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促进十二五工业与信息化发展

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促进十二五工业与信息化发展

【摘要】:加快推进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佳模式选择。“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问题及挑战总体来看,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呈现良好态势,但同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加快推进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佳模式选择。“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陕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基础及环境分析

(一)发展基础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1.工业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

截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1147.09亿元,增加值达到4160亿元,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超过2000亿元,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工业发展加快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

2.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业信息化投入稳步增加,年平均增幅30%以上,是“十五”期间的2.2倍。97%的大型企业建成了覆盖重要工作部门的骨干网络。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建筑等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改造步伐不断加快,138户典型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由动员起步阶段步入发展应用阶段。

3.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截至2010年,全省已经形成县域以上工业园区132个,航空航天、输配电设备、汽车制造、石油装备、机床工具、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已经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工业经济坚实支撑。截至2010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7户,17户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25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8.6%。二是优势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为支撑的优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2010年,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4000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100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产值45%、22%,两大优势产业产值贡献占全省工业67%以上。三是以高端装备、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20%以上。

4.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全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大环境保护工作,696户企业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省共淘汰落后产能154.8万千瓦时(火电)、5569万吨(钢铁、水泥焦炭)、4000万米(印染)。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大多数下降,相当部分居全国领先水平。冶金电力、石化、建材、轻纺、医药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行业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提高,多家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及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5.产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全省围绕创新型省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加速两化融合、军民结合,大力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战略,截至2010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具有100多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成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6个、重点实验室6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各类产学研机构、生产力中心916个。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加大,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高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

6.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协调发展是新型工业推进的更高形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一五”以来,全省加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合理利用政府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促使三大区域错位竞争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关中已经形成以航天航空、数控机床、石油装备、输配电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引领,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医药、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等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形成以煤油化工、盐化工为支撑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形成以资源加工、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2010年,三大区域经济贡献分别为64.5%、24.8%、10.7%,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问题及挑战

总体来看,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呈现良好态势,但同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1%,远远低于上海、广东等省市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轻工业比重较低,仅占13.6%,工业资源类和初加工类产业占到60%以上。同时,产业链短,资源深度转化不够,高端产业偏少,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36.2%,较2005年降低了2.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只占到服务业的20%左右。四是非公经济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产业配套率低。五是工业节能降耗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目前,全省10类工业产品综合能耗8类高于全国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高0.18吨标准煤。

从发展环境看,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艰巨挑战。国际上,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加趋于明显;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世界话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变化,西部与中部省份都在承接产业转移,争取项目落地上面临激烈竞争;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全国遍地开花,同业竞争十分严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约束条件更加严格,对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和能源产业带来更大挑战;土地等生产要素保障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战略机遇

1.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意见的颁布,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规划的实施,为全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造良好发展机遇。

2.关天经济区、陕甘宁老区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为全省新型工业化赶超发展创造难得机遇。

3.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推进新型工业进程分析到位,认识深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决心较大,为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二、陕西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推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全省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目标,大力实施“23456”战略计划。即实现两个加快: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三大战略:“两大两化”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四大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五个转型:由资源初加工向深度转化转型,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实施六大举措:加大工业布局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融合发展,承接产业转移。

(二)目标定位

确立全省新型工业化目标体系要在把握全国发展大势的前提下,从全省工业发展实际出发,在增强工业经济总量、加大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设、促进绿色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具体地讲,要着力实现“一个增强五大突破”。

一是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大型企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工业园区。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加大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贡献率,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力打造关中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发挥高端引领上求突破;积极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深度转化上求突破;全力推进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在创新发展上求突破,促进三大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发展集约。四是创新能力提升实现新突破。加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步伐,大力推进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R&D投入、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要实现质的变化。五是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积极培育世界名牌、中国名牌和陕西名牌,提升品牌凝聚力,抢占市场价值链高端。六是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实施,加大节能减排重点行业、企业全产业链过程监测,推进清洁生产。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任务

(一)加大工业布局调整

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优化三大区域产业布局、构建梯次产业发展高地、推进重点产业聚集区发展上下工夫、见成效。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关中地区要以关天规划实施和省部共建为契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配件、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煤炭采掘设备、石油开采设备、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构建高端产业聚集、创新能力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的万亿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5年,关中经济区工业增加值全省占比达到50%。陕北地区要抢抓陕甘宁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机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煤油气盐化工,培育和发展配套装备制造产业,加大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015年,陕北工业增加值占全省40%。陕南地区要坚持绿色循环发展,重点推动以太阳能光伏、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绿色矿产资源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5年,陕南工业增加值占全省10%。

