜种植带动能力强。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企业的产业拉动,油菜在汉中乃至陕南的产业优势将更加突出,逐步形成可承载大型加工企业发展的优质油菜籽生产基地。
(2)企业将推进优质油菜种植
企业将通过建立基地,发展“双低”油菜,引导农民规模种植,实现双赢。渭南八鱼油脂公司计划承包5000亩耕地,重点推广双低油菜品种,通过示范效益,引导优质油菜规模化发展。
二、果蔬资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果品
1.果品发展现状
(1)产量、质量与效益不断增加
近几年,陕西省果业高水平稳定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全省在全国乃至全球一张亮丽的名片。全省形成了渭北苹果、秦岭北麓猕猴桃、秦岭南坡浅山柑橘、城郊时令水果等产业聚集区。
(2)作务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采摘技术不规范、一次性清园采摘及为赶市场、抢果源而提前采收,使果品病变几率增加,贮藏质量下降,附加值降低,影响市场信誉。同时长期以来依靠化学品投入提高产量的发展模式成为可持续果业发展的隐忧。
2.果品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全省水果在果畜结合、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质增效,全国苹果主产区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生产总量将适度增加。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生产的标准化和有机化、品质的优质化和品牌化是陕西省果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石。
(1)果园优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渭北果区果畜结合模式的不断成熟和推广,四项关键技术的深入普及,果农质量安全意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提高,果品贮藏和加工流通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的生产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后劲将进一步增强。
(2)有机果品作为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将持续实现规模扩张
有机果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果畜结合、养殖业规模扩张将为有机果业提供丰富的肥源,提升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延安市计划“十二五”期间使有机果业认证面积达到30%;白水县提出建立中国有机苹果之乡,使全县有机苹果认证面积达到50%。
(3)果汁加工专用果规模化栽培势在必行
加工果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国际果汁市场检测手段提高,残次果将因农残超标退出浓缩果汁原料市场,原料危机将进一步加剧。因此,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建设绿色苹果专用基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原料问题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蔬菜
1.蔬菜资源发展现状
(1)蔬菜产量增加,成效显著
陕西省市级以上蔬菜加工重点龙头企业57家,固定资产6.45亿元,销售收入9.33亿元,出口创汇786万美元;目前,全省有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42家,交易总额238.23亿元。
(2)供需矛盾突出
就省内需求来看,全省常年蔬菜供应缺口达600万吨,呈现出冬春季蔬菜紧缺严重,特色蔬菜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的特点。
(3)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慢
设施蔬菜栽培新品种少,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缓慢,管理水平差异大,单产水平不及荷兰、美国的2/3。
(4)蔬菜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陕西省拥有蔬菜品牌达80多个,但生产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内高端市场流通量少,出口量与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差距较大。
(5)市场物流体系不完善
产地及消费地物流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对称。除西安、咸阳外,大多数地区缺少大型现代化交易市场,市县现有的交易市场容量小、交易量少、方式原始,能力有限,制约了鲜菜的快速流通。
2.蔬菜资源发展趋势
以设施蔬菜建设为重点,扩大规模,满足消费需求。预计“十二五”末,全省蔬菜面积达到700万亩,总产达到16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80万亩。大力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动模式,开展专业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化加工销售,提高蔬菜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蔬菜产业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陕西省光热资源丰富,关中以大棚瓜菜为主,发展日光温室蔬菜。陕南以推广大棚山菜、食用菌栽培为主,陕北重点推广日光温室蔬菜,发挥其温差大、日照的优势,形成南北两翼特色蔬菜产业带,弥补市场特色蔬菜需求空缺。
(2)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力度加大
各地采取“公司+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发挥企业的市场带动作用,未兴产业先做市场,在市场引导下发展设施蔬菜。金麒麟、好运来、奥达、绿屋等企业在杨凌发展设施蔬菜大棚500多座,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全区设施蔬菜迅猛发展。临潼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建设蔬菜生产设施,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
(3)企业引领有机蔬菜生产初具规模
