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省军地经济融合发展成果

陕西省军地经济融合发展成果

【摘要】:促进陕西省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是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军工大国积极推动军用与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的一体化发展。

促进陕西省军地经济融合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是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地,人才、技术、装备优势位居全国前列。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使陕西省军工科技和装备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使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成为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产业,对于优化陕西工业结构,促进陕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军民互动发展情况

(一)国外情况

在利用军工科研投入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美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美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最关键的技术系统,几乎都是在军事需求带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核工业是在当年发展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下启动的;航天技术是在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是在当年需要计算导弹轨迹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因特网也是源于美国国防部原来为了抵御核进攻建立的ArPanet网。据美国空间政策中心测算,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花费240亿美元,但由此带动了整个航天产业的发展,所创造的产值高达2万亿美元,经济产出与投入之比接近100倍。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军工产业也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军工作为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比较高,也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拉动力量。

冷战结束后,军工大国积极推动军用与民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促进军用和民用工业的一体化发展。政府通过实施寓军于民的军民一体化,把用于军工发展的科研费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军工基础设施转为民用,既能够保证军需,又能够推动民用经济发展,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企业则可因此减少对政府的依赖,防范军品任务的不足或不稳定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扩大产品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军品任务得到政府的科研经费和政策支持,确保竞争优势。

(二)国内情况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十大军工集团,拥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和数十万科研人员,自主研制了多项先进武器装备,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完成由主要依赖军品发展,向军民结合复合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在确保完成现代化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同时,依据市场需求,依托军工技术优势,按照国家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明的方向,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推进军转民技术开发和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核能利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光电信息、现代车辆、特种化工等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在高技术领域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军转民技术已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成为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重庆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军转民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民口配套企业,1/3的科技资源分布在军工。地方政府对军地科技互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二、陕西军地经济互动发展情况

(一)军工科技资源基本情况

1.军工单位科技资源情况

陕西省现有军工企事业单位139个(其中科研院所33个),从业人员28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航空工业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均占全国1/4左右,已形成集飞机总体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飞、适航审定、产品支援和教学为一体的完整体系。航天工业在固(液)体火箭发动机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站设备研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兵器工业是我国各种火炮研发中心和各类炮弹的研制生产基地,光学仪器、光机电一体化及通讯产品具有较强的综合制造能力。船舶工业承担着多种型号水中兵器的研制生产任务,为多种舰船配套先进的柴油机动力及发电机设备。核工业以核燃料分离、核控制仪表、核工业非标准设备制造、地质勘察等为主,是我国核燃料重要生产基地。军工电子工业是我国军用通信雷达及导弹控制设备的科研生产基地。“十一五”以来,军工企事业单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00余项,使用科研经费100多亿元。

2.省内民口单位军品配套科研生产情况

截至目前,全省有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院、西安微电机所、高科理化公司、凯迪橡胶公司等上百家原材料、机械、化工等行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从事军品配套科研生产,从业人员近3万人。配套任务涉及军用车辆、特种新材料、航空机载设备、飞机零部件生产及维修、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及组件制造等国防科技工业多个领域。“十一五”期间,共承担了150多项军品配套科研项目,40家重点军品民口配套单位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2.3亿元,2010年军品配套产值50多亿元。

(二)军地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成效

1.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省军工单位累计实现民品产值1150亿元,年均增长28%,2010年全系统实现总收入1012亿元,军民品比例由2005年的63∶37变为2010年的47∶53。

2.军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派生的民品研发生产企业达260户,其中,上市公司5家,国有独资22户,控股公司95户,中外合资公司33户,与国内企业合资或吸收民营资本及职工参股组建的各种所有制的非控股公司105户。

3.军民结合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军工企事业单位和民口配套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8000多项,现行有效国防专利1880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2300多项。

4.军民结合技术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已有40多种民品年产值过亿元,50多种民品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其中西飞国际的新舟60、新舟600支线客机已签订合同196架份。军民结合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民用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全省科技水平的提高。