2.着力打造梯次产业发展高地

遵照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引导资源要素科学合理配置。努力构建以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宝鸡、榆林、汉中等大中城市为支撑的核心产业聚集区;以渭南、铜川、杨凌、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为支撑的多元产业辐射极;以凤翔、岐山、兴平、韩城、华县、府谷、神木、志丹、安塞、勉县、南郑、旬阳、柞水等工业强县为支撑的中小产业承载区,形成核心产业聚集区、多元产业辐射极和中小企业承载区互为支撑、相互融合的产业梯度发展格局。

3.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抓住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契机,按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根本方向,大力提升各类产业园区项目投资强度、技术含量、产出水平,创新园区功能品牌,推进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制造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型,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换,创建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到2015年,努力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园区,西安经开区、宝鸡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和榆林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同时要把蔡家坡经济开发区、华县工业园、兴平装备工业园、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区建设成西部优势特色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对各区域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工业经济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均衡发展。

(二)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十二五”时期,陕西省要紧紧把握现代产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

1.大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是全省优势产业,“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大力促进这两大产业的发展。其中,能源化工产业,要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渭北能源产业接续地为支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煤油化工、煤电化联动产业、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开发煤焦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高分子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构建国家绿色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到2015年,能源化工产业产值达到86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要依托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支持高端制造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进重大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实现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重点做大做强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输配电设备、冶金煤炭重型装备、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产业,重点开发大飞机、卫星有效载荷、高压超高压断路器、高中压电力开关、精密数控车床、重卡及动力总成、矿山运载车、深海石油钻采设备、铁路道岔、轴流压缩机和能量回收透平装置、新一代高效冶金装备、微波导航设备等产品,努力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冶金产业,重点发展钢材、焦炭、铁合金耐火材料等,加速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建材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新型金属建材制品业、塑料型材业、复合材料制品业、陶瓷和非金属制品业、现代家居制品业六大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0亿元。食品产业,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乳制品、饮品、果品、肉制品粮油加工、酿酒及特色食品等产业。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纺织产业,重点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以功能性服装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显著、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打造功能性服装产业基地。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3.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陕西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时期,要按照“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示范引领、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着力抓好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主导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四抓好一突破),大力推进科学规划、市场拓展、平台支撑、政策配套、组织领导等重点保障措施,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五推进双提升),在若干领域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努力构建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七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8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高端装备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输配电、高端石油装备、高端冶金重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LED照明和核电。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及冶金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新型建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在物联网、云计算、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实现突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轿车、客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批量生产能力。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组织工程、现代中药

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金融服务业要大力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壮大证券投资基金,试办住房信托基金、汽车金融和证券融资公司;拓展资产证券化、离岸金融、外币商业票据、中间业务等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畅通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规划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及辐射关中经济区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以及后台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备份中心。现代物流要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发展骨干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提升专业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功能,鼓励物流服务外包,支持连锁经营、专业化配送、大型批发采购分销网络等现代商业组织。以保税物流、陆港物流、空港物流为龙头,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以及国际配送业务。创意设计产业要加快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新闻出版创意、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领域的发展,构建与完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链条,建设若干以高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改革和完善创意设计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鼓励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依法出资组建创意设计企业。加大创意设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创意设计人才的教学和培训基地。

(三)大力提升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政策机制、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转型注入强大的内源驱动力。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组织输配电、数控机床、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新农业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更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的新产品、新标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加快国家级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民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太阳能光伏产业、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和企业群体规模化发展。加强生产力中心、技术经纪、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联合。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扶持各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对外运营、合作、交流、宣传、辐射基地,构建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体系。完善以原创作品为基础的版权产业链,在创意设计、工业设计、软件、数据库、动漫游戏等领域,扶持一批骨干版权企业,培育若干“版权兴业”的示范基地。(www.chuimin.cn)

(四)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商业服务融合,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数控电子、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金融服务;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加快普及机遇,推进技术和业务融合,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向汽车配件、专用设备、家电等领域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链各环节融合,以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基础,根据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特点,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匹配,推动产业链整体信息技术的同步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企业间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合作,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

2.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全力打造军民融合示范平台,推进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宝鸡钛(锆)业工业园、兵器工业西安科技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创建军民融合专业化实验区,支持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创建军民科技资源统筹实验基地。积极承接国家重大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加速军地技术、产业、人才、资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军民结合双百工程”,着力推进军民融合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制定军转民、民进军、军民融合的技术目录及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军地资源融合发展。支持军工集团在区内实施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推进军工集团之间、军工系统与地方经济之间、军工系统与非公经济之间联合重组。支持军工企业利用已有上市公司融资平台,通过资产及股权置换、增发、配股等方式整合重点军民结合产业项目融入上市公司发展,并整合优势资源培育新的上市公司。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实施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及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一方面,要开发城镇商品房市场,不论人们是否具有城镇户口,均可购买与转让;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的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制度,特别是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方法,对乡镇企业的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改革以住房、医疗、养老、劳保、就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入乡村,激活农村土地要素,科学设计农民的劳动力和土地融入工商资本的渠道和形式,探索农民分享工商资本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后的增值收益渠道。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和产权市场,支持农民灵活运用流转、抵押、质押、变现等手段,对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产权等实行资本化运作,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支撑力量。以小城镇和新型农民聚集区为依托,构建功能互补、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走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路子。