陕西太白绿农蔬菜公司依托太白山地区无工业污染的优越环境,着力培育太白山有机蔬菜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2009年,公司500亩有机蔬菜基地、10万亩野生有机蔬菜采集基地通过欧盟和美国有机蔬菜认证。企业以有机认证为契机,与麦当劳、肯德基等建立合作关系,产品出口量达4000吨。有机蔬菜将成为企业开拓高端市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畜牧资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www.chuimin.cn)
(一)生猪
1.发展现状
(1)产量、产值稳步增长
近几年,全省认真组织实施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规划,积极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万头示范村畜牧规模养殖项目,推动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加工生产,加快了陕西现代畜牧业进程。全省市级以上生猪屠宰加工重点龙头企业74家,固定资产6.84亿元,销售收入14.24亿元。
(2)生猪养殖效益波动较大
2011年一季度以来,受生猪节后集中出栏、储备肉腾库上市等因素影响,猪肉市场短期供应增加,生猪价格下跌。加之饲料价格上涨、生猪疾病流行等因素,导致生产效益下滑,部分养猪户出现经营亏损。2011年上半年,饲料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0%,一头百公斤猪成本投入975元,同比增加125元,亏损100元。
(3)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少
2011年上半年,全省生猪规模养殖存栏数仅占全省总数的11%。多达九成的散养户因技术落后、资金短缺、防疫不足、销售能力差、运行效益低等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经营风险。
2.发展趋势
(1)日臻成熟的多种模式将引导生猪养殖业规模扩张
受规模效益引导,百万头生猪大县、万头生猪示范村、自然养猪法、生猪“120”模式等一批成熟的养殖模式将成为生猪养殖板块推进、规模扩张的有效载体。
(2)加工拉动养殖业规模发展
全省闲置的肉类加工产能,实际上蕴藏了巨大的生猪原料需求。雨润集团先后在杨凌、临渭区、汉滨区和西乡县建成和在建的年加工200万头的生猪屠宰项目,一旦形成产能,将会产生巨大的生猪需求缺口,拉动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
(3)效益引导加工向精深化发展
据分析,目前国内肉类消费中猪肉占六成四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大的变化,屠宰加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幅。猪肉加工将向精深、系列和高附加值加工方向发展,由规模效益转向技术效益。
(4)企业将成为生猪良种繁育的主体
企业面向市场需求,依托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在良种繁育方面的主体地位将不可替代。石羊集团澄城县1000头PIC祖代种猪场项目、本香集团洛川15000头种猪场项目、汉堡集团淳化1500头PIC曾祖代原种猪场项目的建成和运行,将从源头上改良生猪品种结构,带动养猪业发展。
(二)肉牛
1.发展现状
(1)产量增加,但不能满足需求
肉牛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中居重要位置。由于肉牛从配种、犊生到出栏需要30个月,繁殖数量少,饲养周期长,风险高,成本大,效益差,影响农户养殖信心,养殖萎缩,牛源供需矛盾突出。
(2)秦川牛可繁母牛存栏下降,后备牛源不足
行业低效益运行,企业收购价格低,饲养户补栏积极性降低,甚至宰杀秦川母牛,导致基础母牛存栏量减少。牛贩直接收犊、育肥宰杀的经营模式,也是母犊流失、基础母牛存栏下降的重要原因。
(3)散养肉牛难以满足加工原料要求
农户小规模散养和秸秆饲喂,使肉牛品质和商品量均不能满足加工需求。肉牛品种庞杂、近亲配种也制约了肉牛品质的提升。原料不足导致加工产能闲置。2009年,秦宝牧业实际屠宰加工量仅有2.5万头,有八成产能闲置。
2.发展趋势
(1)加工需求仍然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市场动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弱化了耕牛役用价值,客观上提升了肉用价值。陕西省秦川牛肉被誉为“国之瑰宝”,已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秦宝、雨润等企业肉牛加工原料需求将是拉动肉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企业担纲肉牛改良
由于肉牛品质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将成为市场机制下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工作的重要力量。秦宝牧业在陈仓区西山地区向农户免费提供冻精、液氨等先进技术,对当地秦川牛进行配种杂交改良。改良后的秦川牛生长快,品质好,效益显著。
(3)企业示范养殖引导规模提升
秦宝牧业和秦川牛繁育中心分别在杨凌建立了两个万头秦川牛繁育基地,将肉牛良种选育、科学化饲养、肉品开发、牛粪综合利用等环节统一整合,并对肉牛各产业段发展模式进行探索,这将为全省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起到示范和拉动作用。
(三)乳品
1.发展现状
(1)整体发展形势向好
在全省奶业发展中,“千阳模式”以全面应用世界先进的三大核心技术,完善四大服务体系,实施六个全面统一,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促进了奶业转型升级。
(2)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低
全省除千阳等地千头奶牛场规模较大外,其他地区一家一户散养现象较为普遍,养殖操作不规范。一些养殖场区布局不够合理,选址距居民点、干线公路、屠宰场、河流、水源、化工厂及其他养殖场较近,内部卫生设施和布局不规范,不利于牛奶无害化生产。
(3)奶牛养殖效益低
饲料等投入品涨价,挤压了养殖利润空间,奶农养殖生产操作不规范,造成奶牛乳房炎、繁殖病发病率高达20%甚至30%以上,医药、配种成本加大,空怀期延长,牛奶质量下降,降低养殖效益。
2.发展趋势
(1)在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下,规模养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市场需要安全乳产品,工信厅目前组织实施的标准化奶牛小区及千头奶牛场建设模式为牛乳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产业保障。目前,全省千头奶牛场建成34个、在建5个,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
(2)企业奶源基地提升养殖业整体水平