5.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6.军民结合“双百工程”加快实施

“双百工程”首批确定重点扶持军民结合企业61户,重点项目95个。其中,2009年支持的23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已投产,新增销售收入7.12亿,新增利润1.31亿。2010年,支持的32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39.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

7.军地供需互动交流机制平台初步建立

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国际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博览会,组织军工企业积极参加西洽会、重庆高交会、成都西博会、天津航空航天转包贸易洽谈会、榆林军地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等,促进了军地科技人才、成果、产品、装备的交流与合作。

8.军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扩大

军工企事业单位通过与国外知名公司组建中外合资公司、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转包生产等,与国外多个厂家和公司在核电、航空、船舶、能源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关系,开辟了经济技术合作新领域,促进了军民结合产业的深入发展。

(三)军地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军地互动发展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在国家层面关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规划以及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军队装备主管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协调机制等尚在酝酿之中。地方政府对军地互动发展缺乏决策权,协调空间极其有限,难以在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等方面有大的作为。

2.军地科技交流渠道不畅通

军地之间长期以来的分割分离状态使得军地之间信息交流很少,军地间信息交流手段远远落后于信息时代。尤其是国防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设不健全,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和军民互动能力。

3.军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集中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和众多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专用设备、精密特种设备数控加工中心、检测装置和科研仪器,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许多资源处于分散、低效状态,难以实现军民共享。同时,民口拥有的大量技术、设备、人才等优良科技资源也难在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没有形成系统的军民两用技术政策和产业化环境

军地技术的相互转移处于自发状态,政府没有具体部门或准公共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在资金、税收、奖励、知识产权保护、保密制度、信息和人员交流等方面,尚缺乏支持和鼓励军地技术相互转移的良好政策环境和条件。

5.相对封闭的军工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军工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现象仍很突出,军品科研生产配套和民品发展方面都是行业内部运行,军工集团之间、军工单位之间、军工与民口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造成军工系统与外部之间创新链、产业链的脱节。

6.军工保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多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在技术成果解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保密成为军民之间难以逾越的红线,致使加快军工技术转民用受到限制,大批可以公开的军用技术成果不能及时用于民用工业。

7.支持“民参军”的政策措施亟待完善

尽管“民参军”的规模在不断加大,但民口单位参与军品配套的范围数量仍偏少偏小,军品配套产值总体比重依然较低。投资、税收、价格不平等是影响“民参军”的主要政策问题。国家颁布的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政策缺少操作性办法,配套政策尚待落实。

(四)军地经济互动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对全省军民互动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二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军民结合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全国具有军工资源的省(市、自治区)都十分重视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并采取区域性支持政策,加快了民用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步伐。陕西省作为全国军工大省,加快统筹军民互动发展,实现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显得尤为紧迫。

三是随着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军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新一轮的跨区域资源整合和专业化重组,加快了新的投融资平台建设并大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空间布局、专业化结构和人才配置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已发生了重大调整变化。这既为全省军民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形成了新的挑战。陕西省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式、方法必须有新的调整和改变。

四是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等政策的出台,将加快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的步伐。这对陕西省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民用资本雄厚的发达省市有可能抢占先机,对陕西省形成更大压力。

三、军地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一)军地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进一步推动军工改革开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培育军民结合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推进军民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开发,提高军民结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军工龙头企业,鼓励军民结合项目在产业基地(园区)转化及产业化,加快军民结合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升级,实现军地经济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军地经济互动发展的目标

持续不断地实施军民结合“双百工程”, 做大做强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的双向转化,打造20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的大集团大公司,培育300家具有创新活力的军民结合型中小企业,实现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军民用新材料等六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园区)集群发展,把陕西建设成为军工强省、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品科研生产配套大省。到“十二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

四、军地经济融合发展的重点

(一)产业发展重点

1.民用航空产业

以大型飞机为产业发展重点,以支线飞机为产业发展基础,以通用飞机为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坚持以我为主,加强国际合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航空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大型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飞机起落架、机载设备和航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以及转包生产、飞机维修和飞行保障系统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领域,加快产业聚集。