(五)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每年实施一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和示范项目,促进节约发展。在能源化工、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扶持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积极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示范项目和重大节能产业化示范工程,鼓励支持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水平,提升传统产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创建一批示范企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提高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切实增强陕西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环境保护规划监测体系。加强水环境整治,完善污水处理工程和截污与集中排放系统,推广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积极开展烟尘控制区建设,严格限制能耗高、烟尘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坚决禁止废旧电机拆解中的露天焚烧;科学处置固体废弃物,完善固废申报转移制度,加强危险固废和特殊垃圾处理中心的运营管理;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生态产业园区、生态社区创建工作,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营造与国际惯例和标准相适应的开放环境。建立和完善企业“走出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无地招商,积极推进骨干企业、重点园区与国内外名优企业集团项目合作,兴办共建园区、飞地经济、总部基地、采购中心。依托西洽会、欧亚论坛等重大招商平台,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四、推进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关天经济区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实验区

关天经济区担负着带动大西北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振兴的双重任务,必须率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调结构、转方式的示范引领作用。

1.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发挥示范作用

以部省合作共建为契机,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产业生成路径,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配件、数控机床、煤炭采掘设备、石油开采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构建高端产业聚集、创新能力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的万亿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生产由高消耗向高效率、产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2.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发挥示范作用

从统筹科技资源、军地资源、农工资源切入,加快高水平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增强技术进步的引领效应;吸引海内外领军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3.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示范作用

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金融、土地、涉外经济等方面大胆探索,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实施“一站式”全程通关,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整合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对外开放形态,着力打造内陆型自由贸易区,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示范作用

以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为纽带,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延伸政策效应,增强产业传导、技术扩散、服务辐射、创新示范功能。统筹产业集中区、中心城区、各郊区县联动协调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增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探索省内三大区域技术、信息、人才、项目合作新路径,同时加大与成渝经济区、北部湾、长三角、珠三角等跨区、跨界合作交流,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5.在“两化”融合、“三网”融合上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进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支持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创新,建设区域性“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探索适应“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的新机制。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络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直达国际出入口的专用高速通信通道建设,不断完善大型数据中心、无线通信平台、软件技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强化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功能。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

(二)加大新型工业化投资与项目建设

投资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十二五” 陕西省工业投资要着力解决优化投资结构和加大投资总量的问题。

1.加大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力度,特别是新兴产业的投资

可以设置一批产业基金,包括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专项发展基金,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更好地发挥新兴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项目选择上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因素,力求避免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要有效遏制冶金、建材等行业过度投资,坚决控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和明显超出市场需求的投资项目。

2.确保投资总量大幅度增长

“十二五”力争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超过2万亿元,年均投资5000亿元。从全省实际分析,工业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一般构成为:企业与社会化自筹50%;银行信贷30%;上市、债券融资10%;争取国家转移支付5%;各类产业专项资金及风险投资金5%。为此,要加大投融资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地激活省内社会资金和吸引省外资金,做大投融资体系和资金盘子,不断扩大工业投资的资金规模。着力打造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大产业承接工作,千方百计推介企业上市,发展企业债券融资。

(三)加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政策支持

1.财税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统筹使用好现有工业类、科技类各种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省级财政要在现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年递增,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各市、县政府也要加大财政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扶持政策,对工业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新建厂房(包括研发、仓储、物流用房),减半征收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

2.用地支持

优先支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项目建设用地。对事关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局的重大工业项目,各市、县安排用地指标确有困难的,省上可以根据情况实行“点供”,在全省范围调剂用地指标,给予优先支持。各市、县应科学合理规划好各类用地,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现有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中小企业发展支持

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等建设,引导中小企业高起点创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之路;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4.人才支持

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新学科和新专业,成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培养工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大力培养和用好省内创新创业人才,为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在职称、晋升和各类专家资质评审上,给予倾斜;对有特殊贡献的领军人才给予重奖。加大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和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中高级技工,各市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城市教育费附加使用和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课题组组长:田力

课题组副组长:任国 吴刚

课题组成员:曹栋梁 罗永刚 王方宁 王栋 曹林 刘小惠

参考文献

[1] 向晓梅:《广东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聂华林、马增明:《中国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胡伯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 ]屠高:《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载《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6期。

[5] 王军虎:《基于江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产业融合模式研究》,载《价格月刊》2009年第10期。

[6] 李玉成:《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载《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