为了最大限度规避奶源质量安全风险,一些大型重点龙头企业纷纷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银桥在临潼、泾阳和乾县,和氏在千阳均建立了奶牛养殖示范基地。蒙牛在眉县建成2万头现代化奶牛场,这将为全省奶牛养殖业树立高水平、高层次和高效益发展的样板。
(3)羊奶资源市场前景看好
陕西省奶山羊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富平红星乳品厂生产的羊奶粉市场销路很好,远销泰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在企业带动下,奶山羊产业将快速发展,成为全省乳品产业的重要补充。
(四)鸡
1.发展现状
(1)产量与效益逐步增长
养鸡已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家庭经营项目。2009年,全省肉鸡出栏6395万只,较上年增长13%。全省市级以上肉鸡加工重点龙头企业6家,固定资产1.49亿元,销售收入2.01亿元。
(2)养鸡存栏受市场影响较大
由于2011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应旺盛,价格便宜,抑制了鸡肉价格上升,农户积极性受挫。饲料涨价,养鸡成本加大,利润降低,补栏积极性低,存栏快速下降。
2.发展趋势
政府组织推动,企业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服务并回收、加工产品,银行提供贷款,养殖户建设鸡舍并按标准养殖。这一模式 可确保养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特色资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陕南、陕北是全省特色农业发达区和特色产品聚集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围绕区域独特资源,打绿色环保牌和区域特色牌,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的特色产品。其中主要有陕南的茶叶、蚕桑和魔芋,陕北的红枣、小杂粮。
(一)茶
1.发展现状
(1)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009年,陕南21个县种植茶叶115万亩,总产1.8万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完善,产业化水平较高。全省市级以上茶叶重点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5.01亿元,销售收入9.59亿元,出口创汇24万美元;年设计加工能力1.45万吨,实际生产1.03万吨,青茶采购总量2.67万吨。
(2)茶叶基地建设滞后
现有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大,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产品产量和品质有待提高,竞争优势尚不突出。陕南茶叶基地品种老化,茶园的更新换代及现代化生产推进缓慢,茶叶单产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2.发展趋势
品牌整合将促进茶叶产业强势发展。汉中针对茶叶品牌多、乱、杂、小、弱,竞争力不强的现象,将全市20多个茶叶品牌整合为“汉中仙毫”,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入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名单。紫阳富硒茶也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魔芋
1.发展现状
(1)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陕南秦巴山地魔芋栽培历史悠久,产业体系完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2009年,汉中、安康魔芋产业带动种植农户人均增收1247元。
(2)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制约产量提升
陕南魔芋多生长在高山堤坝地带,受软腐病和白绢病制约,难以在平原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规模扩张困难,产量不高。农民生产魔芋计划性不强,采收不分期、不分大小齐采,15天之内集中上市,造成资源浪费和销售压力。
2.发展趋势
(1)政府仍然是魔芋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安康市政府将魔芋产业列为农民百亿增收工程,先后制定了《陕西省无公害魔芋标准综合体》、《陕西省无公害绞股蓝标准综合体》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2)魔芋将成陕南地区标志性特色产业
陕南是魔芋的优势种植区域,具有悠久的栽培传统。近20年来,魔芋已经由一种地域性的天然资源,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经营项目。在政府的全力扶持下,陕西魔芋种植面积到“十二五”末将由目前的21万亩发展到50万亩。
(三)陕北小杂粮
1.发展现状及开发前景
(1)资源丰富种类多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适合种植谷子、糜子、高粱、荞麦、绿豆等粮食作物。据统计, 陕北榆林、延安两区,每年谷子总产约25万吨、高粱11万吨、 荞麦6.5万吨、绿豆5.5万吨,、 糜子5.2 万吨。此外,尚有黄豆及豇豆、扁豆、黑豆等多种杂豆。杂粮品种繁多, 资源丰富, 为杂粮的多途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足够的加工原料。
(2)营养价值高
杂粮营养丰富, 除蛋白质、脂肪、淀粉外, 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必需氨基酸含量极为丰富。有些是细粮所不能提供的, 经常食用可调剂身体营养平衡。
(3)具有药用及医疗价值
由于杂粮食品有丰富而独特的营养成分, 因此医疗价值极大。荞麦面食被称为“长寿帝王”,玉米又被人们誉为“皇冠上的珍珠”。绿豆、小米等杂粮的药用及医疗价值早已被古老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所证实。
2.发展趋势
(1)开发杂粮资源,发展杂粮经济,将成为陕北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陕北小杂粮以其区域特色、优良品质广受市场青睐和赞誉,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将成为陕北地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杂粮食品的开发潜力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注重食品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近年来, 城乡居民特别风行食用粗杂粮, 以求营养的均衡。所以, 杂粮食品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和开发前景。由于杂粮食用时适口性较差, 通过加工包装成各类杂粮新食品, 可提高杂粮食品的口感, 方便消费者选购。