专栏:民用航空产业

大中型民用飞机

新舟60飞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新舟600型飞机尽快形成批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新舟700型飞机加快研制,实现研发定型。运8系列飞机形成批产能力。完成C919大型客机机体部件(中机身、外翼翼盒、副翼、后缘襟翼、前缘缝翼和扰流板)、电源系统、高升力系统、飞控电子及作动系统、航空钛合金材料的研制配套工作。提升ARJ21支线飞机机体部件(前机身、中机身、外翼翼合、机翼活动面、机身整流罩等)、机载设备、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2.航空发动机

掌握大涵道比风扇/增压级、高增压比压气机、多级低压涡轮、低污染燃烧室、反推力装置设计技术,降噪和适航技术等,提高发动机成套技术研制水平,掌握大型客机发动机低压系统和核心机研制技术,实现航空发动机系列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3.航空设备和系统

飞机飞控、导航及制导系统:快速实现向民机飞行管理系统及功能系统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转变。加快组合导航系统、航行安全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掌握核心技术,完成飞行环境监测系统、光纤陀螺的工程化,完成微机械惯性器件工程化样机研制,开发电感式、差动变压器式、磁敏式、数字电位器等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飞机/发动机操纵作动系统、货运及空投传输系统、航空制冷系统:围绕电传作动、精密传动、高压密封、高寿命可靠性及安全性的要求,不断突破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力争使辅助控制系统及先进作动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航空动力控制系统:加快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及辅助动力单元的研发、制造及修理。围绕小型化、综合化、高性能的目标,开展供油与液压调节装置研究,突破其关键技术;探索分布式控制技术和非传统新型发动机控制技术。

航空电力系统:掌握大功率变频/起动发动机系统设计、试验和制造技术,为大型飞机提供电源系统设备。拓展供电系统的一次配电和二次配电领域,进入民机电力系统配套市场,实现军、民用航空电力系统从发电到一、二次配电及部分用电设备的研发。

航空制动系统:开展全电刹车技术研究,掌握碳刹车材料制备、碳刹车盘防氧化和碳刹车盘翻修等高新技术,研制碳/陶刹车材料,完成了各项地面鉴定试验。

飞参系统:开展旋翼锥体、摆动参数的连续测量记录技术和高于TSO-124b标准的记录器坠毁幸存防护技术研究,制定飞参行业系列标准。

飞机大型整体结构件和发动机整体部件:加大对钛合金等材料锻造成型性的深入研究,开展对航空新型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单晶材料、粉末合金基础性锻造成型性能的开发研究。通过4万吨、8万吨液压机生产线建设,提高新型航空锻铸件成型加工能力,实现大型锻件的整体制造,打造国内最大的锻造基地。加快通用飞机航空电子电气产品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4.转包生产

进一步扩大波音737系列飞机垂尾、波音747组合件、空客A320系列机翼、ATR42/72机身16段与18段、波音747客改货地板梁等转包生产规模。

开发机匣类、轴类、钣金件、精铸结构件,建立专业化生产线,以多种合作形式实现组合件和单元体制造,形成盘类零件加工全球最大基地。

扩大操纵系统和作动器、飞机零部件、航空标准件、航空精密零部件、小型精密复杂产品零件、燃油组件、燃油泵、机轮和刹车系统、航空锻件等产品转包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5.航空维修与改装

形成年维修、改装运8.波音737.空客A320等系列飞机20架的生产能力。

在大型发动机燃油、滑油产品及APU产品等修理方面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拓宽飞机改装维修业务范围,引进波音等大型运载机维修生产线,实现民航飞机改装、飞机遥控遥测设备的加装、航空摄像设备的改装、科学研究、设备试验验证。

加快建设符合国际适航标准要求的民机机轮、刹车装置及气、液附件维修生产线。

6.通用航空产业

固定翼飞机。优先发展2-4座固定翼飞机,打造陕西省轻小型飞机主导产品。发展捷克欧飞航空工业有限公司4—5座眼镜蛇系列飞机和美国斯特拉托斯(STRATOS)公司714/715型飞机,加紧培育4—6座固定翼飞机,发展中型飞机制造产业。多用途公务机。引进“塞斯纳208”、“空中大篷车”(GA-8)飞机生产项目,发展8-12座单发螺旋桨多用途公务机,推动小鹰-800型飞机的开发生产。

直升机。引进建设“贝尔206”飞机生产线和“巡逻兵”两座直升机,大力发展直升机制造业,打造西部直升机制造基地。

其他通用航空器。发展大型载人氦气飞艇制造项目,填补我国多人承载大型氦气飞艇的空白。

通用航空仪表设备。开发先进通用机载设备及航空仪表,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通用航空零部件。利用现有先进飞机零部件生产技术,系统完善零部件制造种类,为通用飞机生产提供保障。

通用航空服务与培训。以低空飞机为主,构建规模达到30架飞机的飞机机队,形成低、中、高空飞机构架;建立飞行培训基地,扩大飞行俱乐部业务;重点发展航空摄像与遥感、航空物探、资源调查、农林植保、公务包机等。

通用航空机场设备。开发先进的通用航空机场设备,提高市场竞争力。

2.民用航天产业

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牵引,以航天运载动力和空间有效载荷为发展重点,以航天技术应用和卫星应用设备制造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航天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建设国内最强的航天产业和卫星地面应用产品研制生产基地。

专栏:民用航天产业

1.航天运载动力

大力推动航天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系列化发展,不断提高可靠性和控制技术水平,满足国防装备和民用航天事业发展需求。

不断增强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能力,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运载火箭,在航天推进技术领域占领国际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

2.卫星应用产业

卫星通信

重点开发新频段卫星移动通信转发器和天线技术、星上处理与星间链路技术、甚小终端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动中通天线技术和伺服跟踪技术、海事卫星系统通信终端、北斗卫星数字服文通信终端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大力提升卫星通信有效载荷研制、移动通信站系统建设和应用终端研制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构建卫星(应急)移动通信产业链;研制高效微波、激光数据压缩与数据传输设备,打造卫星数据传输与处理应用产业链。

卫星导航

重点开发卫星导航接受芯片、关键元器件、用户终端设计与制造等技术与产品,实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面用户机天线、高性能芯片组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卫星导航位置服务产业链;研制高性能星上时钟和导航数据存储器等有效载荷设备与系统、地面监控和用户接受设备与系统,打造北斗卫星空间基准授时产业链;研制微波及光学卫星遥控遥测设备与系统、卫星遥测参数自动监视预警系统、多星管理自动化系统,打造卫星测控技术产业链。

3.民用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支持大型化工设备、大型石化装备、大功率柴油机、工程机械设备、制冷设备、印刷包装机械、输配电设备、汽车零部件、工业燃机、工业泵阀和新型纺织机械等项目,以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专栏:专用设备制造产业

1.制冷设备

在家电制冷方面提升和完善电子、驱动、匹配技术。在家电制热方面在CO2压缩机技术、热泵热水器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

在工商制冷方面掌握螺杆式、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核心技术,成为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国内前三强。积极推进直流调速机、除湿机用压缩机的产品研发与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化发展。巩固车用空调市场,开发用于高端环境控制场合的模块化精密空调系统、热能回收系统。完成1P除湿机压缩机及车载冰箱压缩机系列产品和特种空调电机开发,形成批产能力。

2.新型纺织机械

大力发展剑杆织机、喷气织机、高速并条机、气流纺纱机等,开发完成第四代自调匀整装置,保持自调匀整并条机的国内第一品牌地位;自动络筒、涡流纺进入市场,扩大纺机流程配套范围。

3.化工生物设备

提高系统化工设备集成能力,重点发展以固定床反应器、加氢反应器、结晶机、氧化及加氢反应系统、结晶提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工生物系统工程。