综上所述,陕西省现有的食品原料资源丰富,品种多,特色明显,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中等产粮区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市场需求强力拉动专用加工小麦、玉米、“双低”油菜等种植面积的扩大。陕北小杂粮、马铃薯等地域特色明显的产品品牌效应已经形成,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渭北苹果、秦岭北麓猕猴桃、秦岭南坡柑橘及时令水果产量大、品质优、聚集度高,苹果产量占全国的1/3及世界的1/8。大枣、石榴、柿子、核桃、板栗、黄桃等面积广、产量大,产地优势形成的品质特色明显,具备了加工的原料基础。预计“十二五”末,水果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总产达到14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100万亩,总产1000万吨,猕猴桃100万亩,总产60万吨。以肉、蛋、奶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业发展迅速,依靠百万头生猪大县工程、千头奶牛场等模式引导,畜牧原料产量和质量正在全面提升。蔬菜面积不断增大,设施蔬菜、有机蔬菜和加工专用蔬菜生产总量逐年提高,品种不断增多。陕南的茶叶、魔芋、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发展迅猛,茶叶的品牌效应凸显,有机茶生产不断增加,魔芋生产规模及总量迅速扩张,将打造成为陕南地域的强势产业。省政府提出的“稳粮、优果、兴牧、扩菜”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原材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适宜加工的品种及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这将有力支撑陕西省食品加工业在“十二五”跨上新的台阶。
课题组组长:陈合
课题组副组长:张小平
课题组成员:陈巧玲 舒国华 郭君 罗仓学
有关陕西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的文章
电器的发展是和电的广泛使用分不开的。在电力网领域中,电器的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相似。另外,高压电器从户外式、户内式单独结构发展到SF6全封闭组合式结构,组合化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在一次设备方面,如采用自能式断路器、设计新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等;二是在二次检测、控制设备和元件方面提高技术含量。这些都是高压电器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习题11.电器的定义是什么?......
2023-06-30
极压抗磨剂几个产品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如下。由于环保的原因,普通硫化异丁烯的生产和使用受到定限制,其替代品的研究是今后含硫极压抗磨剂的发展方向之一。......
2023-06-30
在生物医药领域,功能性染色体、蛋白质组成和生物制药的研究在近10年中进展迅猛。DNA序列构成了所有生命基因代码的基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其中包含着生命特征的决定信息,分析其结构序列是生物研究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技术在生物领域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多蛋白质序列中的连接、检索、相似性搜索和对比分析;基因网络和蛋白质路径的结构分析;共生基因序列的关联分析等[25]。......
2023-06-16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无不表明未来润滑油抗氧剂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复合抗氧剂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不同润滑油对抗氧化性能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润滑油的升级换代。同时,抗氧化效果优良的芳胺类抗氧剂由于存在毒性,也备受争议。目前,润滑油抗氧剂在改善油品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及环保要求,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
2023-06-30
1.3.1我国食品营养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食物消费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1980年以后,食物消费质量明显提高。1.3.2我国食品营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我国食品营养发展面临新的形势①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多样化、优质化需求明显增加;对食物安全卫生要求不断提高。5)我国食品卫生学的主要任务①不断制定和修订各项食品卫生的技术规范,并落实这些技术规范。......
2023-12-05
预计到2040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长期看,印度能源储备堪忧。印度国内所蕴藏的能源,远远无法满足印度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印度对非常规能源资源极为渴求。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在能源外交上更多的是在常规能源领域与周边国家合作。对印度而言,能源工程是以寻找新能源、扩大能源储备为核心,包括能源利用、能源外交在内的综合系统工程。......
2023-06-25
纺织产业于1924年至1925年呈现急激的发展状态,以后其发展便极其迟缓。棉花消费量,影响于纺织产业的消长最巨,由此观之,最近纺织业实呈现一蹶不振的状态。总之,占世界棉花消费量的60%的世界四大纺织国,近来都表示减少的情况,这就是证明纺织业的不振。(下表所示,仅美棉一部分,然美棉既占全棉花消费量之过半数,仅以美棉证之,亦足以明白去年度纺织业恶化的趋势。......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