4.石化装备

大力研制大型煤炭洗选成套设备、煤化工项目中的核心非标设备,发展煤化工除尘洗涤设备、水力旋流器设备,煤气化燃烧系统,天然气转化燃烧系统等石化特种装备和节能、环保成套产品。推进烟机产品的技术升级,开拓烟气透平在冶金高炉尾气回收、硝酸尾气回收、举止切片膨胀机等市场领域的应用。

5.印刷包装机械

发展卫星式柔板印刷机系列、壁纸生产线系列、高档凹版印刷机系列,建立设计、制造、销售、技术服务涵盖产品全寿命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6.汽车及零部件

警用防暴车、警用驱散车、运兵车市场占有率达100%,自主研发装甲运输车、装甲通信指挥车、装甲战地救护车、装甲防空导弹车等轻型轮式装甲车,完成特种车辆产业化项目、汽车电喷节流阀体总成项目、汽车制动总成项目、汽车安全轮胎系统建设,形成批产能力。丰富和完善汽车喷射装置的金属支架、泵壳、注塑件、橡胶件等产品谱系,扩大产业规模。开发汽车上装及改装车、制动器总成和液压泵等产品。

发展工程机械、叉车、轿车用变矩器以及双变传动系统,加快叉车油缸、汽车驾驶室翻转系统、特种油缸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汽车变矩器占领国内市场并实现规模出口。打造集安全气囊、气囊模块、气体发生器及其配套件于一体的汽车安全系统产业平台,完成2—4个主流车型的安全气囊研发匹配。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电力无级变速系统,快速发展重型汽车部件、同步环、里程表齿轮、传感器等汽车配件。

7.柴油发动机

巩固和扩大船用柴油机市场份额,提高国产化率,提升关键件专业化制造水平,形成批产能力。实现水冷柴油机技术升级和风冷柴油机强化型的开发,进入国内柴油机先进技术行列。

8.输配电设备

做强干式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和箱式变电站,大力拓展电抗器、防暴变压器,研发生产制造220KV及以下油浸式变压器、可调磁接地消弧智能系统、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特种变压器等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www.chuimin.cn)

9.工业燃机

突破油改气技术、动力涡轮设计制造技术,加快工程化研究和工业化应用,打造多型燃机机组集成能力,延伸产业链发展燃机维护检修服务业,主导维护检修服务市场。

10、工业泵阀

发展输油泵、高速泵、消防泵、往复泵、特种阀门、石化特种阀、汽配阀等特种泵阀,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成套设备,拓展产业空间。加强电液压力伺服阀的研发,完善品种规格,满足军民用市场需求。

开发工程机械和车用高、中压齿轮泵、高压柱塞泵、内啮合齿轮泵等高端产品。

11.工程机械设备

加快专用工业机器人、高线轧机系列产品的开发,实现国产化。加快铜箔表面处理机研制,扩大高端铜箔生产成套设备国内市场。

加强高压水射流防侦测水雾设备、工业切割设备、清洗设备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工程机械配套用油缸、天然气加气站用液力驱动式压缩机主机和砌块机系列产品形成批产能力。

4.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支持雷达设备、通信设备、导航设备、半导体照明设备、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专用材料等项目,以加快军民结合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设备及应用软件产业。

专栏:电子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产品

加快导航产品的集成化、规模化,通讯产品的超高速跳频、高抗干扰,雷达产品的远距离高精度,电子元器件的片式化,电子设备的数字化,实现电子产品的互联互通,提高网络产品的市场份额。发展微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电源。在智能交通领域重点发展交通事故检测、诱导、信号控制系统和电子警察系列产品。

2.光通信产品

在特种光缆的研发和销售上实现突破,产能达到120—150万芯规模,成为西北地区主要的光缆生产供货基地。

3.光电仪器

提高常规仪器产品质量和技术升级,形成光电医疗仪器、工业测量仪器,红外仪器和望远镜等重点仪器系列产品。

重点开发夜间光电、机载小型昼夜光电、通用型昼夜光电及舰船用光电观测仪和LED光电综合测试系统、激光能量计、光电振动测量仪等计量测试仪器。

4.电子仪器

实现高端模拟化虚拟仪器的研制,开发电缆检测仪、便携式测试仪系列化产品。高、中精度指北仪形成市场规模,开发应用于大地测绘、导航领域的平台式、捷联式、组合式定位定向产品。

5.特种元器件

实施VDMOS/IGBT芯片、北斗卫星用户机核心芯片和功率半导体器件后部封装项目。发展航天惯性器件、微特电机及技术拓展系列产品。开发高频、表面封装SAW器件,开展微组装电路以及T/R组件研制生产。实现电测传感产品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5.特种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重点支持特低碳含氮精细化学品、新型制冷剂、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新型农药原药及助剂和民用爆破器材等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特种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1.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扩大精制棉、甲基纤维素、CMC、醋酸纤维素烟用丝束、二醋片等产品产业化规模,形成年产精制棉7万吨、CMC3万吨、醋酸纤维素烟用丝束4.9万吨、二醋片5.5万吨、纺织用二醋酸纤维素5万吨、纺织用醋酸纤维素长丝6万吨、甲基纤维素5000吨、三醋酸纤维素和醋酸丁酸纤维素各1000吨的年生产能力。

2.新型制冷剂

开展氟化工产品及生物质转化技术的集成创新,建成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氟化工研发和产学研基地,提供完整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延伸产业链,完成万吨级产业化。

3.低碳含氮精细化学品

重点解决系列乙二胺开发技术项目工程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乙二胺技术的万吨级产业化。

4.新型农药原药及助剂

重点完成新型杀菌剂乙嘧酚磺酸酯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形成年产1万吨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铵等系列产品的能力。

5.民用爆破器材

重点开发高精度等间隔延期雷管、电子雷管等新产品。实现超深穿透聚能射孔弹及复合射孔增产增效技术的产业化。

开发炸药混装车,建设民用炸药添加剂生产线。收购、兼并民爆生产、流通企业,投资矿山资源,完善产业链。

6.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

加大增雨防雹火箭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快探空火箭、发射系统、控制系统、靶弹、焰剂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7.特种玻璃纤维产品

加快研制高强玻璃纤维、多轴向编制物等产品并批量化生产,形成年产4000吨高硅氧玻璃纤维产品的能力。

6.新能源产业

重点支持核电设备、核仪器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装置、垃圾填埋气发电成套设备、军民用光伏组件等项目,培育新型能源成套设备制造业。

专栏:新能源产业

1.核电设备

重点开发、制造核电站堆内构件、陆地堆核工程设备及核技术海水淡化反应堆堆内构件和核工程领域机电产品,做大做强核级压力容器和PMC系统,加大废燃料设备后处理的技术储备与市场开发。加快AP1000核电辐射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的研制,实现核辐射监测系统设备国产化率100%。巩固扩大在国内核应急机组市场的优势地位,把握核应急机组出口设备与工程成套的商机,进入国际市场。

2.风力发电设备

完成1.5MW新机型研制和试验工作,形成主控系统和变桨控制系统的批量生产,开展风柴联合发电模式的研发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的研发和生产。

3.太阳能发电

形成斯特林发动机热端部件批量生产能力,研发斯特林太阳能发电装置,建立示范电站。

4.燃气电站

完成两型以上的垃圾填埋气电站设计工作,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掌握煤层气发电的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7.新材料产业

重点支持碳纤维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特种钛合金材料、光电材料、核级锆材等项目,加快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新材料产业

1.碳纤维材料

构建高性能碳纤维、预制体、预浸料到碳纤维应用制品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年产1000吨T400、T700级碳纤维和飞机刹车盘3400套/年、多晶硅热场材料200套/年、保温材料1600套/年、碳/碳板材4000片/年、碳纤维复合芯3000吨生产能力。

2.薄膜材料

围绕电子、光学等功能薄膜材料,形成包含基础薄膜材料、胶粘剂和薄膜材料产品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刚性覆铜板、扰性覆铜板、平板显示用光膜、窗膜、保护膜、太阳能薄膜等系列产品。

3.钛合金材料

以钛加工生产系统为核心,加大钛及钛合金材料的研制及开发,延伸产业链、产品链,拓展产业领域。持续开展航空用新型钛合金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全面提升我国航空材料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核级锆材

研制满足三代核电站用新锆合金,建成具备2000吨铸锭熔炼和坯料制备、80吨条带材、120吨管棒材年生产能力的核级锆材生产线。

5.彩色液晶材料

完成年产30吨彩色液晶单体、中间体和混晶生产线的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液晶单体和中间体供应基地。

6.金属复合材料

加快高压防腐蚀管道系列化产品开发,形成年产8.5万吨高温高压耐腐蚀管生产能力。

7.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

形成年产44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650万Ah圆柱锂离子电池、1500万Ah聚合物及Pack锂离子电池、300万Ah车用动力电池的年产能力,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8.光电材料与器件

完成大尺寸硒化锌晶体、激光材料、微晶材料等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形成光学材料、光电材料、饰品玻璃材料、元器件和特种原材料五大产品系列。

9.钨合金制品

重点发展“纯、异、大、薄、精”钨合金产品,加大钨铜合金复合材料开发,延伸产业链,使高比重钨制品产能达到1200吨。

(二)企业发展重点

1.打造一批军民结合龙头企业

推进军工企事业单位改革,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国际合作、资产重组、规范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完成股份制改造。鼓励军民结合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放式合作,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国内外市场产品份额大的军民结合大企业、大集团。其中,西飞集团等7家单位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7家单位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航天771所等6家单位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

2.发展一批民口参军重点企业

大力支持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院、宝鸡特种车辆厂、天和防务公司等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竞争和项目合作,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政府服务等多方面为承担重点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给予必要的保障。充分发挥全省民口单位在军用车辆、特种新材料、航空配套设备、专用电机电器设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为国防建设服务。同时,通过参与军品协作配套,提升民口单位整体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提高重点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3.建设一批军民共生的企业群落

在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地区,依托重点军工单位,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以重大武器装备和军民两用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充分利用和发挥军工的专长和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大型化工生物设备、石化装备、风力发电设备、燃气电站等项目的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天虹输配电装备园、宝成航空精密机械加工园、陕飞航空产业园、航天六院民品产业基地、宝鸡特种汽车产业园、西控民航维修基地、航空六一八所导航制导与控制产业基地和船舶十二所精密锻铸生产基地等一批军民共生的企业群落建设,引导民口单位就近配套,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

4.构建一批军民结合产业技术联盟

选择军民两用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引导军工单位与省属大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民用航空、民用航天、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军民联合攻关,构建产业技术联盟,促进行业内资源统筹和产业链配套,实现联盟内技术和产业资源对接。

5.培育一批军民结合创新型企业

以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共同参与,政府重点支持,进行新的体制机制试点,引进多元投资,建立股份制企业,在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中突破原军工体制的束缚,共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以企业创新集聚科技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6.推进一批军民结合优势企业上市

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鼓励地方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军结合产业投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推进军民结合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对北方惠安、西安彩晶等13家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有上市意愿的军民结合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工作,促进其上市融资。

(三)基地(园区)发展重点

1.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相结合,依托大型飞机项目实施,着力推进航空资源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快“一基地四园区”错位发展。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航空科技产业新城,成为我国航空高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型飞机、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研制生产基地,国际性航空产品加工制造和贸易中心,航空维修改装与配套服务基地。2015年,航空产业基地核心区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2.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培育形成以航天民用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产业链,构建航天主导产业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立完善的航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功能完善的航天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和航天产业信息共用平台。至2015年,预计民用航天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3.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兵器工业和区域经济优势,打造具有兵器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经济增长群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基地各产业园区基本建成,进区企业50家,建设3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3—4个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至2015年,预计基地经济规模力争超过500亿元,外贸出口达到14亿美元。

4.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

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加强专业化系统配套,加速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重点打造舰船动力、煤炭机械、电力电器设施、新能源装备、现代机电、材料成型等六大产业板块,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建设科研先导型的军民品科研生产基地。到2015年,发展5个以上市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培育3个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业绩优异的上市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

5.军工电子产业基地

依托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科技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利用西安高新区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定位,加快基地建设。半导体产业园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半导体功率器件三条产业链;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产业园,加快射频连接器、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精密电位器、云母电容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向规模化、小型化、片式化发展;电子材料产业园,建设电子浆料自主研发平台,加大电子浆料向贱金属化、低温固化等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6.宝鸡钛(锆)业工业园

依托宝钛集团优势资源,建设装备领先、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钛产业板块以钛加工材生产系统为核心,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使钛材由稀有金属向通用金属过渡,形成包括海绵钛、钛材加工、精密制造、棒丝材等规模优势明显的钛产业集群;锆产业板块开展新型核用和民用锆及锆合金的研发及其大型化产业化研究,建成锆矿、海绵锆、锆加工材在内的完整的工业化生产体系;特种金属产业板块加大研发力度,开发不锈钢、特殊钢、镍基合金棒丝材、带材、大锻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实现特种金属加工产业规模化、效益化。

五、促进军地经济融合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省军民结合协调领导小组职能,建立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军地科技和产业的互动发展。建立军工和民用行业专家组成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政府提供军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项目和政策措施咨询建议。

(二)制定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

制定军民两用高技术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下编制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计划,发布军民两用技术重点领域指南和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指导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给予资本投入、条件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设立省级军民结合专项资金,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项目、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军工重点民品技术改造项目、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贴息或资金补助。建立军民结合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重大军民结合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军民结合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支持和帮助军民结合企业上市融资。

(四)推进军工单位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支持军工集团公司在陕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实施开放式专业化整合,进行股份制改造。大力支持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引导从事一般军品任务的科研院所积极探索企业化转制,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军工单位通过国内国际合作、收购重组、参股等方式组建新公司,加快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建立完善军地科技互动发展综合服务体系

建立军民两类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相互开放的协调机制,完善军民科技资源共享考核及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动科技资源军民共享共用;支持军民共建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军民兼容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平台;进一步整合政府、军工、民口、社会中介机构信息资源,建立军工科技需求信息、民用高科技信息采集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军民两用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加大对军民结合自主创新项目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支持。

(六)大力支持民口单位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在军品市场准入、任务竞争等方面,对民口企业与国有军工企业一视同仁。鼓励民口企业参与承担军品任务企业重组,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改组改制,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和获得军品科研生产许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尽快具备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资质和条件。

(七)加大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和开发

严格执行国防科技成果解密制度,全面梳理军工先进技术,制定军工技术转民用指南,面向全社会发布;支持民用技术二次开发,对于可以直接用于军用的民用高新技术产品,建立动态推荐目录;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制定和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的指导。

(八)积极促进军工与民用企业组建战略联盟

支持军工、民用科技力量的合作与联合开发,建立完善军民产学研联合技术开发协作机制。依托军工和民口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产业技术联盟。选择军民两用重大专项,引导军工和民口单位共同参与,采用新的体制机制,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九)加强军地科技人才交流、互动和培养

支持军工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及民口单位通过相互兼职、互访、客座研究等方式,加强军民科技人才交流及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在陕高校设立国防科技学院和国防科技专业,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十)加强生产要素保障

加强水电气供应协调管理,优先保障重点军民结合企业生产和建设需要。将重点军民结合企业列入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重点保障名单,提供优质服务,在铁路运输计划、车皮调配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课题组组长:赵西民

课题组副组长:原忠德

课题组成员:王伟 赵存斌 朱兆飞 李晓奇 陈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